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现代古琴音乐的艺术特征及传承措施论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需要使用措施的场合越来越多,措施是针对情况采取的处理办法。那么措施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研究现代古琴音乐的艺术特征及传承措施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古琴音乐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古琴音乐艺术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古琴音乐受到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特征。古琴艺术是我国特有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音乐艺术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现代音乐文化传承者们与古琴艺术家们面临的重要难题就是怎样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古琴艺术。文章主要初步研究现代古琴音乐的艺术特征,便于更全面的了解古琴音乐的历史与发展前景,通过提出古琴音乐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方式,更好地保护古琴音乐从而促进古琴音乐在现代创造出更大的音乐艺术价值。
关键词:
艺术特征;古琴;传承与保护;发展;
引言:
古琴音乐是我国古代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象征着中国古代文人不同阶层的音乐层次,凭借它独一无二的音乐艺术特征,创造了悠久的古琴文化历史,在2003年在众多中国传统乐器脱颖而出,代表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分别对古琴音乐中音色、旋律等几个部分进行古琴音乐的艺术特征探索,进一步为古琴音乐的传承保护列出具体可行的研究措施,使古琴音乐更好地为大众所熟知。
一、古琴音乐的艺术特征
1、独特的音色特征
古琴整体扁平,偏长,因其独一无二的形态结构,在演奏过程中会发出浑厚的音色。它的弦较长,在弹奏的时候,琴弦会产生明显的起伏,这一过程略长,导致琴音宛转悠扬。此外由于琴弦的震动幅度较大,随之产生的音频也相对较低,因此,音域范围基本集中在中音与低音区。古琴的腹部主要是由面板和底板组成,相对产生的共鸣腔不大,这些音色特点使得古琴发出的声音沉稳、厚实,具有磁性,振动的琴音伴随着古琴的各个结构散开,给听者一种朦胧、唯美、富有意境。古琴音乐的优柔内敛依靠于音色特点,根据乐器的结构以及材质的不同之处,音色也各不相同。比如琵琶、扬琴、古筝等,这些乐器发音铿锵有利力,琴音却较为短暂,二胡的音色悠扬漫长但是不够清爽。各种比较下,只有古琴的音色柔中带刚,浑厚稳重,虽然内敛但感觉包容万物[1]。古代文人士大夫们正是因为古琴朴素独特的音色以及它所带给听者的意味无穷才钟爱它。
2、独特的音乐旋律
古琴乐曲中,大部分旋律是呈单声部线性延展演奏的。这一艺术特征主要是受到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受到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理念和“礼乐”制度的影响。我国从古至今一直追求和平统一,也就是“和”的思想观念。这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都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存在。“和”作为我国古代正统思想的象征不仅体现在礼法上还体现在音乐演奏中,古琴音乐旋律基于这种思想也没有过多分化。另一方面,在古琴演奏中,其实更多注重的是旋律与演奏者歌声的协调,一般是一字一音的形式,旋律一般是单声部线性的,刚好与古琴音乐旋律的单声部完美协调,再结合古琴音乐中独特的音色配合弹奏,给听者一种虚幻缥缈的感受[2]。这些都使古琴音乐在提现了我国“和”的哲学思想的同时,又符合了本身独一无二的音乐旋律艺术特征。
3、节奏的非固定性
古琴音乐特别一点是,它的节奏是不固定,自由的,一般伴随着弹奏者的气息而改变。演奏过程中,一般是以“句”为一个单位,配合歌唱者的呼吸和旋律的起合相对应变化。与固定的乐曲节奏相比较,古琴音乐中更注重的是流畅和情绪表达,强调的是琴声与万物自然之间的和谐,这就要求不能以固定、刻板的音乐节奏去打破它[3]。演奏者不同情感状态的变化影响着整体演奏的效果。这种古琴音乐节奏变化的艺术特征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在古琴音乐中古代文人雅客们注重对精神、韵味、意境的美好追求。
4、独特的意境特征
古琴音乐的意境特征主要受古代禅宗哲理影响,历史上许多古琴演奏者以及文人士大夫们都有着丰富的禅学修养,古琴音乐的演奏方式和表达出的意境也与禅学修养存在着一定联系。古代人们通常用“清、微、淡、远”来形容古琴音乐所表达出的意境,以此象征着古代文人士大夫们追求淡泊名利的境界,体现出超脱于功利性的意境特征[4]。古琴音乐不仅集创作、演奏、歌唱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演奏古琴参透禅宗哲理,有利于修身养性,调养身心。比如,欧阳修学习琴技,致使疾病治愈的真实事迹为古琴界所熟悉。弹奏古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参透禅宗哲理的艺术活动。它将宇宙、社会、人生作为一个整体,以弹奏的琴音反映古代人们所追求的意境美,并通过多重思索达到“以己之心会物之神,以达于天地之道”的境界。
