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古曲音乐风格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一、古曲简介
古代流下来的诗词,配上乐器就叫古典诗词歌曲,简称的“古曲”。它的曲调包括两种:一种为原词原谱,例如南宋时期姜白石留下来的作品就是这类;另一种是原谱已经丢失,现代的作曲家根据原词配上曲子形成,现在我们所演唱的大量的古典诗词歌曲,基本上属于后一类作品。例如现在我们所听到的王苏芬老师演唱的上古时期的《南风歌》,就是昆曲名家傅雪漪老师谱的曲。古代歌曲距离我们较远,到目前为止,由于古人没有科学的记录方法,现在保留和录制下来的古典诗词歌曲只有近50首。古曲作品对于我们来说,博大精深,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是值得我们研究与探索的。
二、把握古曲风格与韵味
我们知道,古诗词中饱含了音乐的美,朗诵起来抑扬顿挫,声韵协谐和,再配上音乐的节奏和节拍,强弱力度变化,使得古曲韵味无穷。古代的诗词虽然言辞简练,寓意深刻,高度反应了当时社会生活状况的载体,它饱含了作者的真实感情和想象。所以要把握好古曲的风格与韵味,首当其冲的是要理解诗词,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曲,它们都具有相当复杂的历史背景,而且作品与近当代歌曲风格迥异,针对不同的作品,都要做出不同的处理。如果对整个作品了解太浅,找不到作品演唱的深刻内涵,即便是勉强演唱起来也缺乏古曲特有的风格与韵味,使得歌曲空洞无物,便使古曲失去了其真正的特征与意义。
譬如,王苏芬教授1983年演唱的古曲《别董大》,以苍凉慷慨的音调,渲染出“千里黄云白日曛”的塞北大漠天昏地暗的背景和作者与董大之间的悠悠别情离绪,悲切中饱含着“莫愁前路无知己”的光明希冀。而在其演唱的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以恬静的歌声,把幽美旖旎的夏夜、浓郁芳馥的稻香、蛙声成片的天籁和作者的喜悦心情,表现得自然含蓄、淡雅真切。如同把人们带到了夏夜的山村,闻到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她演唱秦观的《忆王孙》则又别具情趣,“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娓娓道来,意境全出。芳草萋萋,声声杜宇;雨打梨花.楼高门闭。给人展示出一幅意境悠远、缠绵夺魄的淡墨画。
三、古曲演唱
演唱者对古曲较难掌握,首先要有扎实的声乐演唱技巧,这是无可厚非的。我就不再做过多的分析唱功这个问题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典歌曲与中国民歌有很多相似之处,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我们一定也得把它们区分开来,特别是在咬字吐字这一方面。中国人都讲究说话要字正腔圆,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曲演唱也良好的继承了这一点:“我们要以有语言的声作为手段来唱情,唱字不唱音符,则语意自明,酿韵而出字,则腔自现,方吐字,情生于面再行腔。面上之态已成,则内部肌肉、气息自然协调,行腔是必须保持母音位置的正确,不论强弱顿挫,一个字未唱完时,空腔位置不能变动,要以意带声,以情服声;不能无意求生,以气催声。”这是王苏芬教授针对古曲演唱咬字吐字方面做出的要求,可见古曲演唱非常严格。学习古典歌曲,一定要有丰富的文学功底,一定要能细腻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描写的情境,演唱时要声情并茂,更要注重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去诠释歌曲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学习那个专业,都要博取众长,要学会多条腿走路,特别对于学习音乐来说,更是要这样,王苏芬教授在研究古曲的过程中,学习了琴歌,京韵大鼓,河南梆子等不同门类的音乐曲种,通过对这些学科的学习,再加上王苏芬老师的细心琢磨,使她潜移默化地解决了学习古曲演唱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唱好一首古曲。这对于学习演唱古曲的人来说,必定要经历一条艰辛的艺术之路。
四、古曲的发展与传承
由上文可以看出,学习古曲并不是那么简单,一个古曲演唱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基本音乐素质和修养外,还要具有对古诗词、古典音乐的基本理解。这点也就注定了我国古曲成为了真正的阳春白雪。也正因为如此,发展传承古曲的研究也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高雅的艺术面临的巨大的挑战,我们应该对其保护和挽救。但是保护不是目的,普及发展壮大才是真正的目的,也是最好的保护。目前有一大批音乐艺术者正在默默的付出着,尤其是中国音乐学院的王苏芬教授更是为古曲的教学普及、发展和保护倾注着心血。但是少数人的力量终究是不够的,所以我呼吁广大的歌唱学习者在学习了先进的歌唱技巧的同时,也要加深对古代文明的学习,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挖掘和继承我国特有的文化瑰宝,为我们的民族音乐开辟出一条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古曲音乐风格的传承与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赣南采茶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的论文11-13
山东琴书的传承与发展03-17
音乐风格初探03-01
民族服装艺术的传承与发展03-05
论京剧艺术的传承论文11-10
烟草物流发展的论文11-11
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学生和谐发展论文11-29
戏曲音乐配器的传承与创新论文05-05
校园DV艺术发展论文03-19
生态发展体育教育论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