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联理论在寓言翻译中的应用和启示
摘要:文章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寓言的翻译,运用其动态的语境观和关联原则指引译者走出寓言翻译的困境。文章基于汉语寓言的特点,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对汉语寓言翻译这一研究领域尝试性地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寓言;关联理论;翻译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蕴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然而,汉语寓言由于根植于特定的文化之中,在跨文化翻译中造成了很难解决的问题。虽然讨论汉语寓言翻译问题的文章比比皆是,但这些文章无外乎简单的建议译者采取直译、意译或二者结合的方法来处理寓言,至于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使用这种译法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使用其他译法,却从未讲清楚过。虽然也有一些学者从语用学和文化交际的角度讨论过汉语寓言的翻译,主张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寓言的作用、文体风格、读者的文化背景等等,但翻译中的决策究竟与这些因素是怎样具体联系起来的却仍不清楚。就像著名学者Wilss指出的那样,在大多数情况下,翻译方法只是指出译者应该估量和权衡,但并未指出如何去做到。(Gutt,2004)
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对翻译现象的本质认识不够,因此无法确定翻译成功的标准和条件。关联理论这一认知语用学的最新成果不仅为整个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汉语寓言翻译也有新的启示。它从言语交际的角度对翻译本质所作的解释,能够帮助译者走出汉语寓言翻译的困境。
1 关联理论简介
自从Grice提出会话含义学说以来,引发了语用推理和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他的意义理论认为,话语可以传递语义内容以外的信息,听话人能够识别话语的含义。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交际认知观,特别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分析,既得益于Griee,也超越了Grice。因此,关联理论建立在Grice的会话原则基础上,并对其做了部分修正和创新,以关联性的定义和两条笼统的原则作为基础。关联性被看作是输入到认知过程中的话语、思想、记忆、行为、声音、情景、气味等的一种特性。当输入的内容值得人们加工处理时,它就具有关联性。
Sperber和Wilson(Sperber and Wilson,1988)认为,要想使说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说话人必须期待听话人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即其希望他使用的语境假设。否则误解就会产生。然而,由于认知语境中的假设多种多样、包罗万象。听话人又是怎样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从而保证交际成功的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perber and Wilson(1988)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和“关联性(relevance)”的概念。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说话人发出一种明示刺激,向听话人表明其在通过这种刺激向他传达一系列假设,而听话人将话语和自己认知语境中的一系列语境假设结合推断出话语的意义。关联理论的中心论点就是。根据人类交际的心理特征,人们在理解的过程中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话语是具有最佳关联的。由此Sperber and Wilson提出了解释人类交际本质的“关联原则”:每一个明示交际本身都传达了其最佳关联性(Sperber and Wilson。1988)。话语的关联性是由话语产生的语境效果和理解话语所需的处理努力两个因素决定的。其他条件相同,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大;其他条件相同,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大。因此,所谓具有最佳关联性即可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并且不需要花费不必要的处理努力。
2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交际的目的也就是交际者的意图和听者的期待。关联论把翻译看做一个语际间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是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一种不同语言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维度的交际活动。关联理论通过明示——推理提供最佳的语境效果。译者应根据关联论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合适的语境假设,从原文的语音层、句法层、语义层和语用层等语言或交际层面中推断出原文的意图,并根据读者对象的认知语境选择做出合理的假设判断,以选择适当的译文,努力实现原文作者意图与译语读者的期盼吻合。关联论也关注社会因素,其人之环境的信息包括百科信息,而听话人则需要识别说话人传递该信息的意图,也就是识别该信息的交际意图。翻译作为一种社会交流的形式,肩负起交际双方成功交际的中介,使交际双方获得同样的认知心理图,翻译中译者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所有可能的意义,保证交际的成功。
因此,虽然关联理论并不是为翻译提出的,但它必然会给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赵彦春(1999:185)曾经说过,关联理论“统一的理论框架可以‘框住’人类的一切翻译活动”。笔者认为,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2.1 翻译的本质
