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视疲劳患者的人格特征及中医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视疲劳患者的人格特征,提出相应中医对策。方法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大学生视疲劳高分组、低分组及正常组进行测定。结果高分组与正常组相比,E分低,N分高,均有显著性差异,低分组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视疲劳症状较重者具有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征,可采取各种中医心理治疗和养生方法治疗。关键词: 视疲劳 人格特征 大学生
视疲劳,又称眼疲劳(asthenopia),首先于1843年由 William Mackengin 予以描述,临床诊断常以患者眼部自觉症状为主,表现为双眼或单眼酸胀、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无法持久地阅读,甚至恶心、头痛。随着电脑的普及,视疲劳的发生率逐渐上升,故对其病因的探讨较多。一般认为,视疲劳的病因比较复杂,西医多归于用眼过度,认为是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形成的结果,属于身心疾病[1]。中医归属于肝劳。最早见于《千金要方》,是指持续注视近距离目标后,使眼过劳而出现眼胀、眼痛、头晕、眼眶胀痛等症状的眼病。因目为肝窍,故曰肝劳,也认为因过用眼力引起,并与心理因素有关。如《银海精微》曰:“喜怒失节,嗜欲无度,穷尽眼力,泛涕过多……此皆患生于眼也。”从中可知,现代医学及古代医学均把心理因素视为视疲劳的一个重要病因,但目前的研究多从眼部因素及环境因素着手[2,3],而从心理因素视角研究不多。国外 Mocci 等[4]曾研究了心理因素与视疲劳的关系,认为人格特征、压力、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是影响视疲劳的因素,而国内尚无类似报道。本文旨在这方面作一初步探讨,调查视疲劳患者的人格特征,继而从中医心理治疗及养生学角度提出相应的中医对策。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7-05 在苏州大学在校大学生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按统一指导语,发放问卷。然后按一定标准进行筛选。筛选研究对象要求近视屈光度、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及用眼卫生习惯、学习时间、使用电脑时间等变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无其他眼病,无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结果选取有效样本 129 份,男 37 人,女 92 人。其中视疲劳组 101 人,男 16 人,女 85 人,正常组 28 人,男 8 人,女 20 人。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一般情况调查:包括使用电脑时间、学习时间、用眼卫生习惯及近视屈光度、身体状况、经济状况、有无其他眼病、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等。
自编视疲劳评定问卷: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1]的有关内容,共观察 9 项指标,即视力模糊、畏光、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眼痛、头晕头痛、流泪、眼睑痉挛和充血,采用5级评分,依症状的严重程度从 0 分到 4 分递增:0 分,无症状。1 分,偶尔(1周内3次以下)出现症状,休息后缓解,与用眼多少有关。2 分,有时(1周内3次以上)出现症状,轻重在 1分和3 分之间。3 分,症状经常出现,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必须用药缓解,与用眼多少无明显关系。4 分,症状持续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用药后不缓解,与用眼情况无关。计算总积分。
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air,EPQ):龚耀先 1982 年编制[5],88 题,包括E,N,P,L四个分量表。E代表内外向,N代表神经质,P代表精神质,L测定掩饰。该表被普遍使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2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 SPSS11.5 处理,两组间t检验。
2 结果
2.1 视疲劳结果视疲劳组 101 人,取视疲劳总分最高的 27% 作为高分组,27 人,最低的 27% 作为低分组,28 人,0 分为正常组,28 人,剩余 19 人不列入研究。
2.2 EPQ测试结果结果低分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高分组与正常组相比,E、N有显著性差异(前者P<0.05,后者P<0.01),E值偏低,N值偏高。结果见表1。
表1 视疲劳EPQ各分量表的比较(略)
与正常组比较,* P<0.05,** P<0.01
3 讨论
目前国内报道的大多数心身疾病多与人格特征中的 E分和 N分值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视疲劳的发病与轻重也受到人格特征中E分和 N分值的影响,但与其它心身疾病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低分组与正常组相比,人格特征无显著性差异,而高分组与正常组相比,与低分组的结论不同,E分低,N分高,且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视疲劳症状较重时,其人格结构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具有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怒、焦虑、紧张、急躁易怒,对各种刺激反应过于强烈,担忧或抑郁多疑,所以可以认为,心理因素也是视疲劳重要的致病因素,会加重视疲劳症状,尤其是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征的患者在同样的条件下,更易出现视疲劳症状。
中医心身理论认为,正气不足是心身疾病发病的内因,七情内伤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而易感性格是七情致病的中介因素。不同性格的人对同样的负性刺激表现出不同强度的情绪反应,若不良性格对外界刺激反应过激引起情志失调,则使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并影响病情的轻重、病程、转归及预后。中医早就重视人格在心身疾病中的作用,提出了独特的人格结构,其建构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灵枢 ·通天》根据人体阴阳之气的不同,将人的性格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又基于五行学说将人的性格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型,各型又续分为五类,共二十五小型。同时总结了各种人格分型的发病特点,针对不同的人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从整体观理论出发,主张形神合一,心身并治,所以我们针对视疲劳患者的人格特征,从中医心理治疗及养生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心理治疗作为中医重要的治病手段,主要包括言语开导法、顺情从欲法、移情易性法、暗示疗法、情志相胜法,其他还包括各种松弛疗法、音乐疗法、运动疗法等,在实际运用中可灵活应用。值得强调的是,在视疲劳患者临床治疗中应注重心身同治,考虑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 针对眼部局部原因积极治疗,同时积极改善环境;另一方面, 应利用上述心理治疗方法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排泄不良情绪,改变消极思维方式,加强社会支持和有效人际沟通,修身养性,培养健康人格。而中医养生学对于健康人或病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视疲劳患者尤其是顽固性视疲劳患者,其养生主要应遵循以下几点
【视疲劳患者的人格特征及中医对策】相关文章:
夫妻共同债务认定难的特征与对策05-12
浅谈医院护士人格特征对护理工作的影响04-03
早期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膳食疗的效果08-18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技术创新风险的几个基本特征及风险管理对策08-06
事实婚姻的特征及效力06-05
舞蹈艺术的特征研究10-26
假设句的语义特征07-19
路堤施工难点及对策05-11
民间美术特征浅析论文04-17
探究网络经济特征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