二、古琴音乐传承保护面临的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演奏是文人雅客们重要的交流技能。古琴因此也成了古代文人们表达自己人生态度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古琴中所蕴含的禅宗哲理、艺术审美以及悠久历史等,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古代艺术观、世界观、宗教观等。在清朝灭亡后,一直到20世纪末的这段时间,国内战乱频繁、社会环境混乱,对古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消极影响。20世纪60-70年代,伴随着文人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少,使得古琴文化的保护传承失去了重要的文人基础,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直到进入2l世纪后,古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才开始逐步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尤其是在2003年古琴进入“世界非物质遗产名录”后,国家更加强了对古琴艺术的重视[5]。虽然,从政策、经济、宣传等不同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古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主要有以下:1.古琴音乐中所包含的人文哲理与悠久历史很少被重视;2.真正领会古琴文化悠久历史的古琴演奏者与相关职业者太少;3.受到现代科技的冲击,古琴的长远发展仍然存在巨大危机,古琴音乐渐渐与“雅”越走越远。
三、传承保护古琴音乐的具体措施
1、筹建中国古琴博物馆
古琴音乐虽然是世界非物质化遗产,但在中国仍然没有专门的展示博物馆。湘楚地区作为古琴音乐文化的起源之地,湖南省博物馆收藏了五十三张古琴,是仅有的古琴收藏较多、质量较高的博物馆。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在全国各地建立中国古琴文化博物馆,建成的古琴博物馆,可以用于展览、琴具研究、文化传承、民众普及等等,古琴博物馆的建立一定会为我国古琴音乐传承和保护起到巨大的作用。
2、全面普及古琴文化
目前,我们应该全面地向大众普及古琴音乐艺术,但是仅仅依靠琴社的微薄之力是远不够的,应该寻求当地政府的宝贵支持。通过制定相关古琴文化保护条例,全面宣传这类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宝贵音乐财富,同时也可以联系广告媒体、电视节目等进行宣传。比如在联系古装电视剧,将古琴音乐用于插曲和剧中人物表演,以此介绍古琴艺术知识等方式。尽管这种渠道带有一定的商业性,但是对于古琴文化的宣传效果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此外,还需要政府方面提供相应的活动支持,使日常商业活动和古琴文化展示结合在一起,让人们意识到古琴文化的珍贵之处,成为像古代山水画一样人们从心里向往、喜爱的文化遗产。
3、加强对古琴音乐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研究史料文献是保护我国古代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古琴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尽管部分琴谱已经由前辈整理、归纳编为《琴曲集成》等,虽然已发表,但是仍有不够完整,多部古琴文献史料散落各处[6]。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古琴文化文献史料的补充研究,这些零星的文献资料同样具有非常可观的探索意义,寻找并将这些史料文献并加以梳理整合,这也是我们现代研究古琴音乐文化的重要工作,同时为我国保护和传承古琴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4、调动古琴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从古琴演奏家的角度考虑,首先他们要具备奉献精神,努力获得国家、当地机关对于古琴艺术的支持,用具体的工作成果来调动古琴相关工作者的积极性并为琴社的发展谋求福利。纵观目前中国各个地区的古琴发展状况,不少古琴相关人员仍然全力为保护和传承古琴音乐文化遗产而努力,并且能够创造不朽的成绩。除此以外,还要强调古琴相关人员在琴乐传承中的独立自主性。古琴音乐是属于民间的文化资源,它土生土长,从民间汲取力量茁壮成长。古琴这种个体独立的特点便决定了古琴相关从业者们在传承保护过程中保持自主性的重要性。古琴音乐风流雅致,不需要许多听众,三五知己就够了,一人品茶,一人抚琴可谓悠闲舒适至极。
四、结语
通过对古琴音乐几个艺术特征的初步研究,可以判断出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古琴音乐独特的艺术特征受到了古琴本身的特殊结构以及我国中国传统的禅宗哲学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古琴音乐不仅是我国传统的文化遗产,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人文价值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中国古琴音乐源远流长,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尽管古琴音乐的未来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但是值得被我们一直的保护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魏圩古代文人修身四课为何以琴为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04).116.
