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论文

时间:2024-06-12 15:35:06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热门]音乐教育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音乐教育论文

音乐教育论文1

  摘要: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是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内容。钢琴即兴伴奏与音乐艺术表演的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钢琴即兴伴奏这门技能。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对于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来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针对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改善高等院校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有效措施,希望有助于高等院校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有效措施

  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新兴起的综合性音乐学科,涵盖了多个学科的音乐知识与技巧。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具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同时也是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以及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础的音乐技能。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素质教育被提出,这就对高等院校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因此,针对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施缺乏合理性

  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是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现阶段部分高等院校的钢琴基础课程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存在,并且分阶段性的开展教学[2]。在钢琴基础课程中仅仅是传授钢琴弹奏技巧,而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中只强调配合弹奏,并且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时间较为集中,这就使得钢琴基础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之间的重要作用与优势很难充分的发挥。

  (二)缺乏相关学科的必要支撑

  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相关的学科涵盖了钢琴演奏、声乐、视唱练耳、歌曲写作等[3]。而这些学科都有着自身的教学体系,并且分学科进行教学。在实际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教师往往因为顾及自身教学学科的专业性,而忽略了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练习,这就致使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缺乏相关学科的必要支撑。

  (三)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部分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在开展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过程中,将钢琴演奏、歌曲创作等分割开,认为提高学生钢琴演奏技能是钢琴基础教学以及钢琴专业教学需要完成的任务,与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没有关系。这部分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忽略了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而这样较为单一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

  二、改善高等院校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的设置钢琴即兴伴奏课程

  在设置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了解其他音乐学科的主要特点。针对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内容来说,钢琴即兴伴奏学习的基础是声乐课程与钢琴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在设置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时,应该设置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声乐与钢琴基础知识与技巧的基础上。除此之外,通过钢琴曲式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的把握钢琴乐曲的结构布局,从而更好的掌握钢琴乐曲曲式的规律。因此,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可以与音乐曲式课程同时开展。例如: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可以在大三阶段开始设置,大三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声乐和钢琴知识,在这基础上开展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是十分有利的。

  (二)加强相关学科的支撑

  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相关学科的支撑。这就需要广大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高度的重视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积极的转变以往的教学与学习的态度。作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师应该注重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相关其他学科音乐知识的讲解与分析。另外,高等院校可以通过讲座、交流学习、演讲等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开展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并转变部分教师将声乐和钢琴学科的学习作为唯一提高钢琴演奏技能的途径。

  (三)创新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形式

  针对以往的较为单一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形式来说,有碍于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因此,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师必须创新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形式。针对钢琴即兴伴奏教材而言,高等院校应该采用充分涵盖了钢琴即兴伴奏学科基本内容的规范性的教材[1]。其中应该包含钢琴即兴伴奏的音型、指法、高潮处理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模式方面,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内容应该包含钢琴即兴伴奏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钢琴即兴伴奏示范操作、检查学生作业三方面。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一定的钢琴即兴伴奏技巧[2]。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高等院校以及教师应该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的进行改善,以此完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

  [参考文献]

  [1]魏韶亮.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问题剖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xx,06:238-239.

  [2]段建淑.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改革初探[J].大众文艺,20xx,03:245.

  [3]蒋帆.论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D].华中师范大学,20xx.

音乐教育论文2

  摘要: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茶文化当中的茶道和茶精神具有人文性、历史性和教育意义,对于当今人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将钢琴音乐教育和茶文化融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得当今钢琴教学的陈旧内容加以剔除改造,增添其教学的形式,加深钢琴教育的内涵,还可以对人们的人格、情操和心境得到升华。两者的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十分具有意义与价值,能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使得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本文将对钢琴音乐教育与茶文化融合的当代价值进行阐述。

  关键词:钢琴音乐教育;茶文化;当代价值

  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能够显示出我国人们的精神世界、人文理念和艺术视野,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部分,在国际上也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茶文化的构成多种多样,比如有茶道、茶艺、茶乐和茶礼等等。茶文化当中的茶乐与钢琴音乐的教学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茶文化当中的茶音乐发展历史悠久,融美学、哲学和艺术思想为一体,内容也十分多元化,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钢琴音乐也是如此,钢琴音乐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既有高雅音乐也有通俗音乐。另一方面,茶文化当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于当今钢琴音乐的教学具有十分突出的影响作用,因为,现在的钢琴音乐教学很多人是为了考级,而不是单纯的享受钢琴音乐。所以,从各个方面来看,将钢琴音乐的教学当中融入茶文化十分具有当代意义。

  1茶文化框架下钢琴音乐教学的特点

  茶文化与钢琴音乐的结合,主要在于茶文化当中的人文理念,在目前钢琴音乐的教学当中,最缺乏的就是人文性。钢琴最早是诞生在18世纪之初的意大利,由于钢琴的音色优美,音素多元化和弹奏优雅,被称为是“乐器之王”。钢琴的发展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有很多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例如贝多芬、巴赫和莫扎特等等,当时这些音乐家用琴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从钢琴的发展历史来看,钢琴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具备了人文性。但是,由于钢琴在传入中国的时候,信息较为堵塞,人们只是认为钢琴是一个单纯的演奏工具,并不了解钢琴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发展过程,因而,缺乏对于钢琴背后人文内涵的了解。但是,茶文化不同,茶文化的诞生地就是中国,其发展也在中国,并且与人们的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茶音乐就是人们根据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的茶事活动进行创作的,所以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由于茶文化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人们对于茶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也具有一定的了解。在钢琴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中,将钢琴作为一种演奏的工具,利用茶文化的音乐叙述方式来表达钢琴音乐当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这样一举两得,既使得钢琴音乐得到了演奏,也表达出了演奏者的情感,更使得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将钢琴音乐与茶文化进行融合,也体现了美学的观点。我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十分强调德和美,通过强调道德来塑造人们优秀的品格,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让人们在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中,学会发现美,欣赏弹奏美。

  2目前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学的现状

  2.1教学模式不成熟,教学的内容不完善

  近些年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钢琴在我国的影响力在不断的提升,人们对于钢琴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而且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很多学校都配备了钢琴等相关设施,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触到钢琴文化。但是由于钢琴的音乐教学在我国开展的历史并不长,很多学校也是近些年来,才开展的音乐教学,因此,很多学校的钢琴音乐教学并没有十分成熟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以技巧的练习为主,缺乏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所以目前在学校的音乐教学当中,茶文化没有得到体现,缺乏教学的途径。

  2.2师资力量薄弱,缺乏茶文化知识

  茶文化与钢琴音乐的融合对师资力量的要求较为严格和高标准,要求教师不仅需要钢琴教学的能力,还需要具备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综合人才十分缺乏,而且即使有具备这些条件的老师,也缺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艺术的长期积累。而且由于老师缺乏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不能够将钢琴音乐的教学与茶文化进行完美的融合,进行生动的讲解,使得学生对此毫无兴趣。严重的是,部分教师不重视茶文化与钢琴音乐的结合,只是单纯的教导学生弹奏的技巧,甚至直接将钢琴的演奏方式生搬硬套在茶文化音乐的教学当中,使得两者完全割裂,因而使得我国的钢琴音乐的教学水平无法得到很快的提升,茶文化与钢琴音乐的融合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3钢琴音乐教育与茶文化融合的当代价值

  3.1茶文化的融入有助于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

  在当今时代,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十分注重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很多兴趣班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但是在进行钢琴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审美抑制的特点,因为,学生没有对钢琴音乐有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了解。茶文化的融合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茶文化在历史的积淀过程当中,已经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茶文化当中的茶音乐也是如此。茶音乐的形式多样,种类多样,例如赣南地区的采茶舞曲的剧目就多达十几种,向学生进行茶音乐的教学和茶文化的传播,可以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能够在多种多样的茶音乐当中得到熏陶,通过欣赏不同的茶音乐,能够形成自己的审美特点,而不是在兴趣班和学校的枯燥教学当中,失去自己的审美能力,是能够根据老师的教学来进行欣赏,最终只能形成千篇一律的审美。茶文化与钢琴音乐教学的融合是审美教学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十分有帮助,使得学生能够不随波逐流,不跟随大众的步伐,而是在经过全面的了解之后形成自己的认知。

