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

时间:2022-05-17 09:57:44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通用8篇)

  音乐艺术中的情感性审美与人类主体内的审美情感韵味有着密切的必然的联系,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音乐艺术审美特征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通用8篇)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 篇1

  摘 要: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同时又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具有的强烈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具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在给人们提供精神生活享受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音乐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既有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同时又有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音乐艺术 审美特征 想象性 情感性 时间性 流动性

  从音乐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结构形态,是以声响在时间运动中的自由组合来表现人类主体的内在审美情感,素有艺术的王冠之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审美主体对现实、人生的深刻体验。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性情,美化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社会、对人生有一种新的感悟。而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构成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声音。正式由于这种特殊性,音乐艺术在具有了一般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下,又具有了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一、音乐艺术中的想象性审美特征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音乐艺术并不是以单纯模仿自然界音响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对音乐有规律、有组织的排列,演奏出流畅的旋律,给予接受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呈现出一个充满自由想象的灵性世界。音乐总能唤起听众在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这些具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从而产生一系列生动的联系和想象,激起听众强烈的感情反应,产生共振。同时,音乐的情感内涵又存在着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音乐想象的来源应该是现实生活的体验,因此,音乐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够在人的内心深处唤起具有一定情感的意象,来完成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听众或欣赏者才可以运用听觉去感受这些特定的情感。例如喜怒哀乐等。当这些情感元素与欣赏者或是听众原有生活中的经历相关,重新再现音乐意象使欣赏主体与客体产生共鸣,所以这种感情便在欣赏者或是听众的心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于是主体便产生了感动。例如贝多芬在 《田园交响曲 》中用音乐演奏出的雷声、雨声、鸟鸣声让我们感受到了 “雨过天晴 ”后的一种舒展的心情,正是这种心情让我们联想到了雨过天晴后的那种清心爽朗的情景,这样才能使听者在联想某些具体景象时对作曲家的感情表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象征性也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音乐声音的象征性主要取决于声音特有的属性,如音色、力度、音高等。音乐具有模拟的能力,用音响可以表现出各种鸟鸣声、泉水声、疾驰的马蹄声,听者可以通过这种模拟性音响,在头脑中构成较为清晰的鸣禽、山泉、奔马的画面形象。象征手法化的感情色彩音调 ,总能唤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如小提琴协奏曲 《粱山伯与祝英台 》中 “楼台会 ”一段,小提琴独奏象征了女性祝英台,大提琴独奏象征了男性梁山伯,同时柔和的提琴音乐也象征了人物丰富的情感。

  二、音乐艺术的情感性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中的情感性审美与人类主体内的审美情感韵味有着密切的必然的联系。情感是音乐的内在本质,音乐是情感的直接表现。情感美是它的一个审美特征。情感中的主观因素在审美过程中又具有积极能动的作用。通过主观的情感,可以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作品中,然后再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听者,使听众产生共鸣。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了情感体验、“借情”“移情”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在里面。黑格尔曾指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优秀的音乐作品听后能给人一种诉之不尽的意蕴和审美感觉,音乐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例如我国古代琴曲《高山流水 》,讲述的就是于伯牙与钟子期以琴曲相交乃至与音乐共生死的动人故事。再如民乐《百鸟朝凤 》中,运用唢呐来模拟大自然界中的各种鸟类鸣叫,表现出热闹欢快的场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这里音乐表现出的只是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音状态,只有将自己在生活中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溶入其中,才能使审美意识与音乐的声音状态相融合,音乐才能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同时,作为欣赏者还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力,用心去感受,这样才能完成音乐情感的传达和接受。

  三、音乐艺术的时间性和流动性

  音乐艺术可以直接表达整个情感活动的全过程,所以人们常说它是时间的艺术,流动的艺术,生命的艺术。音乐的物质传达媒介是音响,音响的时间性和流动性,使音乐艺术在反映主体对生活的复杂情感变化方面,更少地到受反映对象的具体制约,与造型艺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之处。所以,黑格尔曾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因素,即本身是无形的情感,这种情感不能够用一般实际的外在事物来表现,而是要用一旦出现了马上就消失的亦即自己否定自己的外在事物。因此,形成音乐内容意义的是外在的直接对立统一中的精神主体,即人的心灵,亦单纯的情感。”孔子也曾说韶“尽善尽美’,因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并感慨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音乐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时间形式的直接性和流动性,应当说是它的一大长处。同时音乐艺术的时间性又受到空间形式的间接影响,在这一点上它与造型艺术恰恰相反。正因为如此,听众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就能根据相应的旋律和节奏来想象出特定空间中的人物、事物和景象,音乐形象带有了一定的宽泛性、朦胧性和模糊性。

  总而言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既是丰富多样,又是独特鲜明,我们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上述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艺术的审美活动,才能有助于我们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性思维去解释音乐现象,才能真正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孔智光.文艺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76页.

  [2]王德峰.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214页.

  [3]洛秦.音乐的构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98页.

