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媒体技术对高职音乐教学的反作用论文

时间:2024-08-10 13:45:53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多媒体技术对高职音乐教学的反作用论文

  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便捷地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信息,而且可以进行人机交互操作,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趣味性等特点,运用得当,确实有助于优化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该手段比较适合音乐学科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但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对多媒体手段的认识与应用尚存在诸多误区。本文认为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手段之一,只是整个教学环节的辅助性工具,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之基础上,必须与具体教学情境相辅相成、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统一,才可能具有价值和意义。

浅析多媒体技术对高职音乐教学的反作用论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音乐教学

  在言必称多媒体的新一轮教改中,教师一方面在几乎所有的课程中都在使用多媒体手段,一方面又在教学理论研究中从正面、从肯定的角度总结了多媒体教学的多种优点、优势,却很少反思其反作用。在高职音乐学科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一定程度地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趣味、化静为动、化呆板为生动,还可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学习信息,用立体渗透强化与提升教学效果。然而与此同时,这种手段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使用不当造成的弊端也在渐渐凸显。

  一、教学直观化与想象力的培养

  无论是对音乐意境的理解与品味,还是对音乐技巧的学习与掌握,其间都有很多语言难以描摹之处,故而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上常常有“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依旧很茫然”的尴尬时刻。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之后,大大促进了教学活动的直观化,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把教学要点、核心知识点较为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作品、体会技巧。但是,音乐是人类社会中最为强调意境、多元性、开放性、想象力等要素的艺术门类之一。许多教学内容直观化、符号化的同时也难免陷入了局限化、单一化、简单化、技术化的桎梏,影响对学生想象力、个性化思维、独立领悟等核心素质的养成。比如,在课堂上要讲到某个音乐作品时,表现在课件上常常就是根据作品的内容选择一些照片或视频,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觉地感受作品。这些照片和视频都很美,但问题在于音乐语言与视觉符号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师有时候煞费苦心仍不能找到恰当的视觉形象或唯一最佳的形象,甚至教师自以为恰当的表述事实上却不为学生认可,这些似是而非、看图说话、画地为牢之类的做法,难免会一定程度上剥夺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领悟的机会,无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与音乐技能,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个人风格、想象力等的养成更是无从谈起。

  一般认为,多媒体手段有助于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可是,整个教学活动如果以教师事先制作的课件为主导,把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文字语言引导、自由讨论、潜心感悟才能理解的内容一览无遗地标出来,用定向式、模式化统领课堂,在光标引领下看似声光电俱全地热热闹闹,实际效果上却很可能是与艺术教育的本质在背道而驰。

  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等特点,是一把双刃剑,提醒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提醒教师进一步探索音乐教学的本质特征,提醒教师深刻探究、熟稔把握多媒体技术背景下师生课堂交流(心理的、情感的、语言的、行为的等)、双向以及多向互动的技巧。

  二、人机互动与师生、生生互动

  如果说传统课堂上只有教师、学生这两个主角的话,多媒体技术视域下的课堂则多了一个新的角色,师与生、教与学均要在课件引领下调整自己的思维与关注。教师观察课堂并调整教学思路、学生思考问题并发问、师生对话交流、生生研讨学习等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退居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放映员,学生则成了观众,机器周围的双边(师生)、多边(生生)只有人机互动,而少师生、生生互动,演变成了一幕新科技时代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

  更何况,一些教师所用的课件并不是自己制作的,而是从某些网站直接下载的,课前不加以认真研究,课堂上才发现并不符合自己的教学设想,授课时要“走一步看一步”,更没有心思与可能跟学生互动了。 艺术教育是心灵、情感的教育,无论科技进步到何种地步,没有沟通与交流仍旧不能达至艺术教育的本质。多媒体设备加上音乐并不等于现代化的音乐教育,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教师在规划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合理安排多媒体手段使用的比例。其次要提高对多媒体设备的熟练操作程度,对所用课件千锤百炼,以便留出精力观察课堂并适时创造师生、生生交流的契机,腾出时间供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实践证明,多媒体视域下的音乐课堂上可供师生、生生探讨的话题更丰富,彼此间进行合作式教学的形式更多样,话题可能会更有的放矢,学术含量可能会更有保证,但前提是教师要有这种自觉,并用教师的自觉影响学生的习惯。学生参与教学的自觉意识、参与的深度是教学活动成败的枢纽。艺术教育是高密度、真情感的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教师富于情感的演奏,各种形式的汇报演出,开放且自由的讨论,永远是音乐教育的主旋律,而多媒体技术等等只是服务教学所需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这种手段不是简化、简单了教学,而是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三、课堂的多样性与课堂的有效管理

  主流的艺术教育以经典作品为范本,高效的音乐教育时刻离不开对经典作品的鉴赏与研究。传统手段下,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展示较多的经典作品。在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的支撑下,这一瓶颈如今已经迎刃而解———师生们在课堂上通过搜索引擎可以随时找到几乎所有的经典作品,弥补了音乐教材内容滞后、单调等局限,这是多媒体技术的积极因素。但同时,开放、海量的互联网一旦加入教学活动,也给教师的课堂管理带来了挑战。比如,在讲授流行音乐常识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情趣,会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相关曲目,结果就有学生随便听起了自己喜爱的歌曲,甚至看起了美国影片和电视剧,学生的兴趣是调动起来了,却与体会、理解流行音乐的教学目的离题万里。再比如,有些同学看老师有制作完整的课件,于是上课时就不再用心听讲和记笔记,而是在下课时找老师要求“拷贝一下”,甚至还有学生临到考试前才找老师要求拷贝的,说是要复习用。诸如此类,提醒教师要及时摸索行

  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手段。美国专家在论及该问题时认为:“问题不在于电脑进不进课室,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它干什么。”“使用它干什么”是教师在使用它之前必须心中有数并能够有效掌控的,否则不如不用。

  而且,多媒体教学通常会加大课堂讲授的知识容量,加快教学进度,容易造成学生复习不及、巩固不牢等问题。具体到音乐教学,还易导致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减少,形成眼高手低等倾向。

  四、巨大的需求与资源的贫乏

  创意独特、编排合理、制作精美的课件,高性能的设备等条件是展开高水平多媒体教学的基础,这需要资料库、资金等的支撑,而很多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并不具优势,也是靠教师个人力量难以化解的障碍,需要学院甚至更大的系统来统筹解决。

  此外,在多媒体教学情境下也不可忽视对如何改变课堂进程千篇一律,授课形式呆板,教学灵活性不够,教师个人风格难以发挥等问题的关注与克服。美国学者毛尔科维奇说:“先进工业国,如美国和德国,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电脑可以代替教师。到了最近,他们才逐渐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则认为:“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先发国家的经验教训提示我们,以人为本、时刻把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在教育教学活动的首位,对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一切教学手段统筹安排、扬长避短,才有可能事半功倍,才有可能不偏离教育的本质。而且,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激发以后,低成本通常也能创出高效能来。教育的活力与魅力,在于实质与内涵,而不是形式与噱头。

【浅析多媒体技术对高职音乐教学的反作用论文】相关文章: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3-18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03-08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3-21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理论教学中的应用03-21

论文:多媒体技术优化音乐课堂教学12-06

浅析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应用03-19

多媒体技术发展浅析03-18

高职音乐教学改革探析论文12-03

探析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