由于翻译是人类交际活动的一种,因此也具有明示—推理性质。但与一般的交际行为不同,翻译是一个双重交际过程:首先,作为接受者,译者和原作者进行交际;然后作为交际者,译者把自己对原作的理解传达给译语读者。因此,翻译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语际的阐释性用法。在阐释性用法中,文本之间的关系是阐释性的相似(interpretive resemblance),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对等。因此,成功的翻译只能是与原文在相关方面充分相似的文本。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使我们避免了诸如“直译”和“意译”这种长期存在翻译学界的争议。在关联理论框架内。所有的翻译现象都可以被看作是与原文本在相关方面充分相似的阐释性用法。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只是在与原文本的相似程度上有所区别,或者说在不同的方面与原文相似。
2.2 翻译成功的条件
根据关联理论,成功的交际行为是与“关联原则”相一致的。因此,要保证翻译成功,译者在选择具体翻译策略时也必须保证译文本身传达了其最佳关联性。这条原则既规定了译文应该在哪些方面与原文相似,又规定了应该怎样实现这种相似性,即在选择具体的翻译方法时,译者应该保证译文内容对译语读者产生了足够的语境效果,但在表达方式I-X不使读者花费不必要的处理努力。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对意向读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选择翻译方法时,要保证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虽然这条原则并没有指出具体的做法,但任何具体的翻译手段或方法都可以看作是关联原则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Gun,2004)。实际上翻译原则只有一个:时刻保证译文的最佳关联性。
3 关联理论在汉语寓言翻译中的应用
由于在使用汉语寓言时,人们通常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蕴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寓言的意义是含蓄的。又是具有同一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所熟知的文化遗产,因此它又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是交际行为,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使交际成功,而不是与原文“对等”。“对等”是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尤其是在汉语寓言翻译中。而“交际”并不总是完美的,因此我们也不能奢望翻译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完美的。根据关联理论。只要做到成功的交际,即保证译文符合关联原则,我们的翻译就是成功的。唯一衡量寓言翻译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译文是否对读者产生了足够的语境效果而未花费不必要的处理努力。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汉语寓言之所以成为翻译的难题,是因为一方面,原作者用寓言是为了表达含蓄而丰富的含义,所以译文也相应的必须产生丰富的语境效果;另一方面,汉语寓言由于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对理解它所需的认知语境有较高的要求,理解时所需花费的处理努力也较大。因此,我们可以将汉语寓言翻译中的困境在关联理论下重新定义:译者可以去除寓言中的文化因素,把它的含义直白的表达出来以减少译语读者的处理努力,但这样的译文可能是不成功的,因为它可能由于没有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而不具有最佳关联性;译者也可以保留汉语寓言的文化因素,把它直接移植到译文中去,以期产生丰富的语境效果,但这样产生的译文也可能是失败的,因为它很可能由于花费读者过多的处理努力而不具备最佳关联性。虽然这看起来仍然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处境,但在关联理论的关照下,译者总能找到一条出路。
根据关联理论,关联性是由语境决定的,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关联性不同。同样,与关联原则的一致性也是依语境根据关联理论,关联性是由语境而定的。这对寓言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启示一—译者在翻译中所能达到的成功取决于意向读者的语境。因此。在寓言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要确定译语读者的语境与正确理解原寓言所需的语境有多大差异,由此决定在翻译中他能实现的与原文的相似程度。在选择具体翻译策略即明示手段的时候,译者只需将关联原则铭记于心,保证译文对译语读者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又不花费其不必要的处理努力。“做到了这些,翻译就是成功的,而不是亏损、失败,更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4 结束语
关联理论这一认知语用学的最新成果不仅为整个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汉语寓言的翻译也有新的启示。它从言语交际的角度对翻译本质所作的解释能够指引译者走出汉语寓言翻译的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关联理论和汉语寓言翻译的研究还会进一步深入。
【关联理论在寓言翻译中的应用和启示】相关文章:
关联企业和关联交易的有关问题06-08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精选11篇)05-26
开放市场中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和运用05-12
功能翻译理论对网络新闻翻译的影响05-08
生活中的物理论文07-28
浅谈雌雄同体理论在《啊!拓荒者》性别身份探索中的应用05-30
浅谈翻译理论视域中的文化研究05-29
矛盾修辞理论的解释和探讨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