[2]傅暮蓉.古琴音乐文化的独特性[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01):111.
[3]马凌中国古琴艺术论析[J]艺术百家,2013(06):271.
[4]章华英文人阶层与当代古琴人文精神之缺失[J].艺术评论,2013(09):26.
[5]郭芳.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大舞台,2013(11):23.
[6]陈根方,章怡雯张云良浙派古琴艺术记谱技法研究和乐谱数据结构及标记文本转换分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6)-
拓展阅读:
谈茗和香古琴传统文化新传人
相对于浮躁而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有人选择随波逐流,而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传承传统,这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就像是逆水行舟。本期专题采访了三个不同领域的美女,她们年龄相仿,职业各不相同,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她们都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身体力行地传承着,并且她们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回归传统,此乃当下最潮流、最时尚!
陈荟怡与世无争 香气自来很难想象,面前的这个女孩曾经是个媒体人,在电视台工作了近十年。她说话很慢,语调平和,穿着也很朴素。她说这是在她学习香道接触香之后的转变。大概是在两年前,因为工作的调动,她从南方来到了北京工作,开始喜欢上这里。“更多喜欢的是这里的文化氛围”,就这样留在了北京。慢慢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接触中医,与香结缘也是源于跟前著名媒体人、现正安医馆的创办人梁冬而起。
“第一次,与香接触,是在梁冬那儿,他跟朋友在聊天,说让我帮他做一个香篆,我当时完全不懂什么是香篆,他就告诉我,怎么把香粉放在模具里弄均匀,怎么提起来。”完全没有学过的她,就按着梁冬说的细心地做,竟然做成了。“当时看梁冬的表情,也有点儿小小的吃惊——竟然做到了。”后来,过生日,她的朋友又莫名其妙地送了她一个香炉。陈荟怡说,这一切似乎都说明她跟香有缘分。真正结缘是后来正安学院组织一些全国巡回的讲座,需要她帮忙做些工作,当时有推拿、有茶道,还有关于中国传统香文化的一个班次。大概是因为之前的两次与香的缘分,她当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关于香的班次。
也正是这次看似不经意的选择,让她认识了国内著名香文化的研究学者傅京亮老师。之后的一段日子,她陪同老师走了全国很多地方讲学,这也使她真正有机会开始了解香文化。“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几乎无处不留下了缕缕馨香的身影。无论是在生活中行走坐卧,还是日常起居时刻都会有香相伴。焚烧的香、熏衣的香、吃的喝的香、佩挂的香、建筑的香、保健养生的香、防病治病的香,林林总总,蔚为壮观。”也正是随着对香文化了解的深入,陈荟怡从被吸引到喜爱。
“以前做的工作都是那种快节奏的,人很难静下来,接触了香之后,发现它真是个好东西,可以修身养性,可以让人的心静下来平和下来去品味生活。”后来,她索性离开了媒体彻底转行,专心跟傅老师学习香文化、传播香文化。她认定了这是她以后人生要走的路。
陈荟怡说,我国的传统香,到汉代已经达到了礼法完备的境地,从组方到采药、炮制,从合香到品香都蕴含着一种“和道”之美。也正是如此,现在对香感兴趣的年轻人很多,二三十岁的女孩子尤其多。她们愿意静下心去学习香道,也愿意去细心品味这个传统文化的精粹。喜欢香,本就是人的天性,尤其是一些喜欢安静,愿意追寻一份宁静的人更是为此着迷——“香跟西方的香水的区别是,香水很直接,给人的香气是扑面而来的,把心性往外引;而香则不同,纯天然的香会收敛心性,正所谓好香不夺性。”
