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论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校园文化促进作用
摘要:校园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音乐教育,开展音乐审美活动,对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只有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发展与创新,才能更好地完成艺术教育的任务。
所谓的校园文化指校园主体在共同的理想、追求、职业行为规范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校风、校貌等校园精神状态。如各种节日文化活动、系列文学艺术活动、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各种学科活动等。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在文化设施、规章制度等方面很容易设立,而作为校园文化核心价值的人文精神则需要常年累月、潜移默化的逐渐形成。审美教育是培育人文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音乐审美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提高审美品位、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由以乐器、乐音等物质外显的形式为载体的物质文化;以知识、技巧、技能等为表现手段,并借凭乐器形体,声音等物质载体而显现的声乐、舞蹈、器乐等艺术形式之类的社会文化;以艺术形象情感等为载体的蕴含于艺术形式中心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哲学文化。这三种文化层次之间互相渗透、同体共存,共同构成了音乐这种特殊形态的文化实体。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形势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音乐教育活动,可以大大促进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音乐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育人与导向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归根到底是育人,目标就是教育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等等。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知识的传递,使广大学生通过对文化知识、文化价值的不断摄取,逐步学会做人、做事、生活,以及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音乐教育以音乐作品生动鲜明的旋律和艺术意象感染人,以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音乐主题教育人,一部好的音乐做品,对塑造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爱心是校园音乐文化教育中的重点,高校的音乐教育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播此类人类传承的文化精髓。通过音乐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侵蚀,即统一了学生的思想,面向统一目标,又一致了广大学生的价值理念。
二、音乐教育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和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一旦产生,必定具有其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能够在一定时期根据学校设置的工作目标,激发学生产生共鸣,营造为目标奋斗的校园氛围。
在高校校园文化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通过音乐课程教学的形式,在大学生中普及音乐乐理等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艺术社团音乐指导的方式,对那些有一定的音乐技能基础知识和热爱文艺表演的学生,进行系统、专业的辅导,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积极分子,活跃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无论是学生社团举办的各种活动,还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些兴趣小组,在诸如迎新晚会、中秋晚会、联谊会等活动中,音乐是这一校园文化的常规表现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音乐审美和思想性引导和训练,以主体性音乐表演来统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凝聚力;以催人奋进、健康向上的励志音乐作品,鼓舞学生,让好的音乐作品和音乐主题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强化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向上的动机。通过内容丰富、格调高雅、主题鲜明的系列校园音乐活动,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活力的同时,也将会很大程度上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和激励功能。
三、音乐教育能够增进校园文化的协调功能
校园文化的协调功能是指其能够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意义尤为重大。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改变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随之也带来一些列包括伦理道德、生活方式、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所谓“人的异化”问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强和关注高校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有多种方式,对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呈现出来的,大量的音乐作品主题是以情感为纽带,强调欣赏作品是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的和谐统一,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获得自我的教育和情感升华,在艺术氛围中不知不觉就陶冶和完善了自我的人格。
另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品质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人成熟成长的关键转型时期。当前,大学生们往往强调自我意识、彰显个性,易受外部社会的影响,社会阅历缺乏,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常常会出现困扰和焦虑,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专职教师的职业化程度不够,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往往流于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俗套。一些流行音乐日渐走进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的所爱。所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音乐审美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抵制不良音乐作品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关键,也是非常必要的。音乐艺术活动是个人参与的审美历程,而按照审美学的一个流行定义“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对美的规律的能动建造、美的理想自觉追求、美的标准的积极实践。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内在情感与外部形象形成相应的交流,通过认知、情感、意志在反复交流中所达到的统一,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从而让学生亲近社会、亲近自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
四、深化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艺术层次
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体现及深化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师生们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感悟到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在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中我们应注意遵循自立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开展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方法、有成效。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要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兼顾知识与情趣的结合,努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接触科学与艺术文化知识的多样性及丰富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张扬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校园文化活动为校园文化内涵的提升提供了实践、升华的空间。
五、音乐教育能够增进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以和谐、有节奏、富于形象的声音来反映现实生活。音乐审美活动中,通过听觉产生音乐形象,唤起人的大脑中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和视觉的通感效应,促使人想象丰富,进而调动储存的表象,进行重新组合更新,构成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新意象,从而开发智力,增强创造力。因此,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开展音乐审美活动,对增进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人文精神
通过学校的环境及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教育学中称之为“隐性教育”。在校园文化的发展创设中,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掌握了以人文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学理念,才能带领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环境从物化表层向以文化活动为主体的深层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是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七、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途径
1、课外音乐的播送。校园里课外音乐,大多是用校园广播站来传送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充分运用广播发出动听的声音,让学生的心灵从紧张烦躁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获得平静,在音乐中汲取人类大爱的情操,关注苦难,心生同情,与人友善,保护环境及与各类生灵和睦共处等高尚的情怀。
3、校园歌曲的推进。歌曲在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即歌词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及其描述的艺术景象等都是鲜明生动的,学生可以真切地捕捉作者的思想,与之共鸣,从歌曲中获得德育力量。
4、校园器乐的普及。通过对器乐曲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欣赏,加深了解人类文化的悠久与灿烂,也可以在贝多芬交响曲中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等;另外,通过器乐演奏等训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使之懂得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音乐是美的灵魂,建设符合时代需要的校园文化,必须有效的利用作为主体的人的审美需求,在高等校园里,重视音乐教育和音乐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建设新世纪符合国际竞争力的大学,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李岚清主编《音乐笔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音乐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