北京市大学教育学院学生参与网球社团活动现状分析

时间:2022-11-25 11:54:28 研究生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京市大学教育学院学生参与网球社团活动现状分析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球运动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其中也得到了尤其热衷于时尚高校大学生的喜爱。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网球社团使校园内网球运动气氛愈加浓厚,社团的活动与运营机制更成为关注的焦点。在北京市的大学,网球社团更是成为网球运动普及与开展的先导。然而,在网球社团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北京市大学学生参与网球社团活动的现状,同时阐述存在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北京市大学网球社团活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北京市大学教育学院学生参与网球社团活动现状分析

  [关键词]网球运动;大学生;网球社团活动

  1 前 言

  1.1 选题依据

  网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起源于法国,诞生于英国,形成于美国,盛行于全世界。网球运动由于其本身的特质――一种高雅的绅士运动,灵动、阳光、健康、私密,成为娱乐、交友的平台,广受大众追捧,更成为健康、娱乐、时尚的风向标。网球运动发明的初衷可以说是为了游戏和娱乐,可随着其发展,竞技性网球和大众网球成了网球运动的两大车轮,带动着网球运动滚滚向前。

  乘借着竞技网球运动良好的发展势头,网球运动热在高校里也蓬勃发展,目前我国网球人口约有几十万,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大学生们喜欢活跃、时尚、高雅、有益于身心的运动,网球运动正好适宜他们。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1],这些毕业生也是网球运动最有效的传播者。另外,网球运动已经成为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习、参与热情不断高涨,但由于学校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网球运动的开展并不顺利。大学生对学校网球设施的需求,成为目前阻碍高校网球运动发展中的主要因素,解决这个矛盾将促使网球运动飞跃发展。高校学生作为网球运动的主力军在接受高校网球体育课教学的同时,也开始组建学生自己的网球社团。高校网球社团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社团,自高校开展网球课程之后在高校体育社团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球社团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不仅承载传播校园网球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还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作为高校重要的课外体育资源,高校体育社团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非智力因素的提高,提高学生修养,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现状和特点,对于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发展社团文化生活、推进素质教育和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网球的发展现状

  网球运动在国外经济发达国家中的社会参与度和普及率极高。作为世界第二运动,网球运动的开展相当普及。据调查统计:到1983年,美国常打网球的有4000多万人,青少年占2000多万人。网球运动水平较高的美国于1960年的统计,仅加利福尼亚州32所大学就有452片网球场地,另外11所美国大学有492片(包括室内65片),平均每所大学有40片。[2]以美国为例,它的学校体育在竞技体育体系中占主导地位,高校体育课的训练一直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途径,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悠久的历史传统。他们拥有良好的训练条件和教练队伍,更拥有一批富有才华的大学生运动员。美国许多项目的奥运选手都来自高校。美国大学网球队的教练员大都具有博士学位,至少也具有硕士学位,水平较高,在训练中,教练员一般对队员很随和,尊重队员的个性发展。[3]高校为网球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后备人才,体现出高校在网球运动的发展的重要性。

  1.2.2 国内网球的发展现状

  网球正在我国迅速普及,与此同时,网球运动正席卷高校,喜欢网球的学生越来越多。

  在河北体育学院学报的《对我国普通高校网球开展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提及,对参加我国2005年第十届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的60所高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81%的高校开设了网球选修课。62%的大学成立了大学生网球协会,50%的学校组织了学校网球联赛,这些大大地推动了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4]

  1.2.3 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意义和作用

  (1)高校开展网球运动的必要性。

  高校开设网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也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效发展,推行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运动。随着对网球运动热爱的学生日益增多,网球运动在我国的不断发展,网球运动的普及,可以明确看出高校开设网球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在大学生中开展网球运动是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的目标。

