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音乐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音乐美学论文1
在音乐实践中,钢琴演奏不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还作为美的艺术而宣扬美学的思想。从音乐美学这个角度出发,钢琴演奏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对音乐作品中美的品质进行表达。钢琴演奏的过程也是基于作品本身的二次创作过程,钢琴演奏者应该在每次表演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创造,从而将钢琴演奏艺术美学创新性地演绎出来。音乐美学的应用,有利于演奏者和听众对音乐作品本身的美学特点以及艺术品质进行更好的理解。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会体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美学思想,传达给听众以听觉上的美感。钢琴演奏对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能够将艺术家的思想和音乐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演奏者的个性风格表现出来,让听众心情愉悦,以情感人。本文运用美学的思想,指出音乐美学对钢琴演奏的指导作用,并对如何加强美学知识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音乐美学在钢琴演奏中的应用
(一)有利于协调钢琴演奏的创造性和忠实性的统一
通过二次创作,钢琴演奏给音乐作品赋予了新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生命,从根本上说,钢琴演奏应该同时具有创造性和忠实性。因此,钢琴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和表演的时候,既要根据音乐作曲家原有的创作精神将其整个音乐作品进行完整的再现,也需要通过钢琴艺术家自身对音乐的认识和感知,对音乐作品进行创造性的再现,这就需要表演者能够正确地把握对音乐作品忠实性和创造性的协调统一。钢琴演奏的忠实性主要体现在钢琴演奏要忠实于原谱,艺术思想也要忠实于原谱。钢琴演奏的创造性则是指钢琴家在二次创作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对作品的体验和认识,将自己的一些情感加入到原先的音乐作品当中,赋予音乐作品新的生命。这种创造既要忠于原谱,但又将新的音乐艺术个性充分体现出来。钢琴音乐作品一般都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民族文化或者社会背景下才能诞生,它的原创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现在不一样,使得作曲家原创与第二次创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也就使得钢琴演奏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在钢琴家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一定会使作品体现出其主观推论思维。因此,该钢琴家在演奏的过程中,就会无法避免地将自己的情感以及审美意识,甚至审美趣味都掺入到音乐演奏中。但是,每位钢琴家都有一个音乐追求,就是希望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艺术创造个性充分展现出来。同时,这也意味着钢琴家的演奏艺术逐渐走向成熟。这就表明钢琴家已经深入地认识了音乐作品,也说明了演奏者对音乐作品有了独到见解。这种富有个性的艺术表演并不是对原创的背离,而是对原创的一种深入和升华。钢琴演奏不能与忠实性相脱离,也不可以没有创造性,钢琴演奏理应是由忠实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相结合而形成的。如果在钢琴家进行二度创作时,其基础是忠实性原则,那么钢琴家进行二度创作的升华就是创造性原则。音乐美学原则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钢琴演奏的创造性和忠实性的统一与协调。
(二)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将历史性和时代性统一起来,也是音乐美学的一种应用。实现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即为音乐作品特定的历史风格和钢琴演奏者所处时代精神相统一。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音乐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就一定会将当时创作者所处历史时代的音乐风格保留下来。一个真正的钢琴演奏者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将音乐作品的风格把握好,而且还应该努力将该音乐作品的风格真实而完美地还原,向观众展示。演奏者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时代特征,赋予音乐作品新的时代含义,将自己化身为音乐作品的再创造者,与之同命运、共呼吸。这样就可以将音乐作品真实地还原,又能对音乐作品进行再造,使之具有明确的社会意义。如果钢琴演奏者并没有关注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年代,也没有对其特定的历史风格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不能将该音乐作品的真实内容体现出来,也不能够将音乐作品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因此,钢琴演奏者必须对音乐作品进行历史背景的相关分析,将音乐作品的来龙去脉都理清,从而能够将音乐作品的历史风格进一步还原。但是钢琴演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哪怕是对历史作品进行演奏,钢琴演奏者也无法与自己所处时代完全脱离。因此,钢琴演奏者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演奏与时代特征相联系,给音乐作品加上时代的影子,用当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必然需要音乐美学的知识来帮助演奏者审视作品的历史风格与时代精神之间存在的联系。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人们对其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结合所持的观点不一样。有的人认为,在钢琴演奏中,其风格的纯正性以及历史性更加重要。但是有的人却认为应该强调演奏风格的独创性与现代性。而在音乐表演中,按照其美学原则与理想,应该坚持钢琴演奏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如果钢琴演奏者对音乐作品历史风格并不重视,只是片面地强调时代精神,或者是拘泥于作品的历史风格,终不能体现出音乐作品的真实价值。我们应该将钢琴演奏与音乐美学原则相结合,为历史性和时代性寻找一个平衡点,从而使得历史性与时代性之间统一和协调。
(三)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统一
钢琴家要能够被广大听众所接受,就应该拥有比较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一个钢琴家不可能在钢琴演奏技术并不高超的情况下还能将高水平的音乐作品演奏出来。只是演奏技巧并不是高水平音乐作品的唯一条件。任何一个钢琴家想要得到观众的喜爱,就必须将钢琴演奏技术跟完美的艺术表现相结合。钢琴演奏的技术性是指钢琴家将乐谱符号与现实音响之间进行转化的中间环节,也是钢琴家进行音乐作品的演奏不能缺少的技巧。因为钢琴具有比较特殊的构造,其钢琴演奏艺术都是经过大脑认知系统中的心理操作能力与手指运动系统的生理操作能力一起作用来完成的,这两者可以实现音乐符号与音乐表达之间的物化过程。而钢琴演奏的艺术性即为一个钢琴演奏者在完成技术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音乐表现力,一般都会体现在对音乐作品的旋律和节奏、和声与踏板等等因素的控制方面。其中,音乐的旋律是对音乐美的塑造的关键,而和声则是对音乐美的色彩的一种塑造,节奏和踏板分别可以塑造音乐美的形式、音乐美的灵魂。钢琴家只有将上述因素完全掌握,才能正确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呈现出多层次、多色彩以及多力度的音乐效果,从而将钢琴家对所演奏的'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内涵完美诠释出来。实现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协调与统一是音乐美学在钢琴演奏中的体现,艺术性和技术性之间的完美结合可以赋予钢琴演奏一种完美的体验,从而使得钢琴演奏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音乐艺术境界。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在拥有高超演奏技术的同时,还应该理解与体验音乐作品中的艺术性,将艺术性和技术性有机结合,演奏出动听的音乐作品。艺术性和技术性统一可以为忠实性和创作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结合而进行钢琴演奏提供条件。所以,钢琴演奏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追求音乐美的艺术,而音乐美的技术则可以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四)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在钢琴演奏中,往往会具有作者的感性因素,听者可以从音乐作者的情感反映以及审美意境中将音乐作品的内涵感受出来。而对于钢琴演奏者自己来说,在演奏时也有自己的情感因素,这种感性能动性对钢琴演奏者的创造性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钢琴演奏者对音乐作品有着不一样的感性反映,有他们各自的审美观。在一些钢琴音乐作品中,还会有理性因素。而理性因素一般都会由钢琴演奏者的演奏基本功和表演技巧所体现出来,且理性因素对演奏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钢琴演奏者必须对其进行理性到位的把握。这一点是由钢琴本身的特殊构造来决定的。每一个钢琴演奏者都会在即将演奏时,在内心中听到那些音符,这有利于他们对自己的演奏动作进行调整。
二、演奏者提升美学素养的途径
(一)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有利于钢琴演奏者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层次研究
对于优秀的钢琴演奏者来说,能够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层的理解是最重要的。因此,钢琴家要提升音乐作品的演奏水平,首先应该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加深音乐美学素养,使得自己能正确地理解与分析音乐作品。对钢琴作品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就是把握钢琴乐曲中的节奏、节拍、力度、织体与和声等。而在这些音乐作品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曲式结构进行掌握。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曲式学还有声学这两门基础学科,有利于钢琴演奏者理清音乐作品的结构。而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加强有利于钢琴演奏者对音乐作品进行更好的理解,也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熟悉乐谱。
(二)丰富审美经验,提升感性认识
审美经验是一名钢琴演奏者理性认识的来源,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要时刻注意音乐形象的建立。如果钢琴演奏者的脑海中没有鲜活的音乐形象,在演奏技法和塑造音乐形象方面就缺乏指导。因此,一个钢琴演奏者必须从内心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认知,进而将这种认知转化为音乐演奏形式。
(三)加强演奏者的文化艺术修养,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是一种感性的表达,其中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和艺术内涵。自从钢琴被发明以来,距今已有 300 年的历史,钢琴演奏艺术吸收了各个国家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世界钢琴文化。因此,钢琴演奏者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熟悉钢琴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发展过程,才能全面诠释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对于钢琴演奏这种音乐表达方式,要求演奏者必须具备很好的音乐感受能力。每一个钢琴家都是从很小就开始练习钢琴演奏,不仅学习钢琴技巧,也要理解钢琴文化。
三、结语
作为音乐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钢琴演奏是一种美的艺术,在钢琴演奏中往往包含着美学的思想。从音乐美学的角度上来看,钢琴演奏是表达音乐作品中美的品质的一个重要的方式。音乐美学促进了钢琴演奏中创造性与忠实性的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以及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钢琴演奏者必须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理论知识学习,增加审美经验,才能更好地将美学思想应用到钢琴演奏当中,促进钢琴演奏美感的提升。
音乐美学论文2
1前言
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审美活动的一门超经验性质的理论学科。音乐审美活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音乐审美经验,一是音乐审美观念。研究音乐审美经验的,是音乐美学史,它以时间为线索,展示在音乐审美历史上,有过哪一些音乐美学家,提出过哪一些音乐美学理论。
研究音乐审美观念的,是音乐美学范畴,它用逻辑关系为线索,把整个音乐审美历史看成一个广泛关联又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研究各个时代,各个学派的音乐理论是围绕着什么问题展开的,有没有发生争论,这种争论的背后,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价值取向等等。在20世纪近百年的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中,我们在音乐审美经验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音乐美学史等基础性著作得以问世。相对而言,在研究音乐审美观念方面,我们还有所欠缺,这主要表现在,我们还没有建立一整套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体系。音乐美学作为概念存在还是作为经验存在,曾经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这种争论的背后,是音乐美学究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还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