  [4]曾繁仁.文艺美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82页.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 篇2

  摘要:任何一部电影,都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其中也离不开音乐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电影中融入音乐,能够最大限度的突显出电影的主题、烘托出整体的气氛,更为鲜明的塑造出人物的性格。可以说,电影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对于整部电影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影;音乐;审美;艺术性

  电影音乐指的是专门为一部电影创作的音乐作品。电影音乐不仅是电影的基本构成,而且也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在电影中融入音乐作品,使得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能够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而进行审美性的思考。同时,观众在电影特定的情景中去欣赏音乐,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电影音乐与其他类别的音乐有着一些区别,它是缺乏一定的独立性的。因此,电影音乐必须要与画面和人物语言相结合,使得观众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审美体验。

  (一)音乐与画面交相呼应

  众所周知,电影作品中的音乐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画面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值得注意的是,音乐却与画面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音乐所突出表现的侧重于引起观众的情感体验,而画面则是给观众以视觉上的欣赏。鉴于此,在电影作品中有效将音乐与画面相融合,能够使得两者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起到相互辉映的作用,易于引起观众的共鸣。另外,音乐作品具有着主观性的审美特征,与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审美特征的画面有机结合,两者能够相互补充,起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二)音乐在表现内容上以剧情为依据

  作为电影作品的音乐,在创作上必须要以剧情为依据,在整体效果上要符合电影的整体基调。具体来说,电影音乐要符合人物的情感状态,同时还要以剧情为依据,并与画面相结合。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讲,相比较来说,纯音乐更容易引起观影者的共鸣。这是因为观众在观看电影时,纯音乐与具体画面内容相辉映,能更加明确的表达情感。可见,音乐作品对于推动电影剧情发展、更好的表达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作品在结构上有着间断功能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会有多个画面转换的镜头,相应的音乐作品也就必须与之相符合,起到间断性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电影中的音乐作品有着一定的间断性特征。这是因为,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和画面应当保持着一致性,而电影剧情的跌宕起伏,势必在画面表现上有着一定的跳跃性,从而使得音乐作品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在一部电影的不同时间点,会呈现出不同情感、不同节奏的音乐作品。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电影中融入音乐作品,不仅对于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且还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物性格,使得观影者能够深入的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人物特质。同时,影片中音乐的声响在渲染剧情、烘托气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为观影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观众加深理解电影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一)对人物性格进行艺术性塑造

  众所周知,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对于影片剧情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纵观电影史上的多部影片,可以看出,有的电影通过音乐作品的烘托,能够为观众带来一种美学上的体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有的电影采用的是交响乐等作品,这在气势上为观影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给予观众较强的代入感。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作品中音乐元素的合理使用,对于深入的刻画与表现主人公的性格有着重要的意义,或是温婉柔情、或是具有英雄气概,都是可以由音乐进行有效烘托表现出来的,最终更好的对电影中的主人公性格进行艺术性的塑造。

  (二)艺术化地表现电影主题思想

  毫无疑问,任何一部电影作品都要有着明确的主题,并依照这个中心思想合理组织、调动各种元素,以期共同发挥作用,更全面、更深刻的表达出电影的主题。其中,音乐作品就是电影作品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在表达电影主题思想方面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通常来看,我国的电影作品,往往使用“主题歌”来总结这部电影的主题,有着突出与明确中心思想的作用。另外,不仅“主题歌”能起到深入表现电影主题的意义,电影中的乐曲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可以说,这类能够表达电影主题、明确剧情中心思想的音乐,在整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基础地位。同时,在电影剧情发展的关键环节,有效、合理的使用音乐作品还能够强化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气氛等,进而引起观影者的共鸣,最终起到深化影片主题的作用。

  (三)对影片场景和气氛进行艺术化描绘

  在电影作品中使用音乐,不仅能够有效的配合画面推动剧情的发展,而且还能起到烘托电影场景气氛的作用。具体来看,在表述有着动作性特征的事物时,可以用欢快的音乐为具体的画面提供一种声音上的造型。这种在听觉上配合视觉上的表现,即音乐配合画面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的作用。可以说,电影中的声音和画面是两大基本组成部分,音乐作品运用的好,通常会为观影者所记忆深刻,并通过熟悉的旋律、明确的歌词内容回想起优秀的电影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音乐作品对于推动电影整体表现力来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在烘托场景气氛上,有着强调、渲染的功用,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化的描绘功能。

  三、结语

  可以说,音乐对于烘托电影的主题、使得电影更富表现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在艺术性表现上还能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电影音乐已经自成一套体系,并与其它元素相互融合,共同来表现电影的内涵,以期使得观众得到较高的观影体验。可见,电影音乐在提升电影作品整体艺术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电影音乐可以与画面、声音等交相辉映,形成听觉与视觉的有机统一,能够烘托出人物的特征,更好地表达剧情,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满的进行了艺术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雅乌塔罗.电影音乐的抒情功能及其表现特征的审美心理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1).

  [2]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08).

  [3]王欣.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04).

  [4]尹蕾.周代三大祭祀中的乐调研究[J].音乐研究(双月),2015(4).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 篇3

  内容摘要:本文浅析了人们对音乐艺术审美趣味的形成原因,并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即高与低、雅与俗、广与狭,来阐述人们审美趣味的不同。以此说明既要承认和尊重这种个性差异,又要提高和扩展人们的审美趣味,使音乐的艺术价值真正得以实现。

  关键词:审美趣味 音乐艺术 差别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它是由不同高低、不同长短、不同音色、不同强弱的乐音通过一定的形式有机地排列组合而成,并具有某种内容,以此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艺术。欣赏者必须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音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艺术的美。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自身情况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审美趣味,而无论这种趣味的差异有多大,都无及是非。

  所谓趣味就是兴趣和爱好,音乐的审美趣味也就是说喜欢和爱好什么样的音乐。喜欢哪种音乐,不喜欢哪种音乐这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有人喜欢本土音乐,有人喜欢异域音乐;有人喜欢古典音乐,有人喜欢现代音乐;有人喜欢声乐,有人喜欢器乐等等。这是非常自然的,也是无可非议的。为什么人的审美趣味会存在如此差异呢?这与人的经历、性格、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便形成了一个人的爱好和趣味。这种差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客观规律。例如:一位从事音乐专业的人士,他对某部音乐作品的风格流派、作者生平、创作背景、表现形式以及表达的音乐内容了如指掌,自然会领悟到其蕴含的美,也自然会产生兴趣。反之,对于上述情况均一无所知的外行而言,又何谈兴趣!