“前几天遇到了以前的同事,他说我变化很大,甚至说跟以前完全不一样。”陈荟怡说接触香这一年,她自己最明显的感觉是身体上的变化,“以前手脚永远是冰凉的,现在即使是冬天也是温暖的。”她说,香对身体的影响不是一天两天见效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对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现在的她每天早晚一炉香。精神上放松了,心情也就平和了。“不会急躁,欲望相对少了很多。现在看到一样特别喜欢的东西,不会说一定要拥有它。比如买衣服啊奢侈品之类的。以前并不这样。自己品完香,自己会有感受,修身养性。”
和香,简单地理解就是用多味香药合成的香,一个“和”字就蕴含了古人无限的深意。也有朋友对她不理解,放弃了打拼多年的事业,很多人都向往的工作。“这么悠久的历史,这么好的文化,总是需要年轻人去传承去传播。接触香这一年,我自己有很大的改变,我也看到很多人因为接触了香之后的改变,大家的心态都平和了,生活也越来越健康。我有一个朋友,之前在IT行业,做销售十几年,接触传统文化之后,学习品香,生活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以前就是抽烟喝酒,现在是喝茶品香。”
现在的陈荟怡工作并不比以前轻松,积极地帮老师筹划一些学习班的课程,积极地去传播中国传统香学文化知识。家人很支持她的,她享受着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愿意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传统文化。“傅老师前段时间做了一个‘四弃香丸’,就是用四种废弃的东西,甘蔗渣、苹果核、梨皮、桃核做出来的香丸。生活中没有用的几个东西,和合起来就又有了全新的感觉。”她说,这也让她懂得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细心地品味生活中细微的很多美好。
桃子 在沸腾的社会中安然自得“ 泡茶的时候,要全身放松,去欣赏茶具。烧水的过程是让心收回来,水,注入茶,发出清脆的响声,会让人觉得很奇妙,细嫩的茶叶,不怕开水泡,多美妙。让人沉浸其中,安住当下。”就像她的名字“桃子”一样,她来自福建的青山秀水。桃子从小就是在茶山长大的,家里专营茉莉花茶。说起自己的童年,其实和同龄人不同,大都是在茶厂度过的。大学毕业后,桃子并没有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到父亲开的茶叶店帮忙卖茶。一次,父亲的一个朋友无意对桃子的父亲说起,你做了这么多年的茶,怎么不让女儿学学茶艺啊,多好。原本对茶叶并不排斥的桃子,顺从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改变了桃子后来的生活。2001 年,桃子便去亚运村的碧露轩茶馆学习茶艺,慢慢开始接触到更多的茶。或许是因为与生俱来的天赋或许是从小在茶山长大的缘故,桃子学习得很快,悟性也强。在2002 年~2003 年间,她创造了一套自己的茶艺表演。“开始学的时候,单纯觉得女孩子学习茶艺,动作很漂亮,可后来我发现,传统的茶艺只停留在形式上,泡出来的茶并不好喝”,她希望自己表演出来的茶艺又能体现茶艺的魅力又能泡出好喝的茶。“最擅长的自然就是茉莉花茶,父亲让当地茶农做了一个纯手工的茉莉花茶,三个嫩芽扎一起,像蝴蝶结一样,非常美”,桃子自创了一套蝴蝶结的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是《梁祝》。她说在这套茶艺中融入了她与父亲之间的父女之情。