通过近十来年的探讨,大家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韩锤恩认为:音乐美学是人用理性的方式去研究人如何通过音乐的方式所进行的审美活动及其结果的现象。张前认为:“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冈赵宋光认为:“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立美审美实践普遍规律与总体目的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阎王宁一认为:“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立美、审美实践普遍规律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音乐美学是一门超经验的学科户翎佑界,是从概念到概念的学科。
以上学者对于音乐美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尽管存在一些分歧,但还是一致承认音乐美学具有理性学科的性质。正因为如此,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音乐学家威廉·奥斯丁(William W " Austin1920-20xx)认为:“音乐美学至今仍然是德语国家的擅长领域。英语世界关心音乐的思想家(以及具有思想或没有思想的音乐家)都受益于德语的哲学传统。”朋萧友梅说:“音乐是美学是推理的音乐理论”。
如果我们撇开西方音乐美学理论,单看中国音乐美学部分,从(国语》到(左传》到《乐记》,再到后代的各种乐论,都体现出鲜明的理论化倾向。中国的音乐美学是完全形态的理论学科。黑格尔说:“既然文化上的区别一般是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则哲学上的区别更是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网阴力既然如此,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也应该是一部范畴演变和发展的历史。
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没有系统地研究中国音乐美学有哪些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了一个怎样的体系尸这是由我们的学术进程和研究方法所决定的。近百年来的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已经基本完成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重要学术问题的辨析、中国音乐美学史的构建三项重要任务,产生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
但也有一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从研究方法上看,中国音乐美学长期停留在一般的专门史研究阶段,还没有进人理论史研究的层面。中国哲学、中国诗学都早已由普通史研究进人到范畴研究。相对而言,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明显有些滞后。随着研究工作的深人,“列传氏”的音乐美学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研究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史人手,去揭示和把握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开创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新局面,加速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中西音乐美学的交流,是当前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迫切要求。
2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意义
开展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并非把中国音乐美学史用另外一种形式重新写一遍,而是以更加深刻的理论,重新审视中国音乐美学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把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引向深人。前苏联舍斯塔科夫说道:“美学范畴不仅具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意义,而且具有价值意义。
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至少有五个方面的意义。一、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揭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的根本途径。研究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陈列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些音乐美学家,有过多少音乐美学的论著和观点,产生了多少命题,而是要揭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批判地继承传统中国音乐美学的优秀遗产。作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思维,音乐美学的存在方式必然是超经验的,甚至是从概念到概念的,中国音乐美学史就是音乐美学范畴发展的历史,也就是音乐美学范畴提出、发展、聚合、裂变的历史。
我们要对中国音乐美学进行深人地研究,就必然要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怎样提出的'、怎样丰富的、怎样发展的,这些范畴由不完整到完整,由单一到系统,由音乐美学领域到非音乐美学领域,或由非音乐美学领域到音乐美学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知道中国音乐美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才能揭示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规律。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突显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特征的基本途径。
中国音乐美学究包括了哪些基本范畴?这些范畴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们是怎样规定了中国音乐美学的基本特征?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史,是研究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蒋孔阳先生说:“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主要是乐论。我国古代最早的美学思想,主要是音乐美学思想。中国音乐美学理论是中国艺术理论的原理论,许多中国艺术理论范畴都是由音乐美学范畴派生出来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
3结语
我们做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就是要从史源上弄清楚中国音乐美学中的主要范畴的提出、原始含义及其发展演进过程;从逻辑结构上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群的结构和层次以及其逻辑关系,揭示中国音乐美学的逻辑特征。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最大的资料缺失是中国古代的音响作品遗留少,古时的音乐没有办法听到,古人遗留下来的珍稀的曲谱资料是我们今天研究的第一类资源。就理论形态的资料而言,历代正史、通史、典制中多有记载,这是我们研究的第二类资源。历代官私书目中保留了当时一部音乐文献的信息,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线索进行考辩,大略可以多掌握一些当时音乐理论发展的情况,这是我们研究的第三类资源。
音乐美学论文3
一、黑格尔音乐美学思想
黑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比起前人,黑格尔的美学,内容更为丰富,体系更为完整。在马克思主义以前,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真正有科学价值而影响深广的只有两部书,一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另一部是黑格尔的《美学》。他的《美学》是其美学思想表述得最集中最全面的一部著作,他在音乐美学史上也是一个重要人物,其关于音乐问题的论述,对于今天我们研究音乐美学中音乐表演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美学》中,黑格尔把人类全部的艺术叙述成一个运动着的整体系统,以缜密的逻辑,探讨了自然美、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等艺术体系,及文学、诗、音乐、绘画、建筑、雕刻等众多门类,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美学体系。在对美学的论述方面上,他把艺术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并给予其哲学式理念,黑格尔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就是“艺术哲学”,或者准确的说就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研究范围就是美的艺术。《美学》就是专门研究“美的艺术的哲学力一门科学。黑格尔给美下的定义就是:“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142这是黑格尔在批判的吸收柏拉图、康德、席勒和歌德等人有关思想,并在他的辩证唯心哲学基础上加以发展的结果。他最大的成果就是在于克服了柏拉图、康德、等前人思想的一些片认识的基础上,对美的本质问题进一步作出了深刻而辩证的理解。即美的定义应该理解为:美或艺术不仅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辩证统一体,而且是理念、感性显现和二者的统一统一体。这个理念必须是通过感性事物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可以供人观照的艺术作品。因此笔者认为,这黑格尔对美的定义,应该说是此前西方美学关于美的学说一个最好的总结。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通篇贯底都提到了艺术创造要有生气灌注的这一原则。在3卷《美学》中,共有96处提到了生气灌注的这一原则。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黑格尔《美学》著作中最核心的词汇应该就是“生气灌注”四个字,他用生气灌注来表述外界万事万物的美与人的心灵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生气灌注这一标准原则,黑格尔高度赞扬了希腊艺术达到古典美学高峰,特别是雕塑艺术方面,使人的外在形体成为美的,彻底塑造过的,从中受生气灌注原则。
康德说过:有些艺术产品,人们期待它们表示自己为美的艺术,至少有部分如此,而它们没有精神,尽管人们就鉴赏来说,在它们上面指不出毛病来。一首诗可以很可喜和优雅,但是它没有精神。…这些活动自由身持续着,并加强着心意诸力。这里的“精神”就是“灵魂”也就是“生气灌注”(康德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上,第49节关于构成天才的心意诸能力159页);而诗人歌德,也经常谈到艺术创造中的生气灌注,黑格尔甚至还认为,这种最高度的生气灌注就是伟大艺术家的标志,与我国的《乐记》中的“唯乐不可以为伪”似乎不谋而合。
笔者认为,音乐显现绝对精神的具体过程,这是音乐的特殊性。“乐由情起”,音乐也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正如《乐记》所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成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是一门抒发人的内心情感、拨动人情感心弦的艺术。其本质是用有限的手段去寻求、表达无限,获取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所谓音乐之学术,其玄奥奇密、博大精深,无不源于音乐自身,其始也,因妙有而来,向无间而至,披洪纤清浊之响,满丝竹陶匏之器。
二、黑格尔音乐美学思想中生气灌注对音乐表演的启示
黑格尔说:“演奏的艺术家却象戏剧诗的演员一样在活动,要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出来,使他自己变成一种受到生气灌注的艺术作品”上与非表演艺术极不相同。音乐必须通过表演这个中介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真正传给达观众,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以说,音乐不仅是表演艺术,而且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表演的艺术。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以活的生命的创造行为。正如指挥家卡拉扬曾经说:“指挥家不只是总谱的执行者,而且是赋予总谱以生命的人。”音乐表演作为联系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的中介环节,一方面要创造性地再现作曲家的作品,另一方面又要为音乐观众提供审美享受,进一步影响和提高欣赏着的思想道德情操。因此,音乐表演者任重道远,他的崇高使命在于:通过自己的表演把音乐的美沁入广大的听众心灵深处,以美引善,提高观众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观众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观众的身心健康。提高对音乐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地发展。《乐记·乐情》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注重品德修养是主要的,而掌握技艺在其次。黑格尔在其《美学》中说:“音乐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绪。”笔者认为,音乐教育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推动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它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工具。音乐教育给予人的影响不是生吞活剥的灌输,也不是强迫人们接受,而是采取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这种教育和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受教育于不知不觉中。因此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之间密不可分,相互参透,音乐表演必须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第一,真实性与创造性的有机统一。音乐美学理论对音乐表演具有指导性意义,音乐再创作过程的范围是有限的,对于每部音乐作品而言,不同的表演者对音乐理解的程度和意义不同,因此在进行作品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在还原作品真实性的同时,也要求表演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不断对谱子进行钻研的同时,不能只是将其演变为毫无生气的规则式显影,而是必须灌注全部心神,将自己对于作品本身的独特理解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彰显出自己对于音乐美的理解的独到之处。
