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革命从电子音乐到数字音乐的论文

时间:2020-08-14 16:28:44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音乐的革命从电子音乐到数字音乐的论文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科技手段与日益繁荣的文化艺术相互辉映,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冲撞,产生了一个个令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赞叹不绝,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现象,就音乐领域来讲:电子音乐、合成器音乐、数字音乐、MIDI音乐、网络音乐、MP3音乐、彩玲音乐、先锋音乐、具体音乐,序列音乐等等不胜枚举。更多的社会普通受众是置身于千变万化的当代音乐漩涡中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百般困惑——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音乐的革命从电子音乐到数字音乐的论文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电子音乐与数字音乐的发展历程作一综述,对其差异作一比较,使大家能够拨开迷雾见晴天,更加清楚的认识与鉴赏当代音乐潮流。电子音乐通常是指通过电子设备和电子技术手段生成及处理加工创作的音乐,它是结合了各种电子设备,电子音色、电子音响素材进行有机整合制作的新的音乐类别。它可以通过模仿复制现有的传统乐器的音色,也可以通过电子手段产生全新的,区别于所有传统乐器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全新音乐音色。

  电子音乐的产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结晶,是对传统音乐概念的一场革命,也是音乐文化艺术结合电子科技手段的一次大进步、大发展。它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同时也带动着电子音乐创作呈现出不同的技术理念和创作风格。回顾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根据其制作技术的不同演进方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西方音乐文化在经历了宗教音乐时期,古典音乐时期,浪漫派音乐时期,民族乐派时期,印象派音乐时期后,调性音乐正被逐步瓦解,多调性,泛调性,无调性音乐逐步产生。

  这一时期,受结构主义影响的序列音乐思潮开始盛行,因为传统乐器的声音已经定型,新音色的发掘受到自然乐器物理属性的限制,一些序列主义作曲家为了寻找新的音乐语言和新的音响效果,把目光投向了刚刚产生的电子科技领域,他们敏感地认识到,通过电子合成声音的技术可以突破序列作曲技法在传统乐器演奏技巧、传统乐器物理声学中所受的制约,可以将序列结构音乐发展到声音的所有细微部分。他们将电子技术产生的声音视为新的音乐载体和理想的音乐媒介。

  不过,这一时期的电子设备和技术都非常简陋,电声元器件如:正弦波和锯齿波震荡发生放大器刚刚出现。作曲家只能通过早期简单的电子振荡器拓展音色,通过铝箔盘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声音信号,先是进行简单的声音再现、重复、剪接和拼贴。继而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地通过磁带处理和电子调制等手段创作音乐。故而也有人把它称为电子音乐的具体音乐时期。

  当时法国国家电台的无线电工程师舍费尔有一首世界首播的音乐作品《具体音乐》他把火车的`鸣笛声、雷鸣声、刮风声、鸟鸣声、动物叫声等等音响预先录制好、再加以编排,剪辑、拼凑处理并在1948年10月通过巴黎电台广播了这部作品,史称为首次公开演出不由人来演奏的音乐。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音乐事件,它标志着电子音乐真正诞生了。

  从具体音乐到磁带音乐:磁带音乐崭露头角

  从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模拟录音技术的的革命性发展使得电子音乐作曲家们拥有了更为得力的电子设备工具。逐渐形成了以磁带录音机技术发展为核心,连接调音台、电子效果器、电子振荡器、电子压缩器、电子采样器等硬件电子设备的制作平台。

  这一阶段的潮流先导主要围绕着音乐文化思潮自由和电子科技相对发达的法国和德国。其中,法国电子音乐流派的奠基人是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他在法国巴黎电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电子音乐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拥有当时国际顶尖级的电子设备器材与创作环境,吸引了各国众多的电子音乐作曲家来此工作和实验。

  1951年,身为作曲家的艾默特(herbert Eimert)在当时的西德克隆电台也建立了庞大的电子音乐实验室,随后,50年代中后期,其他各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电子音乐实验室。意大利的贝利奥,美国的乌纱切夫斯基,法国的瓦列兹等等音乐大师都在电子音乐领域有许多出色的代表作品。这一阶段的音乐创作有的大量使用从自然界采集的各种声音,如城市的工业噪声、乡村的自然风貌、各种生活场景的模拟,从而在有音高的声音和纯粹自然界的音响结合与叠变中达到自己表现和丰富音乐的目的,有的通过电子振荡器产生没有泛音的正弦波,然后通过电子滤波器、电子加速器或电子调制器进行声音修改,强调乐音与噪音的平衡,表现复杂的人文情怀。只是这一时期的电子音乐作品还主要局限在专业作曲家的创作范畴内,在社会音乐传播中并没有广泛应用。作曲技术手段也主要依赖于磁带录音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电子音乐的磁带音乐时期。

