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戏曲音乐走进高校的思考论文

时间:2023-06-15 10:43:25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戏曲音乐走进高校的思考论文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7月印发了【2015】52号文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第十九条指出:为加大戏曲的普及和宣传力度,要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演出,鼓励学生走进剧场。

谈戏曲音乐走进高校的思考论文

  鼓励学校建设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鼓励学校与本地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合作开展校园戏曲普及活动。鼓励学校特聘校外戏曲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传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让优秀传统剧目走进校园,是贯彻《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精神的具体行动。它不是一个标志性的口号,更不是走过场,而是要立足于传承发展戏曲文化,制定翔实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规划,将“戏曲进校园”工作落到实处,实实在在的让优秀剧目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让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魅力,感受到国粹之美。这是每一所学校尤其是高校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其实,在《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之前,由于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提倡,诸多戏曲剧种已纷纷走进了高校课堂,使得在校大学生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到传统戏曲,并把传统戏曲当作兴趣爱好传承发扬,为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众所周知,北京大学2010年将昆曲这一古老的艺术重新引入课堂,开设《经典昆曲欣赏课》,被北大学生称为“史上最火爆的公选课”和“史上最奢侈的课”。对于地方高校,要合理吸收地方优秀文化成果,使得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积极开展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推进地方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作为当地文化中心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如:湖北大学,从2015年10月15起,学校为了“让戏曲名家走进大学课堂,让高雅的艺术和大学生零距离接触,让对戏曲感兴趣的同学得到艺术熏陶”。邀请汉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程彩萍、武汉市楚剧院副院长王文华、荆州花鼓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潘爱芳、省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团长程丞等八位传承发展——戏曲音乐走进高校的思考戏曲艺术家走进大学课堂,开展了湖北地方戏曲多个剧种的知识讲座,使学生对湖北地方戏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笔者所在城市(河南焦作)的诸多高校,如: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焦作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也早已把地方戏曲艺术引进了校园。我校(焦作师专)音乐学院,为了弘扬河南(焦作)地方戏曲文化,让高校学子亲近和感受地方戏曲,自2009年始,把地方音乐文化元素引入课堂,开设了《怀梆戏曲演唱》、《豫剧演唱》(见下图)等地方特色课程。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怀梆传承人赵玉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怀梆传承人孙国成等担任名誉教授,传授地方传统戏剧“怀梆”。我院还与焦作市相关部门共同举办了《怀梆名家演唱会》、《二股弦走进高校》、《曲唱学步——怀梆唱腔师生汇报演唱会》、《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进高校》等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展演活动等。同时,我校音乐学院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开展地方戏曲音乐文化研究。近年来,音乐学院教师分别在《中国戏剧》、《戏曲研究》、《中华戏曲》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河阳花鼓戏音乐本体研究》、《从豫西北遗存古戏楼看清末民初怀庆府地区戏曲活动》、《怀梆唱腔音乐板式简说》等30余篇地方戏曲文化研究论文。2010年和2011年,我校音乐学院先后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被焦作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命名为“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使得我校音乐学院真正成为了传承地方音乐文化(戏曲)的主阵地、研究地方音乐文化(戏曲)的主力军、弘扬地方音乐文化(戏曲)的先行者。传统戏曲为什么没有市场、没有观众?有思想、有知识的莘莘学子为什么也不喜欢传统戏曲?中国戏曲继承五千年中华文化之精粹,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什么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发展?

  第一,大学生并非不喜欢戏曲,而是不了解戏曲。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长期以来,很多高校都存在着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教育倾向,更加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我们通过学生座谈以及问卷调查(以我校为例),分析结果显示:84.5%的在校大学生对传统戏曲不感兴趣,但绝大部分学生并不排斥戏曲,他们还是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这使我们感到很欣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接触过戏曲,导致对戏曲完全不了解或者基本不了解,又谈何喜欢?我校一名喜欢戏曲表演的音乐专业学生:“不是大家不喜欢戏曲,现今想看都不知道去哪儿看,不说现场,即便网上也很少。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但不是在哪儿都能看到的。”学生的感慨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第二,传承发展要创新。传统文化要想传承发展,就必须有创新,使传统的东西在现代化中有生机。传统的艺术可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里求生存,但更要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中求发展。国家每年花大量的钱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诚然是挽救的必要措施,但要想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喜爱,传统艺术迫切需要积极探索自己的生存法则。