  3.2茶文化的融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深,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教育,也有其他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之下,家长普遍认为,孩子的教育要从小开始,并且不能输给其他孩子。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对于钢琴音乐的教学来说,为了达成学生和家长掌握一门技能,快速考级的要求,只能简单的教授弹奏的技巧,不能使得学生对钢琴产生兴趣。将茶文化加入的钢琴的教育当中,能够将茶文化当中的处事不惊,淡定从容的观念,加入教学理念当中,使得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钢琴。钢琴的作用是学生能够通过弹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而不是一架冰冷的机器。在这个压力巨大,急躁的社会,在钢琴音乐的教学当中,加入茶文化能够唤醒人们心中隐藏的人文精神,使得人们用钢琴音乐的喜欢和欣赏更加纯粹,学习也更加单纯,释放压力,不再是进行目的性的学习。

  3.3茶文化的融入有助于促进钢琴音乐教学的发展

  钢琴音乐的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是十分顺畅,而且目前也出现了教学的瓶颈期,难以得到突破。在钢琴音乐的教学过程融入茶文化,可以为钢琴音乐的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在以往的钢琴音乐教学当中,大多弹奏国外的曲子,因为钢琴的发源地就在国外,并且国外著名的钢琴家和出门的钢琴曲十分多,而我国在这方面较为缺乏,所以,在进行钢琴音乐的教学过程,大多教导学生弹奏国外的钢琴曲。而茶文化的融入,使得钢琴音乐的教学可以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并不再一味的学习和引进其他国家的钢琴曲。一方面,使得钢琴音乐的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而且,也能够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结语

  钢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音乐价值,茶文化也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两者融合与碰撞能够创造出不一样的火花,也有十分突出的当代意义与当代价值。从小的方面来看,茶文化的融合能够使得钢琴音乐的教学更加具有历史文化的气息,教学方式和内容更加多元化,从大的方面来看,茶文化的茶音乐能够使得钢琴音乐更加具有美感,茶文化当中的茶精神,能够对现在钢琴教学当中的单板、枯燥等做出整改,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人们的人文精神,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钢琴文化和茶文化,而不是带有一种目的性和急切的心理。

  参考文献

  [1]王楠.钢琴音乐教学当中茶文化元素引用分析[J].茶语论坛,20xx(2):45-56.

  [2]王亦如.我国高校教学当中茶文化音乐钢琴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福建茶叶,20xx(6):78-89.

  [3]王争艳.钢琴音乐教育中融合茶文化的当代价值[J].福建茶叶,20xx(4):89-96.

音乐教育论文3

  摘要: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其核心是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审美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师范教育;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过去从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教育等。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的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

  培养有能力高素质的师资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应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以能力”确立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原则上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其一,个人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能联系其他学科和艺术;能确定和评价新的思想;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能理解教师的作用。其二,音乐能力:音乐教师能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水平表演;能伴奏;能演唱;能指挥;能评价他人的表演;能为个人的表达而组织声音;能通过原作和各种风格的即兴表演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有表现出具有确定和解释比较满意的作品和不太满意的作品的能力;能为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表演而记录和改编音乐;能确定和解释用于全部音乐的创作手法;能评价创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用于音乐中的声音产生的方法。其三,专业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和教育观;能表明自己熟悉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广泛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实例展示全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献身于教学的思想。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一、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改革

  首先应从宏观上统一思想: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这是培养21世纪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当前针对过去某种程度上存在的重技能技巧、轻音乐文化,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重某些专业音乐创作流派的音乐作品、轻多元文化的倾向,应当提倡培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以求其专为目的,而求其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以求其深,而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

  二、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改革

  从具体内容来实践:应优化核心课程, 建立少而精,容纳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其次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的灵活性,确立扩展课程;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隐性课程;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

  (1)强化教育类课程,一是增加教育课程门类时数,二是加强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可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如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研究等课程:

  (2)拓宽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加选修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有利于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学内容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师音乐教育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课程。“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调整必修课、选修课门类,精减课程内容,压缩课时,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这样便会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加快音乐学科的教材建设,充实课程内容,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的最新成果。变粗放式教学为科研式教学,变讲授式教学为主体式教学,变注入内化式教学为生成建构式教学,改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专业水准,有利于形成高师学生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

  近年来,一些师范院校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中学所必需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力地推动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

  结束语: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样,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音乐研究,20xx (1).

  2.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中国音乐教育,20xx(2)

音乐教育论文4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声乐教师为主,要求该专业毕业生不仅能唱,还要会教。虽然音乐教育专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音乐教育”的特征,但是,过分注重专业化声乐演唱,忽视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与音乐教育不相适宜。本文分析了当前音乐教育的现状,探讨了如何让声乐教学更加符合现今的音乐教育专业。

  【关键词】声乐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模式

  如今,音乐教育逐渐融入到素质教育中,社会对声乐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师范学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声乐教师为主,声乐课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想象力的提高、视野的丰富,为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服务。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会唱不会教,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他人,难以胜任工作,这说明我们的音乐教育存在着问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需要就教育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

  一、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音乐教育对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各阶段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音乐教师,为满足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采取小课形式,一名教师对人数固定的学生进行教学。优点是水平高的教师,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各有差异,固定的教师教学使学生难兼采各家之长。另外,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其次,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不够重视声乐教学法,课程开设很少,大多是讲座,或是毕业前进行突击教学。该专业的教师大多没有学习过教学法,缺乏教学经验。另外,对教学法学习效果的检验,也只注重理论,没有考虑实践,致使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第三,声乐课除了要求课程的教学要严谨外,实践活动也是声乐教学必不可少的。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和声乐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在反复中提高自身的声乐水平,积累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也可以补充原有理论和技能的不足,促进综合发展。第四,声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于一体。因此,与以往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不同,声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完善,至少包括人文、音乐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等三方面知识。声乐教师必须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这指的是精神和道德方面的素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人的内在本质,也是感受幸福和快乐的能力。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其人文精神和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支撑和服务于该核心的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知识、精神和方法。声乐教师的技能代表其业务水平,包括资料的查阅、教学活动的设计、弹唱的示范、音乐知识的讲解、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组织等,是其知识结构中不可替代的部分。技能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动作技能;二是内在的智能。在教学实践中,两种技能互相融合发挥作用。

  二、声乐教学具体实施策略

  首先,完整的声乐教学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调整、课后获取反馈信息。课前要对学生先天条件、思维方式、音乐悟性和音乐教育程度等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授课时因材施教,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一分详尽的声乐教学计划,如一个学期的训练标准和目的、技术要求和要点。课前准备还包括课堂内容的准备,如课堂演唱曲目的风格、背景知识、作者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关声乐发展史、作者的谱曲特点等。授课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特点、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调整训练内容。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接受情况等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课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其次,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声乐教师是声乐教学的主要承担者,起着引导的作用。

  所以,声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技能技巧,还要有全面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声乐教学的发展。作为声乐教师,要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巧技能,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理论上辅导学生,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发音器官的特点、肺部与横膈膜等器官的特征、歌唱状态的调整、声域的区分、腔体共鸣与气息的关联、声音位置的高低以及演唱时的咬字吐字、音乐的表现力、声音的判断等。声乐教师的示范演唱要精准。示范演唱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向学生展示科学的歌唱方法,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技巧有一个正确、完整的概念。同时,可以感受和判断自己的演唱和训练正确与否。声乐是较为抽象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模仿中了解自己的声音特点,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独特而优美的音色。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心聆听学生的演唱,对其出现的问题加以判断解决,如声乐位置的高低、腔体开合和情感的表达等。

  第三,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交作用”,组成“学习共同体”。声乐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解放学生的表演天性。因此,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是声乐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起着经验共享者和讨论协商者的作用。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之间要互动与交流,师生参与,平等真诚对待,发挥合作精神,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达成教学目标和自我超越。否则,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敬畏情绪,不愿意表露真实想法。合作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声乐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理解和熟知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要安排和设计好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将知识重点传授给学生,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二是课堂上要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个体,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基础会因人而异,个人嗓音条件也不尽相同。所以,声乐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要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三、结语

  本文从课前教学的准备到课中的具体实施,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分析了目前声乐教学存在的弊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和方案,相信通过这些措施能给声乐教学带来一些启发。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探索和运用各种教学法,渐渐发现和找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声乐教学改革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声乐教学的研究还要根据社会发展和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伟,王善虎,吕小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xx(5).

  [2]张晓伟.试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与综合能力培养[J].参花(下),20xx(4).

