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音乐素质现状和改革教育论文

时间:2022-11-16 02:59:51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校学生音乐素质现状和改革教育论文

  摘 要:为适应新时期所倡导的素质教育要求,高校音乐公选课必须体现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确立宽层面、低要求、高品位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师观念,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高校音乐公选课的育人功效,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高校学生音乐素质现状和改革教育论文

  自1995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以来,一个涉及领域广泛、学科门类众多的高校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已在较多的高校中基本形成。公共选修课已成为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并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作用。但也应清楚的看到,目前对公共选修课的研究还处于一个起始的状态,具体到某一学科的公共选修课应该如何定位教学目标,其学科特点与公共选修课程形式应该如何有机结合,如何克服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随意性,还有待深入研究与探讨。本文虽只涉及音乐学科的公共选修课,但一管窥豹,相信对其他学科会引起一定的“共鸣”。借此文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对公共选修课程的研究与探讨之中来。

  一、高校学生音乐素质现状

  毫无疑问,学生初始的状态将决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并影响教育教学的要求与教学方法的选择。那么选择音乐公共选修课的学生在音乐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笔者曾连续四届在音乐公共选修课中用同一问卷调查表对参加选修课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反映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统计:

  1、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未能完整地接受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

  2、学生在基本的音乐知识方面基础较差,认知程度较浅;

  3、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几近于零。本应从教育主渠道获得的认知能力被非主流渠道所替代。学生对不同的声乐形式的选择也证明了这一点;

  4、学生对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有较为迫切的愿望。学生的基础问题、认知问题可以通过自我的努力,教师的帮助逐步予以不同程度的解决,而学生表现出对“主渠道”的不认同确实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如果教师仍以旧的教学模式、旧的教育观念进入公共选修课,即使有着良好的教育愿望,认真的工作态度,恐怕也很难达到吸引学生,帮助学生,最终达到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审美意识全面提高的教育目的。对音乐公共选修课的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的定位应成为教师必须面对且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如果用传统的音乐教育观点来看待学生所反映出的学习状态,要在几十个学时里,达到或基本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进而提高文化素质的大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仅音乐领域中最基础的认知要求“视唱练耳”部分,就不是几十个学时能解决的。而且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还比较差。对此,管建华先生曾撰文指出:“当今中国社会,高中音乐教育教材及教学基本上局限于单一性思维顺序运算与组合水平,以致无法形成反省性抽象思维及高级的心理思维……”,同时,他还认为“认知———工具性在音乐体系上直接表现为‘书面’的音乐技术理论的学习与创造”[1],毫无疑问,那种亦步亦趋学究型的,单一性的非对即错的二元性观念是不适合于音乐公共选修课程的。从时间上看,不能满足传统的教学需要;从空间上看,缺乏反省、联想、想象的思维是无法达到审美境界的。因此,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应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传统音乐教育的观念进行反思与改革。

  二、高校音乐公选课的素质教育要求

  新世纪已经到来,它需要更多的在艺术、科学各个方面有丰富创造力的人才。普通高校作为新时期人才的摇篮,更应重视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地位重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98年,李岚清总理向高校师生推荐影片《一曲难忘》的同时,对音乐教育的素质要求做了精辟的论述:“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他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2]李岚清从百年树人的高度,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问题,强调了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指明了高校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音乐公选课必须体现德育功能。音乐是一种感情艺术,它是通过声音来抒发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感情的。

  它运用富有情感的音乐语言、丰富的艺术手段,直接迅速地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借声传情,使人们唤起美的感觉,引起心灵共鸣,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品格、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这就是音乐所具有的德育功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高校音乐公选课必须体现智育功能。音乐是一门多学科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多功能的训练学科,对发展学生的智力、记忆力、知觉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思维想象力等作用较为突出。无论是一首歌还是一首乐曲,都是由音乐诸要素(节奏、节拍、旋律、和声、音色、速度、力度等)组成的。这些特殊语言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获得音乐形象,产生联想。培养和促进了人们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发展。而联想和想象能力正是科学创造发明不可缺少的动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概括世界上的一切。”音乐教育不仅在智力因素开发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许多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上也有其独特的功效,如自制力、毅力、专注力、自信力、适应力和协调配合能力等。高校音乐公选课必须体现美育功能。在美育的诸手段中,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审美素质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内涵,提高审美素质是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美的音乐是美好心灵、美好情感的外现,是作曲家美好感情与高尚心灵所释放的信息:抒情委婉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轻松活泼的音乐使人心绪平和,雄壮激越的音乐催人奋进,和谐的节奏与人同谐共振。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不应以单纯的技巧教育为主,应把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能力作为各科训练的重要目的;同时音乐教育也不能因为强调鉴赏和“全面素质”而违背音乐教育的自身特点和规律,要给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技术教育赋予审美意识。

【高校学生音乐素质现状和改革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通用11篇)07-27

现代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现状论文09-23

谈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和改革08-24

浅析高校学生干部素质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04-18

浅谈课程改革的基础教育论文05-31

初中数学素质教育论文08-04

民族音乐在高校中现状的原因分析论文08-14

高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论文05-17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07-24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