第二,历史性与时代性必须高度统一。真正成功的音乐表演者,从来都是高度注重基于历史角度本身来诠释音乐作品的,他们力求将这种风格做到极致的同时,也不可以脱离当前时代。对于广大音乐表学者而言,这种表演风格也就是要求必须立足于时代的基础之上,用现代审美眼光来对待这一历史现象。
第三,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美的表现的高度统一。
正如黑格尔所说:“演奏的天才在于在实际演奏中能达到作曲家的精神高度,使作品现出生气”因此,没有表演技巧就不能谈到艺术表现相反,如果脱离了艺术表现的内在意义,那么音乐表演技巧也将失去了它本身的存在价值。世界著名的歌唱卡拉斯正因为掌握了歌唱高超技巧和非凡的表演方式,才取得了举世无双的卓越成就。无论是歌唱家、演奏家还是指挥家,他们都是通过自身对于艺术的领悟,从而根据自身理解对乐曲所做出的表现与外现,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表达主体会呈现不尽相同的艺术效果,听众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通常所讲的创作力。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将音乐表演的本质归结为音乐美学。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他是一位在艺术上有很高造诣的、才华横溢的世界级指挥大师,他的身上有着作为一名优秀指挥家所应具备的全部素质,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他具有极其敏锐的听觉、惊人的音乐记忆力、高超的指挥棒技巧、丰富的音乐感觉和果断而热情的精神。指挥风格非常热烈生动,其中的变化也十分的丰富,善于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既能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地将乐曲引向高潮,又能恰如其分地控制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善于运用带有表情的目光和“会说话”的双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音乐表现意图十分明确。表演达到了潇洒自如、淋漓尽致。如他曾经指挥过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中国作品《梁祝》与《二泉映月》等,赢得了全球华人的掌声。他的指挥充满着激情和强烈的感染力,充满着生气灌注。
正如黑格尔说:“在音乐领域里,灵魂的自由的音响才是旋律”,音乐就是精神,就是灵魂,直接为自己而发出声响,笔者认为,音乐表演不是演奏一个简单的音符,而是审美层次上的追求。所以音乐的意境情感的层次,比外在的声音的质感和高超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它能传情,能动人。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现实社会中,我们应以黑格尔的“生气灌注”之“道”来判断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有可能具备真正的、久远的艺术生命。而要达到生气灌注,往往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达到“无我”的境界。
三、结语
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现实社会中,黑格尔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生气灌注”之“道”给我们今天的音乐表演艺术带来了许多重要的有益的启示,我们应以黑格尔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生气灌注”之“道”来判断音乐表演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即灌注所有的心神到音乐表演艺术作品中去,对作品进行自由的和使作品从无生气、缺生气变得充满生气的赋予以生命的创造行为的最高境界,这才是音乐表演作为第二度创造的本质意义之所在。
音乐美学论文4
关键词:音乐情感审美
摘要: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永恒美的特质,有时我们可以凭直觉感受到,有时需要一个学习、理解,逐渐深入,领悟的过程。如何去表现音乐作品,领悟作品中的情感,使之更生动真切,这就需要对其尽可能的理解准确,感受得深,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与倾“听”是分不开的。
音乐是文化形式中最纯粹的精神文化形式和精神活动方式,同时又是最直接的情感活动形式。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感情的表现,说:“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感情,灵魂中的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人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
一、作品的情感
音乐的情感表现,是把我们内心从音符中感受到的东西,通过弹奏乐音的方式显现出来。简言之,就是内心感受在乐音上的显现。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具体是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手段来实现的。而音乐风格是指音乐作品来表现音乐内容的方式、形式、方法等方面的总的特征。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讲究形势美,它美化生活,从理想的高度观察生活,给生活以永恒,感官上易于听辩强弱;古典主义的音乐作品遵循美学的原则,对称、平衡,具有唯美主义特点;浪漫主义更像是一种年轻,充满对未来欲望的表现;表现主义强调艺术表现人的情感,体现情感论音乐美学的观点。
个性也可称为人格,反映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它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受到的文化环境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认知和审美习惯,展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例如,现在多数年轻人难以接受传统戏曲音乐,老人一般也都不能接受前卫的摇滚音乐,认识这样的音乐过于嘈杂喧闹,毫无音乐美感,因此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审美力也会千差万别。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压力不断增大的人们越来越需要音乐,这种贴近于情感的艺术来调节,而对于那些充斥着不协调的、冷冰冰的、机械的现代“纯音乐”,除了好奇和惊讶之外,便不会再有更多的兴趣。在我个人看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应该是一条永远不变的真理,它抓住了音乐最本质的东西,它有丰富的内涵并与人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角度来讲,在音乐中,人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表演者无论是从演奏技术上还是音乐美学思想上都有有所研究,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情感。
二、作品的倾听
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音乐是一种抽象的声音表现,要掌握其特点只有依靠听觉的记忆。如果我们没有把所选择的乐曲仔细消化吸收,很容易就会变成走马观花,只知其貌而感觉不到内涵。对一首作品要有深刻的了解和印象,主要的就是多次的反复聆听。一般来说,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已经能够逐渐了解到音乐作品中的细腻变化。比如《夕阳箫鼓》,这首中国经典的钢琴曲,旋律委婉质朴,节奏多变,虽为钢琴曲,但依然能够听出弦乐器特有的音调。我们注意到了旋律线的起伏,感受到了节奏的转变,随后注意到音色的转化,脑海中展现了一幅夕阳映江、晚风轻抚、江楼钟鼓的画面,这就是真正进入了音乐。 好的'音乐作品是人对生活感受的抽象反映,具有强有力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冲击力,让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激荡,当它能够满足听众需要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期待感,刺激着听众的感官期待下次的继续聆听。好听即为美,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美为和谐,不仅是作品表现的自然,身心也要融入到其中,是听还是看,一切皆为自然流露,达到一种赏心悦目。音乐使听者的心灵得到提升,给人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共鸣。它比一般的语言更为深刻,比文字更为动人,音乐翩然而来,令人无法抗拒的感觉,不自觉的融入其中。日常语言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限度的;而音乐语言则是抽象的、感性的,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且难以捉摸。音乐的语言,不是任何单纯的“说”就可以表达的情绪语言,它是思想上无法用具体语言表述的。
平时还要注意多收集不同风格的各类作品,多听,多分析,多比较,来加强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提高自我的情感审美能力。把乐曲中体会到的美和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体验融合起来。比如,当我们从一首乐曲中体会到一种欢乐的美感时,很自然地,也会联想起我们自己曾经有过的欢乐情绪。当我们在弹奏中把这两种欢乐合而为一时,那就既表现了乐曲的,也表达了自己的欢乐。对作品多加揣摩,主动参与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表现出来,力求真实再现作品风格。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听众可以在欣赏作品的第一时间里感受到作者的情思,乐曲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抒发的意境和思想,使整部作品犹如作者自身命运和心灵的写照,让人为之动容。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不仅要合二为一,还要注意必须忠实地反映原作者的创作意图,除了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外,还必须结合扎实的钢琴弹奏技术,才能真正有效的表现好音乐。
音乐情感表现是目的,弹奏技术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具备了乐曲的内涵和个人的体验,才能生动感人,令人信服。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听众可以在欣赏作品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情思,乐曲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抒发的意境和思想,使整部作品犹如作者自身命运和心灵的写照,让人为之动容。音乐改变的不是人的心态,而是在音乐中提升人使其状态与理性,更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童道锦,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xx,1.
[2]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xx.
[3](德)黑格尔,美学导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xx,6.
[4](德)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7.
音乐美学论文5
电视纪录片不仅是视觉艺术,而且是听觉艺术。作为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传播电视纪录片的影像意义与表达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内涵都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逐渐演变为影响电视纪录片创作与鉴赏的重要手段。随着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践的不断拓展与深化,电视纪录片已不可缺少音乐作为其中的元素。作为电视纪录片的重要表达手段,音乐拓展了电视纪录片的风格表现空间与主题表达视域。
通常而言,音乐给人们的印象似乎只是电视纪录片的一种若隐若现的点缀,一个若有若无的配角,但是,音乐实质上是电视纪录片的灵魂所在。音乐运用与调控得当,能够直接提升电视纪录片的艺术底蕴,丰富电视纪录片的思想内涵,使电视纪录片更加具有形而上的审美价值指向。因此,创作与鉴赏电视纪录片应该关注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开发与拓展,解读电视纪录片音乐的美学特征。
一、动态特征:音乐与影像的实时互动
电视纪录片声音的三种构成要素为音乐、音响与语言。在电视纪录片作品中,声音与影像相互融合。 由于融入影像,电视纪录片中的音乐已经不再是原本意义的纯粹音乐。 换而言之,电视纪录片音乐研究应该立足于声音与影像的相互结合与实时互动而展开。音乐与影像既犹如两个单词, 组合到一起就会产生新的意义,又类似一双筷子,需要在彼此协作中才能更佳地诠释电视纪录片。融入电视纪录片的音乐,获得了一个具有可视感的影像空间。 音乐与影像的结合,使音乐在电视纪录片中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电视纪录片影像的空间转换涉足了电视纪录片音乐的时间流变。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往往以时间为轴线,来表现变迁当中的动感。 作为电视画面来讲,这种空间感和时间感的拓展难度较大。而运用音乐艺术,来表现这种跨度,以音乐风格变化来实现场景的转换,则相对容易很多。音乐与影像的互相渗透与彼此融合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主要体现形式就是音乐与影像的实时互动。电视纪录片中音乐与影像的实时互动,将升腾跌宕而具备听觉美感的声音乐符跳动与生动形象而具备视觉美感的影像画面运动彼此结合,不仅使电视纪录片音乐的灵动性绘声绘色地表现于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情节中,而且使电视纪录片影像的流动性生动传神地体现于电视纪录片的声音乐符中。电视纪录片中音乐与影像的实时互动,既鲜明地突出了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又出色地显现了电视纪录片的基调,不仅使电视纪录片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而且使电视纪录片的意象更加丰富多彩。音乐空间是电视纪录片空间的独立单元。
二、感受特征:视觉与听觉的综合体验
