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损伤机制和手术治疗

时间:2024-10-18 03:38:46 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探析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损伤机制和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损伤机制和手术治疗。方法 38 例(44足)跟骨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16足,Ⅲ型26足,Ⅳ型2足,采用跟骨外侧L形延长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随访8~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术后完全负重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术后按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总评分51~100分,平均83.7分,优12足,良23足,可7足,差2足,优良率79.5%。结论 跟骨关节内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疗效优良,充分认识骨折的损伤机制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关键词: 跟骨 关节内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跟骨属不规则骨,解剖结构复杂。跟骨骨折常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可分为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外骨折。近年来对关节内跟骨骨折更多倾向于手术治疗,以降低骨折后病残率。我科2002年2月至2006年2月采用跟骨外侧L形延长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38 例(44足),疗效满意。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 例(44足),其中男36 例(42足),女2 例(2足);年龄22~52 岁,平均37 岁。受伤原因:高处坠伤25 例(30足),车祸伤10 例(11足),滑跌伤3 例(3足)。其中合并胸腰椎骨折6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 例,股骨颈骨折2 例,股骨干骨折1 例,胫骨平台骨折4 例,胫腓骨骨折5 例,骨盆骨折1 例,脾破裂1 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16足,Ⅲ型26足,Ⅳ型2足。受伤至手术时间8~22 d,平均12 d,均在局部肿胀缓解,皮肤皱褶后进行。对创伤反应重发生张力性水泡者加强脱水消肿治疗,待水泡完全干燥后再行手术。本组行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40足,骨盆重建钢板内固定4足,取自体髂骨植骨32足,同种异体骨植骨8足。
  1.2 手术方法 连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或全麻,患者侧卧位,下肢止血带控制下手术。采用跟骨外侧L形延长切口,自外踝尖以上5 cm处,于腓骨与跟腱之间向下,平行跟腱走行至外踝下方约2 cm处。弧形转角,平行于足跟外缘延伸到第5跖骨基底部,锐性切开皮肤软组织直达跟骨外侧壁骨膜。注意可能跨过切口内的腓肠神经,于骨膜下锐性剥离,将皮瓣掀起避开,穿入两根克氏针将其插入距骨内,完整显露跟骨外侧壁。自跟骨结节轴向钻入1枚直径5.5 mm Schans钉,向远后侧牵引,恢复跟骨长度和Bhler角。同时外翻内旋、内外侧挤压跟骨体,以恢复跟骨宽度。将跟骨外侧壁向下翻开,显露后距下关节面,以距骨关节面为模板,撬起塌陷的跟骨后关节面,下方植骨支撑,克氏针临时固定,C型臂X线机分别从侧位、轴位、Broden位确认骨折复位情况。复位满意后放置跟骨钢板,避开骨折线拧入螺钉。
  1.3 术后处理 患肢抬高,脱水消肿,术后1 d早期肌肉功能锻炼。48 h内拔除引流皮片。2~3周拆线,以免伤口裂开,围手术期常规应用抗生素。术后3个月摄X线片,确定骨愈合后逐渐负重行走。
  2 结 果
  本组发生早期并发症8足。其中皮肤边缘坏死3足,经换药18~35 d伤口愈合;感染1足,经换药28 d伤口愈合,未发现腓骨长、短肌腱损伤;异体骨植骨切口渗液3足,分别于术后10~14 d停止;1足术后14 d拆线后伤口裂开,经再次缝合后愈合。本组随访8~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术后完全负重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根据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总评分51~100分,平均83.7分,优12足,良23足,可7足,差2足,优良率79.5%。
  3 讨 论
  跟骨是最大的跗骨,形状不规则,具有四个小关节。关节面位于前上方,其中后距关节面最大,占到80%。跟骨后距关节面与距骨后跟关节面构成距跟关节,亦称距下关节。而所谓跟骨关节内骨折即是指波及跟骨后距关节面的骨折,亦称距下关节内骨折。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在全身骨折中占2%,跗骨骨折中占60%~65%,关节内骨折占所有跟骨骨折的70%[1]。长期以来跟骨骨折的治疗在手术与非手术间反复,随着对跟骨骨折的损伤机制和生物力学的更多了解,对手术技术和内固定材料的更多改进,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已经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关节内骨折。其治疗目的为:a)恢复距下关节后关节面的外形;b)恢复跟骨的高度(Bhler角);c)恢复跟骨的宽度;d)对腓骨肌腱走行的腓骨下间隙减压;e)恢复跟骨结节的内翻对线;f)如果跟骰关节也发生骨折,将其复位。其优点是骨折复位满意和固定可靠,允许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临床疗效良好。Buckley[2]、Thordarson[3]回顾性临床研究证实,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术后功能评分、距下关节活动度、最大活动限度伴疼痛的比率等均优于保守治疗,Rammelt[4]报道其手术优良率可高达75%以上,国内多家医疗机构报道手术优良率达80.8%~98.3%[5~8]。但需要重视Sanders[9]的报道,其在1987年到1990年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优良率分别为27%、54%、74%和84%,认为预后与学习曲线有关,即初期开展手术时优良率较低,大约通过诊治35到50 例或经过2年左右的临床积累,优良率显著提高。
  充分认识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损伤机制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所有关节内骨折都由轴向暴力所致,如高处坠伤、车祸伤、滑跌伤,跟骨的负重点位于下肢力线的外侧,当轴向应力通过距骨作用于跟骨的后关节面时,形成由后关节面指向跟骨内侧壁的剪切应力,由此造成的骨折(原发骨折线)几乎总是存在于跟骨结节的近端内侧,并经过后关节面向前外侧壁延伸。原发骨折线经过后关节面的位置变化不定,可以位于靠近载距突的内侧1/3,或位于中间1/3,或位于靠近外侧壁的外侧1/3。如果轴向暴力继续作用,则出现各种继发骨折线及移位情况。分型是治疗方案选择及对预后判断的基础,Essex?lopresti[10]根据X线侧位Bhler角与Gissane角的改变及跟骨体内“双密度影”作为分类依据,将波及距下关节的骨折,按继发骨折线的走行分为舌状骨折和关节塌陷型骨折。Sanders[11]根据骨折片段数目和冠状位、轴位CT片后关节面的骨折线走行进行分类,在轴向面上以平行于跟骨纵轴的A、B两线将后关节面分为3个等大的区,即内侧、中央和外侧柱,第3条骨折线C与后面的内侧边界一致,并同载距突分开,由此产生4个潜在的骨折片段。骨折线由外向内用A、B、C标明。Ⅰ型:所有未移位的关节内骨折;Ⅱ型:后关节面2片段骨折,根据骨折线的定位分为ⅡA、ⅡB、ⅡC三个亚型;Ⅲ型:伴有中央片段损伤的后面3片段骨折,按照两个骨折线的位置分ⅢAB、ⅢAC、ⅢBC;Ⅳ型:后面四片段骨折,或多于4片段骨折。Essex?lo

探析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损伤机制和手术治疗

【探析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损伤机制和手术治疗】相关文章:

探讨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03-19

关于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跟骨钢板治疗分析11-26

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03-19

探讨撬拨复位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03-18

研究移位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03-18

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体会12-01

肱骨内上髁骨折的治疗体会03-02

探析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03-19

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手术治疗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