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建设对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4-07-14 18:09:50 研究生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二课堂建设对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高校需要大力提升学生安全素质,以期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但是又不能局限于传统式素质教育的窠臼当中,更应该另辟蹊径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第二课堂的作用,不断丰富和创新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途径,创新安全素质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职责;第二课堂;新模式;安全素质

  近年来,大学院园危机频发,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正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学生安全成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升学生的安全素质,确保学生生命安全,是素质教育中的最基本的内容,对大学生素质目标的最终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安全教育课程已经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进入高校课程体系当中,为学生安全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高校学生培养模式转变,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一线的生产和实践环节的时间增多和强度增加,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再次上升。而现有的安全教育模式不能够满足日益紧迫的教育需求,事实告诉我们大学生安全素质的提升仅靠“第一课堂”的教学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在第一课堂打好基础的前提下,不断探寻、开辟“第二课堂”的安全教育体系,进一步创新安全素质培养模式,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学生的成功保驾护航。

  一、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的重要意义

  (1)更新学生素质教育的传统理念,明确安全素质作为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提升学生安全素质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产生安全行为。创新安全素质培养模式,把学生安全行为作为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来引导教育。

  (2)提升学生安全素质,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高职院校校园的平安稳定,是高校得以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为高校稳定和谐的开展管理工作,实施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可靠保证。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发生的学生安全事件,大部分事故是因为学生在校或者实习期间的某些不安全行为因素所造成的。事实告诉我们,学生的安全素质决定了学生日常的安全行为。因此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对于预防各类安全事故、保障学生安全利益,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3)提升学生安全素质,为学生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安全素质是日常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总和。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他们的思想觉悟和价值取向尚不成熟,鲁莽冲动,社会经验严重不足,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同时法制观念意识淡薄。如果学生不具备最基本的安全素质,不懂得安全行为规范,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就无法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

  二、当前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安全教育课对促进大学生安全素质养成作用的局限性

  安全教育课作为必修内容进入高校第一课堂以来,对学生安全素质养成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注意到,脱离了学生工作、生活的社会实际的教育效果是有限的。

  (2)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安全素质提升的作用未得到充分重视

  多数高校将第一课堂的安全教育课程作为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的唯一手段,对第二课堂缺乏必要的重视。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其形式的多样性、活动主体的自主性、参与的实践性、内容的广泛性等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等方面迎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对第一课堂的安全素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3)安全教育未能融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安全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安全技能。所谓的安全技能,包括,要学会善待生命,防范安全风险、了解危险因素及预防和应对方法。从拓展意义上讲,安全素质还包括安全意识、法制观念、心理应变能力、承受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能力等。其内涵的丰富性要求我们必须将安全教育的开展系统化、经常化,才能保证安全教育的正常开展,学生安全素质的最终提高。

  只有将安全教育融入到综合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当中,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安全教育的延续和补充作用,才能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完成落实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艰巨任务,真正使学生安全素质的提升落到实处。

  三、通过第二课堂建设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的实践与探索

  (1)以大学生为主体,实现大学生安全素质的自我教育与提升

  美国著名教育家哈钦斯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终生进行自我教育”。安全素质教育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安全教育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工作,参与学院日常安全管理制度的讨论和制定,参与学院安全管理和检查工作的全过程,将有助于树立学生关于所在学校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提升安全素质的强劲内动力。

  (2)以实习、实践为着眼点,提升学生的安全技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讲到“教育和社会本当互相适应,脱离了社会,教育便失去根据”。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完善、尽快提升安全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主动为学生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了解学校制定安全规范的重要性的机会,利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安全素质。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成立学生安全管理小组,组织学生参与安全检查与监督,使学生在掌握安全防范技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的同时,能够促进安全素质的全面提升。

  (3)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

  在青年学生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群体中,各种各样的特征心理以其独特的方式体现在每一名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当中,进而影响学生本人及其周围同学的精神状态。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院校频频出现的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不良事件更是对凸显了高等院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的缺失,向众多学校提出了迫切加快心理健康引导和督导工作的要求。学院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将团体辅导活动和个案谈心相结合,完善大学生心理疾病筛查、预警和干预机制。同时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生命安全,倡导健康理念,培养“阳光型”大学生。

  (4)关注网络安全,引导学生安全利用网络

  网络对学生学习前沿知识,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的平台,但网络中也充斥了暴力、色情等不健康、低级趣味的负面信息,甚至不乏反动信息,冲击传统的道德观念、伦理规范和价值观,大学生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极易受到负面影响,也极有可能成为受害者和传播者,甚至可能触犯法律,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因此,教育和引导学生安全上网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高校要开展普法教育,让学生在知法懂法的前提下安全文明上网;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网络监控体系,要主动占领网络的前沿阵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正面的舆论引导。同时,应主动了解情况,解决学生关心的各类话题,能够随时不加以引导和疏通,并帮助他们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到及时化解各种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

  (5)以浓厚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为载体,培育学生良好的安全素质

  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园安全环境,是提升学生安全素质的必要环节。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最大限度的发挥环境和文化育人的作用,加大校园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力度,到达最佳教育效果。一要完善制度。用合理、完备的制度来规范学生的安全行为,做到“行有规、做有矩、事有度”的三有原则。二要形式多样。要充分利用班会、团课、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机会,以讲座、板报、宣传栏、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有关的安全法律常识,引导和教育学生增强安全责任感,强化法制安全意识;三要人人参与。校园安全文化的营造和学生安全素质的提升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高校要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安全、人人重视安全、人人自觉维护校园秩序的优良安全文化氛围,以引导学生由关注开始,然后学习,进而探讨,最终认可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自觉执行的校园氛围,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安全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环节。过去的传统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实际,高校就有责任和义务创新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模式,要有效利用和发挥第二课堂的有益补充作用,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出发,担负起时代所赋予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任务。

【第二课堂建设对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的实践与探索】相关文章:

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素质提升的论文11-08

济宁配电系统自动化建设实践的探索11-16

民族地区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探索与实践03-07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探索03-21

机电一体化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的论文11-21

体育新闻专业学风建设创新机制的实践与探索03-06

中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探索、现状及发展思路03-21

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优势专业的探索与实践03-09

浅谈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