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

时间:2024-07-12 20:13:55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殊的传情达意的方式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代替的,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异同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

  摘要: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作为声乐艺术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近年来,民族唱法大胆的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美声唱法也吸收民族唱法的优点,形成了民族化的美声唱法和美声化的民族唱法,两者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但是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毕竟是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后而形成的,所以两者在历史发展、声音本质、技巧运用以及艺术处理方面是不同的。正确的学习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演唱方法,并且正确的掌握两者的演唱技巧循序渐近的培养自己的演唱能力,才能更好的演唱民族歌曲与美声歌曲。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

  一、民族唱法的历史与发展

  民族唱法,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族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统称为民族唱法。一民族唱法要求有圆润的嗓音条件、科学的演唱技巧、丰富的情感表现、鲜明的风格特色等。声音听起来明亮,位置靠前、语言清晰、演唱亲切自然,提倡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呼吸的运用上,借鉴戏曲唱法中的“气沉丹田”;在共鸣的运用上,更多的使用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紧抓额窦、眉心,使声音集中靠前。

  二、美声唱法的历史与发展、特点及要求

  (一)美声唱法的历史与发展

  美声唱法,意大利文意思是美好的歌唱,主要是指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及歌唱方法。美声唱法诞生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17、18世纪美声唱法处于蓬勃时期,欧洲出现的阉人歌手将美声唱法推向颠峰,这一时期是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

  (二)美声唱法的特点

  1、美声唱法讲究声部的划分。

  2、美声唱法讲究声区的统一。

  3、美声唱法讲究声音共鸣的整体性。

  (三)美声唱法的要求

  美声唱法要求歌唱的发声自然、声音宏亮、音色美妙清纯,旋律音的连接匀称而灵巧,装饰音优雅而精美,歌唱风格真挚而富于感情。技法上主张打开喉咙,吐字清晰和良好的气息支持 ,这样可以使旋律演唱的更加华丽、灵活、圆润。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先进行母音的发音,然后结合子音进行训练,音量的大小是次要问题,训练的目的主要是使声音连贯、平稳、均匀。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认为,美声唱法应有三项要求:第一,具有自然优美的嗓音,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能将声音保持均匀与统一。第二,通过严格训练后,能够很容易的演唱极为华丽的、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乐作品。第三,通过聆听和赏析意大利优秀歌唱家的歌唱并能融会贯通,充分掌握美声唱法的风格。这三项要求给美声唱法做了一个较为科学、完整的总结。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

  (一)两者的不同点

  1.概念

  民族唱法只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它包括了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各种不同声乐艺术形式和歌唱艺术风格,而美声唱法则是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独特的流派唱法艺术体系。

  2.形成

  民族唱法是根据人们自身的审美习惯、汉语言的发音吐字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凝聚而成的,而美声唱法是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并且要求达到华丽的效果,装饰性很强。

  3.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无论是在声音的本质上,还是在技术的运用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

  (1)音色。美声唱法不论在哪个声部,其音色均比民族唱法要暗一些。美声唱法声音要靠后一些,民族唱法声音要靠前一些。特别是在换声区与高音区,美声唱法采用了“关闭唱法”,音色有一个明显的由亮转暗的过程。由于美声唱法是在混合声区,这种唱法在真声的基础上,随着音高的上升,假声的成分逐渐增多而变得以假声为主。民族唱法虽然也采用了混合声,并且借鉴了美声高音区的转换方式,但声音明显地要比美声唱法的高音遮盖声要明亮,在中、低音区音色变化并不大。

  (2)排气量。美声唱法发声时呼出气息排气量较大。在中低声区要求像叹气那样的排气量,而发高音时则需要像对着远处大声呼喊一样的排气量,所以发出的声音就显得纯厚宽广,圆润而富有穿透力。民族唱法则更多是遵循了我国戏曲唱法的呼吸原则、指导原则,讲究气量小巧纤细、抑扬有度,因此发出的声音显得秀丽纤巧。

  (3)共鸣。美声唱法多采用鼻、咽、腔作其共鸣上的调节,一般喉头位置放的较低、咽喉部位开口较大,发音管尽量放宽拉长,这样可以使声音保持平稳均匀,以得到最大的共鸣,这样获得的声音量宏大、富有穿透力,声音听起来靠后。民族唱法更多采用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把声音集中在眉心集中靠前,因此声音听起来靠前。但是民族唱法如果采用美声唱法这种声音(靠后的声音)演唱富有民族风格的歌曲,则往往会失去原有的民族特色。