从本体特征来看,电视纪录片其实就是音乐与影像在时间与空间的共同演绎中塑造视听银幕形象。作为电视纪录片两种不同的媒介表现材料,音乐与影像是在相互协作中引发观赏者感知视听艺术魅力的。观赏者既要从影像中获得观赏电视纪录片的视觉满足,又要从音乐中强化观赏电视纪录片的听觉感知。由此而形成的电视纪录片音乐,将影像带来的视觉形象与音乐引起的听觉意象相互融合,实现欣赏电视纪录片的视觉与听觉直观体验的和谐统一。
电视纪录片的观赏者是结合着电视纪录片的镜头来感受音乐的,而音乐又强化着观赏者对电视纪录片的感受。电视纪录片音乐的听众就是其银幕前的观赏者,视觉与听觉的共同感知,呈现了电视纪录片音乐欣赏与一般音乐欣赏之间的差别。音乐的播放与影像的变化作为整体共存于电视纪录片作品的同一时空中,观赏者的听觉在感受音乐信息时,视觉也在感受影像信息。音乐与影像同时传递给观赏者时, 视听器官运用大脑迅速交流与反馈,获得单纯用听觉感受音乐或用视觉感受影像所无法体验的复杂艺术感受。电视纪录片音乐不再是纯粹的时间艺术,而是蕴含了一般音乐所无法具备的视觉信息。音乐与影像共同塑造了电视纪录片复杂而综合的视听艺术形象,同时也给观赏者带来了复杂而综合的视听艺术感受。
电视纪录片当中特别强调了音乐空间延展的独特作用。非独立性和协调性音乐本身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态,它的这一特性在表达和展示艺术气氛渲染艺术效果上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在电视纪录片的剪辑制作当中,声音导演将音乐表演艺术家的音乐通过剪辑整合,把它们对于原作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恰到好处的表演,将音乐形象传达给听众,使听众获得艺术美的享受。电视纪录片中的音乐与通常概念下的音乐具有不同的艺术形态,它是专门为电视纪录片创作、 编配的音乐作品,它既具备了一般音乐的特性,如长于表现而拙于再现、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等,又具备了独特的具体可感性,它要表现完美的艺术形象,必须通过与画面及其它表现手段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可以说画面与音乐的契合,是构成电视纪录片声音制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所在。
三、指向特征:创作与欣赏的审美指向
一般音乐的审美是人们单纯借助听觉而体验与感悟其所蕴涵的美学真谛的,属于抽象层面的审美过程。与一般音乐的审美有所不同,电视纪录片音乐具有独特的创作与欣赏的审美指向。电视纪录片音乐的审美指向, 大体表现为两种类型:其一是电视纪录片音乐创作的审美指向。电视纪录片音乐的创作应该基于综合考虑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内容、风格特点与时代特色等因素,使电视纪录片音乐的旋律基调、 演唱风格等与电视纪录片本身相符合。因而,电视纪录片音乐的创作具备了明确的审美指向;其二是电视纪录片音乐欣赏的审美指向。 在电视纪录片中,音乐与影像通常是同时呈现出来的。电视纪录片音乐不仅烘托了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内容与环境氛围,而且展现了电视纪录片的内在意蕴与潜在旨趣,使观赏者产生一种多感官、全方位的共鸣体验。 因此,电视纪录片音乐的欣赏也具备了鲜明的审美指向。
音乐美学论文6
前言
在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是其最重要的基础和指导原则,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需要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创造力,这样才能将表演中熟练的技巧、表演艺术体现出来。另外通过音乐美学,还能将声乐作品的特征、风格用独特的视角演绎出来,并引起观众的认可,因此,对声乐表演而言,音乐美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音乐美学的概述
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音乐和美学的结合体,同时音乐美学也是音乐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的本质是对音乐的美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音乐形式、音乐特征、人类想象、情感、感知等与音乐的关系。音乐美学是一种社会科学,是通过理性的方法对音乐艺术进行探究,音乐美学涉及到的范围很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中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对音乐形式进行探究。利用音乐美学,能极大的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提高音乐艺术的欣赏价值。
2、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重要作用
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作用不言而喻,首先音乐美学是声乐表演的基石,声乐表演不仅仅是对技术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将声乐作品的内涵展现出来,这才是音乐的本质。在声乐表演中,最重要的是将作曲家创作作品的情感、意图、利用作品传达的思想表现出来,同时还需要表演者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表演效果。通过音乐美学的应用,能实现声乐表演过程中的音乐创作,并从音乐美学的审美特点出发,将节奏、音高、音程、音色等声乐的基本形式体现出来。在具体的声乐表演中,往往对表演者的审美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不仅需要对作品本身进行鉴赏,还需要结合自身的感触去演绎作品,可以说声乐表演是表演者内在感触和外在感知有效结合的审美活动,这就需要利用音乐美学来提升声乐表演的审美价值,从而提高声乐表演的欣赏性。由此可见,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在与观众互动过程中会形成审美对象,对于表演者,也就是声乐表演的主体,其表演有演唱、外在形式两种情况,表演者的表演是构成审美对象的基础,而观众的视觉、听觉、意识是审美意识形成的基础,因此,在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进行分析时,需要从表演主体和观众两方面进行。
3、1声乐表演中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
对于声乐表演,其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具体的过程,其表述的内容是表演者内心活动的外在体现,因此,表演者在实际表演中,承担着声乐作品二度创作的任务,是声乐作品首次创作(作曲家创作作品)和作品三度创作(观众对声乐作品的欣赏)的连接桥梁,表演者不仅需要将作品本身的内涵表现出来,还需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声乐表演中,是通过视觉、听觉共同实现的,声乐表演本身就是表演者个人[文秘站:]审美情感的外在体现,因此,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与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有很大的关联。
在声乐表演中,人们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不同的表演者,即便演唱同一首歌,演绎出来的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表演主体的音乐文化修养有一定差异,导致其审美观念也存在一定偏差,最终造成演唱效果不同。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只是将没有灵魂的音符书写在乐谱上,作品的情感、内涵都需要表演者自己体会,并赋予作品生命力。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是很喜欢真人演唱表演,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在欣赏表演者个体的创作性表演,这里面渗透着表演者的智慧、情感,这是非真人表演无法代替的。
人们之所以普遍喜爱音乐,其主要原因是音乐表演经过不同表演者的创作,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并且会引起不同观众的共鸣。有很多优秀的表演,会超出作曲家的预想,让作品的情感、内涵更加形象,因此,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是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声乐作品二次创作的重要环节。
3、2声乐表演中观众的审美意识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其历史风格,不同时期演绎出来的`声乐作品有不同的效果,同时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在不同表演者手中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很多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会在作品一次创作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理解、风格及情感,这就造成了不同的审美价值,但是表演者的审美并不能代表观众的审美,表演者必须结合所处时代进行作品演绎,这也就是音乐美学中的“尊重作品历史背景,用当代人的眼光进行表演”。只有用当代人的眼光,对作品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元素,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实现作品的当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获得最佳的声乐表演效果。
对于不同民族的观众,其音乐审美观念有很大的差异,这也导致当前声乐表演中,作品的旋律、节奏、音阶、曲风、结构等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拉丁民族的音乐,其风格注重热情,并且带有一定的轻浮气息,这种风格有很多观众难以接受,但对拉丁民族来说,这是最优美的音乐;而对于日耳曼民族的音乐,其风格典雅含蓄,含有深刻的哲学含义;嘻哈音乐充满了乐观、积极的精神。因此,声乐表演必须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结合观众的审美意识,演绎满足观众审美要求的作品,这样才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可,获得预期的表演效果。
在声乐表演中,“情”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激发观众想象的重要元素,优秀的表演者会在对作品进行处理时,注入自己的真是情感,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唤醒观众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给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因此,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而言,情感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能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元素,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必须将注重自身的情感体现,对作品进行再次发现、再次创作,挖掘作品每一个情感元素,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利用优秀的情感表现能力将其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很多时候表演者的情感投入过于虚假,往往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因此,声乐表演必须注重情感的真实投入。
4、总结
声乐表演本身就是将艺术和音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情感、理智完美结合的艺术美,通音乐美学,能对声乐表演进行深层次的修饰,提高声乐表演中的艺术价值,因此,表演中必须充分重视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的重要作用,结合优秀的表演技巧、真实的情感体验,演绎出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作品,给观众一种艺术美的精神享受。
音乐美学论文7
内容摘要: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先秦儒家的音乐思想是中国最早成体系的音乐美学思想。本文通过对孔子、孟子、荀子等人对音乐的本质、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论述,阐述了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理论的形成和其理论对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贡献。
关键词:先秦儒家 音乐美学史 贡献
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成体系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产生于先秦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毋庸置疑,它是对包括东夷人在内的古华夏先民源远流长的传统歌舞艺术在经过了齐鲁音乐文化的繁荣之后,在理性认识上的概括和总结。
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姊妹艺术而言,音乐并不是以模拟客观事物为主要对象的再现艺术,而是建立在复杂的心理及情绪基础上的表现艺术。在这一总的特点的基础上,则又因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音乐审美心态。故在我国从史前到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漫长的古代文明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的礼乐文化,必然使得先民在对“乐”的本质属性、“乐”的社会功能、“乐”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音乐审美问题的认识上,有着自己特殊的认识规律。
我国原始音乐艺术的审美主要是属于功利性质的。例如,“舞雩”的原始形态是为了向天神祈雨;早期的“舞”是求鸟图腾的恩赐,而“万舞”中的武舞则指战神的庇护。所有这些,无一不说明先民是从自身的生存利益出发,先是感于物而动之以情,然后再以各种不同的感性形式或咏歌之,或器播之,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并最终求得“神人以和”的目的。于是,这个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上的以“和”为美的思想便成为先民音乐审美的最高标准。
