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变通

时间:2024-08-27 21:04:11 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探析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变通

摘 要:本文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分析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并且笔者对跨文化教学提出了一些方法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非语言行为;文化对比


当今世界,高新科技在通讯领域里的使用和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进行跨地区、跨国家的交流。外语学习的重要性空前提高,英语的地位迅速上升,在许多场合起着交际桥梁的作用。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只懂语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文化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语言教师来说,研究探讨跨文化交际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一. 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 ural / cross - cultural communication) ,简言之,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我们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总希望学生学会对外语的运用尽量能像英语国家的人一样正确、流利和自然,母语味儿越少越好。可是,由于学习者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概况、风土人情了解甚少,而且在实际交流中喜欢套用母语的观念方式和习惯去理解对方话语,因而常常会产生交际障碍。可见,跨文化交际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换言之,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化冲突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些老师按照传统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由音标到单词,由单词到句子结构分析,循规蹈矩。尽管其所教的学生们对所学的语言知识基本达到了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但这仍不足以保证在实际应用语言时不犯错误。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例子:
A :what an unusual necklace ! It is really
beautif ul .
B :Oh. You may have it .
A :No. No. [1 ]
这是一段师生间的对话,A 是老师,来自西方国家,不难看出此时A 一定非常尴尬,她说话的本意是想找个话题活跃气氛,没想到对方却误以为她喜欢这条项链。B 显然来自中国,其文化熏陶使其自然而然想到,既然老师喜欢项链就送给老师以表敬意。结果彼此陷入尴尬局面。这是一则典型的文化冲突的例子。交际中,两人因无法容入同一文化背景中,从而导致交际失败。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动性,造成语言学习和应用环境的脱离。学生们往往发音准确,掌握了系统的语法知识和大量的词汇,可“临阵”就是无法顺利交际。因此,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所在的文化语境,否则学生在交际中就容易产生文化冲突。所谓文化冲突,是指学习者不知不觉地将本民族的习惯、文化模式套用到或强加到所学语言上去,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偏误,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在英语学习中,这是学生们普遍遇到的一种问题。归纳总结一下,其产生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1. 对英语语言文化中的特有事物缺乏感性认识
这在学生们阅读与文化有关的文章时尤为突出。每当遇到一些俚语或习语,学生们便不知所云。这可能是由于学生们平时摄入的相关文化常识较少,常误用本族文化知识填入或压根儿无法填补这一空白,即无法找出上下文关系,严重影响其对文章的理解,常表现为阅读速度慢、歪曲原文意思。
例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 A Good Heart to Lean on" 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令许多学生费解: But the next day people kidded him by saying it was t he first time any fighter was urged to take a dive before t he fight began.(《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3 Section A)这句的难点在短语" take a dive" ,许多学生从字面上去理解," take a dive" 是“突然下降,暴跌”的意思,可在本句中怎么也理解不通。事实上,这还是个美国俚语,通常用做隐喻。它原用于职业拳击比赛中一方事先被收买在比赛中假装认输,下注者因此从中渔利。后来又引申为“假装认输,甘愿认输”。倘若学生们在平时英语学习时未摄入英语中这些特有的俚语或习语,那么在阅读时自然会碰钉子。
2. 混淆了英汉两种文化中共有事物的文化感情色彩
有的事物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出现了,但所表达的文化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比如,孔雀(peacock) :在我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在英语中,peacock 的内涵意义通常是贬义,含有骄傲、炫耀、洋洋自得的意思。所以英语中经常用之来喻人:as proud as a peacock (像孔雀那样骄傲) [2 ] 在英语学习中若不留心这些差异,就会导致文化冲突。
3. 混淆了英汉两种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的不同社会文化意义
人们的行为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说话显然是一种行为,然而,挥手,微笑,皱眉,沉默,行走等也都是行为,它们属于非语言行为。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这些行为起着与他人交流信息的作用,同时也受文化的影响。曾有学者研究表明,人能够发出70 万个各别的身体信息,而每种文化中都会展示出动作和姿态的某些特有情况。就数字手指符号而言,我们只用一只手就可表示1 - 10 的数字,这却使英语国家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得用上两只手才能表示1 - 10 的数字。
比如,我们通常根据汉字“八”字造型,大拇指和食指张开表示“八”,可这个造型在美国人看来却是“二”。[3 ] 可见,同一种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学生们若不了解这些非语言行为的差异,在实际交流中难免会误解,发生文化冲突。
三.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探讨
针对上述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技能是一个值得关心的话题。许多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都对此提出了一些有效见解。如:开设课程、举行讲座、举办展览、开展第二课堂等。但最为有效的还是结合日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从事文化对比,其覆盖面广,学生易吸收。在此,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浅探。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根本方法———文化对比外语学习不同与母语习得,学生学习外语一般是在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之后才进行的,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在大脑中具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语言符号系统,这种原有的知识对外语学习有很大影响。一方面,它可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新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干扰新的语言知识的获得。[4 ]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很好地利用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结合日常教学把两种语言经常加以对比,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理性上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自觉地汲取目的语言中各种文化信息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使用外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结合日常外语教学进行文化对比可以在各个层面

探析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变通

【探析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变通】相关文章:

探析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03-18

探析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法运用03-18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12-03

试论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探究03-18

探析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3-19

研究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03-25

关于基础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浅谈03-20

探析幽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3-18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