音乐教育论文5

  一、本土音乐教育的含义

  所谓本土音乐,是指某一个特定区域内所存在的各种音乐文化的总和。其以非物质的形态存在,并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因此相对具有稳定性和地方特色。其种类包含民歌、民间器乐、民间戏曲、民间说唱等。而所谓本土音乐教育,则是将这些本土音乐资源引入到学校音乐教学和活动中来,使其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所探讨的河南高校本土音乐教育,其含义就是将河南省的本土音乐资源,引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在使音乐教育得到丰富和创新的同时,也使本土音乐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二、在河南高校大力开展本土音乐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本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这些不可再生精神文化的抢救,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土音乐无疑是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则是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在河南高校大力开展本土音乐教育,能够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本土音乐的价值和魅力,唤起他们的民族情感,继而树立起一种文化传承的意识。

  2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进入21世纪之后,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都有了很大提高。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从对人才单一的技能要求转变为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而本土音乐教育无疑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资源。作为本土音乐,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文学、历史、地理、戏剧等多种文化都发生了广泛而密切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对于本土音乐的学习,不但能够获得对音乐的体验和感悟,同样能够学得多个方面的知识,从而使知识视野得到扩展。

  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而言,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的重任。而本土音乐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而且由于音乐本身的特性使然,其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润物细无声般地作用于大学生的内心,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本土音乐教育在河南高校开展的建议

  1切实提高教师的能力和修养

  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也是本土音乐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其中对教师有两个关键要求。首先是认识到开展本土音乐教育的目的。为什么要开展这样的教育,通过这门课程来实现什么目的等,是教师首要思考的。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够自觉树立起一种责任意识。所以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开展本土音乐教育在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方面的意义,在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提高方面的意义,在教师个人业务和素质发展方面的意义,始终以最终的目标为指导,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其次是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当前高校的音乐教师大多是科班出身,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但很少有人从事专业的本土音乐研究,所以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对教师的业务能力予以加强。一方面是鼓励教师自学;另一方面,则应该由学校出面,定期组织各种培训,或者是前往一些专业的音乐院校进修,或者是邀请多位本土音乐教育专家来学校授课。双管齐下,内外并举,使教师本土音乐知识和能力迅速获得提高。

  2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

  音乐本身是一门强调情感体验的艺术,而且本土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也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某几首民歌的名字,认识几种民间乐器,而是重在一种理解、体验和感悟。所以在本土音乐教育的教学形式上,不能对普通学科的教学形式进行照搬照抄,而是根据实际的特点和内容进行灵活的选择。如鉴赏式教学,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视听资料对一些本土音乐进行聆听和观赏,感受这些音乐的独特魅力,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而且在教师的讲解下,还可以收获很多本土音乐知识。又如讲座式教学。学校和相关院系可以制定一个长期的.讲座计划,将讲座内容提前告知学生,授课人员既可以是本校教师,也可以是当地本土音乐教育的传承人。在讲座时,应该把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本土音乐的魅力。再比如观摩式,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带领下,前往一些本土音乐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实地观察和采风。如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地方政府举办的民间节日盛会,也可以深入田间地头观看一些民间艺人的真实演出等。通过实地观察和感悟,让学生形成对本土音乐更加真切和深入的认识。所以说,要根据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需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对本土音乐的体验和感悟放在首位。

  3重视本土音乐教材的建设

  教材是教学开展的基础,没有教材,教学也就没有了根据,教师也少了一项重要的参考。关于教材建设,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是以学校为单位。学校拿出专门的资金,挑选业务水平较高和素质比较全面的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小组,通过资料的收集、归纳和实地采风等多种形式编写出教材;另一种是几个学校的联合。以笔者所在的郑州市来说,市内的高校多达几十所,对此就可以由河南省教育部门牵头,在各个高校中组织精干力量,群策群力,进行教材的编写。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定夺。而且在编写的过程中,有几个原则是需要充分把握的。首先是全面性。要对本土音乐资源进行全面和细致的归纳,虽然不可能全部讲到,但是至少要在教材中体现出来,少了任何一种音乐资源,都是一种不公正的认识。其次是代表性。这是在全面性上的一种突出,一方面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十分丰富,难以全面地细致研究;另一方面,本土音乐自身也有艺术水准的高低之分,要相对侧重于那些质量较高的音乐形式。最后是体验性。本土音乐教育绝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重在一种体验,所以要在编写过程中注重体验性,比如可以多增加一些互动环节等。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大学生几乎都是异地求学,大学校园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要想使本土音乐教育开展得更加顺利,就应该在校园中营造出一个本土音乐的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耳濡目染的环境中获得对本土音乐更加深入的体验。如可以在学校的一些宣传上开辟本土音乐教育专栏,将教师精心收集的一些图片向学生进行展示;又比如可以在音乐教师的帮助下,组织各种关于民间音乐教育的社团,定期纳新和演出等。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站、电台等,经常介绍和播放一些优秀的本土音乐作品。每天播放一首,一年就是365首,获得一种日积月累的效果。从侧面积极配合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增加大学生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机会,使民族民间音乐真正在高校这片培养未来高级知识分子的温床中生根、发芽、开花。

  综上所述,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一方面,高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本土音乐教育,能够使他们的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是传承和发扬本土音乐的最佳人选,他们年轻有活力,又来自于全国各地,能够在短时间内喜欢上本土音乐,并将其传播开来。所以说,在河南高校大力开展本土音乐教育,无疑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也是一项有着巨大意义的工作。高校每一个音乐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将这项工作开展下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欣。反思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困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xx(04)。

  [2]谢嘉幸。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xx(03)。

  [3]许新华。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贯穿本土音乐的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

  [4]龚妮丽。本土音乐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定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

音乐教育论文6

  【摘要】21世纪以来,经济出现全球化的趋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也相互融合、渗透、迅速发展。多元文化日益深入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的各个领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世界音乐教育关注的热点,也随之成为全球音乐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然而,在我国音乐教育中,教育模式单一,教育资源不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尚未完整的建立。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迫在眉睫。本文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产生背景、什么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我国音乐教育现状、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这几个角度来全面具体的论述高校音乐教育中急需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开展;多元文化

  在我国素质教育中,音乐方面的教育渐渐的成为了我们国家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及培养正确的审美趣味上,音乐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我们所说的音乐教育要多元化发展,从文学,艺术,文化底蕴等多方面教受于学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更深远地去体会音乐带给人快乐的同时,还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于我国来说,多元化文化教育在高等学校内部进行推广是不能够缺少的。

  一、我们国家需要进行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出现的背景

  世界上的多元化的音乐的文化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民权运动中开始出现。在20世纪后期,西方国家在人文科学方面掀起了一股多元文化的思潮。后来,这种“多元文化”的思想深入到文化的各个方面。而音乐文化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一方面,也逐步朝着“多元文化”的方向发展。世界出现了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也带动了音乐这一神圣而普通的课程朝着多元化发展,使人们对音乐有了更新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有了更美好的憧憬。

  二、我们国家需要进行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吸收和借鉴外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丰富和发展本土本民族的文化。在高校中开展不同形式的音乐课程,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在高校这个开放的平台,使世界上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民族自己的音乐得以发扬,得以传播,得到人们的认可,得到世界的认可,充分的保护了这个世界美好的东西得以长留,也充分保障了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共同平等的发展。

  三、我们国家需要进行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音乐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高等学校的教育方面需要教育出来的学生是需要有多方面能力的学生不仅能够在专业的知识上有很好的了解也需要学生在专业知识之外的东西上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当然音乐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音乐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的综合方面的素质得到很好的提高,让学生在整体的发展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学生才能在走进社会的时候更加的优秀。高校音乐教育的开展,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对“美”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还陶冶了情操。除此之外,音乐素养也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音乐素养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人文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对多元文化音乐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意义还体现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符合当前音乐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趋势。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逐步走向音乐大潮为人们所注意,人们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不同的音乐文化上来,全面了发展和学习了不同的音乐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符合音乐的发展方向,更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渗透,同时也为多元文化提供了音乐人才。

  (三)培养大学生看待民族差异性的正确方式

  多元文化音乐作为一种积极文化开展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是一个非常开明而且正确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一枝独秀的文化格局,而且突破性的打破了文化的国界和民族的限制。使多种积极文化思想互相融合,渗透,开阔了大学生的文化眼界,提高了大学课堂的课堂效率。从而进一步地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本族文化的热爱和进一步地认可。也帮助学生更好地接纳异国文化。使学生客观的平等的看待民族的差异性,培养了大学生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品质。

  (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之中,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来自世界上各个不同的地方各地,他们有着谁与谁也不相同的思想。各地区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风土人情以及教育基础的不同导致他们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他们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只有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才可以使我们的国家以及我们国家的各个民族的文化在他们身上相互碰撞和融合的同时,既能保持独立,又可以相互包容,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四、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学校中实行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重视科学文化教育,忽视素质文化教育

  我国人口非常的多,也正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人的数量是非常的大的所以竞争压力也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大很多。他们认为我们学生只要学好该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就够了,没有必要学习所谓的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内容。因此,长久以来,音乐文化教育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