  这一时期的大部分电子音乐作品不用谱表记录,只是保存在磁带上。少数的记谱也是普通音乐人难以看懂的。例如:著名的德国作曲家斯托克豪森的电子音乐作品《电子音乐练习曲》在音高和音色的部分,标分从100直到17.200hz。乐曲中使用的音高是从一个分成81级的音阶中选出的,其音程的比率是一个不变的25%hz,又根据各个音高构成193个混合音,粗横线条表示第一个混合音响的频率,其上又增加另一叠置的混合声响,此页中间两条横线表示声响的时值,时值是按照磁带运行每毫米的具体速度计算的。底部的三角形是用分贝标明的音量。为了这一乐曲的“演出”,首先要把作为基础材料的193个混合音响录制到一条磁带上,这就是“键盘”。最后再通过播放录音将乐曲演奏出来。

  总之,这一时期的电子音乐是储存在磁带上,后来也会转录在唱片上,听的时候必须要通过扬声器。这也使得很多听众对这样的音乐会感到很不称心,为了使这种音乐会不单调,有的作曲家和演出主持人在演出中同时加上闪烁的灯光,放映幻灯片或电影以形成一种混合效应的表演。这其实也就是早期多媒体的雏形。

  从磁带音乐到电子音乐:电子音乐步入生活

  从20世纪70年代前后,随着电子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将电子采样器、音序器、效果器、滤波器、调音台、存储器、混音器等众多硬件设备的功能浓缩在一起的技术。人们把它称为电子音乐合成器。

  合成器的出现为电子音乐的制作增添了一个无限丰富的声音资源,也使得原先创作电子音乐复杂的硬件操作过程变得十分简单方便,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键盘调用其储存器中的声波模型,组合出成千上万种新的声音,所以,伴随着电子音乐合成器的产生,电子音乐才真正走到大众音乐生活的所有层面中来。

  在当时各国的娱乐领域如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广播电台、爵士乐、摇滚音乐、唱片制作业、严肃音乐等等都有广泛使用,尤其是1982年以后,世界统一了电子音乐的连接标准,开始实施统一的MIDI规格,电子音乐合成器改变了以往需要使用不同的屏蔽电缆连接,用不同的电压来控制乐曲韵律和音程的状况,所有的信息通过一根MIDI接口线就可以自由交换,世界各国不同电子乐器制造厂商的合成器产品也能够交互使用。

  进而随着电子合成器的普及,其价格也大幅度降低,人们使用电子音乐合成器就像使用其它普通传统乐器一样方便自如。只不过这一时期的合成器基本上还是由各种从事音乐活动的人来掌握使用。通过一台电子音乐合成器就可以完成大量模仿传统乐器或或制造出各种新乐器音色的工作,它甚至替代了以往从作曲、编曲、配器、演奏、指挥、录音、剪辑、等一系列的音乐生产环节,难怪当时有人忧虑惊呼,传统乐器演奏员要消亡了!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电子音乐的合成器音乐时期。

  当时的很多作曲家用一台合成器就可以完成整个电影的配乐工作。比如:希腊作曲家范吉利斯写作了大量电子音乐作品及电影配乐、芭蕾舞音乐等等。他的名字80年代就已经响彻全球,曾因为电影《烈火战车》的作曲配乐而获得奥斯卡音乐奖,曾为世界杯足球赛写作音乐。他的大量电子音乐作品及电影配乐都使用了合成器制作完成,他的电子音乐专辑《中国》里使用的是合成方波音色,以高音区的音型和低音区的音型复合而构成一个主导音型整体,贯穿于音乐的主体部分,其它的各种合成音色,如:合成铃铛、合成沙锤、合成贝斯、合成弦乐、合成类似东方乐器管子音色的各声部有的演奏旋律,有的演奏和声,有的演奏低音,形成了一个巨大宽阔的音响空间,描绘了作者心中富有东方色彩的音乐韵味。这些几乎是传统乐器所难以表现的音乐形象。

  从电子音乐到数字音乐:数字音乐方兴未艾

  从20世纪90年代前后,高速发展的数字计算机技术以个人微机的形式逐步走进了千家万户,伴随计算机技术普及的还有号称信息高速公路的因特网络技术,至此,各种电子信息可以通过强大的CPU中央处理器进行运算,通过与各种软硬件的结合得以协调实现,并通过因特网迅速传播、普及。在音乐领域中,“计算机音乐”也得以迅速普及。由于当代此类音乐在音乐的创作与制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以数字运算为核心的计算机技术,包括音乐材料的获取,音乐本体的各个参数的设定和构造,音乐作品的重现和传播等等,又被人们称为“数字音乐”时代。