桃子说,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就是为茶而生的。2003 年之后,她开始在朝阳艺校的茶艺班教授茶艺课程。学校的课程并不忙,上课也就是一星期两次。空下来的时间,她就去茶馆给服务生做专门的茶艺培训。渐渐地,邀请她做茶艺培训的越来越多,从2005 年开始,她开始到江苏、江西、天津、长春等地给茶馆做培训,甚至又回到了当年自己最初学习茶艺的碧露轩去给那里的服务生做培训。她觉得这里是一个好的缘起。
从开始学习茶艺到最后成为圈内小有名气的茶艺培训师,桃子说自己的内心也经历过很大的变化。“刚开始学茶的时候,因为自创了一套蝴蝶结茶艺, 有些自得,觉得自己很棒。”2004 年,她去江苏的一个茶农家里,清晨五六点就起床跟茶农一起去采茶,跟他们一起吃饭,看他们专心剪剔,用心摘茶。桃子说,当她拿摄像机对着茶农炒茶的时候,看着他们专注的眼神,突然眼眶湿润。“几乎每一个普通的茶农对茶,都是如此地全身心投入。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觉得自己不过刚刚入门而已,有什么好炫耀骄傲的。”从那之后,桃子变得低调,开始沉淀,遇到问题更愿意先反思自己。
2008 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员跟她学习茶艺,桃子发现,很多学员都是社会上各个行业的精英,需要我去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去顺应他们的习性。”桃子说,她不断反思自己,“因为我们不能驾驭任何人,要顺从。就像是与茶相处一样,要先认识茶性,顺应茶性”。与人也是一样,在与社会班的学员相处之中,桃子说更多的是让她学会怎么做人,怎么与人相处。而这也是茶给她带来的感悟。“好多人不懂茶道,以为是日本的。其实,中日的茶道是源与流的关系。茶艺是从寺院里流传出来的。古时,去寺院的人很多,寺院都是在山青水秀的地方,师父会给香客一杯茶。客人慢慢就把这种礼仪带出来了。”桃子说,这几年她有很明显的体会,更多的人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感兴趣,传统的东西在复兴,大家愿意去传承属于自己老祖宗的好东西。
桃子说小时候自己是个很外向的人,是个爬树掏鸟窝的丫头。这些年学习茶艺后,性格也随着茶而改变了很多。慢慢变收敛,喜欢安静。“现在越来越不喜欢去喧闹的地方,闲暇的时候读读佛经,弹弹古琴。最近买了很多蒋勋的书,读他的书,也会让人的心静下来。”桃子的生活很简单,结交的朋友也大都是茶艺爱好者。看上去生活似乎单一了些,可她说这样的生活让她觉得安然自得。
“ 茶,一片小小的生命,开始入口会有些苦,最后带给你的回甘,会出甜。生活中也是如此,教会人平和心态看生活。”现在的桃子,也开了属于自己的茶馆。每年都要去两次江南的茶区亲自采茶。她对自己当下的生活非常满意。“很多朋友很羡慕我,说我有自己喜欢的事情,还做成了事业。我也觉得自己很幸福,也珍惜这份福。”
“虞山吴派”古琴传人习琴二十二年“人太躁,是弹不了琴的。原来的人都是要净身、焚香才能弹琴的。弹琴要心静,听的人也要心静。”弹了二十二年古琴的樊娜,总是会被人问到类似的问题: “古琴是什么?古琴是古筝吗?”跟所有科班音乐学院出来的学生一样,樊娜从小学习古琴,考音乐学院,直到读完硕士毕业,一转眼二十几年过去了,但古琴对大众来说似乎依旧是一个小众的乐器。每每被人问到,她都会和声细语地跟人解释:其实,古琴的“古”字是后面加的,它本就叫琴。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那句“琴棋书画”的那个琴;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里弹的那个琴;《红楼梦》里林黛玉弹的琴;三国诸葛亮弹的琴,都是我们今天说的这个古琴。