  网球运动作为隔网项目具有无身体接触,运动强度可控性、竞争性、娱乐性等特点。和其他对抗性项目相比能大大减少运动造成的损伤,在参与运动的同时不影响学习,是一项很适合在学校中推广的体育项目。

  (2)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作用。

  参与网球运动的高校大学生将扩大社交排在了价值取向的第一位。说明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最看重的是在打网球的过程中能够结识朋友、扩大社交面。

  参与网球运动的高校大学生第二看重的是休闲减压,这与网球项目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在大学生中,网球运动对集中注意力、自信心和成就动机体现出显著的差异。这些特点可以使学生学会网球技能的同时养成网球运动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大学生心理能力的提高。

  参与网球运动能让大学生体会到网球运动独特的礼仪。网球之所以能成为“四大绅士运动”,除了因其具有法定的规则之外,还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礼仪。如果不懂这些礼仪,球技再高明也不会受到赞誉。网球运动分球场礼仪和观赛礼仪,但是在我国网球礼仪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早年中国网球公开赛期间,许多外国运动员都对中国观众的行为向裁判提出了抗议。可见我们的网球文化虽已渐入人心,但仍存有缺憾。高校大学生通过参与网球运动能学习网球礼仪,也有助于提高我国礼仪水平。

  综上所述,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极大地增加了网球运动参与的人数,有助于推广网球礼仪。高校开展网球运动,大学生成为我国增加网球人口的主要力量,必将对我国网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发挥巨大的作用。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7所学校400多名学生。

  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根据学生参与网球社团活动的特点及北京市学生专业特点,由本人亲自撰写,通过专家效度检验,由自己和委托他人向7所院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5份,回收率为98.75%,其中有效问卷379份,有效回收率为94.75%。

  3 结果与分析

  3.1 北京市大学7所高校学生参加网球运动的情况

  3.1.1 学生对网球运动的喜好

  调查结果表明(如表1所示):7所高校学生对网球运动表示喜欢和较喜欢的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64%和12%,表示一般喜爱的占14%,表示不感兴趣的同学占10%,反映了大多数同学对参加网球运动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而对网球运动不感兴趣的大学生只占极少数。网球运动在我国高校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项目,正在受到各大院校学生们的喜爱。网球运动以其特有的锻炼价值和趣味性,以及深厚文化底蕴、高雅的属性吸引着众多的大学生。这说明了:“打网球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高品位生活的象征”,这与年轻人追求时尚、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和接受新生事物较快是不可分割的。

  3.1.2 大学生参加网球运动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它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重要的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功能,对体育活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因,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则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因此,学习动机是选择、激发、维持并强化一定学习活动从而导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一样,他们是否积极去学习、为什么去学习、乐意学习什么、学得怎么样,都与学习动机有直接的关系,当然也跟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外部原因有密切的联系。学习体育也不例外,良好的体育动机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机系统,它能够对学生长期不断坚持参加体育学习和从事锻炼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为此,对教育学院学生参加网球运动的动机是什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

  通过表2可知,7所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是单一的结构,而是由各种动力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是多元化的。同学们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是首位,它符合当前体育课程改革健康的第一指导思想;其次是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而休闲娱乐;社会需求列于末位。可见学生想通过体育这个特殊的交往媒介来适应社会、满足社会交往的需求,也突现了体育的社会交往功能。

  3.1.3 7所高校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网球运动的情况

  关于“根据你所在学校的情况,下列哪几项作为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选择项目”的调查显示(如表3所示),学生课余时间首先选择的体育项目,占前三位的还是传统的篮球、健身跑和足球体育健身项目,并且经过调查分析,学生参加网球活动的人数达到总人数的40%以上,这与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网球运动的调查比例76%相矛盾。选择业余时间打网球的学生数量较少,主要原因是学校网球场地器材和网球花销所限制,无法满足众多学生的选课愿望,所以学校不得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改选其他项目。可见,加大网球场地器材投资和教练队伍建设,是进一步优化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提高网球开课率,增加开课人数的教学保障。同时加强网球社团的推广,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提高对网球运动的认识,致使更多的学生对网球运动产生了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踊跃地参加网球运动,主动自愿购买网球器械装备,拥有自己的网球拍,支配自己打网球的活动空间,积极与老师、同学、球友相互学习,沟通交流,切磋球技,充分享受火热激情的网球旋风所带来的魅力。