  在数字音乐时代,计算机音乐可以看作是电子音乐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划时代的崭新阶段,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制作平台,几乎使所有的硬件设备都相应的开发了软件产品。强大的CPU中央处理器与各个软件之间形成了有效的管理协调工作机制,它不但继承了之前磁带音乐与合成器音乐时期的所有优点,还开创了一系列更加独有的音乐创作方式。它在当代音乐生活的各个方面占据着牢固的统治地位。我们来看看数字音乐对当今社会音乐生活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看,在当代音乐生活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不同价值取向的音乐层面,其一,严肃音乐领域,也有人把它称为学院派音乐类型,在世界范围内,这些专业作曲家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现代科技手段对音乐界的影响。很多作曲家几乎同步的进入到数字音乐时代。

  在世界各国绝大多数音乐院校里,都已建立了电子音乐系或相关的专业,他们为电子音乐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一类专业音乐创作中,有很多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充分挖掘计算机技术,结合丰富的专业作曲技巧创作的音乐作品。这类作品,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很多音乐概念,比如:传统音乐中的主题材料特征主要体现在诸如:音高、节奏、音色、和声、织体、曲式等方面。

  而电子音乐的作曲家们把噪音、音响、空间、色彩的概念也引入到作品主题元素中来,通过音响在音乐不同阶段或层次上前继后续、循环往复、衍展派生、相互关联使其具有控制全曲的结构力作用,赋予音响材料“主题性”的涵义。有的利用音色包络技术(包络是产生有趣音色的重量级杀手)对发音体的参数进行调整使其改变,有的通过拉伸、逆行、循环技术、混响、延时、调频、调幅、均衡、放大、缩小声音参数等技术手段使其改变原声的张力,音质、相位、空间布局等等,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的经典数字音乐作品。

  在大众通俗音乐传播领域,作曲手段的简易化使每一个会操作电脑的人都能够实现写作音乐的梦想。在人性化的电脑界面上,充满着一个又一个普及性的计算机作曲软件,任何一个人,即使他不识谱,不懂得音乐的基本理论,也可以依靠鼠标,凭感觉在电脑中记录下各种不同的音乐线条,又可以通过各种电子信息传输手段使其广为传播。

  说到这里,有必要对在音乐网络传输中起重要作用的MP3技术作一介绍,MPEG技术是一种视频编码的数字压缩格式,早期的VCD光盘传播技术就源于此项技术的发明,从技术上说,在网络迅速普及的后来,由于远程传输速度的需要,以往数字音频的格式由于数字文件太大,已难以满足其网络传输的急速要求。在80年代末,德国人研究发明了一种专门针对音频文件的数字压缩技术,这种技术被称为MPEG Audio Layer 3,简称MP3。以后MP3又通过各国商业公司的包装推广,以各种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由于它在电脑网络中承载着大量的音乐信息传递作用。以至于很多人以为这就是数字音乐。

  其实,就音频数字压缩格式来讲还有很多种,还有WMA、WAV、MP3Pro、ASF、AAC和VQF等,其中WMA格式以64kbps压缩时就能够达CD音质,而生成的文件大小只有相应MP3文件的一半。当然,在数字音乐交流的过程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也就是MP3、WMA和WAV格式,其它的或为生成文件太大 ,不利于网络传输,或者太小,压缩太剧烈,导致音质损失太多,过多的影响到音乐效果,可听性又不强。

  作曲家谭盾的《水乐》和《纸乐》,音乐制作方式非常新颖——乐器就是水和各式各样器皿以及各种质地的纸张和弄纸动作,通过拾音器接收再经由各式各样的数字程序,定量或不定量的自由编辑,再由声学放大展现在听众面前。有人把它归类为行为艺术或者新音乐等等,但我们不难看出,这其实就是一种隐身的与传统概念相不同的数字音乐。

  总之,这一时期的数字音乐领域是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网络中的音乐高手层出不穷,网络音乐人自己创作录制的歌曲不知什么时候就已四处飘红,风靡大地,又不知什么时候又已销声匿迹,不见踪影。此起彼伏的手机彩铃,口水歌曲又不知不觉地随时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群。可以断言的是,数字音乐作为电子音乐衍生出的天之骄子,还有其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与动画、美术、影像、声光等多媒体手段的结合运用还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平台,计算机技术的持续高速发展还会为我们带来更多、更新的音乐制作手段,让我们在高速发展的文明科技社会中,期待电子音乐的更加繁荣吧。

【音乐的革命从电子音乐到数字音乐的论文】相关文章:

1.从音乐欣赏教学地位到音乐欣赏本位的思考论文

2.多米音乐石建平奏响数字音乐狂想曲论文

3.从音乐人类学角度浅谈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论文

4.浅谈从音乐制品的发展看摩梭音乐的发展

5.使用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培养现代音乐教育人才的论文

6.从终端到内容数字出版是未来

7.从音乐人类学角度浅谈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艺术论文

8.源于音乐,回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