  音乐的审美趣味关系到审美的倾向性和审美的鉴赏力问题。也就是说,音乐的审美趣味虽然是以个人的主观爱好的形式出现的,但是从根源上说它却是人们隐于审美活动中的倾向性和鉴赏力的表现。它和一定社会审美理想和艺术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通常所说的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趣味和庸俗低级的音乐审美趣味的区别就是在这一层意义上说的。音乐审美趣味的健康高尚和庸俗低级的分界线在于人们是从音乐中去欣赏与体验人的美的创造,并且把这种美作为一种精神内涵来加以品味,还是只把音乐作为一种感官满足和生理刺激的工具。通常高尚的音乐审美趣味,表现为健康、纯正、明朗、自然,它体现出文明社会的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修养。而音乐审美中的低级趣味,则把精神性的审美活动降低为官能情欲的满足,把获得生理快感作为唯一的终极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审美趣味的健康高尚和庸俗低级,又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它还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文明程度。

  音乐审美趣味还存在着另一种性质的差异,即在审美层次上雅俗的不同。例如一般所说的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区别,虽然二者都可能是美的,在审美体验上也都是美感与快感的统一。对于许多表达爱情的流行歌曲,人们仅从歌词便知其意,然而,当人们面对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之第二乐章是为谁而写都不清楚,那就无法从音乐中欣赏到那种催人泪下的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了。正是由于流行音乐相对来说反映生活的内涵层次比较浅显,更多的是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感受,在音乐表现方式上也比较通俗易懂,更多的是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受,这些都使它与严肃音乐形成明显的差异。所谓严肃音乐,即艺术音乐,它在形式上一般更加精雕细琢,在内涵上往往追求丰富深刻。因而在审美上也要求有更高的文化与音乐修养,一部作品往往需要多次反复的鉴赏与回味。这一切都决定了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在音乐审美鉴赏上雅俗的不同。

  此外,音乐审美趣味还存在有广与狭的差别。有些人音乐审美趣味很广,不同风格和形式的音乐都能引起他们的美感,而有些人的音乐审美趣味却很狭窄,他们喜欢的和能鉴赏的音乐范围相当有限。显然,这也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教育程度以及文化艺术修养密切相关。然而,从人的听觉审美规律来看,人总是具有寻找新颖与向多元化发展的倾向的,不断扩大音乐审美范围是人的自然的要求。总是听一首乐曲或同一种音乐,虽可以形成为一种习惯和爱好,然而有时也会产生逆反心理,转而寻找新的音乐。一个人在不同年龄层次上,也可能产生不同的音乐审美趣味。就一般情况而言,儿童、青年和老年的音乐审美趣味各有不同。儿童一般更倾向于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结构、情感体验越来越丰富,人们的音乐审美趣味也会向着更加丰富、深刻,并且更加具有个性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心态下的音乐审美趣味也会发生变化,有时可能寻找同类情调的音乐以求寄托与宣泄,有时则可能寻找不同情调的音乐以求解脱和变异。音乐审美趣味的扩展,不仅会极大地丰富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而且还会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人的世界观和道德风貌。

  关于音乐的审美趣味问题,我们既要承认和尊重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趣味的个性差异,又要提倡不断提高与扩展音乐艺术的审美趣味,这对真正实现音乐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修金堂著.《音乐美学引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2]张前、王次著.《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 篇4

  一、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原则

  高校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学目的和艺术美育实施过程的一般规律提出来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美学原理、美育原理、教育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它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吸收了古代和外国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中有价值的部分。音乐美育的原则是音乐艺术美育基本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音乐艺术美育的基本原则是:

  1德、智、体、美等诸育统一的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正确认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基础,正确处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关键。因为德、智、体、美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党的教育方针中诸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育在相互关联中的最大功能,充分挖掘各种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要使诸育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决不可将他们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偏离任何一方,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有害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求学校正确处理德、智、体、美等诸育之间的关系,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且还要求正确处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关系,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科学健身等问题,高度重视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注重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健康向上的文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学生的学习锻炼,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

  理论和实践是描述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的一对基本范畴。人类从事任何活动,必然包括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的、动脑的方面,也必然包括具20体的、归纳的、行动的、感性的、动手的方面。正如上和下、左和右、正和反一样,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如果两者脱离,衔接不上,就做不好事情。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基本观点,任何正确的理论认识都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音乐美育也不能例外。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人不可能事事亲历。所以,把总结好的知识和技能,以课堂讲授的方式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如上所述,理论和实践是不能脱离的。现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是:实践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忽视了,学生只从理论的方面接受知识,而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是不可能深刻地、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到的东西只是空洞的、不实用的条条。现在大力强调加强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在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强调学生在的实践认知中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强调实践环节并不是忽视理论的学习,恰恰相反,只有加强了实践环节,才能使我们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上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素质,包括理论学习和审美的水平。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教育都不能背离这一原则,音乐美育当然也不能例外。在音乐美育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为艺术为艺术”,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反对“纯技术”的观点。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开展艺术美育,强调学以致用,将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提高审美文化水平,培养完美的个性。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

  我们知道,音乐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总是离不开认识活动的,情感的每一次净化都需要认识活动参与。因此,音乐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活动融入审美情感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音乐美21育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逻辑认识,自始至终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审美心理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其中情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他心理因素都围绕着情感运动,艺术美育的动因和目的也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整个艺术审美过程浸染上浓郁、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艺术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融入审美情感的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即要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二者由矛盾达到统一的原则。这是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把美学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而提出来的原则。由于音乐美育是与美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而人的美感,又是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必须有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还必须有审美需要以及相应的主观条件。因此,音乐美育同样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即审美主体(受教育者)与审美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审美客体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来开展美育活动,亦必须根据审美主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审美对象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手段,并且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审美客体之所以能够被欣赏,并使主体能从中受到教育,主体的主观条件亦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首先,主体要有审美或受教育的需求;其次,主体要有健全的、社会化(人化)的审美感觉器官,这主要指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总之,坚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是要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感情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审美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由接触者变为接受者,也只有这样,审美主客体双方才能由矛盾走向统一。