  3.2 北京市7所大学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情况及分析

  3.2.1 北京市7所大学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原因

  从表4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社团的动机不尽相同,比较主要的原因是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看同学从事,随大溜;找工作的时候多个资本。比例分别为99.40%,94.03%,88.36%,63.58%。均超过了50%。通过综合这些数据,我们发现大学生参与社团的动机呈现出多样化。与学生参加网球运动的动机相符合。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是精神生活方面的,提高综合能力反映在大学社团活动中开始关注个人的成长;找工作的时候多个资本和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反映了大学生行为的工具理性。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当今的大学生虽然也在成长意识的驱使下纷纷参与网球社团活动,但他们参加网球社团活动的目的和动机不再单纯和理想化,他们从社会中悟出更多工具理性的准则。

  3.2.2 7所大学学生参与学校网球社团情况

  表5表明在大一参加网球社团的比例是最高的,为68.66%,其次是大二25.97%,大三与大四占的比重最少分别为5.75%与0.32%。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大学生是大一参加社团的。大一新生面对各种事物都很有新鲜感,什么事情都想去尝试一下,面对社团也是一样。

  3.2.3 7所大学学生参加网球社团活动的频率

  每次参加网球运动的时间。北京市7所大学学生参加网球运动每次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占51.4%,说明社员每次参加网球运动的时间甚少,由于网球运动不像篮球、羽毛球等运动技术容易掌握,加上每次参加网球运动的时间少,不能对学习动作形成连贯性,从而增加了学习网球技术的难度。参加网球运动的时间得不到保证,也是影响学生参加网球社团较少的因素之一。

  3.3 网球社团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3.1 社团成员参加业余网球比赛的情况

  现在全国高校网球比赛较少,其他高级别的比赛,如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并没有“真正”的大学生运动员参加,而且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网球运动员的水平,也确实无法承担这样的大型比赛任务,因而,网球社团成员参赛的机会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社团成员练习的积极性。

  3.3.2 分层次教学

  所谓分层次教学是指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教育者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出分层次的要求,并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创立评估体系,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与提高的教学过程。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促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

  在抽取的10次网球社团课程教学活动中,70%的网球课采用分层次教学,说明7所大学学生网球社团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了教学对象水平不同及男女性别特征的差异,课程设置针对性强,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同时也应看到,仍有部分高校并未采取任何形式的分班教学,男女生一起上课的情况也很常见,这样很难分别实现教学目标,更不能突出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3.3 社团网球理论课设置情况

  体育教师对理论课教学重视不够,长期以来,在公众的眼中,学校体育课就是让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这种思想下,学校体育过多地强调学生对运动的参与,而对于如何参与和什么时间参与则很少介绍,重视运动技术、淡化理论知识,而公共体育活动更是这样,教师对于体育理论教学不肯下功夫,仅仅停留在完成学时上,而事实上,面对公共体育课学生多而且个体运动需要不同的状况,公共体育教师需要在理论方面花更多的精力,来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和练习方法。

  3.3.4 社团网球教师的运动经历和教学年限

  在本次研究调查中,具有网球专业队运动经历的教师有2人,占25%;进入高校才开始学打网球、把网球作为自己专项的有6人,占75%。网球运动技术等级达到一级运动员有1人,具有二级运动员等级有5人,无等级的有2人。教师网球教学年限1年以下的2人、教学年限2年的4人、教学年限3年以上的2人。说明目前网球社团教师只有少部分出身于专业运动员,大多数人运动技术水平不高,许多教练员都是从非网球项目转项过来,并且网球教学的经历和年限较短,这就要求进入网球社团课教学岗位的教师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要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技能,这样使网球社团课程的整体质量得以保障。