  (二)过度重视音乐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的教育

  相比西方国家来说,就高校音乐文化教育而言,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课虽然开展了对各民族和国家音乐的接触,了解异国的文化。光我国就有56个民族,但是我们学习的却是微乎其微的。在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中,过度重视音乐技能的培养,授课的重点也仅仅是让学生会唱,会发音,不跑调而已。学生在高校接触不到足够的世界民族音乐,对本民族的音乐也了解的不够深入。有些学生盲目崇拜韩国、日本的明星,认为他们的音乐是高雅的,有些学生认为只要欧洲古典音乐才是真正高雅的音乐,有些学生认为中国本土的民族音乐土气、过时。

  (三)不能平衡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近几年,音乐本土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这种呼声却存在着盲目性的隐患。许多人认为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只要学会本土文化就够了。但是,音乐作为全人类的智慧结晶,如果不能接受和理解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强大的而先进的本土文化也只是空谈而已。不断地“炒旧饭”导致的结局就是止步不前,永远不能创新,不能与时代接轨,不能与世界联系。然而,相对于“本土化”来说,还有一种“崇洋媚外”的恶习也不断地流传。使我国大学生忽视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

  (四)音乐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音乐是一门对学生有非常重要意义的、能够对学生的情操有陶冶作用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方面的能力的重要的学科。但是在我们国家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方面的内容并不是非常的丰富,因为高等学校这方面音乐内容的缺少导致学生们的见识和音乐的素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又因为高等学校中的音乐教学内容多为我们国家本土的内容,因此也导致学生对外国的优秀的、吸引人的音乐的一种鉴赏能力的低下。

  五、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学校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保守封建思想,重视音乐文化教育

  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竞争压力巨大,极其不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因此,要想真正有效的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必然要先转变保守封建思想,摒弃以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为主的思想。高校在开展音乐文化教育时,不仅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增加高校中音乐课的课时,还要配备优秀的教师,要重视音乐文化教育。

  (二)在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中需要把多元化的文化音乐教育体制进行建立和完善

  从目前高校的音乐教学开展上看,音乐教学体制非常的不完善,甚至很多高校在音乐教育体制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开展十分的困难。建立并完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制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了解和学习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音乐文化,另一方面还能够保障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更好的展开。在实际音乐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引进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不同类型的音乐,通过课堂的教学向学生灌输和介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在课下老师还有鼓励学生收集世界各地的音乐作品,并展开交流,分析各个音乐作品的相似之处,比较各个音乐作品的不同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这样自主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音乐文化交流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更多的是在鼓励学生去了解、接受并学习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并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在加强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音乐人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音乐文化交流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开展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必要措施。这项措施建立在打破高校传统的“只学习,不交流”音乐教学模式上。缺乏交流的音乐学习会使学生产生疲惫厌学的心理。在高校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要将知识学习和交流联合起来,要重视音乐交流活动的作用。在实际中,可以建立音乐文化教育交流协会,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四)打开封闭的大门,吸取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

  世界的音乐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中国的。中国长期的落后,就是因为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引起的。清代的中国依靠自身强大,拒绝接受外来文化,导致最后的沦落。我们要吸取清政府的教训,走出去,积极交流,学习和吸取外国优秀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本土文化。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要将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优秀的音乐文化吸收进来,让高校学生学习,使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能够在高校学生的视野中存在,由此丰富我国的音乐文化内涵。

  (五)不过分崇洋媚外,坚持本土文化教育

  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的音乐文化的教育方面需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坚持我们国家的特殊的风格这是我们国家的民族的风格不能够轻易的因为外国的音乐文化的进入就直接放弃我们国家的音乐方面的优秀的文化,当今在我们国家也出现了非常多的音乐的歌曲,这些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的音乐方面的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方面需要认真的学习和发扬我们国家的那些非常好的音乐方面的成就。因此,高校在开展文化音乐教育的时候,要将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的音乐文化教育理念和发展继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结合起来。

  (六)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巧

  采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法是明智的,但是,仅仅靠理论是行不通的,我们还要将其付诸于实际。音乐教师的专业技巧体现在音乐文化教学是否通俗易懂,是否能被学生理解和认可;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体现在其自身对音乐的了解,对不同音乐文化的见解以及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以及创作能力上面教师的程度都是不同的,需要教师进行自己的音乐方面的文化的、科学的、多方面的去学习。要想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开展取得好的结果,首先就是要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巧。然而,目前各大高校里的音乐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状况不一,老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巧也是不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开展出现了不同的现象,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这样的差距使得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开展和推广遇到了瓶颈。总之,在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实行多元化的音乐的教育的方面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进行认真的、深刻的去学习、去实践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需要有关部门进行更加认真的对待需要进行学校和学生的共同一起的重视。当然在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还要求我们适当的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把国外的优秀的音乐方面的成熟的音乐文化引进到我们国家,同时需要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进行大力的发展和弘扬我们国家自己本身的优秀的音乐方面的文化。还要求我们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巧。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孙培聪讨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及其对中美两国音乐教育的影响中国科技博物馆20xx年21期

  [2]杨春强浅谈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音乐时空20xx年13期

  [3]刘贵珍.中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时代策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年2期

  [4]任咪咪.多元文化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状况的研究-以长春市五所小学音乐课为准.东北师范大学.20xx

  [5]刘咏莲.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约翰布莱金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xx

  [6]赵晶晶.韩国传统音乐文化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xx

  [7]蔡麟.对普通高等院校实施多元化文化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大舞台[J].20xx.11

音乐教育论文7

  摘 要: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员,实现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高等院校在传承民族艺术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少数民族音乐深入到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去,并且形成相对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论文发表,发表音乐教育教学论文,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投稿

  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员,实现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高等院校在传承民族艺术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少数民族音乐深入到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去,并且形成相对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不仅会对音乐教育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与价值。笔者经过分析探讨,将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归纳如下:

  1.高等院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加强民族音乐教学可促进少数民族音乐的推广与传承

  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聪明智慧与艺术创造的结晶,具备极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民族特征。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全面加大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艺术包括民族乐器、民族歌曲与民族歌舞等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积极学习民族音乐。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素养,还能够推动少数民族音乐的推广与传承。另外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关于民族地域风情以及风俗特产方面的介绍,能够使教学形式更加完善有趣,使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致随之高涨。这种有趣而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推动学生逐渐形成民族音乐与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并且积极践行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②。

  2.高等院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加强民族音乐教学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

  高校民族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在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和欣赏少数民族音乐,使学生陶醉在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世界中,这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以及文化,深刻领悟民族音乐的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有利于学生民族音乐爱好的培养,推动学生学习民族乐曲,不仅能够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还能够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加强民族音乐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独特的音乐审美艺术感受,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

  3.高等院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加强民族音乐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在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以及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具有鲜明的创造特征。在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接触来自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不仅能够体会音乐之美,还能够张扬个性,凸显自己的音乐潜能。学生在少数民族音乐学习中,逐渐学会发现美、欣赏美,甚至将民族音乐与自己的音乐理解相融合,创造美。因此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加强民族音乐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4.高等院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加强民族音乐教学可有效完善音乐教学体制

  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打破以往陈旧的高等院校音乐教学模式,改变以西方音乐为主的音乐教学现状,从而充实音乐教育的内容,丰富音乐教学的层次,全面扩展学生的审美感受。另外,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新鲜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民族风情音乐的鉴赏与感悟获得别致的审美感受,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与创新能力,有助于推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体制改革。

  5.高等院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加强民族音乐教学有助于提升民族精神凝聚力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强调民族音乐教学环节,为学生充分了解本民族文化艺术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与媒介。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及整体民族的精神力量是促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通过民族音乐的教育,学生会更加了解国情,了解到自身文化方面的优势,因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进取心,形成强大的民族精神凝聚力,从而为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以及国际竞争提供内在的动力,实现我国文化大国与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艺术濒临灭亡。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根植于各个少数民族自己的文化氛围与地域,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与美育价值,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关系着我们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兴衰,因此极有必要重视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状况。我国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人才与传承艺术文化的重要职能,高等院校音乐教师应当重视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加强民族音乐教学,并采取相应的民族音乐教学策略,发挥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真正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音乐教育论文8