  二、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22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认识和发现美的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因此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包括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培养透彻的理解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对音乐敏锐的感知力,不是闭上眼睛就能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同外部音乐艺术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形成的。正如那阻抗水流的岩石和海滩,它们作用于或改造着水流,而它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受到了改造。席勒认为:“感知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培养音乐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使其感觉逐渐适应对音乐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前面提到过,音乐的感觉总体包含音高感、音色感、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乐形式感等等。这些方面只有通过后天的训练才会不断提高。以音高感而言,能否辩认一定的音高本来是一种纯生理的能力,也有接近于天赋的绝对音高感,然而,更为重要的相对音高感,即分辩不同音程距离的能力却是后天形成的。后者经过长期训练可以达到相当细致灵敏的程度。人的节奏感也是如此,在音乐的感受中,人自然而然的会将节奏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音乐中节奏的动力感会使人产生极为多样的联想。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多样,对于节奏的联想具有重要的影响。人们的旋律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为旋律不仅仅是音型的流动,而且它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乡土风情,并具有近于约定俗成的一定旋法习惯。因此,人们后天接触的音乐越丰富多样,其旋律感越强,就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音乐感受越加深刻。和声感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训练和培养的结果。对和声感的功能进行与非功能进行,要在实践中通过有形无形的熏陶才能取得。和声感是有一定历史,一定音乐文化,一定审美观念的产物。音乐的形23成具有一定的逻辑和连贯性,并具时代、历史社会的特征,人们只有在长期的接触、聆听记忆、分析中,才能较为深刻地理解直至把握其形式。敏锐的感受力,最容易在对艺术中最活跃,最复杂和最有秩序性和多样统一性的音乐观察中获得。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音乐特有的形式,就成了培养他们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这种有意识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弄清音乐艺术的种种特征。二是引导学生亲自从音响中体察音乐那特有的形式。完整的音响感知,要求欣赏者必须要按照音乐的规律把旋律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合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乃至完整的乐曲。因为它既有助于把握音乐的形式美,又有助于对悦耳动听的音乐音响和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的感知。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和体验音乐的特有模式,并逐渐将其特有的运动模式和形式结构,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感知认识,倾向和习惯,是增强他们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美育之本质所在。我们应该仔细地向他们分析音乐作品的不同特征及其美的内涵。音乐中那好似龙飞凤舞的优美旋律,必定显露出往与复、伸与缩、动与静、虚与实之间的辩证统一。那高亢曲折的戏曲唱腔也必将表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听完一段乐曲后,用简练的语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再听第二遍的时候,学生便会感受到音乐的真谛。教师在描述自己的经验时,切勿扯的太远,重要的是展开其中的音乐音响模式。在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中,既要发挥学生先天的审美潜能,又要加强他们审美实践的训练,培养其敏锐的创造、发现、领略美的能力。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审美感知能力都不是一样的。审美感知力的强弱,有先天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后天教育得法,就有可能将那些“沉睡”的感知力调动起来,反之,既使有先天的素质,如果长期搁置不用,也要退化,甚至消失。人的感知力既有一定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又有感情色彩、超功利性与个性化的特点。在培养人的音乐感知力时,应使其深入把握音乐活动与内容联系的本质,储存丰富的感觉表象,使感知的客体有血有肉。