先民对音乐以“和”为美的审美认识,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功利上的神人以和;二是审美上的音声相和。而审美上的音声相和又是由功利上的神人以和派生出来的。在史前阶段,由原始音乐艺术的功利性质所决定,那时作为后来的所谓内容上的善和形式上的美本是糅合在一起的,善即美,美即善,美善不分。待进入文明社会后,形式美逐渐从其中分离出来,而善也相对被概括为以涵盖其功利为内容的美学概念。而且伴随着宗法社会的发展,音乐的社会功能中善的内容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当然这也相应地要求其以音乐之美的形式来感染人们,即通过美的形式使善的内容被合情合理地接受下来。对这一审美规律首先能够认识并加以阐述的不是别人,正是孔子。这主要见于他对《韶》《武》的美学评价上:“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即《韶》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完善的和谐与统一;相反,通过审美比较,孔子认为歌颂武功的《武》却稍显逊色,其原因就在于“《武》尽美矣,未尽善矣”。正如后来的《乐记》所解释的:“舞以文德为备,故云《韶》尽美矣,谓乐音美也,又尽善矣,谓文德具也。……《大武》之乐,其体美,未尽善者,文德犹少,未致太平。”这正是孔子主张以文德即以仁来治天下,而不主张以武功乱天下的思想在音乐审美评价方面的反映。所以,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孔子又是在美善统一的前提下,更强调了内容之善的方面,不过,孔子强调了“乐”的内容的善,并不是说就可置“乐”的形式美于不顾;与此相反,在那个时代,由孔子最早确立“乐”的美与善两个美学概念,又恰恰是相对地重视了对“乐”的形式的审美。因此可以说,孔子所总结的尽善尽美、尽善相和的审美原则,是对我国古代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上的音乐乃至其他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这在他之前是没有先例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为后来的.儒家后学孟子和荀子的音乐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孟子,邹(今邹城市)人,是生活在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家代表人物。总的来看,他是发展了孔子以和为美的思想,而且又进一步将“仁义”作为其理论要义。因此,在他的言论中凡涉及“乐”的时候,从字里行间我们总可以看到孔子音乐美学思想对他的影响。首先,他十分推崇古乐,一再讲:“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其目的在于强调“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这样一个中心思想。也就是说,既然“仁义”是美的,那么“仁声”自然也就是美的,因此用这个美的“仁声”来教化众人不是比用“仁言”更能深入人心吗?我们再从另一个侧面来看看孟子对“乐”的形式美持一种什么样的观点,他认为:“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也。金声者,始条理也;玉振者,终条理也。”虽然孟子对这一思想表述得还不那么具体,但由此我们却可以认为,孟子的确是主张“乐”要以“条理”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其“仁声”之美的。对此,我们不能不看作是他对孔子“尽善尽美”之音乐美学思想的一种继承。另外,孟子基于人类生理感官上的共同的自然属性,敢于断言“圣人与我同类也”。而反映在音乐欣赏上,也应该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故“耳之于声,有同听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王)与民同乐”的观点,虽然他是以“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为前提,但我们也可看作这是由“神人以和”到君王与百姓同乐之音乐社会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它冲破了以往音乐欣赏上的等级观念,对其积极的一面,我们也应予以肯定。
时至战国后期,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又把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理论认识高度。荀子,战国赵人。作为一位处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学术思想主要是在齐国的稷下走向成熟的。就其音乐美学思想来讲,他虽然也非常推崇礼乐,但他的“礼”已不是前期儒家的传统之礼,而是一套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法度和道德行为规范,这样,他在对“乐”的本质、“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等方面,势必也要有与之相应的认识标准,其观点主要见之于《荀子·乐论》。
荀子的《乐论》首先认为,“乐”之于人与人之于“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开篇就这样论道:“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既科学又概括地一语道破了“乐”的真谛。他不但批驳了当时音乐美学思潮中墨子的“非乐”观点,而且进一步从艺术欣赏上肯定了“乐”的审美价值,这点是他的前贤所不及的。他的观点“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意思是“人之道”这个涵盖整个社会生活内容的世事道理是通过“声音动静”即乐舞艺术表达出来的,以此为前提他继续把论题深入展开,“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通过这样反复论证,荀子针对墨子的“非乐”点明了题旨“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最终也才能达到“美善相乐”的目的。这里,他虽然仍沿用了孔子的“美”与“善”两个音乐美学概念,但在理论上已不是“善”优于“美”,而是将“美善”融为一体了。因此,如果说荀子在《乐论》中所指出的“乐”具有“可以善民心”“其感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及“移风易俗”的力量,是注重了“乐”的社会作用,那么,其“乐者,乐也”“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等说法,便是同时注意了“乐”的娱乐性,而“美善相乐”的审美观点,则又把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使“乐”的美学价值得以升华。可以说,荀子在那时已有这样成熟的音乐美学见解,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以孔、孟、荀为核心的儒家美学思想在经过先秦礼乐文化的熏陶并发展到秦汉之后,基本上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就是《乐记》。
《乐记》原23篇,为《礼记》的一部分,在《史记》中记为《乐书》。张守节正义,指明它有11个篇次,即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乐化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和师乙篇。其余12篇现已无从所见,但即使是这样,从现存《乐记》看,它仍不失为一部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音乐美学论著,具有庞大的理论框架。
综上所述,先秦齐鲁音乐文化不管是在艺术实践上还是在美学理论上,都是对东夷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作为一个具有方域性质的音乐文化模式,由其强劲的艺术个性所趋使,即使是到了秦统一中国之后的两汉时代,还仍然在齐鲁大地上回旋着它那史诗般的余响。
音乐美学论文8
在美学范畴,音乐美学除了涉及美学的相关概念外,也涉及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学,它们是认识和研究音乐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是音乐美学的基本内容。音乐材料的感性造就了音乐感性的美学特点,音乐形式的多种多样造就了音乐形式美的基本特点,音乐由于对相关叙事内容的衬托铺垫而形成了相应的内容美。感性美、形式美、内容美为音乐美学的基本构成。本文将视角放在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中音乐的美学特征分折上,通过音乐美学特征的分类,结合具体的电视剧叙事与铺陈,对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的相关音乐进行分析,并结合音乐美学特征与该剧的具体叙事结构及叙事展现,探取其中颇具代表性的音乐与叙事结合之处,以分析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中音乐的美学特征。
一、紧抓音乐的感性美,于凄婉美丽的爱ff叙事中融入具有感性之美的音乐元素
爱情作为人类美好的情感之一,其自身显然是感性的。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将剧中爱情的基调定为凄婉美丽,通过对爱恨情仇的穿插表达实现相关爱情叙事,而相关爱恨情仇的表达不能仅仅通过对话表白。由于音乐在相关叙事过程中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也被运用到电视剧美学的表达上,为电视剧添加了感性美学音乐元素。
本剧音乐在艺术魅力的展现上具有独到之处。艺术魅力展现的先决条件必然是物质材料的填充,感受艺术的观众必须通过感觉器官的接收才能形成对应的美感。绘画艺术通过线条的搭建实现相关艺术美的展现,而音乐必然通过音色音腔的运作配合实现声音美,进而完成音乐美学的展现。音乐感性材料的特点十分鲜明,其感性材料的选取与感性感觉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非自然生发性是其显著特点。加之音乐本身对语义的强调不是十分明显,所以非语义性也较为突出。上述特点无不展现了音乐美学的感性美特点,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的相关配乐展示了这些特点。江余初识吴彩虹并被她的善良美丽打动,剧中音乐轻缓舒适,为这一段爱情奠定了感性空灵的音乐感性美,在其随后的爱情发展中由于误会与祖辈之间的纠纷瓜葛,二者之间的爱情产生了波折,剧中配乐也开始由空灵感性变得激荡,到最后水落石出,二人经历磨难终于在一起,配乐也变得极具归属感,为音乐感性运用划上完美句号。从上述过程可见,时代风云变幻造就了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磨难,而感性音乐美的融入则为凄婉美丽的爱情叙事增添了更多光彩。
二、紧抓音乐的形式美,于民国烽烟的历史追述中展现音乐担当
1927年,黎明晖演唱的《毛毛雨》开启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大门,中国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1934年,电影《渔光曲》上映后颇受欢迎,曾经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纪录,由王人美演唱的该片同名主题曲也成为传唱于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1948年,张露因演唱歌曲《你真美丽》而红遍上海。这些典型的民国音乐对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中的相关配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音乐不仅能表达情感,还能传递时代脉搏的跳动。该剧制作者选取能展现民国时代变迁的相关音乐,将其融人到豪门的纠葛之中,在通过多种音乐形式为观众展现音乐配乐的形式美的同时,还为电视剧的历史追述进行了美好的添加和点缀。音乐的表现形式包括音色,力量、速度、节奏在音乐里是最为重要的。创作者通过相关音乐的轻重缓急实现了相关的音乐设定,为历史追述进行了衬托。
在音乐形式上,其制作者积极开展各个类型的音乐尝试,与相关时代背景相贴合,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音乐配置。以刘恺威演唱的《抓不住的温柔》为代表的背景音乐,无论是在乐器的演奏形式上,还是音乐的节奏力度把控上,均较为得当。
三、紧抓音乐的内容美,于秀美江南的背最铺陈中进行音乐衬托
江南作为中国最为秀丽的传统美景之一,在音乐中常用民歌与丝竹等乐器表达。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曲,乐队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所以称为丝竹乐,在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丝竹乐,但风格完全不同。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而农村则常用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朴。一些江南音乐作品,其风格韵味和形式表征就截然不同。如江南小调《无锡景》为典型的南音色彩,其旋律细腻华丽,曲风柔宛妩媚。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在地域音乐的选用与展现上充分结合了江南水乡的民族音乐特色,选取了江南音乐的秀丽之处,通过上述管乐丝竹及民歌的铺陈衬托,极大地拓展了电视剧中的音乐表现形式与音乐表现内容,展现了音乐美学内容美的特点。
如何将水墨江南如诗般的意境融入到电视剧《抓住彩虹的男人》的剧情表达上?如何为凄美的爱情叙事加以虚化使其得到升华?如何在历史纠葛中探寻江南独有的风土人情以实现其历史与现实的巧妙结合?面对这一个个摆在面前的难题,制作者采取现代与古典相融合的方式,极大地扩充了相关音乐的内容设置。创作者不拘泥于表面浅层次化的音乐烘托,而是从电视剧剧情内容与情感内容上入手,对其加以深化,使其既具有叙事紧凑感又具有时代地域特色,在内容上与故事相契合,在情感上注重引发观众的共鸣。主题曲 抓不住的温柔》不仅与剧名((抓住彩虹的男人》形成对比,引起观众的反思,同时还采用不同层次的音乐堆叠,为爱情意境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温柔抓不住,彩虹却可以抓住,可见该剧在创作层面上的用心良苦与匠心独运。在电视剧的相关表达上,音乐不仅是音乐本身,更具有情境烘托功能和情感表达功能。电视剧 抓住彩虹的男人》在音乐的把控配合上十分独到,较好地贴合了音乐美学的相关特征,取得了可圈点的美学展现。
音乐美学论文9
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文学,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音乐审美也是建立在观众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上,观众在音乐的引导下跟随画面进入人物情绪,由此可见音乐有烘托人物情感深化电影主题的作用。尽管音乐是一种相对抽象的艺术,在感官上给人的感受也不够直观,但它具备的魅力远远超出了画面,它能引导观众产生无尽的联想,渲染和扩大人物情绪,使观众与之产生共鸣。当电影音乐的内涵完全符合电影主题时,它就能起到揭示主题的作用,并能加深观众对电影情节的了解。
电影音乐的内容通常是以自然音响与对话相结合的方式出现,这种现象在无声电影时期更为显著,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就是电影惟一的声音,单调的自然音响与对话是音乐在电影中最早的表现形式。录音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从无声进入了有声,除了音乐之外还包括人声语言及自然音响等效果,1907年的《吉斯公爵被刺记》是首部出现电影音乐的影视作品,这一伟大的进步使得电影从视觉领域走向了视听领域,而音乐和电影之间的联系也愈加频繁,音乐增加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而电影则增加了音乐的画面感。特别是在一些惊险的动作片中,许多细节都需要通过自然音响来控制节奏速度的变化,将人物情绪和气氛酝酿至最高点,将声音进行加工和处理以提高自然音响的艺术表现力。音乐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载体它能容纳所有情绪,同样它也能通过音乐情绪来引导和刺激观众的听觉,当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影片的画面上时,音乐的引导能带动观众的情绪,扩大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达到触动观众心灵的目的。在影片播放过程中,音乐情绪可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真实细腻的描绘,增加观众对电影情节的理解,加深观众与影片情感方面的交流,而音乐的这个作用是画面无法取代的。一部电影往往会由许多小段音乐组成,而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应该是脱离电影后仍能独立存在,旋律能在观众心中长时间停留,并被大众广为流传的音乐作品。
