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与音乐新课程教学论文

时间:2024-08-22 05:37:16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活教育与音乐新课程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音乐新课程如何结合生活教育进行教学,根据笔者几年来新课程教学实践、教育体验,从教学观念的树立、教学内容的分析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改革等角度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

生活教育与音乐新课程教学论文

  关键词:生活教育 音乐 新课程 教学

  “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音乐教学可以“丰富情感体验,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父母、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友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育的全新诠释。《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校园,为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春天,为生活教育和音乐教学的结合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新的课程观认为:“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这种建立在学习者本身的基础上,以学习者为主体,关注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态度,突出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学习过程与个人经验、个人生活相联系,强调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新课程,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在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在音乐中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而对过去学习每首新歌先练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的传承式的教学,这种机械呆板的训练方式已经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尤其令我们深感不安的是:学生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已成为普遍的现象。造成音乐教育出现这一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观念的原因;也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其中较为突出的原因是音乐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大,存在着种种脱离生活的现象。因此,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之一的音乐教育也做出了实质性的改革,即《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而编写的新教材的实施和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而新教材又为我们解决课堂教学,与学生音乐生活体验相联系提供了较好的依据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 树立与学生生活结合的音乐教育观念

  音乐源于生活,就应服务于生活。她不能高高在上,成为高雅人士的专利。因此音乐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与学生生活和实践紧密结合。

  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就应充分认识到学校音乐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音乐作为个人终身的生活需要,成为有较高素质的音乐爱好者。对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把音乐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对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对类似生活情景的联想,去接受音乐、理解音乐,或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喜欢音乐,进一步引发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就应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多扮演“设计师”和“合作伙伴”的角色,努力把自己融入学生,和学生一起活动,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发号施令,学生应该是你的“好伙伴”,是音乐的爱好者,他们就会从自己有兴趣的体验里获得知识与能力,把学习音乐看成是一件愉快而有意义的事。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使音乐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生机。

  二、 音乐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

  学校音乐教育不要拒绝社会,而应融入社会;不要脱离时代,而应走进时代。

  《音乐课程标准》将封闭式的,学生不喜欢的教材体系转变为开放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欢迎的教材体系。在教学内容上,《音乐课程标准》减少了音乐知识的数量,减轻了音乐知识的难度。因此,新教材增加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在歌曲的选用上,注意在思想性、艺术性统一的基础上,体现趣味性和时代感。如《摇船调》、《摇篮曲》、《三个和尚》、《孤独的牧羊人》、《快乐老家》、《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同一首歌》等等,还增加了一些如:“音乐游戏”、“班级演唱会”、“流动的音符”、“才艺展演”、“童心音乐会” 等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形式。

  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要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教学内容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更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来设计教学,增加与现代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通俗音乐、影视音乐等内容,学会探索并处理现实音乐生活的实际问题。

  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密切。高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不满于书本上的音乐知识,渴望参与社会生活。对此可以从学生对 “非常6+1”的关注,对流行歌曲的执迷,对“超女”的狂热中见一斑。因此,音乐教学,应当贴近现实,贴近时代,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体验的空间。

  音乐不仅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因此,充分揭示音乐的社会功能,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便成为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节日、庆典、迎送等)、实用音乐(广告、舞蹈、健身、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对人生的意义,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音乐学习新的内容和主旨。

  三、结合学生生活创新音乐教学方法

  1、以“日常生活”为源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参与体验

  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儿童是自然之子,音乐对于他们来说,首先不是表演,不是“艺术”,而是自我流露,是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音乐教育,不应将儿童束缚在狭小的由音符组成的抽象、枯燥的世界里,束缚在课堂书本里,而应展现音乐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例如,在传统教学里,《国歌》一课中的三连音这一节奏,往往是依靠教师讲授,强化训练,甚至以数学图形辅助讲解,弄得学生满脑子数学逻辑而缺少音乐的感知。如果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中最爱玩的“扫机关枪”游戏引入,那么一下子,整个教室就活跃起来了,“哒哒哒哒 哒哒哒哒 哒哒哒 哒哒哒 哒哒 哒哒”的机关枪声从教室的每个角落响起,不一会儿,教师边玩“扫机关枪”边走向钢琴,在低音处弹起了“哒哒哒 哒哒哒(三连音)……” 的节奏,慢慢地,绝大多数的枪声也都成了“哒哒哒 哒哒哒(三连音)……”的节奏了,学生不仅轻而易举地念准了三连音,而且体验到了三连音像密集的炮火,联想到了爱国将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杀敌的场面。紧接着教师配上相应的画面和音响,创设了跨越时空的历史情境,学生仿佛进入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唱到三个“起来”时,学生自行设计了这样的情景:第一个“起来”象征南方的人民起来了,一部分学生边唱边起立,第二个“起来”象征比方的人民起来了,另一部分学生边唱边起立,第三个“起来”象征全国人民都奋起抗日。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的如“旋律上行,要用渐强表示……”之类苍白的讲解。学生早已表情凝重,全体起立,有的握紧了拳头,有的手挽起了手……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并体现在他们的歌唱表演中。

  一位哲人说过:凡是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音乐。音乐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它无时不在我们的身边。“生活即教育”。因此,今日的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当下的鲜活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2、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改变狭隘、封闭的课堂式学习为开阔、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

  比如去欣赏音乐会、去观看演唱会、去观看文艺晚会、去文化广场观看或参与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另外,网络时代的到来,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极大的变化,它能给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例如: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要查找的资料的要求,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网上查找课本以外的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这样就大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成为发现、探究和创新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只有真正体会到了为什么要听音乐,和怎样听音乐时,才能形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才能在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首先应引导学生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重点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其次,在音乐学习中应教给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使学生从音乐创作、历史、美学和评论等方面分辨音乐的美与丑。再次,要了解学生课外音乐生活的现状,用音乐课堂上所学的音乐知识指导课外音乐欣赏活动。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是音乐教育的根本。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音乐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诸如从乐谱和音符入手的识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着眼于音程、和弦的听觉训练等等。这种理性的、枯燥的机械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类学习是必然的。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如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听不厌,百唱不烦。这种曲调和音韵的美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音乐欣赏教材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展示美的结晶。器乐教材的“美”在于简洁、洗练的地编配方面,通过配器,显示其音色、织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又如运用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潜效应的音乐教学方法,遵循参与、情感性、愉悦的审美原则,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再如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之间的和谐。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影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重要的。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歌片、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其他教学手段(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的运用都应遵循努力创设一个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

  只有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才能主动、自觉地接受艺术审美教育,顺利地捕捉、判断、处理、接受音乐美的信息,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以增强他们的美感体验。

  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伴随人们终身。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说过“音乐,有人将她比作花朵,因为她铺满在人生的道路上,散发出不绝的芬芳,把生活装饰得更美”。音乐课堂教学应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学校音乐教育也应做到:将学生带进广阔时空,不只是课堂;探索神奇的音乐世界,不只是课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只是成绩。

  生活本身是美的,有了音乐的生活会更美。音乐教育生活化,必须充满活力,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学生生活音乐化,必须充满成功与欢愉,成为学生一生最可怀念的金色时光。

  主要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生活教育与音乐新课程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范文09-17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育的论文09-16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09-19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初中音乐教学探究的论文08-16

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的策略教育论文07-28

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08-15

高校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09-27

音乐教学论文10-22

音乐教育论文06-10

音乐美学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