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欣赏创新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真正科学、全面地把握音乐教育的价值,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努力实施的新课题。本文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提出了参与一一体验一一探究一一创造的新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中学音乐欣赏创新教学模式探究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扩展新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笔者认为应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培养、塑造、发展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构建优化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的教学模式。下面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粗浅地谈一谈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情景,参与体验
构建创设情境,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是以引导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产生主动的直接的亲身的感悟、体会和反映。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形式,与文学、美术、舞蹈等多种形式整合,师生共同创设一个与音乐作品相符合的情景。提倡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给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情境。
例如: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乐曲所表现的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渔舟满载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通过多媒体创设出夕阳下湖面波光粼粼,渔夫架舟归来,两岸垂柳轻拂,渔歌互答,若远若近,此起彼伏的动人美景。这愉快的歌声、迷人的景象,使学生有种未听曲调先有情的感受。这时候再仔细欣赏古筝多种技巧(如上下滑音、揉弦、花指等)演奏出的《渔舟唱晚》,同学们就有身临其境之感,很容易体会到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画面,并得到美的感受。
再如:欣赏作曲家斯美塔娜(BedoiehSmetana,1824—1584捷克作曲家)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时,可以创设一种美的情景:伴随“引子”那似山泉潺潺而流的美妙音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两股小溪,绕过森林,汇成沃尔塔瓦河。同时深情朗诵:“它穿过庄稼地,饱览丰盛的收获。在它两岸旁边,传出了村庄里婚礼的欢乐声。月光下……”此情此景深深感动了学生,于是有的学生主动到黑板前,补画上了鲜花、草地、小鸟等,由此汇成了一幅碧水、青山、森林、村庄、绿地、鲜花组合的画面,让视觉、听觉共同拨动着学生情感的“琴弦”,使学生完全陶醉在乐曲所蕴涵的美妙意境之中,并促进其很快理解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感,收到了由感官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的教学效果。
二、设置问题,深入探究
古代教育家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设置疑难,以疑启思,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对音乐作品经过初听的简单体验后,教师随即进行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比较,设置问题并进行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和自我领悟。比较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讨论。例如:《摇篮曲》一课的教学,学生在欣赏完两首《摇篮曲》:一首由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作曲,一首是东北民歌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首摇篮曲的'异同,学生们发现:两首摇篮曲的共性是结构简洁,短小抒情,速度徐缓,曲调优美静谧,旋律平稳流畅,但由于调式不同,音乐风格也就截然不同。接着,请同学们欣赏钢琴独奏《摇篮曲》(贺绿汀曲),边欣赏边思考摇篮曲作为一种器乐体载和歌曲有什么不同?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器乐演奏的摇篮曲,音域比声乐曲宽,结构比声乐曲大。通过对上述同一题材,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作品的分析比较,最后请学生们总结中外摇篮曲的不同点,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们思维异常活跃,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这一环节,很好地深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设疑摆惑要难易适度,生动有趣,要有画龙点睛之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把自己置于积极的位置去思考、去探索。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引向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中,使其敢想敢说,敢创新。
三、情感体验,实践创造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的艺术,实际上是情感的感染力。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人音乐,则必须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通过对音乐的各种形式的情感体验,逐步使学生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
例如:让一位同学介绍一首他认为最好听的音乐,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从中获得表现音乐的极好机会,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情到深处想歌之,歌到深处想舞之。手舞足蹈,自由欢歌起舞,即兴创作、编词、编曲、编动作、创编画,尽展其能,使学生创造潜能得到发挥。还可让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用讨论、演讲、表演、创编等不同形式,各抒己见,各展所能。
例如:在欣赏《保卫黄河》和《游击队歌》这两首歌曲时,由于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都很接近,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分析主题及乐曲的特点和演唱的情绪。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都反映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决心;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演唱力度上有些不同,《游击队歌》力度处理较弱,表现游击队员神出鬼没,声东击西灵活勇敢的一种英雄形象。《保卫黄河》则是气势磅礴,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表现一种后继有人,全国人民为保卫祖国无所畏惧的情景。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的特点是强弱分明,节奏感强,演唱时要反映出游击队员铿锵有力、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在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从以前电影、电视中看到的游击队员的形象创作一个舞蹈片断。学生几个一组,边唱边创,有的想到了游击队战士握着枪、拿着刀、猫着腰行军的情景;有的以左右串场象征着游击队在灵活作战;有的设计了射击、骑马、挥刀等动作,还有的对演唱进行由远及近、由弱及强的艺术处理。这样人人参与编排、个个动脑创造。
四、发挥多个感知通道,引导学生由审美向创编升华
音乐欣赏就是要学生“动”起来,“钻”进去,为学生创设高度想象和自由的环境。例如,在给学生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我让学生欣赏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纤夫》,以及观看男声合唱《伏尔加船夫曲》的光盘,通过视与听结合,使学生产生联想与创造,并分析出作曲家运用什么音乐要素来表现伏尔加船夫套着纤索、拖着沉重的船只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甚至消失的艺术形象,最后,还可以启发学生按照另一首俄罗斯民歌《三套车》的内容和音乐特点,创作一幅像《伏尔加河纤夫》一样的图画。虽然学生不能像著名画家列宾画的那么好,但却能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再如欣赏教材《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课,曲作者撷取了梁祝故事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个主要情节,相应通过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大部分分别加以表现.融抒情与戏剧性为一体,通过小提琴与管弦乐队的交响奏鸣,牛动地叙述了这个占老而美丽的传说。音乐语言是抽象的,为了强化学乍的想象力,教师可借助于画面向学生提供信息源:和煦的春光、清脆的鸟语、盛开的桃花、清粼的湖面----草桥结拜;阴暗的天空、凋零的树木、哀戚的孤鸣----英台抗婚;凛冽的寒风、纷飞的大雪、绝望的哀嚎----坟前化蝶。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过程,让学生结合音乐去观察、去想象。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场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欣赏教学中还必须重视教学策略,例如,提供自由、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而毫无拘柬地参与教学活动;对学生发表的意见,包括幼稚荒诞的意见,延迟评价;川开放性的而不是只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提问.引发学的发散思维和积极想象;允许学生独立地学习和工作;容忍学的错误和失败;在评价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求异创新和直觉猜测等。大量文践证明:在民主、自由的支持性的环境与气氛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得到健全的发展;相反,在厩抑或是过于散漫的气氛中,学生将缺少自由思考、反思与批判的思维空问。这样,就会极大地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音乐欣赏课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以师生共创教学情景。学生积檄参与一一体验一一探究一创造的新教学模式中.使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来,让他们展开了创造思维的翅膀,唤醒了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封存的联想、开启了幽闭的心智。让学生任“欣赏”中发现、存“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刨新思维、扩展能力。
创新教育贵任教育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深入化。中学音乐学科作为中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在理论认识上去就呈新,在实践活动中勇于突破。我们要大力发挥音乐学科、特别是音乐欣赏课在中学生刨造性思维培养方面的优势,尽快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进程,彻底改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希望中学音乐教师都能迅速转变观念.在实践中探索思考,使音乐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学音乐欣赏创新教学模式探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