  2、加强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24音乐运动的形态,人类的情感动态,要转化为音响动态结构,并予以创造性的表现与把握,就必须凭借想象力。想象,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的储存的现在图式加以改造、组合、提炼,重铸成全新的意想的过程。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是指在审美主体知觉形象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从而形成审美意向的能力的培育。音乐审美想象力是在全部知觉经验的基础上由音响向“音象”(音乐形象)的进发。它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自由性。即人们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凭思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的特性。二是情感性。即形象的变化、组合乃至意象的构成都以情感为纽带。音乐审美想象力,可分为音乐审美的联想力和音乐审美的构想力。所谓联想力,是在知觉表象的基础上按相似律和接近律进行想象从而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审美构想力,是在记忆力表象的基础上,按照自由律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想象以人们记忆中的表象为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和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艺术想象所采用的表象材料与一般的想象不同,他虽然也以人的社会生活作为表象材料。但同时也包含着人的精神生活。因此,培养丰富的“表象储备”是想象的基础。音乐想象的源泉之一是生活的体验。人们在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们的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文化活动、社交、阅读等等。我们在进行审美教育中,必须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音乐想象力还有赖于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中储存的各种本能、冲动、记忆等,然而它们的内在素质往往也是源于外在体验的,而且也只有在与外在体验相结合时,才能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还要加强学生的艺术体验。因为人们在想象中创造的听觉表象,具有一种对各种音响的综合,分析和提炼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内心的听觉中积累丰富的音乐材料,学会体验,感受各种不同的音响,大脑分析器才能对音响做出深入的分析和综合,为想象提供各种所需的素材。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在长期积累的艺术体验中才能不断提高。丰富的情感是人们想象的动力。现代科学和艺术创造的经验表明,情感积累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但必须有清醒的意识参与。人的本能冲动是情感的基础,人的本能冲动同丰富情感的转变,是由单一和贫乏向多样统一的转变。本能冲动25如不遇到代表社会和伦理的意识的阻抗不会转变为人的感情。艺术想象所需要的是炽热情感。任何人的炽热丰富的情感,都是在不凡的遭遇中形成的。人们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要有一种真挚而充沛的感情,尤其是在音乐实践中的演奏与创作时,具有激情更为重要。这种情感的升华,将会有力的激发着人们的创造性想象。联想是想象的重要形式。联想的重要基础来自各种反射,当新的刺激能引起过去的有关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回忆时,就会产生各种联想。它是音乐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现象和重要方法之一。失去了联想,就会使一部音乐作品被理解的程度受到很大限制。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力必须具有丰富的联想,而多种多样的联想又要求人们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3、加强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理解力是人们在音乐感受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音乐审美理解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音乐审美理解力,一方面表现在对音乐形式的认识中,这主要是指对音乐音响的艺术组合及其形式结构的理解认识,是通过对音乐基本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来进行的。这种对音乐形式的理解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将使人对音乐的感受由初有的感性阶段进入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高级阶段,由音响快感阶段提高到音乐审美阶段。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在对音乐作品的内容和社会意义的理解认识上。音乐作品的不同形式与内容具有不同的表现和结果。欣赏者在这种理解认识中,要对乐曲做出某种抽象的理性判断,把理性认识真正融注于对乐曲的感性体验中,使音乐欣赏达到更深刻,更高的层次。所以,音乐理解力不是一种纯粹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和理性把握的能力,而是对音响的整体接受和情感把握的能力。音乐审美理解力,实际上也是一种审美的领悟力。人的审美理解力要从多方面进行培养。音乐审美理解力的培养,应首先重视学生的广博而丰富的艺术知识与修养。并要求深刻了解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和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了解各时期不同的音乐语言。音乐由于其自身的非语义性和非具体性的特点,它天然地更加倾向于其他文学艺术的综合。有许多音乐就是根据其他文学艺术的26题材重新加以创造的,这些音乐作品无论从题材或表现的内涵来说,都与一定的文学艺术作品密切相关。因此,丰富的文学艺术修养,对于理解音乐有直接的关联。应该说,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越深刻、越细腻,对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领会,也就越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总之,这是一种全面而宽广的,一种深刻到能改造自己内心情感和思考方式的教育。音乐审美中最重要的理解,应该是对音响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接性理解。这种理解不同于感知,但要以感知作为基础。只有对音响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将其中的意味抓住。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特殊理解能力,应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当某一音响在学生耳边萦绕时,应让学生自由领会,以树立起他自己体验和理解的内在情感模式标准。当然,这种理解还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对乐曲本身的情感内涵和社会意义,以及对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意图等有深入的了解。对音乐的理解,并非要求对某曲做出某种抽象的理性判断,而是要求把一种对音乐的理性认识真正融注于乐曲的感性体验之中。一个人对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叙事》、《d小调前奏曲》等作品赏析时,如果对肖邦所处的历史时代一无所知,对激荡在肖邦心中的感情浪涛的社会性质也不甚了解,那么,他将很难体会到肖邦乐曲中蕴涵的那种爱国热情和革命冲动。当然,对音乐的理解还应是广阔而自由的,尽管它可以通过情感的抒发和音乐的逻辑发展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思想。音乐理解力的培养,不是靠刻苦的背诵和记忆所能奏效的,它靠的是一种对完型的感性把握力,与此同时,又要联系到人生的各种情趣意味。也就是说,要经由感受导入理解,理解时又不脱离感受。音乐理解应建立在丰富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使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融为一体。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人们将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主体意识渗入到欣赏对象中,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音乐作品本身的面貌。也就是说,同一乐曲在不同的听众中有着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即是一种“自我”理解,而这种理解必将带有个人色彩,并对原作有所发挥和创造。经过不断的强调、重复、温习,人们的音乐欣赏理解力将会逐步提高。可见,接受的音乐作品多,其理解力也会不断随之增长。音乐理解力要比单27纯的逻辑推理能力复杂得多,因为它是一种音响语言,一种多层次、多层面同时进行的思维方式。对音乐的理解,通常是将在日常生活中互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经由情感的中介作用,不可思议的连结在一起了。审美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听众,对于某一作品,无需重复许多即可达到熟悉的程度。音乐修养与才能的差异,与审美能力、趣味、审美活动中的注意、美感强弱直接相关。回味是音乐理解的一种重要过程,音乐回味可以使审美主体对音乐美内涵的意味,意境、意义获得进一步的理解。甚至还可以联想到相同或相异的美的形态并进行比较,联想到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或同一流派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在系统的,深刻的理解基础上,重新更深刻地感觉作品的美。可见,音乐的理解力可通过“回味”得到提高。总之,音乐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是欣赏不同国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艺术作品的前提,也是欣赏世界性音乐作品的重要条件。有了这种条件,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意义、内涵,就能深刻地把握住。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 篇5

  音乐能抒发创作人的感情,听的人往往能引起触动,或许应该叫做共鸣,这就是音乐的属性。对于音乐,我们可以解释为将一些音符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而形成具有一定旋律的曲子。我们也可以说是按照艺术的方式将一些声音整齐排列起来,不过音乐的定义已经高出这个范畴了。当然,东方西方的音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要从差异中看到通性。

  一、东西方的音乐艺术的不同处以及发展现状

  (一) 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琴棋书画,琴属于音乐中的器乐,从几千年开始,我国的音乐就发展到世界的先进水平,像是举世闻名的广陵散曲谱,据说是器乐方面的绝唱。音乐是受到本国文化的影响的,像是我国从古就接受儒家文化,对于孝道,善行比较重视。孔子就曾提出过,礼乐以治天下,说的就是利用礼仪和音乐来提高人们的品德,这是最早将音乐艺术跟道德教育结合到一起的设想。所以在我国古代的音乐中,赞扬孝道的音乐就非常的多,还有忠君爱国的,赞美感情的,像是春秋战国时代屈原的《离骚》,《诗经》,汉代的《相和歌》,宋代《雨铃霖》《醉花阴》《水调歌头》,元代的《牡丹亭》《西厢记》,明代的《戏曲》,清朝的京剧等等,音乐随着我国历史的发展而进步,音乐体系逐步得到完备,演奏乐器也越来越多元化。