  一、加强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从思维的角度来看,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期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钱学森说:“只注重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钱学森认为形象思维是取得科学成就的关键。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二、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和拓展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愈来愈白热化,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社会越来越需要以创新能力为重点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具体到大学教育中来,就是要转变传统教育中单纯重视知识化、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的高校教育模式。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大学教育除了关注专业教育以为,更应该贯彻“通识教育”的指导原则,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泛地认识和了解其它课程的知识,特别是艺术方面的知识。科学和艺术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互相配合、互相渗透,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认为,高校只有加强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同时提高二者的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健全人格的、有着丰富创造力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正是由于音乐与生俱来存在的特质,使得大学音乐教育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等方面表现出其他专业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新形势下,普通高等院校应强化创新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大学音乐教育的创新改革以及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都必须以转变教学思想和理念为前提。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音乐教育并不是简单设置一门音乐教程,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其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不能用专业音乐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音乐教育,而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再一方面,大学音乐教育应将学生的专业需求有效的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满足学生的专业诉求,充分发挥为专业教育服务的功能。

  (二)调整和优化学科体系的建设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创新改革的不断推进,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设置了与艺术相关的课程,各个大学音乐课程的设置率逐步上升,以及大学音乐社团、音乐比赛层出不穷,这都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但也存在着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第一,将音乐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适当增加音乐课程的学分比例,同时应当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课程、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时间进行科学的分配,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第二,建立多样化的音乐课程。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对学生的艺术选修课程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学生只能在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课程中选择一门。第三,高校要保证音乐课程的教学时间,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兴趣,将音乐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促进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和拓展。音乐是一种非语言和非具象的艺术,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特点给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营造了更多想像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应当通过音乐课教学和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加强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促进其身心各方面和谐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论文9

  摘要:音乐属于艺术学科,在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往往会被忽视。近年来,多元智能结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这一理论能够从本质上对音乐教育的价值进行剖析,基于这一特点,文中将对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阐述,并从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的角度分析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多元智能结构理论;音乐教育;育人价值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教育往往很难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认为音乐教育无益于学生综合成绩的提升,因而对音乐教育的关注度明显不足,部分教师甚至占用音乐课时间讲授其它学科的知识,这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近年来多元智能结构理论得到发展,并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从这一理论进行分析,音乐教育是有着极强的育人价值的,对此展开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多元智能结构理论是一种与智能发展相关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该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将人的智能分为九种,第一为语言智能,是指人们掌握语言的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有效运用能力;第二为逻辑智能,主要指人们理解逻辑关系的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思维表达能力;第三为视觉智能,指人们感知与表达空间、形状、色彩等视觉要素的能力;第四为音乐智能,指人们表达音乐、感受音乐、辨别音乐以及记忆音乐的能力;第五为运动智能,即人体的灵活性以及协调平衡性;第六为人际交往智能,这一智能主要是指人对于其他人说出的话、做出的表情与动作等做出的反应以及敏感程度;第七为自我反省智能,是指个人多外界事物以及自身的认识、洞察能力以及自我反省的能力;第八为自然观察智能,是指人对自然界、生物等事物的观察能力与敏感能力;第九为存在智能,是指人对身心、生死等问题的思考能力与陈述能力。而加德纳自己就具备八个半智能,他提出每个人均具有多种具有差异性的半个智能,由于智能的组合不同,每个人的潜能、个性与特长也就不同。后期的训练以及教育能够使个人的潜能能够得到激发,而智能的作用也将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教育者应当尊重受教育者的选择,使其能够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多元智能结构理论与素质教育理念是相符合的,二者均强调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与关注,强调了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因此以多元智能结构理论分析音乐教育的相关问题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从多元智能结构理论分析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

  (一)音乐智能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智能。多元智能结构理论认为音乐智能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只能,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可以对音乐进行学习,音乐并不是少数人的活动,即使是特殊群体如残疾人等也可以进行音乐学习。在人体的众多智能当中,音乐智能是一种较为具体的、确实存在的表现形式。在生活中,音乐智能无处不在,虽然每个人表达音乐、感受音乐、辨别音乐以及记忆音乐的能力水平不同,但是每个人都具有这样的智能,如果能够对音乐智能予以较好的开发与挖掘,那么这一智能将得到充分的发挥。音乐能够赋予人们特殊的生命力,让人们获得不同的音乐感受。从多元智能结构理论来看,音乐智能是具有重要的地位的,在人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音乐智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开展音乐教育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学校开展音乐教育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让学生学习音乐,即促进其音乐智能的有效发展;第二则是要利用音乐教育学生,即利用音乐智能推动学生其它智能的发展。这两个目标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只有让学生学校音乐,才能够实现音乐育人的目的,也就是说音乐智能的开发与发展是学生其它智能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因而音乐教育是有着较强的育人价值的,应当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二)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多项智能的开发。在教育工作中,音乐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智能,也能够促进其它多项智能的开发。有研究对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过长期音乐学习的学生其语文成绩、数学成绩要明显优于未接受过音乐学习或接受过短期音乐学习的学生,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推动学生音乐智能的发挥,还能够使学生的逻辑只能够以及语言智能等得到必要的提升。具体来说,音乐的表达是需要借助一定的语言来完成的,而言语与语言又是人们表达自身情感的两种重要途径,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将音乐内容介绍给学生,还需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音律、音色以及音乐中的语言,当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内容后,就可以掌握音乐表达的规律,继而学会利用不同的音乐来展现自身的`独特情感,实现语言能力的升华;而音乐独特的旋律特征又能够推动学生逻辑智能的发展,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同旋律之间的规律与联系,音乐韵律会呈现出抑扬顿挫不同的特点,这是音乐表达的独特之处,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会将这种抑扬顿挫的变化与情感联系起来,体会二者之间内在的逻辑表达关系;另外,音乐与舞蹈之间是存在密切的关联的,有时为了增加音乐的表现力,课堂上教师可能会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舞蹈,或者让学生表演舞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智能以及创造力等都可以得到极大的激发;同时,音乐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视觉智能的发展,这是因为在音乐的作用下,学生可能会产生通感,即将听到的音乐转化为视觉画面,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视觉智能就会得到发展。(三)音乐教育能够使人们的情感体验与自我认识得到提升。音乐教育能够使人们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认识得到提升,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是在推动人们存在智能、自我反省智能以及人际交往智能等方面的发展。音乐是人们表达自我情感、感悟生活、反思自我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演奏与演唱的过程中,人们会深入体会乐曲的情感,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与创作者跨时空的情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变得委婉细腻,其智能发展将得到极大的推动。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还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其自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文化价值,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十分正规的,即有目的、有组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会将音乐内容教给学生,也会将音乐文化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音乐文化的影响。学生在感知、学习这些文化时,他们的精神、情感、思想等都会受到感召,这对其综合素质以及智能的全面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另外,音乐也能够推动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音乐可以实现人与人的友好交流,音乐是一种通用语言,喜欢同一种音乐的人往往会产生亲切感,在音乐交流中,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可以逐渐消除,彼此的距离则会极大的拉近。

  三、结语

  多元智能结构理论主要将将人的智能分为九种,即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视觉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以及存在智能。每个人都存在多种较为突出的智能,而这些智能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际等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音乐智能,使其凸现出来,而音乐教育也能够推动人体其它智能的开发与发展,并使人们的情感体验以及自我认识得到提升。从多元智能结构理论进行分析,音乐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应当对其予以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王璐佳.从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看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J].音乐时空,20xx,02.

  [2]董艺.浅析多元智能结构理论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J].黄河之声,20xx,11.

音乐教育论文10

  内容摘要: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是提高大学生审美力、创造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和处理社会关系的技能,幸福感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心理体验 幸福感

  幸福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它属于积极心理学的范畴。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有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等。其中重视自己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是个体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培养和塑造自己的人格,即让自己拥有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和接纳别人并能够面对和接受现实。积极地改善社会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并能正确处理,得到获得与付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一种体验生命与情感的教育。音乐教育可以带来正向情绪体验,主观幸福感在完善个体人格、提升能力和自我认同等这些正向情绪体验中获得。

  一、合适的音乐教育方式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接受”和“参与”两方面,它的主要内容是音乐欣赏与音乐表演。

  1.“接受”音乐的实践与提高大学生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

  音乐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尝试采取探讨、启发、引导的方式,尽量调动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建立他们思维上的自我意识和积极性,并适时地予以鼓励和指导,使学生在得到音乐知识的同时,又获得音乐欣赏的初步技能和感性体验。

  具体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方式:①了解音乐语言的特殊性;②了解音乐语言中丰富的表情性以及音乐具有的模仿性、象征性与暗示性的特征等;③结合不同乐曲讲解音乐的曲式结构与音乐的组织手段、乐器性能及表现力;④从音乐的形式与传统的继承关系、音乐的风格、精神特征及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讲解;⑤用比较鉴赏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灌输”给学生。但也要注意,音乐欣赏中只有发散性思维是片面的,必须辅以集合性思维,才能完成从感性欣赏到理性欣赏的全过程,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大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的内部结构与它所表达的相关内容,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追求作曲家所表达的一种对世界的认识与深刻“体验”,探求音乐所表达的“意义”,提高审美意识与精神境界,从而追求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及人生的奋斗与牺牲精神。