更多的时候,她是有些感到难过,三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么美的声音,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今天大家并不熟知。但她依旧在坚持,而且力所能及地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朋友。“有时候会送一盘CD,跟朋友说开车的时候可以听听,路上堵车听听能静心;睡觉前也可以听一听,一个人安静的时候听一听,你会发现它的魅力。”9 岁开始学琴的樊娜,老家在青岛,听从家长的安排,误打误撞地学起了古琴。为了让她学琴,樊娜全家来到北京。“白天上课,晚上回来就练琴,写作业。”她用几个字就概括了自己的小学时期。十几岁的孩子,每天至少要练上两三个小时的琴,每天练琴的时候,几乎都是妈妈在一旁陪伴。樊娜笑着说,这种陪伴其实就是一种监督。性格乖巧懂事的她,知道为了让她考学,全家都付出很多,在北京租房。考音乐学院,成了她唯一的出路。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 年她考上了音乐学院的附中。大学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之后又读了中国音乐学院的研究生。
“我读书那会儿,古琴也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当时也就是两三年会招一个学生。”也是因为冷门,硕士毕业的她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刚毕业那会儿,说不失落是假的。练了这么多年的琴,离开校园,没有工作单位需要我一个弹古琴的。” 没有固定的工作,也没有稳定的收入。说到这里,樊娜轻叹了口气说,但古琴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可能割舍。幸好,自己对物质生活也没有过高的要求,还是愿意坚持与古琴为伴。平日里樊娜在一家琴馆教授古琴课程,她说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古琴并喜欢上古琴,作为业余爱好,有不少人到琴馆学习。“有的是想充实下业余生活,有的是真的热爱。”樊娜的学生中,北大的学生不少,还有的家长喜欢古琴,也带着孩子来学习。“事实上,真的没有大家想象那么难,有一定乐理的基础就可以。”可能是因为外观的缘故,古琴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有些神秘感。“其实,古琴也很美,它能让人静下来,但因为发出的声音很小,并不是随处可以听到的乐器,总会让人有些距离感。”在樊娜的学生中,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70 多岁的老奶奶,特别热爱古琴。“老人家‘文革’之前就喜欢古琴,一直没有机会学习,现在跟我过来学琴,非常认真,让我最感动的是,她自己收藏了很多关于古琴方面的书籍,还复印了很多古书给我看。”“很多人觉得学习古琴的门槛很高,觉得那是圣人弹的,其实,好的音乐都是能打动人心的。”
今年夏天,在有300 年历史的正乙祠古戏楼,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琴首次亮相表演。成为全国首个有古琴驻场表演的舞台。30 岁的樊娜作为表演者,感慨万千。“首场演出,台下座无虚席,甚至有外国朋友来听,通过这个平台,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古琴,懂得欣赏古琴了。”采访拍摄当天,北京一直下着雨,无论是在室外拍摄,还是在室内采访,她的言谈举止始终不急不缓。她说:“人太躁,是弹不了琴的。原来的人都是要净身、焚香才能弹琴的。弹琴要心静,听的人也要心静。” 这大概就是她二十多年弹琴的修养。
【研究现代古琴音乐的艺术特征及传承措施论文】相关文章:
古琴音乐传播困境及创新研究论文11-12
古琴融入现代音乐教育分析论文09-25
西方现代艺术研究论文09-19
电影色彩艺术的美学特征研究论文10-03
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及文化引领的重要性论文08-12
古琴艺术的网络传播论文10-08
钢琴组曲戏剧艺术特征研究论文10-07
浅谈我国传统艺术线性特征研究论文10-07
莫扎特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