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音乐欣赏活动情境化的弊端和出路
[案例一]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打字机”。课_开始,教师先出示打字机图片,给孩子们介绍打字机。然后播放音乐。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听音乐。听完音乐后,教师提问并讲解乐曲。之后,教师请配班教师扮演打字机,自己则扮演打字员。和着音乐为幼儿表演打字。表演完毕后,教师就让幼儿两两结合模仿教师的表演,并交换角色再做一次。孩子们沉浸在噼里啪啦地打字、抽“打印纸”(用叠好的废旧报纸做好的手抽纸)和为打字机加油的动作中,一节课下来地上落满了废旧报纸。这节课孩子们真正安静地听音乐的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都被用在看教师表演和模仿教师表演上了。
[案例二]大班音乐欣赏观摩活动“倒霉的公鸡”。教师先讲了一遍故事《倒霉的公鸡》,然后让孩子们边听第二遍故事,边想象出各种动作和表情来配合教师的讲述。在任由孩子们发挥之后,教师这才播放音乐,让孩子们配着故事把自己的动作连贯地表演一遍。这节音乐欣赏课音乐只播放了一遍,教学的重心完全放在了故事的讲解和幼儿的表演上了。
[案例分析]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情境化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弊端:
首先从欣赏的主体来看,乐曲的欣赏者不是幼儿而是教师。在情境化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先自己诠释某段乐曲——为某段乐曲配上一个故事或某种情境。上课播放一两遍音乐后教师就把自己的诠释灌输给幼儿,并让幼儿表演自己的诠释。幼儿在课堂上所做的事情就是听故事、看表演和模仿表演,他们既没有充分地欣赏和体会乐曲的时间,也没有表达自我感受和体验的机会。教师的这种做法与音乐欣赏的实质背道而驰,音乐欣赏归根结底是欣赏者主体性的意识活动。由于欣赏者客观生活环境、个性特征、审美情趣和审美经验的不同,不同的欣赏者对相同的音乐会有千差万别的理解和体会。因此。教师不能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幼儿,而应尊重幼儿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自由表达和创造。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学内容的重点不是放在幼儿对乐曲的聆听、理解和表现上,而是放在幼儿对动作和表演的模仿及重复上。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以听觉为主的欣赏活动,通过对乐曲反复的聆听让欣赏者感受到音乐的美、体会到乐曲蕴藏的含义。从而陶冶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培养欣赏者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但在情境化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留给幼儿欣赏音乐的时间非常短,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表演或模仿活动。而作为教学内容的乐曲则似乎成了教师和幼儿表演的背景音乐,致使乐曲被隔离在幼儿注意力范围之外。
最后从教学结果来看,教学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幼儿记住了教师所设定的情境及表演,而对乐曲却比较陌生甚至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实际教学中聆听乐曲时间的短暂以及自主欣赏权利的被剥夺,致使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之后对乐曲印象不深刻以及自我体验和感受缺乏。而且由于教师把自己的诠释强加给幼儿并让幼儿反复练习,因此这可能会给幼儿对所欣赏乐曲的理解造成一种定式,即以后幼儿一听见该乐曲便想起教师所设定的情境或教师编排的表演活动。这就等于把幼儿对于该乐曲的认识圈在教师所设定的情境范围之中,从而使幼儿难以用自己的语言与动作来体会和理解该乐曲。
[应对策略]针对单纯的情境化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存在的诸多弊端,我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提倡运用主题式的情境化音乐欣赏教学法,即在欣赏一首乐曲时教师先告诉幼儿这是一首关于某个主题的乐曲,然后让幼儿充分地聆听乐曲,之后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他听到了什么。这种主题式的情境化音乐欣赏方式有助于幼儿自由想象和自主表达。现以中班音乐欣赏活动“春天”为例做一阐释。在播放乐曲之前教师先告诉幼儿这是一首关于春天的曲子,并让他们听听音乐里都有什么。播放并按不同要求聆听三四遍乐曲后,教师请幼儿谈一谈自己都听到了什么。如有的说听到了燕子唱歌,有的说听到了河水在流淌,还有的说有蝴蝶在飞舞……在这种主题式的情境化音乐欣赏教学方式中,教师只限定了想象的大范围,幼儿通过反复聆听乐曲和教师的引导来体会乐曲的意境,并以自己的方式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表达出来。教师之所以应给幼儿设定一个主题而不完全脱离情境,是因为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如果教师不给幼儿任何提示而让幼儿完全依靠自己的经验去体会音乐,幼儿就有可能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浅谈音乐欣赏活动情境化的弊端和出路】相关文章:
浅谈初中物理情境教学05-30
浅谈关于回化和异化的熟悉03-23
浅谈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12-11
浅谈规定情境与舞台行动03-06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与改革03-27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03-11
浅谈工业自动化03-14
浅谈大型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思考和探索11-14
浅谈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信息化教学和学习03-21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剖析及就业出路指导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