  2.“参与”音乐的实践与增强大学生沟通能力和提高团队精神

  音乐活动通过表演来进行,是审美活动最生动的方式,也是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演唱、演奏或其他活动方式参与音乐欣赏,可使学生下意识地从听觉上注意音乐、熟悉音乐,最终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体验。

  具体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方式:

  ①演唱。通过对歌曲的演唱或某音乐作品主题的演唱,能加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使他们对作品有更深的体验。

  ②节奏参与。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生命和基础,让学生合着音乐的节奏,感知音乐韵律,很容易让欣赏者与音乐融为一体。

  ③结合体态律动辅助欣赏。体态律动是对听到的音乐做出即兴的动作反应,这对于感受音乐的节奏、乐句、情绪等都非常有利。

  ④多声部训练。多声部训练是学生对两部或两部以上的不同旋律同时进行的训练,这对于掌握音高、音准、节奏等基本要素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在训练中感受音乐和声及织体的变化。

  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享受多声部训练的快乐,积累与他人合作的经验,增强沟通能力,提高团队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

  二、积极的心理体验是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渠道

  在心理发展意义的幸福感研究者看来,幸福不仅仅意味着因物质条件的满足而获得的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幸福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幸福感表现为一种社会认同感,从深层次上体现了对人生的目的与自我存在价值的追问,它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基于主体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反省而获得的'某种切实的、比较稳定的正向心理感受。作为一种体验,幸福感既包含了认知的成分,也包含了情感的成分,它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存在状态。

  积极的心理体验是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幸福感施加影响的重要渠道,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音乐是可以感知的,音乐是有内容的,借助于歌词、音乐标题乃至文字(语言)说明等非音乐因素能建立起沟通形象思维的桥梁。随着学生知识、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的不断积累,他们可以通过联想、想象、表象等心理过程,再造、重组出新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的孕育成熟过程也是形象思维的创造过程。

  音乐欣赏的目的不单纯是感官的快感和情感的愉悦,还必须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因此就需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辅以逻辑思维,使感官欣赏能上升到理性欣赏,使生动形象的感性体验与准确深刻的理性认知完美地结合,以实现审美心理活动的完善和飞跃。通过参与音乐活动能生动地审美,同时增加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特别是多声部训练还是培养学生合作与协调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好的音乐能让人感动,美的音乐能让人陶醉,有朝气的音乐能让人挺拔奋进,伤感的音乐能让人流泪,思乡的音乐能让人想家、思绪万千……音乐欣赏与表演过程就是这样一种短暂而美好的自我体验。幸福感实现的过程,是人们在攀登人生最高境界时不断出现的种种内心体验,是一种美好、积极的体验。这种体验导致人格发展的飞跃,让学生感受崇高,感受美好,感受爱、体会爱、学会爱,感受自我的力量,超越自卑与痛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玲著《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版。

  [2]曹理、缪裴言、廖家骅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3]吴跃跃主编《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4](日)野村良雄著《音乐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音乐教育论文11

  【摘要】音乐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随着音乐类学生的增多,传统的音乐教学已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人们之间的沟通变得快捷方便。网络音乐技术传播以其快速传输和资源分享的能力,逐渐被应用于音乐教学当中,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形式的出现,丰富了音乐教学形式。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音乐;音乐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文化的存在已经开始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带给人们行为和精神层面的影响是巨大的,对观念上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同样,网络音乐也影响和改变着音乐教育,网络音乐对音乐教育的影响正在加深,已经引起了音乐教育群体的重视。而要想对网络音乐文化做深入研究,就必须掌握网络音乐文化的特性和本质,了解其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异同,从而预测对未来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程度,减少由网络音乐文化所产生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音乐,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一、网络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信息沟通的平台

  音乐是一门受时空限制的学科,学习者需要通过听觉来亲身感受音乐作品,并且需要反复体验、反复思考,才能真正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因此,音乐资料对音乐学习者的学习质量至关重要,而音乐学习资料的庞大数量却又给学习者造成选择难题。同一位演奏家一生能演奏若干首不同的曲子,不同的演奏家可以挖掘并表现出同一首曲子的不同特点,新的音乐作品层出不穷。而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为学习者积累音乐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捷。现在,人们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找到并下载自己所需要的音乐资料,网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教学信息交流平台。

  二、网络拉近了国内外音乐教育之间的距离

  网络拉近了中国音乐教育和世界音乐教育之间的距离,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模式和音乐教学理念,通过网络为世界所认识。而世界上其他国家音乐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教学理念,也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学习的范本。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否在“国际化”与“民族化”之间去挖掘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方法,关键在于能否及时从“国际化”与“民族化”的音乐教育的学术思想中得到启发,最终形成与时俱进、洋为中用的教学方法。

  三、消除学校音乐教育的局限性

  网络技术和网络音乐文化的建立,将使封闭在某一空间内的传统学校音乐教育,成为一种开放和虚拟的形式。例如,学生不必在一个教室集中听课,课堂内容可以在任何时候从网络中提取,便于学生反复研究授课内容和作业。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探讨,更灵活地安排时间进度,甚至可以一对一进行教学。此外,利用网络的共享机制,也可以使用世界各地的音乐资源和信息。音乐艺术从某些方面来说是一种感性的艺术。其提高往往是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实践和丰富经验的积累之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网络的存在打破了学校音乐文化与社会音乐文化之间的隔阂,使这两种文化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社会音乐文化中的情境性信息,也可以与对社会音乐文化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者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获得很多间接的社会经验。这将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缩短对社会的适应过程,更好地将所学用于社会。

  四、展现个人音乐才能,增强就业中的竞争力

  随着网络及网络音乐文化的发展,为音乐教育提供了第二课堂。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信息发布和接受越来越方便,网络正成为全球最大的创作交流和出版发行园地。人们拥有资源丰富的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换信息,学习在学校教育中所学不到的知识。如现在很多有音乐专业的学校,没有条件开设音乐MIDI的制作的课程。而在网络中有很多与此有关的网站,来专门介绍和讲解MIDI音乐的制作。在音乐论坛上很多人也在无私的奉献自己的制作成果,以及对使用的设备进行详细的陈述。正是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音乐人才。同时,网络的存在也给予人们一个展示自己音乐才能的舞台。很多人的音乐梦想都是在网络中实现的,如网络歌手杨臣刚、雪村等人,这也体现出整个社会音乐教育的程度。网络极大促进了中国音乐教育的进程。同时,由网络的发展和延伸,衍生出很多职业,如网络影视音乐制作、Flash动画音乐制作、手机音乐制作以及网络音乐教育等。这对于缓解目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因扩招而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加学生择业的范围、提高就业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网络音乐文化正在影响着音乐教育的方方面面。作为音乐艺术的教育者和接受者,应抓住机遇,转变观念,调整心态,主动融入到网络时代中。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音乐文化的丰富,必定会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自主的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开启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举措,能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成主动、从“想学”变成“会学”。网络的资源共享特点可以帮助教师在音乐教育网站中的“音响资料共享”“教案共享”等版块,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料。网络传播信息的高速与便捷,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到世界音乐教育界最新的学术动态,使其不断接触到最新的音乐教育理念。而“在线讨论”等互动栏目则实现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的这些优势,有力地促进了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网络为学生提供学习信息的交流平台。学习者如果能借助网络与其他学习者讨论练习过程中的困难,交流动作技能学习的经验,了解动作技能的学习规律,能缩短积累经验的过程,提前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此外,网络为家长提供了经验交流平台。家庭音乐教育是社会音乐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家长在推动音乐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监督力度,直接影响孩子学习音乐知识的效果。但是,在我国,由于社会音乐教育普及面较小,大多数家长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有限,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许多涉及音乐基础知识的问题,形成辅导过程中的障碍。而网络为家长提供了与教师沟通的平台,家长可以利用网络视频,请教师对孩子课后练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尽快找到学习方向。网络也使家长之间有了交流辅导经验的平台,使其能学习他人经验,为己所用。网络的共享特点,让教师可以将一些音像资料放在网上,让学生在课后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按教师的要求欣赏音乐作品。另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网上预习新作品、复习旧作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理论习题,教师可在网上批改作业,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意见。

  六、网络对音乐教育的消极影响

  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与现代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艺术的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赋予了传统音乐教育模式新的意义。运用讲解音乐、分析音乐的传承方式进行教学,是我国音乐教育中最普遍的方式。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教学方式,打击了音乐课程的自身魅力,不利于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现在的学生普遍喜欢有创造性、自主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网上搜索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音乐资料和信息,借助网络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由于音乐课的时间所限,教师在上课时只能向学生展示一部音乐作品的某些片段,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音乐作品,致使学习效果不佳。而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宝库,人们只要轻点手中的鼠标,便可在一尺见方的屏幕上遍知天下事。但大量没有经过筛选的信息,被任意堆放在这个虚拟世界之中,其中不乏各类消极的音乐信息。垃圾音乐信息弱化了音乐对人的教育功能,把音乐完全当成了一种娱乐工具,有的甚至带有色情和暴力倾向。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好奇心强,自控能力有限,情绪不稳定,加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压力,因此很容易受到这些不健康的音乐信息的影响,产生对系统、健康的音乐教育的抵制情绪,阻碍音乐教育的正常发展,影响音乐教育的结果。

  总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是科技发展带给音乐教育的强有力的革新工具,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既带来了有益的契机,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把握好时代前进的脉搏,使音乐教育的发展能及时跟上世界发展的大潮,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何云娇.音乐的传播路径及其方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xx(2).