  (4)颤动的规律。按照歌唱时声音颤动的规律,声音振动幅度的大小随着音的高低与音量的大小而发生变化。相对而言,美声唱法由于采用了混合声区和混合共鸣演唱,其声音的颤动幅度一般都比较大。从声音特点来说,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到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总之,美声唱法是用混合声区和混合共鸣演唱,声音的颤动幅度要大一些,而民族唱法是遵循我国戏曲唱法的原则,讲究气息量小巧纤细,所以相对来说颤动的幅度要小的多。

  (5)语言。由于两种唱法产生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语言环境,所以在吐字发音方面各具特色。美声唱法的咬字、吐字和意大利语言的发音特点是直接相关的。意大利语的语音清晰、音序均匀、节奏明显、元音平整而圆润流畅,其中所有的元音都必须是响亮清楚的。我们平时在上课的过程中唱意大利歌曲时老师也要求我们要把元音字母唱清楚唱准确。我国民族唱法则植根于多彩多样的民族语言特色,所以用方言母语演唱民族声乐作品能更好地显现个性特色。

  (6)两者总体的不同。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共鸣技术及歌唱共鸣效果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声唱法则更为偏爱略带掩盖色彩柔和饱满的嗓音效果;民族唱法在技术上强调局部共鸣的应用,美声唱法则注重整体混合共鸣的应用,强调把局部共鸣柔和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民族唱法侧重吐字与共鸣的结合,美声唱法侧重呼吸、发声与共鸣的结合等等。

  (二)两者的相同点

  1.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优点

  我国传统的声音训练与西洋美声的训练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像气息运用,美声唱法强调深呼吸,横膈膜控制气息,而传统的戏曲发声训练强调“气沉丹田”,两者都是要求有深沉饱满的呼吸支托,所以在呼吸、共鸣和声音的流畅、统一等方面,传统的声音训练广泛的吸收借鉴西洋美声的训练方法,把中国传统的声音训练和西洋美声先进的声音训练逐步结合在一起。

  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的民族唱法开始逐渐走向专业化,部分音乐院校开设了民族声乐课程,设立了民族声乐研究机构,在继承了传统戏曲、说唱民歌发声方法的同时,大胆的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吸收了美声唱法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优点,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化。一些优秀的民歌手被送到音乐院校接受正规训练,使民族声乐步入一个正常的良性循环的发展 。

  2.两者相互渗透

  近年来,民族唱法大胆的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原则上,在高音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这是民族唱法的一个新突破。不仅如此,在我国通过美声化的民族唱法,或通过民族化的美声唱法同样赢得了人们地认可和喜爱。如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岩口滴水》、《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等,在演唱时强调呼吸深度、声音的畅通、胸腔、口咽腔、头腔共鸣的混合使用等方面,均作出与美声一致的要求,但某些要求又突出了民族的风格与特色,这便是美声化的民族唱法。有的歌曲如《那就是我》、《我爱你,中国》。歌剧选段《不幸的人生》等,则属于民族化的美声唱法,虽然听起来美声味很浓,但是出自中国人手笔的作品,不论是旋律还是行腔都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理想,体现出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风格与特点,这便是民族化的美声唱法。美声化的民族唱法、民族化的美声唱法是中西文化相互溶合,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是我国声乐教育发展取得的一大成果。

  总之,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殊的传情达意的方式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代替的。美妙的歌声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它可以使歌唱者自己感到无限的愉快和荣光,并能感动百千听众。每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都受到许多人的关注,人们在欣赏美妙歌声的同时,对各种唱法、歌手的表现进行了热烈地探讨和评论,这说明声乐艺术在我国的逐渐普及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日益提高。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相信声乐艺术这朵奇花将会开放的更加绚丽夺目。

  参考文献:

  [1] 李晓贰 《民族声乐演唱艺术》. [M]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9

  [2] 管谨义 《西方声乐艺术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3

  [3] 刘大巍 夏美君 《声乐艺术论》 .[M].学苑出版社 .2000.10

【浅谈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相关文章:

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异同论文07-04

浅谈流行唱法的演唱技巧03-08

浅谈中美博物馆的文化异同03-28

浅谈俄语语言发展与民族文化12-12

关于理念和表现-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异同03-01

浅谈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混合声训练03-20

浅谈民族文化在建筑环境中的应用11-15

浅谈巴托克创作中的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03-11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论文02-23

浅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再认识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