当代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
(一)音乐内容的确定性
纯音乐的创作在内容上往往具有一定的确定性,而音乐内容就是作曲家情感的具体表现,据说贝多芬在创作《月光奏鸣曲》时是在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正在弹奏的过程中风吹熄了蜡烛,柔和的月光透过窗户静静地洒落在钢琴和小屋的地面上,小屋就像是被蒙上了一层轻轻的薄纱,此情此景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于是便有感而发创作了《月光奏鸣曲》。电影音乐与纯音乐在创作上有很大的不同,纯音乐往往是作曲者有感而发,不受思想或其他事物的束缚,而电影音乐则需根据电影主题、电影风格及画面表现等因素来创作,音乐内容也仅仅是作曲家对该部电影中人物感情的变化产生的感受。
(二)音乐结构形态的间断性
音乐本身最大的特征就是时间上的连续性,而电影音乐则不具备这一特征,为了服务于剧情,它可以随时出现或即时消失,形态结构上的间断性是进行电影音乐创作的主要特征。一般情况下一部影片的放映时间在一个至一个半小时,而在这一个多小时内音乐出现的次数绝不少于20次,尽管它在形态结构上存在间断性,但人们对此却毫无不适。电影配乐作曲家通常会根据影片内容及画面来创作不同节奏和内容的音乐,在形式结构上也没有遵循一般音乐的发展逻辑,而是受到电影蒙太奇制作手法的限制,在一部完整的影片中,音乐通常可分为片头、片中和片尾,片中的音乐通常是针对某个画面创作的插曲,它可以是一个短短的乐句,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和弦。
(三)音乐传达过程的中介性
电影音乐与现场音乐的演奏存在很大的区别,通常电影音乐在录制后还会进行后期加工与处理,使音乐能更好地为影片情节服务,且电影音乐在录制过程中也会根据剧情需要进行技术处理,调节音量的大小或节奏的快慢以达到预想的艺术效果。日本著名音乐评论家曾表示电影音乐具备的这种能力是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代替的,并将电影音乐划分为“微音器艺术”。在一场现场音乐演奏中,长号的音量往往更强,巴松管的`音量则较弱,但如果我们通过调换两者的位置,让巴松管离麦克风更近长号离麦克风更远,这样就能获得巴松管的强音以及长号的弱音,乐器位置的逆转使得音乐的创作范围更为广泛。
(四)音乐呈现的多元性
国家、地域、民族及风俗的不同都会影响到音乐的表现力,因而不同国家的音乐具有不同的音乐特点,如西方国家的歌剧则更重视情感的表现力,而东方的戏剧则更注重基本功和节奏,不同的戏剧需求使得音乐具备了不同的特征。由赵季平配乐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赵季平在进行音乐创作时不仅考虑到了影片的实际需求,同时也呼应了电影主题,从女声京剧的音腔中我们能感受到影片人物对黄土高坡的热爱,音乐的播放伴随着陕北特有的高原、窑洞、秦腔和剪纸等地方象征,使得这部影片被深深地烙上了中国西部印迹。针对电影本身而言,电影题材及风格的表现都需要音乐的烘托,随着地区和国家等文化交流的增多,文化也进入了杂糅阶段,文化的杂糅为电影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创作空间。
当代电影音乐的创作新发展———以《天空之城》《阿甘正传》和《海上钢琴师》为例
在现代电影音乐的创作中,创作者往往是根据影片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对音乐形式进行多元化创作,借助音乐的渲染作用来体现人物情感,以达到反映人物心理活动呈现视觉听觉统一的艺术效果。针对当代电影音乐的创作新发展,本文选取了以下三部较具代表性的电影作品,并对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和美学特征进行分析。《天空之城》作为一部视觉突出的电影,其音乐旋律的优美动人使人念念不忘,可以说如果没有这部电影音乐,电影本身的魅力会因此减少。该影片的主题曲CarryingYou是由日本著名音乐大师久石让制作,音乐带有一点苏格兰风格,柔美悲伤的音乐为影片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尽管主题曲的旋律简单婉转,但它却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丰富婉转的和声与色彩斑斓的画面结合在一起,为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感受,音乐对影片的重要性已与画面同齐。也许有人并不知道《天空之城》这部影片,但绝大多数人都听过CarryingYou,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脱离影片之后仍能独立存在并被广为流传。《阿甘正传》也是一部体现当代电影音乐创作新发展的影片,影片是以白色羽毛的飘落为开始,随着羽毛的飘落轨迹引发了观众一系列的遐想。随后主题音乐适时地响起,在钢琴音乐的伴奏中白色羽毛经历了跌宕起伏,同时也为影片留下了一丝悬念,羽毛的坠落为影片正式拉开了序幕。在影片开始的时候背景音乐舒缓而悠扬,让观众产生一种舒缓的感觉,影片的结尾也同样采用了这段音乐,从而起到前后呼应的效果。当故事中的主人公将儿子送上校车,天上同样飘着一根白色羽毛,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音乐起着衔接贯穿的作用,同时也揭示了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电影与音乐是共生关系,它们同样来源于生活,创作者在进行电影音乐创作时,通常会选用钢琴、二胡和小提琴等常用乐器,《海上钢琴师》就是一部以钢琴为主的音乐电影,自始至终钢琴即兴曲都贯穿整部影片。当1900生活的船遇到海啸时,他始终坐在大厅气定神闲地弹奏着钢琴曲,而音乐的旋律也随着船摇晃的剧烈程度逐渐变化,音乐节奏的骤然加快突出了人物内心的不安,激烈的场面与流水般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描绘了场景中人物的一系列变化。狂风中的音乐比一般音乐更具魅力,它所爆发出来的能量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观众受到音乐的引导也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音乐的使用促进了场景和氛围的转换,在揭示电影内涵的同时也体现出了音乐自身的力量。
结语
电影音乐是一种为电影服务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除了具有渲染和烘托等作用外,它的结构、内容、内涵和情绪都与电影的主题息息相关,电影音乐的运用使得电影的叙事能力和表达效果都得以增强,为观众创造了新的视听审美。音乐之于电影是必不可少的,它的出现使得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了统一,艺术审美感受也因此得到延伸和补充。随着电影的不断发展,电影音乐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著,多元化的创作手法及组合方式使得电影音乐的表现力越来越丰富,影视作品也因此更加生动鲜明。由此可见,电影音乐对电影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作者:何丙瑞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美学论文10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应用
当前伴随着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各个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尤其音乐教育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美学对于艺术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实际的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要给予音乐美学以高度的重视,从而加强音乐美学在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音乐教育的更好、更快发展。
一、音乐美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一)表现出情感美的应用
众所周知,音乐对于培养人们情感体验,以及高尚的情感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当奥运会上每次当奏响其国家的国歌时,此时在座每一位都会发自内心的感到震撼,其优美的旋律在人们耳边回荡,在一定程度上激奋着人们每一名中国人的心。美妙的乐章在人们耳边回荡,让我们感到回味无穷。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当中,教师不会只注重学生在创作歌曲中的技巧、方法等,很大程度上会教学生如何把握音乐中美的旋律,如何在歌曲中有效的表达美的情感价值表现。此外教师还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变化,从而产生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因此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不要单纯地只注重理论性上的知识,要不断地创设更多的教学情境,从而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体验,从而将情感美有效地融入到音乐教育教学当中。
(二)音乐音色美的应用体现
在音乐教学中,追求音色美是每个音乐教育者的理想目标。因为音色的`美感能够让人直接感受到。由于音色元素的存在,可以让人们清晰辨别出什么是手风琴,什么是钢琴等。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音色在音乐的表现方面具有中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婚礼进行曲为主要事例进行分析,当婚礼上奏响起婚礼进行曲时,大家都知道是门德尔松钢琴版的《仲夏夜之梦》,再例如当人们听到轻音乐《初雪》这首曲子的时候,大家会马上意识到这是班得瑞乐团的作品,是钢琴版的初雪。这就是音色所具有的的特征,能够通过一首曲子进行有效的辨别。同样还是以《仲夏夜之梦》这首婚礼进行曲为例,当婚礼上用口琴或者用二胡等音乐器材演奏时,大家会想象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因此其优美的曲子离不开音色的作用,音色在一定程度上又给人一种达到美的极点。因此音乐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音色的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并且不断培养学生对于音色的鉴赏力、创造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三)音乐教学中节奏美的应用体现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时间性以及动态性相对较强的艺术。并且音乐的时间性以及动态性是通过节奏而表现出来的[1]。然而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动力,节奏美是音乐中不容忽视的美感,因此节奏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然而不同节奏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将婚礼进行曲的节奏进行改编,将其改变成快一个八拍,其快速的节奏给人们带来另类的感受,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美感,完全体现不出来婚礼那种神圣的场面。尽管在节奏上有快慢之分,但是给人带来的美感享受效果确是天壤之别。因此优秀的音乐教育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从一点一滴抓起,追求音乐上的美感。因此教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好节奏的练习,从而不断的加深学生对于节奏美的培养,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在节奏方面的整体把握。
二、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音乐教育今后趋于何种发展趋势,音乐的美学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音乐的教育教学当中,并且对其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至关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的把握好音乐美学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且要积极开设相关的美学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教育中的情感美、音色美、节奏美的意识,不断强化学生在以上三方面的练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对于情感美、音色美、节奏美的运用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音乐教学的整体效率。
音乐美学论文11
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朝代的更替使得音乐美学思想在不同的时期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人文环境尤其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音乐美学思想的变化,考证我国音乐美学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不难看出这一点。夏商推崇侈乐、魏晋盛行文人音乐等,都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文化政策空前高压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自秦以来的又一次文化浩劫时代。然而伴随着严厉的文化和政治高压政策,以李贽为杰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发扬嵇康等先代思想家的学术思想,主张音乐应该大胆写情、言情、抒发人的真性情,使音乐发展走“以人为本”的道路。明清时期李贽等人提出的“淡和”审美观以及“主情”思潮成为当时盛行的音乐美学思想。此时的美学思想除了反应传统的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音乐美学思想外,于明清这一启蒙时期体现出了音乐反抗现实,表达人本思想的时代特征,使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的诞生。
一、李贽的主情音乐思潮