  (二)西方的音乐在古典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和发展,虽然在内容上有了天壤的差别,但是音乐的艺术形式,歌曲的表达方式没什么变化。现在的西方音乐主要以表达情感为主,已经完全破除了古典音乐在完整结构方面的限制,这就使得音乐表达有更好的延伸性自由性。我们熟悉的西方音乐,大多数都是单乐器演奏,像是夜曲,幻想曲,前奏曲和各种舞曲,在各种乐器独奏中,钢琴的使用最为频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声,伴奏乐逐渐兴起,在一首曲子中,七和弦和九和弦,半音法,转调等经常出现,增加了音乐的表达技巧,同时和声的比重越来越重,音乐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

  二、东西方音乐艺术方面的审美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经过科学家的研究,音乐有助于婴幼儿智力的发育,现在听的胎教歌曲,就是基于这个原因。我国的器乐,有很多独特之处,像是笛子,长箫都是西方器乐中原来没有的。西方的音乐是近代流入中国的,当时引起一阵骚动,因为中国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的音乐并没有什么好感,将西方的古典音乐丢弃一旁,不曾询问,是后来人们意识逐渐明晰后,才对西方音乐产生了学习的兴趣。西方音乐虽然跟我国的传统音乐有很大的区别,从各区的格式来说,也千差万别,但是音乐自身的生命力和通感,能让人们理解西方曲子中所诉说的情感。我国作为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能够融合西方音乐的特色,把西方音乐的格式加以学习自用,提高自己艺术审美的宽度和厚度。西方的音乐与我国音乐,差异大体以下两个方面:

  (一)因为东西方的文化不同,导致两国艺术方面的差异很大,结构文体差异也很大,而且东西方在饮食,生活习惯,世界观,价值观都不尽相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音乐的创作者。音乐作为一种心灵的诉说,将各种不同体现的淋漓尽致,不仅仅是结构上的,还有内容上的,包括音乐演奏方面用到的乐器,声乐的发声方式,器乐的合奏方式,差别都很大。

  (二) 由于东西方的音乐产生迥异,在音乐的基础元素,音乐中调也是有差别的,同一个调,东西方的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整,我们常常说到的调性,调式就是音乐中的横向音和普通音的关系。调的不同,就是曲子中音的高低变化,在一首歌曲中,调的转折升降,在加上和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列。不管是中国音乐,还是西方音乐,我们首先要研究的都是音乐的结构,只有了解熟悉音乐的组成结构,才能更深入的分析音乐差异。东方的音乐讲究的韵律,对整体结构没有太大的要求,对音序的排列也没有很严格的规定,我国的音乐从古代来看,就是一个个群音的集合。在古代,我们的调基本就分成宫商角徵羽,现在的发音是12356,基本上我国所有的古曲都是从这几个群音上组合过来的,偶尔会有点缀作用的其他调音。西方的音乐,就比较重视音乐的结构,创作音乐时,讲究音律的前后排列顺序,西方的音阶是1234567,基本音是全的,在基本音的在前提下,进行整体结构较为完整的创造。这么看西方的音乐在创作方面限制性更大,不如我国的灵活。除了音乐的结构,音乐中还有一大重要因素就是音乐的和声,音乐中的和声,起到弥补原始音乐的空档或者不足的作用,这在西方人看来,和声是一种重要的音乐伴奏方式,虽然只是几个声音同时发出,但是它将使音乐更加完美。在东方人看来,和声存在的价值就比较弱,属于可有可无的行列,只是大致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关于完善中国音乐艺术的建议

  我们中国人对音乐和美术的审美有自己的传统习惯和思想。中国的古典美是广受赞扬的。但是时代是不停进步的,除了古典审美,我们也应该吸取现代艺术。西方艺术歌曲被引入中国,也有了很长的历史,但是艺术歌曲的传播和审美受到了一些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处于放着不用,漠然置之的状态,也就无法真正体会艺术音乐的真谛。顺应时代进步,艺术的发展,人们应该认识和了解音乐艺术,懂得欣赏音乐的艺术美,改变自己传统的审美观点,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改变陈旧的思想和审美行为,普及和欣赏中国艺术歌曲,音乐艺术。人们对音乐的传统认识是片面的,传统的审美往往用优和劣,褒和贬来评价音乐,用什么样的演唱方法来评定音乐是否值得去喜欢等。这些都局限了音乐的艺术涵养。

  (一)人们应该从以下几点来重新认识西方艺术歌曲

  1.艺术歌曲是美的体现,可以引起人精神思想的共鸣,在艺术的氛围里,可以缓解人的不良情绪,放松心情,美化心灵,艺术音乐不存在褒和贬,没有好和坏之分。不能说这首歌是坏的,那首歌是好的。更不能以地域或者个人喜好划分音乐好坏。

  2.有的人喜欢说,这首歌好听,这段音乐好听,这种唱法好听,低沉的或者高昂的,等等。其实艺术歌曲不存在演唱方法的区分。没有哪种唱法的艺术歌曲很好听,哪种唱法的艺术歌曲很难听。艺术歌曲体现的是艺术,是美和氛围。不是演唱方法。

  3.我们的传统乐器有很多,都很优秀,很动听很有深度。但是不是说用什么伴奏的音乐就特别美,应该说,只要能体现艺术美的,体现音乐真谛,动人有思想的音乐就是好的艺术音乐。艺术音乐对伴奏的乐器没有硬性要求,是有机的,活性的。

