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存传统音乐在《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现存传统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史》大调曲子《康熙词》教学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史》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中的一门较为重要的专业理论必修课,教学中,运用现存传统音乐实例,使学生加深对古代音乐形式的理解。河南大调曲子与宋代的说唱音乐形式唱赚在表演形式和音乐体制上有相似之处,大调曲子《康熙词》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曲牌,以及曲牌到底以何种方式进行连接。
《中国古代音乐史》是我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中的一门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程。学习《中国音乐史》课程,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古代音乐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底蕴,而且为其在演唱或者演奏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还处于滥觞阶段,音乐师资的缺乏是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后来,经过1982年教育部委托山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音乐史暑期讲习班”的培训,以及1984年西北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音乐史讨论班”和1986年福建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音乐史教学座谈会”等活动,《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的教学队伍逐渐建立起来,如今,这门课程的教学队伍已经成长为音乐学各学科中较为强大的一支。
1“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的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是随着“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草创的阶段,正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作为一个学科初步成型的时期,其重要的标志是1981年杨荫浏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的出版。《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不仅材料丰富、论述全面,而且是建立在丰富的音乐实践基础之上的一部专著,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的奠基之作。之后,“中国古代音乐史”方面的著作不断的涌现,如刘再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①,吴钊、刘东升的《中国音乐史略》②,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③,还有李纯一的《先秦音乐史》④等等。
“中国音乐史”学科在方法论方面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在20世纪50、60年代左右,中国音乐史学科的研究主要以史料、文献为基础,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方法也逐渐被中国音乐史学科吸收,中国音乐史理论研究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涌现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如李纯一的《先秦音乐史》是以作者之前音乐考古研究的成果《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的研究为基础的,是一部断代音乐史方面的代表性著述。
2传统是一条河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时间中展开,也转瞬即逝,只有通过录音才能将其保存下来,但是中国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了简便的录音技术,所以中国古代音乐史处于“无声”的状态,音乐只是以文献或者乐谱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因此,《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缺乏音响实例,这点对于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都非常不利,教师只能靠语言去描述历史上的音乐,而学生也只能依靠想象去揣摩这些音乐,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直观的去把握音乐历史的真实面貌。
存在于民间的传统音乐可以改变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无声”状况。黄翔鹏先生说“传统是一条河”,今天的传统音乐与历史上的音乐是一脉相承的,彼此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今天的传统音乐是古代音乐的活态遗存,承载着古代音乐的基因,因此,参考现存传统音乐应该可以解决古代音乐史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应用这种“逆向考察”的方法,音乐史学者果然有不凡的收获。如杨荫浏先生对宋代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中俗字谱的译谱,借助了西安鼓乐所保存下来的古谱的读谱方法,使这一距今数百年之前的古乐又重响。
