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治疗小儿厌食

时间:2024-08-19 18:36:31 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中医治疗小儿厌食

摘要:童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的一种慢性食欲障碍性病证,近几年来本病有日渐增多趋势。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近几年对儿童厌食症的研究、治疗概况做一综述。


关键字: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


厌食是较严重的食欲不振,以较长时期原因不明的厌食、体重显著减轻为临床特征。可见于各个年龄阶段,小儿多见于1~6岁。小儿脾常不足,脏腑娇嫩,如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久病多病、损伤脾胃,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情绪变化、思虑伤脾,均可致厌食。
厌食症相当于中医所谓不食、恶食、不思食、不能食而瘦的范畴,散见于历代医籍中。清.董西园《医级))认为,小儿厌食“其致病之由,缘父母娇养太过,纵恣成性”,“适遇此症,惟壮脾胃、推陈气”。可见本症以脾胃不和为主,日久可致脾虚失运,造成纳呆、消瘦之症。若有情志因素,则又需从肝脾不和论治,解郁理气、健脾和胃。
[证治方药]
(一)脾胃不和
1.临床表现:食欲明显减退,食则嗳气、恶心,甚而呕吐,脘痞腹胀,大便干而不畅,小便如常。成人患者可见精神忧郁,默默不乐,夜寐不安,讳疾忌医等症。舌质微红,苔薄白,脉弦、滑或濡、缓。
2.病因病机:脾胃不和,胃不和则不食,脾失运则腹胀。
3.治法:运脾和胃。
4.方剂:不换金正气散(《局方》)加减。
药物:藿香6~10g,法半夏6g,苍术6~10g,陈皮6g,茯苓10g,厚朴3~6g,砂仁3g(后下),草豆蔻3g,神曲6~10g。
方义:苍术运脾燥湿,厚朴理气除满,半夏、陈皮和胃,砂仁、草豆蔻醒脾化湿,神曲消食开胃,茯苓健脾利湿。
加减:腹胀纳呆,加鸡内金、谷麦芽、莱子消导开胃;呕恶者加姜竹茹、苏叶和胃止呕;大便干结者,加制大黄或麻子仁丸通便导下;口水黏热或口甜者,加佩兰醒脾芳化。
5.变通法:可用平胃散合二陈汤(均为《局方》)加减。
(二)脾胃虚弱
1.临床表现:厌食日益加剧,不思饮食甚而拒食,恶心呕吐,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容易出汗、感冒,四肢不温,大便秘结而数日一行。舌质淡,苔薄少津,脉虚缓或濡细。
2.病因病机:脾气虚而不能运化,胃气虚而不能纳谷,气血生化无源。

3.治法:健脾益气和胃。
4.方剂: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药物:党参(或太子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3g,陈皮3~6g,砂仁3~5g,山楂10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和胃,砂仁醒脾,山楂消导增食。
加减:心悸气短者,加龙眼肉、枣仁养血宁心;头晕目眩者,加枸杞子、女贞子补肝;气短懒言者,加麦冬、五味子补气养阴;呕吐恶心者加姜半夏、竹茹降逆止呕;纳呆不食者,加鸡内金、神曲开胃。气血不足疲乏甚者,加黄芪、当归、白芍益气养血。气阴两虚口渴者,加乌梅、天花粉生津。
5.变通法:身体虚弱,骨瘦如柴,不思饮食,卧床不起,面色无华,毛发脱落,心悸气短,舌淡,脉细弱。气血两亏、心脾不足者,可用归脾汤(《济生方》)加减。若气虚下陷,脘腹虚痞,不思饮食,易汗出、感冒者,可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三)胃阴亏损
1.临床表现:不饥不食,食不知味,厌食呕恶,口干咽燥,皮肤干燥无光泽,毛发枯黄易脱落,面色萎黄、苍白,易烘热汗出,手足心热,心烦少寐,大便干结,数日一行,小便黄短。舌质红而少津,舌苔少或花剥,甚而光红无苔,脉细数或濡细无力。
2.病因病机:素体阴虚或热病后,或久而不食,阴液无源,胃气无津液以濡养,胃阴损伤所致。
3.治法:养胃增液,酸甘化阴。
4.方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沙参10~15g,麦冬10~15g,石10~15g,玉竹10g,白芍10g,乌梅6~10g,甘草6g,麻仁10g。
方义:沙参、麦冬、石、玉竹养阴增液,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麻仁润肠通便。
加减:胃气虚弱者加太子参(或党参)益气,便秘者加玄参、蜂蜜(冲)润肠,或用润肠丸吞服。口

【谈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相关文章:

探讨小儿夏季热的中医治疗03-18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03-18

中药消导饮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体会03-06

对健脾增食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03-18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03-16

谈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进展03-18

谈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烧烫伤的护理要点和经验03-19

探讨中药开胃汤与小儿厌食症的关系03-18

谈小儿急症手术的麻醉处理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