李贽是明朝中期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中国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和嵇康一样有着坚强的反名教、追求自由的精神,《焚书,读律肤说》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他的理论以“童心”说为基础,他认为一切美与艺术都必须要“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要具有独创性和个性的彰显。他的美学思想纲领是:“以自然为美”强调内容上不被“天”和“礼”束缚,形式上不被成规制约而能自由发展。提出“发于情性,由乎自然”以反抗儒家思想倡导的“发乎情,止乎礼”的音乐美学思想。李贽还针对“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提出“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的说法,主张把琴由禁欲主义之工具转变为自由抒发性情之手段。他既肯定和继承儒家思想中关于音乐表情特征的思想,反对道家的“无情”和“禁欲”主张,又继承发扬了道家“法天贵真”,“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批判精神,反对儒家思想禁锢人性,禁锢音乐的礼制。主张解放音乐个性自由地表情达意,他继承先秦时期业已有之的“音乐可以沟通天人”的说法和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感、性格的合理科学的音乐心理思想。同时,李贽也继承儒家“和”的音乐思想,提出“琴贵和”,“育性情”之说。指出琴和关键在于:音意和,指音和,弦指和,并且进一步指出“辩之在指,审之在听”的原则。肯定听觉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为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最完美体现,从其主张来说仍然没有跳出我国古代以儒道两家为思想主体的音乐美学思想范畴。但是从其所处的时代来看,他所提出的抒发真性情,形式自由,内容创新的主张,反映了在君主专制强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明清音乐美学思想在封建文化总体走向衰落背景下的一次回光返照。
二、徐上瀛的音乐美学思想
徐上瀛是明朝著名琴家,著有著名的琴学专著《溪山琴况》一书。该书中他提出了:“和”“淡”“清”“远”“恬”“古”“静”等共计24况。其中“淡和”为贯穿24况的基本精神准则。因此,要求琴人要做到“雪其躁气,释其竞心”。放弃世俗斗争,追求无情无欲。要求琴乐“黜俗归雅”,反对“去故谋新”“艳而可欲”的世俗之风。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用今天话来说颇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演奏思想,根据作者的这一思想,琴乐不是为了娱乐别人而是为了“娱己”,因此,客体之人乐和主体之人达到了高度一致。徐上瀛认为音乐表演者要善于把握音乐的意境和曲韵,只有把音和意有机结合起来表达出弦外之音,才能动人真情促发联想,为此演奏者要具备精湛的手法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表演中要注意自身的入境,达到“神思游于太古”的超然境界。徐上瀛非常重视音乐联系和想象力的特殊作用,他认为要准确表达曲意,严谨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他曾经强调“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方能达其意”。在练习时要十分注意把握好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的关系。强调在技术层面要自发、自觉地多加练习以达熟能生巧之程度。在艺术层面,他强调“究心音义,探究心灵琴音的道理,规律”在论及“指”“音”“心”三者关系时,他强调优美琴音的根本在于演奏者内心的清净质朴、纯洁自然。而高超精妙的弹琴指法则是共同演奏者心灵和琴音的中介。指出“欲修妙音者,本在指;欲修指者,本于心潔”的论断,指出了心静对于妙音的重要性。在想象力方面,他非常重视在表演和练习中想象力和合理联想的作用,强调音乐演奏的“会心”和“含蓄”的艺术美。徐上瀛的音乐美学思想,一方继承了“音乐贵和”的儒家传统音乐心理思想,另外一方面,他主张弹琴之人要内心淡薄宁静无语无情,把琴音当作是修身养性的途径。这一思想显然是受到道家传统音乐思想的影响。其音乐美学思想明显兼具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作为对音乐审美意识高度升华的音乐美学思想,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实际是儒家、道家等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各方观念主次位置相互变化的一个往返循环的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陕西西安
音乐美学论文12
音乐美学随着音乐创作和演出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并已经成为了一种有着丰富音乐发展及音乐发展形势的思想言论。音乐表演艺术属于一个创造性和独立性的表现过程,它既再现了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时代特征,又体现了音乐表演者的娴熟技巧和独特个性,具体体现了音乐艺术表演者的创造激情和审美意识。所以,音乐美学对演奏者的音乐表演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一、音乐表演与音乐美学研究的关系
音乐美学是在现有的物质及精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涉及到的知识面范围较大,它主要研究人类的情感问题。音乐表演是现代音乐美学的一个部分,也是当前社会中的独立学科,而音乐表演是音乐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借组音乐表演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音乐表演的整体规律,为今后的音乐表演奠定较好的基础,以更好地掌握音乐艺术的真正本质。
二、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作用
音乐属于一种高尚的艺术,他的美感是人的感性评价和感情评价,可以在人的情感、心里、听觉世界去感受和体会。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很好地通过表演作品体现。因此,音乐作品演奏不仅是旋音、音节的评价元素,还要求音乐演奏者具有特殊的音乐美学修养,可以深刻理解音乐演奏作品,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很好地诠释音乐美学表达,给听众带来具有真实情感和娴熟高超技术水平低优秀演奏作品。所以,音乐演奏者要不断的学习音乐美学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能更好滴诠释作品的创作意图及其中所蕴含的浓厚底蕴。
三、研究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现实意义
音乐美学是博大精深的学科,它虽然是艺术哲学的分支,但是也属于音乐的一个部分,是音乐学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习音乐的专业人士来说,音乐必将深刻影响其日常的音乐表演及音乐创作,并在无形中伴随其左右,音乐美学在该过程中发挥了具大的作用,且在深层次影响着演奏者的音乐表演,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将音乐艺术和音乐表演有效统一
凭借单一的音乐技巧进行表演会给人一种炫耀感,而借助音乐美学将音乐艺术和音乐表演相统一,把音乐灵魂融入到音乐表演中,会赋予音乐表演一种享受性的、柔性的音乐感受,给欣赏者以想象和思考,并提醒他们单纯凭借表演意识无法打动听众,因而音乐表演者必须在音乐表演者融入音乐艺术,努力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
(二)保持音乐表演的原创性
创作音乐作品时,创作者必须注重音乐作品的真实性和原创性,因为音乐表演最动人、最发人深省的地方是音乐作品中潜在的真实创作背景,在这个真实的环境和背景现,潜藏着创作者的真实感情及思想理念。所以,音乐表演中必须遵循音乐作品的原创性,只有用音乐真实的还原作者心底的'真实感受及思想理念,才能更好在音乐作品中体现音乐的灵魂,体现不同音乐的灵魂美及个性美。
(三)促进新时代及历史文化的协调
诸多的音乐家都会把新时代的思想与表演相互结合,将时代性的东西添加到当前的音乐创作中来,在音乐创作中体现出时代的气息,通过音乐作品真实的反应时代的气息和风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成功作品。如果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在音乐表演者融入新时代的音乐美学,可以更为全面的把握时代与历史。所以,音乐美学可以通过音乐作品很好的促进新时代和历史文化的协调。
(四)保持音乐作品的创造性
音乐作品表演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方面,历史释义要求创作者要回到不同的历史年代,搜寻不同时代的思想及时代潮流,在作品创作的环境条件及历史背景下去追寻和感受作曲家的作品创作思想,深刻感受音乐作品后的不同历史背景,这也体现了音乐作品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求作者将先到的美学观念及审美观念运用到音乐作品的表演中,音乐表演者需要站在现代舞台上利用各种动作美来释义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使音乐作品在新时代的表演中换发出崭新的光芒,并为音乐作品表演者开拓出宽阔的视野,这也从另一侧面对当代音乐美学研究做出了肯定。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不仅是独立的社会学科,也是一门音乐哲学,对音乐的表演和创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音乐美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音乐学体系的主要框架,还从新的角度和视野体现了对音乐表演的重视,也展示了艺术月历史时代的结合,还体现了音乐表演队音乐熟练有没技巧的独特理解,今后在音乐美学研究的推动下,音乐表演事业将会不断地得到创新和提高。
音乐美学论文13
一、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与相关学科有何区别
“中国传统音乐关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实际上就是界定“中国传统音乐关学”本身,就是它的特殊性,比如它的性质、它的研究对象、它的研究方法等。但是在这里,我不想按照一般的音乐美学概论或者是其他课首先有的绪论,来正而介绍该学科的性质、对象、方法等问题。我想采用和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比较的途径,来摸一摸“中国传统音乐关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首先,和一般音乐关学相比,它具有什么样的特性?所谓一般音乐关学,就是我们所说的“音乐关学基础”或“音乐关学原理”。与这样的一门学科相比,它具有什么样的区别?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常常持有这样的观点,那就是:一般的音乐关学是一个共性的音乐关学,而其他的,比如中国传统音乐关学,是一个特殊性的音乐关学,它们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个别性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意味着一般音乐关学是在抽象的、高层次的层而上进行的,而“中国传统音乐关学”是在一个比较具体化的层而上进行的。
我们都知道哲学概念中“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共性是对个性的抽象,它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中体现着共性。我们往往也以此来解释“一般音乐关学”和“中国传统音乐关学”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解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其实在音乐美学界,已经有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指出我们现在所说的“一般音乐关学”实际上只是西方近现代音乐关学,甚至还不包含现代音乐现象的关学,它主要是指17. 18世纪以来由职业作曲家所创作、职业演奏家所演奏、在欧洲发生的一些音乐文化现象的关学。
这种音乐关学主要研究他们的创作、演奏、欣赏等等一系列环节的规律或原则,无论是黑格尔,还是汉斯立克,他们研究的对象都是针对这些,在这样的层而上进行理论总结、理论陈述。如果我们再将其下放到欧洲本土,欧洲本土也有其民间音乐,他们实际上连自身的民间音乐也不包含在内。除非我们能够承认,西方近现代作曲家创作的这样一种共性写作的音乐是一种普遍的音乐,否则我们就没有办法承认,研究它的这样一种音乐关学是一种普遍的音乐关学。
实际上,西方近现代共性写作的音乐,也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在欧洲文化整体当中,它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层而,在欧洲文化当中,各个地方的民间文化仍然多样存在。我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地球上所有的音乐都是民族音乐,都是特定文化的音乐,而不是哪一个是普遍性的音乐,哪一个是特殊性的音乐。
那么,和“一般音乐关学”相比较,“中国传统音乐关学”也是这样,是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现象、形态、活动本身的一种关学理论,从地位和性质上来说,与研究其他音乐现象应该是等价的,它们在同一个平而上,不存在哪一个具有普遍性,哪一个具有特殊性。这两者之间不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是个性与个性的关系,是两种不同地域音乐之间的关系,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音乐关学理论之间的.关系。认清这一点,我认为有些问题就自然会清楚了,有些现象也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感觉用西方的音乐关学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是非常吃力的?原因就是我们在用另外一把锁的钥匙来开这一把锁,结果当然打不开。所以,与“一般音乐关学”相比,这两者应该是个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而并不是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不是说“一般的音乐关学”是普遍、抽象的理论,而“中国传统音乐关学”只是它的一个具体化。
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作为美学其方法论有何特点
方法论在20世纪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说,方法论几乎就是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许多哲学都是方法论,现象学是一种方法论,解释学是一种方法论,或者说是以方法论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方法论在20世纪确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方法论上我们发现,近现代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关学,如果再扩大一些,哲学,乃至人文科学,自17世纪工业革命,自然科学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自然科学对人文科学形成了强大的攻势。
人文科学受自然科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一切都要向实证方法靠拢,以追求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绝对性。相比之下,人文科学从古希腊开始,就很难做到客观性、普遍性和绝对性,每一个哲学家都提出一种体系和理论。这是什么原因?开始时人们也不在意,17. 18世纪以前的哲学家对此并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我对世界就是这样一种看法、一种理解、一个构架,我就是用这样一种模式来解释世界,如此而已。