现存传统音乐还可以运用于《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的教学中,并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国古代音乐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非常陌生,而现存传统音乐与古代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选取合适的乐种以及作品去解释古代音乐现象,可以帮助学生较为直观了解那些遥远而陌生的音乐。
3大调曲子《康熙词》在《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中的应用
大调曲子是流传于河南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号称中原的三大曲种⑤之首。一般认为大调曲子形成于明清时期,在旧时是一种地主、富商这样的有闲阶层“雅集式”的一种娱乐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大调曲子被搬上舞台并出现了专业演员,如今,大调曲子多作为退休职工或者退休的大调曲子演员的业余娱乐形式。大调曲子主唱者一般采用坐唱的形式,并且手执拍板击节,伴奏乐器以三弦、琵琶、筝为主。 大调曲子为曲牌体的说唱音乐形式,包含一百多支曲牌,音乐蕴藏量丰富。大调曲子曲牌的组合形式多种多样,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单曲体和曲牌连套体两种。单曲体是用一支曲牌说唱故事的曲体结构形式,如【满江红】、【码头调】等结构长大的曲牌,用一支曲牌即可讲唱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曲牌连套体则是多支曲牌连缀说唱一个故事的曲体结构。曲牌连套体的组合形式又可划分出多种类别,一种是一般套曲,即将某个曲子分成头尾,中间插用若干曲牌,这种曲体结构最常见的是鼓子套曲,如《武松还乡》的曲体结构为【鼓子头】、【阴阳句】、【鼓子尾】;一种是“码头套曲”,这种曲体结构是将【码头调】的七句唱腔拆开,中间插用其他曲牌,如《宝玉探紫鹃》的曲体结构为【鼓子头】、【码头调】、【玉娥郎】、【码头二腔】、【下流】、【码头三腔】、【背工】、【马头四腔】、【小桃红】、【码头五腔】、【跌落】、【码头六腔】、【潼关】、【码头七腔】、【寄生草】、【铺地锦】、【斗鹌鹑】、【石榴花】、【老满江红】,这种曲体结构在民间又有“金镶边”的俗称;还有一种是由两种曲牌交替连接而成的曲体结构,如《蓝桥会》的.曲体结构为【满洲】、【扬调】、【满洲】、【扬调】、【满洲】、【扬调】。
《康熙词》是河南大调曲子流传最广的乐曲之一,作品以康熙皇帝到苏杭南巡为背景,着力描写了江南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美景,乐曲还通过对打坐水旁垂钓的渔翁、奔走山岗打柴的樵夫、携犁转还村庄的农夫、斜跨牛背的牧童的歌唱,勾画出一副安详恬淡的百姓生活画卷。《康熙词》的曲体结构为鼓子套曲,其曲牌连缀形式为:【鼓子头】、【南罗】、【北流】、【南阴阳】、【倒推船】、【石榴花】、【上小楼】、【鼓子尾】。《康熙词》优美的曲词,再伴以清雅悠扬的音乐旋律,起到陶冶听众情操的作用。
大调曲子《康熙词》可以应用于“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唱赚”这一音乐形式。
唱赚是兴起于宋代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其表演形式是主唱者手执拍板“击节而歌”,其他的主要伴奏乐器还有以鼓、笛等。唱赚的音乐结构主要有缠令和缠达两种,缠令是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有若干曲牌连缀的曲体结构,而缠达则是前有引子,后由两个不同曲牌反复交替的曲体结构。
《中国古代音乐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唱赚”时,理解有一定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知识储备量非常有限,他们的音乐基本知识以欧洲艺术音乐为主,所以对唱赚这种中国传统的曲牌体音乐形式不能有透彻的理解。学生在理解唱赚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什么是曲牌?曲牌与曲牌到底如何连接?这些问题只靠教师的语言去说明,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大调曲子《康熙词》去理解宋代的说唱音乐唱赚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唱赚与大调曲子非常相似,首先,在演唱形式方面,唱赚与大调曲子的主唱都是手拿拍板边打节奏边唱;其次,在曲体结构方面,唱赚与大调曲子都为曲牌体,唱赚的缠令和缠达的结构在大调曲子中都是存在的。通过让学生欣赏《康熙词》,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这部作品,学生会理解中国传统的曲牌体音乐结构到底是如何的一种规律,从而会加深对宋代说唱音乐“唱赚”的理解。
4结语
传统是一条河,如今的传统音乐是古代音乐在今天的活态遗存。当今传统音乐所携带的古代音乐基因,不仅可以帮助解决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而且,传统音乐也可以用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教学,帮助学生深入并且直观的理解古代音乐形式。
河南大调曲子《康熙词》是曲牌体音乐的实例,可以运用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宋代的说唱音乐形式“唱赚”。从大调曲子《康熙词》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底什么是曲牌,而且可以理解曲牌是以何种方式连接的,从而对唱赚这一古代说唱音乐的缠令与缠达的音乐结构形式有了深入直观的了解,使《中国古代音乐史》的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注释:
①1988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②1993年第二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③1991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④2005年第二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⑤即大调曲子、三弦书、河南坠子。
【浅谈现存传统音乐在《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