  在此,就不得不提起《梨园春》。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戏曲文化,营造振兴地方戏曲的良好氛围,重视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河南电视台于1994年推出了《梨园春》栏目,该栏目是以豫剧为主、汇集全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以戏迷擂台赛方式呈现的一档戏曲综艺旗舰栏目。该栏目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激活了河南戏曲,让豫剧重新走向了辉煌。戏曲的传承发展,如果没有青年人才的加入,就不会有未来。为了吸引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对戏曲的关注,《梨园春》栏目组举办了“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戏曲擂台赛,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优秀大学生选手“一唱一和品梨园声韵,一招一式展青春风采”,使戏曲舞台充满了朝气与活力。在全国戏曲栏目普遍处于低潮的大环境下,河南电视台经过不断论证和实践,终于摸索出一条现代电视手段和河南传统戏曲有机结合的道路。现今,《梨园春》已成为中国电视界戏曲栏目的第一品牌,对繁荣电视文化事业、推动河南戏曲的发展以及弘扬民族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戏曲艺术自身的创新。传统戏曲难以得到推广普及,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戏曲自身的创新。现在很多戏曲剧目还是老式的唱词、动作、格式化的表演等。如果传统戏曲艺术自视高雅精致、博大精深,无视天翻地覆的社会变迁和现代审美需求,即便是大剧种,恐怕也难以得到普及推广。随着《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出台,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贴近生活又不失艺术魅力的全新剧目呈现在戏曲舞台上。

  第三,加强高校戏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外聘、引进、培养等方式,建立一支教育理念新、专业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戏曲课程师资团队。首先,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优秀表演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学校的戏曲教学活动;其次,加强外部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内部教师在职培养的力度。一方面,引进戏曲专业院校毕业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遴选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有计划地选送他们到戏曲专业院校进修学习,或到专业剧团挂职锻炼,从而培养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戏曲教学方面尽快脱颖而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学团队。

  记得白先勇先生曾回忆说:“我和昆曲的缘由,源远流长,很早很早。在我10岁左右,在上海,看到了战后梅兰芳和俞振飞演的昆曲。那晚他们恰好演的是《牡丹亭》中《游园惊梦》一折。《牡丹亭》就这样,冥冥之中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想,我之所以现在变成昆曲的义工,可能是上天的安排。”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年少岁月的经典,记得第一次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就被那凄美的爱情故事、精美的扮相以及柔美婉转的唱腔深深震撼了,这种唯美的感受一直以来深深地吸引和影响着我,使我对戏曲艺术家出色的表演才华产生由衷的敬佩和仰慕。虽然自己没有走上戏曲之路,但现今我能够从事音乐教育事业,似乎与之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使然吧。我们对一件事、一个人、一首歌、一部戏的感动,其实只在一刹那,要保护好这种“一刹那”的敏感,或许成就了我们的一生。

  传承一种文化,是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虽然有很多专家、优秀戏曲演员、甚至很多大学生都对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相比之主流来说,不免显得凤毛麟角了。想想当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子女只能看着影像资料上的戏曲脸谱,而你也只能告诉他们:这些“文化遗产”已经没有人会唱了,这将是多么可悲的一幅景象啊。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我们时时刻刻感受到,传统文化正从我们身边一点一点流逝。因此,需要我们所有人行动起来,激活传统,弘扬国粹,传承文明。

【谈戏曲音乐走进高校的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让我们走进数学思考论文12-09

谈高校体育伤害的法律责任思考03-20

高校音乐教学模式的论文04-01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思考论文11-07

谈高校资产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及思考03-27

谈少儿舞蹈音乐的创作论文01-25

谈让音乐走进小学英语课堂03-18

谈音乐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论文01-07

高校基建管理工作思考论文11-20

高校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