  (二)改变审美观念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艺术歌曲,融入到艺术歌曲的氛围中。歌曲的欣赏是无标注的,但是评判就需要对歌曲的各个因素有所了解。

  1.歌曲的审读有自己的标注,歌词也是歌曲的一部分,我们在听曲子的同时,还要注意歌词的描写是否思想健康而且有深度。

  2 歌曲的创作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是一个对内心精神的一次挖掘,我们不但要有创作的热情,熟练的创作技术也是必须的。深厚的创作技术是创造出美的艺术歌曲的技术保障。

  3.艺术歌曲的演唱没有功底是唱不出味道的。演唱艺术歌曲也有演唱要求的技术。不是随便唱唱就可以,也不是唱出来就可以。

  4.艺术歌曲没有对伴奏乐器的要求。但是艺术歌曲的伴奏绝对不是空洞浅显的,而一定是有意境的。对艺术歌曲伴奏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有意境,能和歌曲一起营造氛围。

  5.艺术歌曲不论在曲还是词都要有丰富的内涵,歌曲不光是内心的独白,还要是帮助社会群体的一种声音,歌曲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创作艺术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从教育出发,改变艺术审美大众的精神需求,应该作为艺术歌曲创作的源泉,创作艺术歌曲需要演唱技术,伴奏技术,创作技术,但是成功的能被人们接受,能引起人们共鸣,表达人们当下思想的歌曲应该有高社会意义和追求,可以满足于大众的需要,这样才能通过艺术音乐的美和意境引领人们追求真实,善良和美。另外可以让人们在学校的时候就接受艺术歌曲的熏陶,普及和传播艺术歌曲可以更好的使人们学会认识和体会艺术歌曲,更有利于人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现在的学生大都喜欢流行音乐,应该普及艺术歌曲的教育和鉴赏,使学生提升鉴赏艺术歌曲的兴趣和能力,改变学生只钟情于流行歌曲的审美观念。

  四、总结

  东西方音乐方面的审美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不能因为不同的审美角度就否定对方。在多元化的今天,西方的音乐已经被我们所接受,我们在学习西方音乐的同时,还要发扬我国传统音乐。最好将西方音乐元素跟我国特色融入一起,形成自己特色的音乐模式。同时我们要大力推广我国的民族音乐,掌握西方音乐审美的特点,是我国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关键。我们要把自己千年文化底蕴结合多元化的艺术歌曲,将自己的文化曲风曲面推向世界。所以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时,要转变原来固步自封的思想,要加大加深交流,加大对西方音乐的推广力度,相信艺术歌曲在我国一定能发展起来,并且能够大放异彩。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 篇6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审美能力与情感的培养应在寓教于乐中得到切实体现,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力。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将在我们的不断探索实践中,更有效地发挥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净化心灵,塑造完善人格的作用和功能。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与归宿。没有情感的音乐只是一堆杂乱的音响,没有情感的表演者及欣赏者就如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通过音乐音响能够直接呼唤、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在情感体验过程中,达到愉悦身心、发展思维、塑造人格的目的。因此,充分发掘音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音响本身的音乐震撼力,辅以教师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手段,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途径。在音乐课程改革中,作为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通过新的设计思路,全程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中。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笔者结合几年来中学音乐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在音乐教学中对音乐情感和审美教育的理解。

  一、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审美心境,即动情———感受音乐

  音乐教师要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使学生能够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感共振,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1.创设音乐的艺术情境:在组织教学时,音乐教师要用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促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感到轻松、和谐与愉快,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具体做法:a:伴着优美的音步,随教师做行进间的律动;b:在教师的琴声伴奏下做有节奏的动作,美滋滋地走进去;c:边听乐曲边欣赏教师那亲切的教诲,步入课堂,进入快乐而轻松的学习之中。这样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创设音乐的奇妙情境: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创设音乐的奇妙情境,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都能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二、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审美活动,即情动

  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常在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使“唱得多”变为“唱得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要赞美的事物,他们用美好的声音,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动作恰当地表现音乐,在音乐活动中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表达能力。教学中可以通过富有趣味性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音乐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即冶情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的把人带入到情感世界中去。因此在音乐教学时教师应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随时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总之,音乐审美教育是按照音乐美的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艺术内容对人进行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通过情境、情趣、情感的教育和培养,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合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善于动脑,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激起学生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使学生在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促进其全面发展。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 篇7

  一、名作欣赏是提高个人音乐审美能力、丰富情感的主要途径

  通过我们细致地对这首乐曲多角度的分析与欣赏,可以在自然、社会、生活、民族等方面深刻地去感受和理解这首曲子以及背后蕴含的情感,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当然,个人还可以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那个风雪中的俄罗斯人,赶着车,铃声叮咚咚……这样的活学活用,对学生学习音乐审美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都有极大提高。

  二、名作欣赏是培养个人音乐审美意识、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方法

  培养音乐审美意识主要指在音乐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形成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解和审美观念等。音乐名作欣赏是培养学生的个人音乐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崇高的审美理想,从而塑造美好心灵等方面的重要方法。如钢琴协奏曲《黄河》,全曲包含歌颂祖国———危机四伏———英勇卫国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曲调,共同表现了中华儿女面对外来侵略者同仇敌忾的决心和顽强反抗的斗志。欣赏完乐曲,我们可以通过对整首曲子的乐思和内涵进行具体分析,在激昂的曲调中,使学生亲身感悟音乐的情感,获得个人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奋勇的爱国心。又如肖邦为祖国所作的钢琴曲《革命练习曲》,全曲表现的是肖邦离开祖国后突然得知祖国沦陷帝国主义统治之下的悲愤之情。该曲运用了很多特殊技巧,极具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深厚的艺术魅力。《革命练习曲》开头采用左手上下行音阶,表达的是失望与愤怒,情绪犹如热血在沸腾,随后采用和弦构成的号角性音调,果断有力地用右手奏出,致使乐曲的情绪此时由悲愤转为激昂,表现了波兰人民对敌人的斗争精神。全曲后半部分带有喧叙调的特点,向世人直接诉说着心中的悲愤和痛苦,最后乐曲以宽广、激昂的和弦收尾,充满着英雄主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这些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曲调的变化和节奏的缓急,只有在这种不断变换的曲调中,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感情,才能熟悉并掌握音乐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三、音乐审美教育中运用音乐名作欣赏方法的途径