  [2]何晨.浅析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xx(8).

  [3]曾遂今.从音乐的自然传播到技术传播——当代音乐传播理论探索思考之一[J].黄钟,20xx(3).

  [4]王磊.Mp3与网络音乐传播[J].青年记者,20xx(25).

音乐教育论文12

  音乐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自身素养、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提高都有较大的帮助。然而在我国正如火如荼进行全民音乐教育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如灌输式教学理论、应试性教学制度等。这对国民接受音乐教育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这些问题都归结于对音乐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因此,在认知心理学向艺术拓展的背景下,文章站在认知心理学的视角下重新诠释音乐课程和教育理论,从认知心理学中得到对音乐教育的新启发,以尝试构建音乐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认知心理学与艺术

  1967年,美国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设立了“零点计划”的研究项目,其目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和心理学在人体符号上存在的缺陷,所谓人体符号即音乐、诗歌、美术等。这些符号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类的心理有特殊的影响,对艺术概念和学习也产生了新的观点和启发。“零点计划”的理论基础是形成于这时期的认知心理学,计划的实施意味着认知心理学拓展至艺术领域。艺术类别中的认知主义表现在:艺术不是作为知识存在,而是大脑活动的一部分。

  即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能够用抽象的形式表达出喜悦、悲伤等心理状态,而艺术“读者”也能够分辨并且明白这种抽象表达。20世纪70年代后,“零点计划”研究转向学前至大学阶段的艺术教育,并获得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艺术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论证了艺术对人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零点计划”在心理学、教育学,尤其是艺术教育观念都造成了巨大冲击,形成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目前该理论在我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能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前者加入了心理和行为,产生了音乐、人际关系、空间信息等更多元化的自我认识。

  音乐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被证实为人类智慧的形式存在,为音乐教育方向点亮了一盏明灯。认知学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之一、其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基本一致,但在其基础上丰富了学习过程方面的研究。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学习的过程:提出学习者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认为主体的学习效果除了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之外还包含外部刺激和个体主观意识;思考、认知等意识性活动在学习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强调学习者的创造力;重视主体内在强化的作用;强调心理和外部环境对主体学习的影响。认知学习理论就是照亮音乐教育前方的明灯,对音乐课程和教学理论有很大的启发。

  二、认知心理学与音乐教育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启发,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造能力。同时,创设有利的音乐教育环境,开放的音乐课程,进而发展音乐教育,提高教学成果。

  (一)认知心理学对音乐课程的启发

  第一、开设音乐课程,完善音乐课程。在我国中小学当中普遍存在忽视音乐课程,重视文化课程的“应试体态”。除了一些艺术生之外,文化生几乎与音乐隔绝,这直接阻碍了学生对音乐进行认知行为,也构成了中小学跨越大学的音乐教育断层。音乐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如此状况下根本无法实现全民音乐教育的愿望。大学中尽管开设了音乐课程,但仅仅只是单线条的存在,在课程结构上并没有把学生的心理需求考虑进去。

  中小学缺乏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大学音乐教育又未考虑这一因素,课程结构设置较难,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对音乐课程不太满意,进而失去兴趣。大学的音乐课程应该根据普遍大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课程内容也不能只停留在音乐欣赏方面,应该结合一定的理论知识,调动学生思考和分析的主观能动性,使其通过音乐认知世界。

  第二,音乐教材的极端性。在中小学中不乏在课余时间进行音乐教育的学生,但是这些学生接受音乐教育很多都不是出自主观意愿,而是把音乐作为一种知识,为了接受家长、教师、社会的考核而学。进而也就有了音乐考级一说,所配套的还有考级教材,完全将“应试教育”搬到了音乐教育中。考级教材尽管是专家为不同程度的音乐学习者所精心编写,但是从认知心理角度来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者的行为意识,更不用强调学习者的创造能力。而普通高校中,则缺乏相对应的音乐教材,有些教师要么凭个人喜好选择教材,要么直接把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教材的极端性使普通高校的学生无法接受适合自己的系统音乐教学,造成不良心态,形成恶性教育机制。教育者应该努力编写适合音乐教育各个阶段的教材,其目的主要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对音乐进行不同阶段的认知,而非目的性的应试。

  第三,开放性“音乐课程”。这种课程的形式自由,没有强制性的内容和课程地点,纯粹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刺激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为目的。无论是中小学,还是普通高校都可以开设音乐社团,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社团活动,教师只作为辅助指导而存在。课程内容方面则可打破传统的音乐知识灌输,而是交流大家对音乐的认知程度和水平,沟通音乐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积极调动学生意识的发展,让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理论的启发

  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理论最大的`启发就是要将理论建立在学生的心理之上,遵从学生学习的自然发展规律,重视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不拔苗助长,不强加教师主观意识。比如幼儿在学习音符时,首先学习四分音符,因为这个节奏与其走路的节奏一致,幼儿容易接受;学习音阶时则从二声音阶人手,即“sol-mi”,因为这个音调和幼儿最早掌握的词汇妈妈的音调一致,随后再慢慢加入la、do、re,以形成完整的五声音阶。如此教学理论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然发展的规律。

  其次小学生大都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静止的音乐教学对其不太适合,教师则需要采用“游戏教学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在玩乐的过程中让学生认知音乐,感受音乐。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认知能力各方面都发育成熟,对其进行音乐教育以启发主观意识为主,大学生一旦主观意识上对音乐进行学习认知,就能自我探索创造力等。教师可从火爆的选秀节目中吸取精华,采用“PK教学法”,让学生在PK的过程中,认知自我音乐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创造力,进而自我开发探索,以求PK获胜。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从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理论的创新以及音乐课程的完善。认知心理学从心理角度出发,突出重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主张从从内至外地刺激学生对音乐认知行为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进而开发其创造力。

  音乐教育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让学生获得终身的兴趣、素养、审美能力以及传扬音乐文化。学生主观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其主动认知音乐,探索音乐和创造音乐,为自身音乐能力以及音乐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可见认知主义心理学的积极作用。长期以来,家长、教师都没能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出发,让其学习音乐,传统的灌输型教学和强制性手段反而减退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至此,希望教师、家长能够站在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视角下看待音乐教育,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理论,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音乐教育论文13

  一、数字化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运用的作用

  通过前文所述,可以看到数字化教育发展的迅速和其强大的辅助教学力量,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也是显而易见。一是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多少年来,如何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并仍然在摸索、探讨之中的话题,即便是在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课堂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许多学生对某些本方向之外的其他音乐学科的知识的接受不能达到应有的要求从而存在偏科的现象;探究其中的原因,应该是非常复杂的,但是,两个最为基本的问题是大家达成共识的———音乐教育的理念和音乐教学的手段,或者称之为音乐教学的模式,传统音乐教育理念强调的是知识本位,音乐课和其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一样,重在知识的解读、灌输、记忆,割裂了音乐本质的东西,即“听觉感悟”和“审美”,学生面对抽象、生涩的概念相当反感;数字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的加工处理,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甚至是嗅觉、味觉的联觉反应,通过形象化加强理解、便于记忆。二是有利于教师实现知识的交叉、整合,现在的社会对人才、对知识的要求强调“多元”融合,传统教学模式,一架琴、一只粉笔、一台录音机,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数字化技术手段则可以大容量的容纳各个相关的知识,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就能足以说明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对相关软、硬件知识的把握合理的将所传授的内容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给学生。三是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利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音乐课堂教学,对教师有着相当的要求,首先,要能够熟练操作电脑、了解并掌握电脑的使用、维修等知识;其次,要能够熟练的运用相关软件的安装、使用等;还要经常广泛的涉猎各门学科的知识,不断的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更新,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四是对于学生而言,借助现代化的'数字音乐技术手段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渐渐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创造式学习。