  3.4 北京市7所大学学生参与网球社团活动收获分析

  从表9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参加网球社团对于发展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价值比较认同。分别占91.34%和82.09%。大学生参加网球社团活动对提高社交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社团活动接触到人和事的层面较以往大大宽广,积累的交际经验或教训较多,他们的交际能力也相应得到增强,交际技巧也日趋成熟。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1)北京市7所大学学生大多数人喜爱网球运动、参与网球运动的热情很高,打网球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高品位生活的象征。

  (2)社团成员对参加网球社团对与发展人际关系、提高社团交往能力方面的价值比较认同。他们的交际能力也相应得到增强、交际技巧也日趋成熟。

  (3)网球社团组织人员,教练对网球理论普及重视程度不够,网球技术教授主要以运动技术为主,忽视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4)网球教练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受时间影响比较大,学校内部网球教练工作积极性相对较差,社会兼职对其教学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缺少高校社团间的网球比赛交流,阻碍网球运动的发展。

  4.2 建议

  (1)加大网球社团运动宣传力度,提高学校领导对网球运动的重视程度。

  (2)加强校园网球文化建设,增加课余活动的时间。

  (3)加大网球教练队伍建设,加强体育院校网球专业人才的培养。

  (4)鼓励网球社团课程针对教学对象的网球水平差异,分层次、分班教学,以便更好地传播网球运动,突出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5)加快网球场地的建设,提高场馆设施的利用率。

  (6)社团内部各个职能人员要通力合作,完善各种社团制度,加强校际间的网球竞赛交流,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球竞赛氛围。

  (7)与市场经济结合,加大体育赞助的引进。

  参考文献:

  [1]孙卫星.现代网球技术教学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勇,李皿.非体育专业高校提高网球教学质量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9).

  [3]展凯.提高普通高校网球教学质量的探讨[J].财经界,2007(2).

  [4]陶志翔.网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5]宫晓丽,梁斌,杨涛,等.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5).

  [6]陶志翔,祁兵,胡亚斌,等.对网球发球体系的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

  [7]黄瑁.中国近代网球运动发展的历史回顾[J].体育文化导刊,2002(1).

  [8]荣礴,韩湘平,晏金梅.中国大众网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7(3).

  [9]张轩.广西玉林市城区网球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3).

  [10]王家磊,刘根平.江西省业余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季刊),2007(4).

  [11]范继军.试析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水平的因素[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12]季敦山,徐杏玲.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3).

  [13]赖炳森,李建军.广东省高校网球运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辽宁体育科技,2005(5).

  [14]秦卫明.试论网球文化的属性及其开发利用[C].全国首届网球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4.

  [15]谢岚岚,杨学明.浅谈网球运动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C].全国首届网球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4.

  [16]许立群.城市新名片――全国大城市业余网球团体赛观感[C].全国首届网球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4.

  [17]董久奎.我国高校高水平网球运动队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 武汉体育学院,2007.

  [18]罗舰,宋保华.对我国普通高校网球开展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2).

  [19]薛欣.网球运动在高校快速发展的多因素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20]陈昱.我国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1).

  [21]任喜杰.论大学生的余暇体育[J].焦作大学学报,2004(4).

【北京市大学教育学院学生参与网球社团活动现状分析】相关文章:

中国体育保险现状分析06-05

我国督促程序的现状及原因分析06-12

分析商务英语教学现状论文04-27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通用7篇)05-18

民族音乐在高校中现状的原因分析论文08-14

我国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现状分析及对策05-10

中国影视文化贸易现状及原因分析论文04-21

基层兽医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分析论文(精选7篇)07-26

分析中国商务英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04-25

物资供应现状及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分析论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