结果是各讲各的,可以互相批评,但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后,便对原来的观念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因为自然科学提出一个定义、定理之后,是非常客观的,而且带有普遍性效用。在这个方而,人文科学显得相形见细,甚至有点自惭形秽。于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它们也开始了对自身的反省,努力寻找人文科学通向客观性、普遍性和绝对性的道路,使自己也能够和自然科学一样。但有趣的是,好像是上帝和我们开了个玩笑,本来是追求客观性,但是却发现并且走向了主体性,认识到这个世界本身就离不开主体的参与;本来是追求普遍性和绝对性,结果却发现并且走向了特殊性和相对性。
三、结语
这是从大文化背景来说的。再从小的方而来说,传统音乐还有很多个性的东西,如江南丝竹与陕北音乐,这是两个很不相同的音乐类型,有很不相同的艺术个性。这个层而上的个性是怎么形成的?也是文化。江南有江南文化,即吴越文化。
笔者曾经写过一篇从文化解释江南丝竹音乐特色的文章江南丝竹具有很多形态特点,说出这些特点并不很难,关键是,为什么会有这样而非那样的特点?它为什么会有“雅”?为什么会有“细”?为什么会有“轻”?这些个“为什么”是音乐本身解释不了的,必须要到文化中寻找与宏观的传统音乐相比,江南丝竹之类的音乐形态是一种个胜的存在,个性的东西与共性的东西一样,也是由文化决定的,不同的只在范围的大小。
音乐美学论文14
前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音乐欣赏水平逐渐提高,近几年来音乐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我国音乐领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对音乐表演艺术更加重视,从而促进了音乐美学和表演艺术之间的紧密关系,二者的紧密结合进一步促进了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为音乐领域注入新的生命。本文立足于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与探索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为音乐艺术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参考。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水平逐渐提高,进一步推动了音乐领域的良好发展,音乐表演艺术成为音乐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表演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更深层地表达音乐艺术的内涵,使其音乐艺术的真正价值得以发挥和展现出来,给观赏者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和听觉感受。现代音乐美学研究逐渐深入,同时启发了音乐表演艺术,更好地促进了现代音乐美学以及音乐表演艺术的融合和长远发展。
1.音乐表演与音乐美学之间的关系
从音乐的形式上看,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音乐与表演之间是相互依托的关系,音乐是通过声音的形式表达作者作品中心思想和情感的,那么这个表达的有效方法就是通过音乐的表演来完成的,这就需要音乐表演者乐器演奏和内心情绪相融合,并且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再次创作,展现出音乐的独特魅力,让欣赏着感受到不一样的音乐艺术。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来看,音乐作品若想表达出其中的情感,让音乐艺术得到欣赏,就需要通过音乐表演者的表演来展现,即音乐表演者就是音乐欣赏与创作之间的桥梁,所以说音乐作品到音乐欣赏,音乐表演者是这一完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表演者,如歌唱家或指挥家,都是首先对音乐创作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然后通过结合自身理解采取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展现音乐艺术效果,使听众对音乐艺术有更深的欣赏和感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音乐创造力。
2.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能够对音乐表演艺术的有效启示
2.1能够对音乐表演进行正确的看待
目前,在音乐领域中,对音乐美学的研究程度逐渐加深,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正确看待音乐表演问题,这也是音乐领域发展过程中,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艺术相融合必须要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从美学的角度分析,意向性是音乐艺术中突出的特性之一,如果想在主体上对音乐艺术的内涵进行再创新,这一过程是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够得以完成的,那么其中的主体指的就是音乐表演者,意向性活动指的'是时间过程,所以说音乐自身意义的补充和满足是需要建立在充足的时间基础之上的。从现代音乐美学的角度分析,音乐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把作品中的历史意义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还要把音乐所蕴含的现代艺术内涵抒发出来,这才是完整的音乐艺术表现过程,这就充分体现了现代美学的研究水平更上一层楼,提升了音乐作品水平,因此说用正确的眼光看待现代音乐艺术,不仅体现在历史意义的表现形式上,还要体现现代音乐艺术的再创新的表现形式上,二者缺一不可。另外,对音乐艺术的表现过程,要用现代审美艺术的理念进行审视,促进音乐作品与时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索□王艳琳文学观察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和意义。
2.2能够对音乐原作进行正确认识
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不仅要从现代音乐艺术理念的角度出发,还要对作品的原作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按照美学理论对音乐作品进行划分,总结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音乐作品作者本身的意向性活动;另一部分则是作品再创作的思路和发展方向。当音乐作品的作者完成作品的创作时,这部音乐作品就具备了相应的实体,这个实体的原本意义是不受其他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的,这就是要正确认识音乐原作的重要原因,音乐作品的实体是音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最原始的历史思想和意义,即使再创作,也是在这个实体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再创作音乐作品时,要从历史思维的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科学阐释。
2.3有效的促进了音乐表演艺术自身的创造性
从当前的音乐作品意向性发展程度上看,就是从现代音乐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发展的,现代音乐美学表演过程中,是通过作者的意向性进行表演的,一方面是阐释作品原有的历史含义,另一方面是对作品原来的释义进行重建,这一过程不仅是表演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是与现代音乐美学的审美理念紧密结合。这一过程就需要音乐表演者自身具备良好的艺术理念基础,在表演的过程中将历史意义与时代精神有效融合在一起,使音乐作品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促进音乐作品历史内涵更具光彩,充分体现音乐作品表现形式的创造性。
3.现代音乐美学研究能够推动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3.1音乐美学研究内容丰富
审美学、哲学和心理学等都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如此可见,音乐美学研究内容极其丰富,这就需要音乐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要牢牢掌握理论基础,同时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展现音乐美学审美的水平和能力。
3.2音乐美学是表演者必学的重要内容
音乐表演者如果想要表演出具有历史内涵和时代意义的作品,学习音乐美学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音乐美学学习的好坏,决定了表演者表演的水平和效果。所以表演者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同时,要努力学习音乐美学,从而实现音乐表演的突破和创新,是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美学表演艺术者。
3.3音乐表演历史文化与新时代的结合
前文已经阐述了完整的音乐表现过程,是需要体现历史意义和时代色彩的,这就需要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要表演出音乐作品的历史文化和新时代的特点,二者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展现出现代音乐美学意义上的音乐内涵。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对现代音乐美学与音乐表现艺术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且现代音乐美学艺术的发展为音乐表演艺术带来很大启发,同时,在音乐欣赏和表现的过程中,表演者占据着重要的角色和地位,表演者自身要不断提高音乐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的能力和水平,更好诠释建立在现代音乐美学艺术上的音乐表演艺术的历史意义和新时代精神。
音乐美学论文15
一、音乐表演艺术中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应用的必要性
从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的内容可分析,音乐表演所涉及的主要体现在表演者自身的审美能力、思想因素以及对音乐美学的理解等方面,而音乐美学则综合许多学科如审美学或哲学等内容,所以音乐表演在本质上便为音乐美学中的重要内容。实际应用现代美学研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第一,现代音乐美学研究是影响音乐表演成功与否的关键。现代音乐美学研究认为区别于一般音乐家与爱好者,音乐表演者对音乐的了解更加深入,注重音乐美学中涵盖的音乐美学内容,掌握作品历史意义的同时还需利用现代审美观念对其进一步丰富。第二,现代音乐美学研究的引导作用。由于音乐美学本身综合许多学科知识内容,对音乐表演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要求音乐表演者的'表演需在领悟音乐内涵的基础上,向受众传达更多的美学精神,实现审美方面的共鸣。
二、基于现代音乐美学研究的音乐表演艺术未来发展
(一)正确看待音乐表演
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中关于如何看待音乐表演的问题,从现象学美学角度分析,认为音乐作为意向性对象,需要通过音乐实践主体不断生成音乐的内涵,其中的主体旨在音乐表演者,而音乐实践内容则为意向性活动,使音乐的意义得到不断填充与丰富。而从现代释义学角度,音乐表演过程不仅需要对音乐历史意义进行解释,还需将音乐作品的现代意义阐释出来。综合来看,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的启迪首先需正确看到音乐表演艺术的作用以及地位,其不仅表现在再现艺术方面,还应在原有内涵基础上使音乐更具创造性,不断丰富音乐的内涵。因此,现代音乐表演者在利用音乐表演技能进行音乐坐标表演与再现的同时,也要运用现代审美观念,赋予音乐作品更多时代内涵。
(二)正确认识音乐原作
现代美学研究要求音乐表演艺术对音乐原作正确认识。首先,根据现象美学理论可将音乐作品原作概括为两方面,即创作过程中作曲家的意向性活动以及作曲家创作思路的乐谱记录。其次,在正确认识音乐原作后便需考虑到如何看待作曲家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创作构思。一般作曲家通过乐谱形式完成音乐作品创作后,该作品便为一个实体,且不会随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这就要求音乐表演者能够正确解释音乐作品,把握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以及所体现的风格。例如,对文艺复兴时期或欧洲中世纪的音乐作品在现代音乐表演过程中应以作品原有历史面貌展现出来,如所引用的乐器或具体演奏方式等使作品原有音响效果进行再现。尽管我国现代音乐表演艺术中对作品的解释仍以历史释义学为主,只进行概念化或机械化的作品内涵阐释,从表面看较为肤浅,但这种以历史角度看待音乐原作并对作曲家创作思路进行探索的做法,仍值得肯定。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讲,应在表演过程中从历史角度出发诠释作品内涵。
(三)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
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中提出的现象学美学观点,对音乐作品意向性进行分析,要求在表演过程中通过意向性活动使作品意义得以丰富,注重音乐表演创造性。尽管现代美学研究中通过历史释义学能够使作品内涵得以还原与重建,保证表演者充分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思路,但事实上这种观念很容易忽视表演者对现代审美观念与时代精神的探索,不利于音乐作品的进一步丰富。因此,现代音乐表演艺术中需在表演者具有艺术理念以及时代审美观的前提下,可使音乐作品的历史内涵展现出来并赋予时代意义,使现代表演为音乐作品增添新的光彩,这样才可真正体现音乐表演的创造性。
三、结论
现代音乐美学研究是促进音乐表演艺术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要求注重对现代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艺术关系的正确认识,而且在实际进行音乐表演过程中,音乐表演者需具备基本的审美思想与时代观念,通过对音乐作品涵盖的历史背景与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分析,融合现代艺术风格,保证还原音乐作品历史意义的同时实现对作品的再创造,以此推动音乐表演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音乐美学论文】相关文章:
探讨钢琴表演遵循的音乐美学原则论文11-07
简述音乐录音的美学理论论文(精选7篇)05-24
现代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艺术的作用论文10-09
柏拉图音乐美学研究03-06
现代音乐美学思想探微03-15
审美时尚范畴论美学论文03-05
美学中审美与艺术的联系论文11-10
论喜剧文学的美学品质论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