  音乐审美教育想要达到更有效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教育目标,就必须通过听、唱、想三者相结合的办法,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听是欣赏音乐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我们倾听某种曲调或者歌声时,个人会产生一些兴奋、紧张、温暖、喜悦或者喜悦的情感,这些不同的音乐感受都是由于我们听到的音乐造成的无意识心境。因此,这种听觉上的欣赏,与个人的想象力和情感理解能力密不可分。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明智的欣赏者要带着问题“听”,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发展的理解与掌握,通过有意识的聆听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及其变化,才能对作品的情感正确把握,这也是对审美意识能力的锻炼。唱是欣赏音乐的主要环节,在欣赏作品时提前演唱该曲,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曲子的主题形象,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独立地认识和辨认所唱曲目的主题和情感变化。想是欣赏音乐的最后点睛部分,音乐名作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曲调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声音的表象,是非具像性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对作品描绘的客观世界的意境。音乐审美教育主要也是靠个人的想象,使个人感悟到音乐作品的内涵。

  综上,实践证明经常欣赏音乐名作的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都比缺少名作欣赏的人要高。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通过音乐名作欣赏的学习和训练,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激情,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满足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从而使人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意志坚强,形成完美人格。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 篇8

  一、音乐欣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

  音乐欣赏并不是说单单听懂音乐的旋律与歌词的大意就可以了,而是应当对音乐背后蕴藏的深层含义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向学生传达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一定的联想与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在深层次上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行挖掘,而后体验音乐带来的真正美感。所以大学生在一系列的音乐欣赏活动中,能够得到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想要理解音乐带来的真正美感,就必须要能够听懂音乐,而高校音乐欣赏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听懂音乐,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感受音乐的能力。在一些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得到音乐感受能力的提升。所以说,在大学阶段开展音乐欣赏课,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进而感受到音乐给人们带来的美感。

  (三)提升学生的记忆力

  可以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正是如此,音乐审美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记忆力。只有将一些相关的音乐信息在脑海中储存起来,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将自身捕捉音乐艺术的能力提升,同时使自身审美的体验得以增强。

  (四)提升学生在音乐鉴赏上的能力

  不管是何种审美活动将,都要求具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在对音乐进行审美时亦是如此。学生能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获取到很多同音乐相关的知识,将自己对音乐的认识程度提升,在不断积累这些知识的同时,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亦能随之得到相应的提升。所以,高校音乐欣赏课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其在音乐方面的鉴赏能力。

  二、提升高校音乐欣赏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

  在进行音乐欣赏教育时,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音乐作品内容以及类型的多样化,不仅要有民族音乐作品,还要有古典音乐作品,同时也不能少了流行音乐作品。只有将学生在音乐欣赏课涉及的范围进行扩大,才能使学生不被音乐欣赏的教材局限住,进而在音乐欣赏过程对情感进行不断地积累,逐渐将自身音乐审美的能力与素养提升。

  (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主体对美的一个总体看法就是审美观。处于不同文化、时代以及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都会表现得各不相同。从大学生的角度思考,将真、善以及纯朴视为美就是正确的审美观。所以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正确的审美观传达给学生,进而使心灵、生活与社会都能够得到美化。尤其是针对不同音乐作品的不同音乐艺术水平,教师更应当对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加强引导,避免学生错误的追随一些价值庸俗的“音乐作品”。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音乐主体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记忆能力,所以在进行音乐欣赏教育时,应当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培训。可以将着手点放在一些结构简单的、内容短小的作品上,逐渐的由小变大、由简入难,使学生反复聆听一些音乐作品,在此循环往复的实践活动中,令学生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以及和声等进行了解与熟悉,进而培养学生将音乐的表达形式同音乐的主题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对音乐作品产生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对审美体验进行不断获取。

  (四)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人们在对某些事物或者是活动进行认识时表现出的倾向性意识就是兴趣。学生只有拥有了欣赏音乐的兴趣,才能自发地参与到音乐审美的活动中,进而形成一种音乐审美情趣。教师不仅在要音乐欣赏中为学生构建出一个良好的音乐气氛,还需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语言来体现自己对音乐审美的不断追求,影响并加强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不由自主的欣赏音乐,将欣赏音乐的兴趣提升,最终使自身在音乐方面获得良好的审美情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指的是将一些音乐作为审美的对象,将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作为审美的主体,进而形成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对照。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音乐欣赏教育,是高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想要提升高校音乐欣赏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就必须要把握好音乐欣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最终使高校音乐欣赏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得以实现。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通用8篇)】相关文章:

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的论文07-09

探讨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09-24

探析古典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10-04

五彩瓷的审美艺术特征探讨论文10-06

关于现代舞蹈的艺术审美特征11-10

关于浅析舞剧《一把酸枣》的艺术审美特征论文11-01

论电视电影的表现方式与艺术特征论文10-03

插花艺术的审美表征论文10-03

审美趣味艺术教育论文10-08

论美术的审美学科论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