  二、小结

  综上所述,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能使教师的教学更明朗化、便捷化、生动化,让学生的学习更自主化、全面化、开放化。艺术类、高校师范音乐专业已经开设了类似课程,这说明市场对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师资是有需求的,数字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比较乐观的。有关课程设置的先关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和建议,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数字技术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视和在教学实际中的运用,将会开发出非常多元化的数字音乐教学模式,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巨大能量也会得到释放。

音乐教育论文14

  一、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在进行演唱的时候,是通过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那么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控制声音呢?如何才能够让学生演唱出更加干净、有穿透力的声音呢?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该培养学生的唱歌技巧,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听觉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对于耳朵的训练是声音训练中最为主要的一个部分,耳朵是演唱的检验者,也是演唱的欣赏者。在演唱过程中,其举出就是敏锐的听觉能力。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对于音乐中、声音强弱以及音乐高低音的控制和鉴别能力,扩大学生对于声音强弱、宽窄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对于音色的虚实、敏感的判断力。在声音中,有很多问题都是需要被人来告诉的。一些天资声音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不会调整出比较规范的声音。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对于这类学生耐心调理,学生在上音乐课的时候,要积极听取教师的意见和指导,在唱歌的过程中要仔细的分辨自己的声音,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正确音响概念,以客观的教学进行自我调整,去衡量声音是否正确和标准。可能学生在鉴别声音初期阶段的时候,虽然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但是因为观念、思维以及机能方面的因素没有办法达到教师的要求,不能够正确的判断声音的正确性,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坚持自己的要求,严厉的进行教学,只有在这种严厉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够打破学生固有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高师音乐教学中更是如此,它能够有效地建立起学生对于声音的正确审美观念。但是因为音乐教学的特殊性,音乐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实力,还要培养学生具有高水准的音乐素养,以此帮助学生在以后音乐教学中能够及时的引导学习音乐的学生,发现其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更好地引导学生演唱。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为什么出现了音乐,就是因为可以通过音乐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唱者来说要准确的把歌曲的含义表达出来,除了要正确的理解音乐所赋予的内容之外,还应该准确的表达其语言所蕴含的内涵。语言是通过词汇、语法、语音构造出来的,演唱者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语音,把握其所包含的声调、字音、语气以及语调。在大部分的歌曲当中,除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之外,都是需要标准的发音进行演唱的。一些方言从理论上来讲是和标准语言有一定区别的,在生活中方言的语音会严重的影响到歌曲语言的发音,阻碍了听众和演唱者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沟通。有些学生在进行演唱的时候,受到方言语音的影响,会含糊不清的唱出一些歌曲,这种情况下不能真正的打动听众的内心。中国是一个地域非常广阔的国家,有些学生在进行讲话的过程中带有严重的地方口音,导致学生在唱歌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带上自己的语言习惯,但是也有很多学生在说话的时候非常流利,但是唱歌的时候就会出现紧张的现象,导致口齿不清晰的状况。对有语音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增加朗诵歌词的内容,在朗诵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扩宽口腔,能够很自然地打开学生的`口腔,能够保持平和的情绪和语速,从而把握字的准确性。只有切实有效地解决了语音上面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够解决在唱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三、提升教学能力

  提升音乐的教学能力。对于我国大多数的音乐院校来说,在这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好,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的考试内容还是以唱歌中外的艺术歌曲为主的,并没有将学生自弹自唱的能力和延长少儿歌曲作为一项必须的技能进行培养。这种情况就致使学生在以后就业的时候不能够很好的解决艺术歌曲歌唱,对于歌剧更是掌握的不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艺术院校的学生,艺术院校的学生没有开设一定的心理学以及教学的课程,更没有教学实习这一环节。所以说高师音乐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就需要教师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针对不一样的学生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专业能力以及教学能力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

  源于音乐教育是一门特殊的教育,就此对于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结合了现代教育方式提出了音乐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强调音乐是一门艺术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注重其内涵和语音中的气质问题,要牢牢把握住音乐的精华所在,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要投入个人感情,不应该只是为了唱而唱,要明白音乐是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所以说要努力地将自己的感情放入到音乐当中,这才是音乐教学的精华。

音乐教育论文15

  摘要众所周知,音乐在教学开展中不仅具有陶冶情操、熏陶审美的作用,对于学生心理的调节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自身的发展,关乎着国家栋梁之才的塑造。因而,如何在教学开展中利用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已成为学校教学工作者们普遍重视的问题。本文在介绍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心理调节作用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如何选择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的音乐内容,发挥音乐教育的心理调节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生;心理;调节;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都呈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状态”。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的学习压力、社交压力随之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的音乐教育实践,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教育对于调节学生心理的积极作用

  音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所指的是广义上的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音乐熏陶,影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增进知识技能的教育形式。那么音乐教育具体是怎样调节学生的心理,使其远离精神困扰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音乐可以舒缓情绪,缓解压力。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往往具有严重的叛逆心理,加入繁重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影响,很容易产生焦躁、苦闷、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果这些情绪长期得不到调节和发泄,将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音乐具有转移人的注意力、集中力等作用,听音乐可以缓解疲劳,消除紧张、解除抑郁、克服焦躁、使人的心情平静,使负面的情绪得到宣泄。同时,音乐可以提供一些正面的能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其次,音乐可以净化心灵,培养审美情趣。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并能根据自身体会创造美、表达美、传递美。音乐是通过音符和听觉传播的,因此,这里所说的审美,指的`并非我们肉眼直接看到的美,而是指通过声音传播的无形的美,而这种美是直击心灵的,它可以帮助学生过滤掉压抑的生活带来的心灵杂质,通过感知音乐的美好来感知世界的美好,培养人文情怀,从而养成阳光、豁达的个性。同时,“艺术是相通的”,通过音乐教育的培养,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美术、历史、戏剧等其他美学知识,帮助其开拓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树立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再次,音乐可以塑造品德,促进身心健康。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道德品质的养成非常关键。这个时期的学生好奇心比较严重,处理事情也比较极端,加之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很多孩子在压力的影响下往往养成不好的道德品质,甚至受人教唆导致犯罪。尤其是对于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式,青少年往往比较反感,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有别于传统教条的教育方式来正确引导学生的言行。音乐教育恰恰是一种轻松的,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音乐作品中除了饱含艺术感染力之外,也包括很多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内容。音乐中所表达的道德品质会在无形之中融入到学生的身心成长之中,帮助其塑造完美的人格。当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不良的情绪时,学生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抑制这些情绪的影响,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健康的开展实践

  作为教学工作者来说,通过音乐教育调节学生的心理,要选择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适应学生欣赏需求的音乐内容。如果教学实践有所欠缺,不但不会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反而适得其反。比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微博、微信上的很多音乐作品,未经审核就直接发布到网上,音乐形式、内容庸俗,不仅不能使人产生美的感受,甚至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要对音乐作品进行仔细的筛选。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音乐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辨别哪些音乐是积极向上的,是适合学生身心成长的。选择歌曲方面,应选择基调正面、歌词励志、曲调舒缓或富有激情的音乐内容。而当前比较流行的“嘻哈”音乐、“黑人”音乐等等,歌词中多有消极情绪、厌世情绪等,则并不适合心理状态还未成熟的学生群体。另外,还可以选取一些“诗歌”配舒缓音乐的形式,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让学生闭上眼睛潜心倾听,随着音乐与朗诵缓缓入眠。对于学生来讲,这不仅可以舒缓一天的学习压力,促进睡眠,同时音乐和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在无形之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心灵的净化、情怀的提升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在选择音乐时,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监督。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接触音乐越来越方便。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可以随时播放音乐。将喜欢的音乐下载到手机里,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欣赏。然而,网络音乐内容鱼龙混杂,青少年获取的方式简单,辨别能力较弱。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引和监督。当然,这种监督也需要一定的技巧,要在不影响学生情绪的情况下进行沟通,以免引起其逆反心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的调节具有积极作用,在音乐内容的选择上也要具有引导性和针对性。在音乐教学开展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选择蕴含正能量的、积极的音乐内容,陶冶身心,修身养性是非常关键的,这也成为学校音乐教育中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学校、教师、家长都要积极把关、相互配合,积极发挥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心理调节的作用,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音乐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音乐教育论文06-10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06-08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11-02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11-29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07-24

浅谈音乐教育的论文12-02

(荐)音乐教育论文06-11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精)07-20

高中音乐教育论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