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老年脑血栓患者预后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析了解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脑血栓患者的临床预后效果以及临床推广价值,为以后治疗此类患者提供可靠数据。方法:随机抽取本院近年来收治年龄在60岁以上脑血栓患者6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差异性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患者30例,接受常规阿司匹林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神经缺损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完成疗程后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做评估对比,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相对于治疗前,2组患者完成治疗后神经缺损功能均有所改善,试验组患者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栓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方案进行治疗不但能够收到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对提升其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关键词:阿司匹林;脑血栓;他汀类药物
脑血栓为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随着人们生活不良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的剧烈变化,脑血栓发生概率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该病具有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以往对脑血栓患者主要用阿司匹林治疗,但疗效不如人意,本院结合近年来临床实践及相关文献内容,对此类患者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效果令人满意。现归纳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2月-2015年1月收治年龄在60岁以上脑血栓患者6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差异性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患者30例,接受常规阿司匹林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经本院头颅MRI检查确诊,其临床表现与《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诊断内容相符合。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范围为60岁到76岁,平均值为(70.2±2.3)岁。病程为2年到7小时,平均值为(2.6±1.1)小时。病程时间范围在2-6小时之间。所有患者经CT、MRI检查,均确诊为脑血栓。患者均不存在外脑出血以及急性脑梗死,且不存在肝肾疾病、恶性肿瘤以及血液疾病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排除存在慢性炎症、恶性肿瘤、神经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血液病等患者。对2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软件分析,显示其性别、年龄、病程等对比无统计学价值(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保持卧床休息,给予限盐、吸氧、神经营养药物等常规治疗,将剂量0.5g胞二磷胆碱溶入500毫升右旋糖酐,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患者,每天1次。结合患者病情具体变化情况,给予20%甘露醇GTT,剂量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应用脑细胞活化剂,纠正并保持其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给予降糖降压以及预防感染等措施。应用阿司匹林,产自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给药方式为口服,每次服用剂量为75-100mg,每天服用2次。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产自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给药方式为口服,每次服用剂量为10mg,每天服用1次。
1.3 观察指标[2]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治疗效果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如下:
(1)治愈:患者治疗后,相关症状以及疾病体征恢复正常,病残0级,神经功能缺损显著改善,幅度在90%以上;
(2)显效:患者治疗后,相关症状以及疾病体征显著改善,病残1级到3级,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幅度在60%以上;
(3)有效:患者治疗后,相关症状以及疾病体征有所改善,神经功能有所改善,幅度在30%以上。
(4)无效:患者治疗后,病情变化不明显,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幅度在30%以下。
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对纳入研究对象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X±s)均数加减标差形式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2检验资料,两组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价值使用X2检验,以0.05为标准,如P数值在0.05以下表示存在统计学价值。
二、结果
2.1疗效对比
完成疗程后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做评估对比,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详情请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神经缺损恢复对比
相对于治疗前,2组患者完成治疗后神经缺损功能均有所改善,试验组患者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分)
三、讨论
脑血栓是一种常见临床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眩晕、肢体麻木、视野不清晰以及语言不清晰等,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血栓的病理基础主要为血小板以及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相互作用,患者早期血小板激活,导致血栓素释放,大量的血栓素释放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动脉斑块的产生。而脂质代谢紊乱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危险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抗血小板以及血脂进行调节和治疗[3-5]。
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另外还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效果,可组织形成血栓并最终达到改善患者脑部微循环的作用[6]。他汀类药物能够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重要组成肝脏限速酶来减少肝内胆固醇,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还有动脉斑块面积等均有着令人满意的控制和改善效果[7]。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除了可以抑制血栓形成,对血流循环进行改善之外还有降低胆固醇,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作用。本次研究中,接受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方案的患者,其临床治疗效果相对于单纯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有显著优越性,差异有统计学价值,该结果提示了对脑血栓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方案进行治疗不但能够收到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对提升其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文华.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老年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4, 12(29):114-115.
[2] 孙晓秋.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观察[J]. 医学信息, 2014, 15(13):258-259.
[3]王维华.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9):122-123.
[4]史润霞,黄梅.脑血栓患者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06(24):141-142.
[5] 韩立新, 毛青. 脑血栓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评价[J]. 医学信息, 2014, 18(13):111-112.
[6] 孙晓秋.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观察[J]. 医学信息, 2014, 22(13).:508-509
[7] 牟庆梅, 郭文娟, 胡金花,等.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 17(12):158-159.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老年脑血栓患者预后的影响】相关文章:
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安全性探析03-01
他汀类药物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03-01
有关他汀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03-19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11-25
他扎罗汀的研究进展03-18
脑中风患者接受住院复健治疗预后功能的研究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