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论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
摘要:情感体验是钢琴艺术的首要,然而,在当下钢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不少人走入了“技巧至上”的极端,与艺术本质相悖,严重地影响了钢琴艺术的发展。文章提出通过化技为情、观察积情、感物动情、自作移情、得法生情五种方式,使情感体验回归到钢琴艺术之中,促进钢琴艺术的健康发展。关键词:钢琴 情感 体验
钢琴艺术和一切音乐艺术一样,除某些特定的音乐内容外,表现人的情感和情绪应该是首要的,不可或缺的,无情则无乐。然而,在“技巧至上”的观念指导下,许多钢琴演奏者往往过于突出技巧表现,特别关注手指运动的流畅性和力量运用的松紧性,对作品的情感内蕴和自身演奏时的情感体验关注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化技为情、观察积情、感物动情、自作移情、得法生情五个方面阐述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以此求教于同道者。
化技为情
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情感体验应该从转化中来。是钢琴演奏者体验将“技巧”转化为情感的过程,即“化技为情”的体验过程。这个过程也是钢琴演奏技术发展、深化和升华的过程。“以情带声,声情并茂”①的审美要求,不但适用于声乐,对钢琴艺术而言也是恰如其分的。因为钢琴弹奏出的“琴声”不仅包含了钢琴技术和钢琴修养,更重要的是内蕴了带有作品内容意义的钢琴音色。在钢琴演奏中“以情带声”就是以情感为中心,用情感带动钢琴技巧的发挥和转化,使钢琴技巧脱离机械式的纯动作组合,脱离生理性的条件反射式的动作记忆。不但要通过反复练习使弹奏动作达到迅速、精确和自如,更要使弹奏技巧不断蕴积大量的内容意味。在不断地将“技”化为“情”的体验过程中演奏者获得了审美享受,也升华了演奏个性。
钢琴艺术区别于单纯的钢琴演奏技巧,是因为钢琴艺术的表现过程是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是完美的,富有魅力的艺术表现过程。表演者不但要掌握纯熟的“技巧”,还应该以“弹情”为中心,不断地体验、探寻、挖掘作品内容的深层意蕴,形成音乐形象和情感。完成这个情感体验过程,首先应通过审美主体控制下的演奏力度变化、手指触键的速度变化、演奏气息的操纵、节奏和律动的掌控、指法合理有序的变化等升华了的带有审美意味的钢琴技巧,把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钢琴的乐声与情感的交融,钢琴演奏方才有艺术的高度,才可能产生扣人心弦的精品。
在构建钢琴艺术美的运动过程中,“化技为情”的情感体验至关重要。为此,钢琴演奏者必须使钢琴技巧和艺术修养并驾齐驱、有机结合、高度统一,共同表现情感目标。沁人肺腑、感人至深的动人琴声都是深层情感体验与带情的技巧相结合的产物。钢琴艺术是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是特别重视感染力的艺术。仅仅掌握了娴熟的钢琴技术,远不是钢琴艺术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将钢琴技术转化为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技巧,将技巧转化为微妙的情感意蕴,赋予技巧以情感生命,成为“有意味的”情感表现,从而实现钢琴艺术的审美理想。所以,上乘钢琴艺术都特别重视在钢琴技巧向情感的转化上下工夫。转化得好则“张弛有度、悠然自得、游刃有余”,转化得差则“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
观察积情
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情感体验应该从生活中来。钢琴演奏者若没有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就不可能有表现生活的能力,就很难理解,或者很难从深层次上理解钢琴作品的表现内容,很难从钢琴音乐的表现中产生许多联想和想象,就很难区划“技”与“情”的界限。众所周知,生活体验是指学习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人的一切活动所产生的体验,它是一切艺术表现的源泉。在艺术中强调了生活、强调了生活体验,就是强调了艺术高度。
运用长期积累的生活体验,通过钢琴表现技巧来塑造艺术形象所达到的完美程度的能力,以及掌握和利用艺术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鲜明、生动、准确的能力,是培养和构建钢琴艺术情感体验的重要基础。钢琴演奏者从生活中汲取的情感愈丰富,钢琴艺术形象就会塑造得愈准确、愈鲜明、愈生动,钢琴表演在表现情感体验方面愈深刻,就愈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就愈能显现从黑白键中创造出的丰富多彩的钢琴艺术世界和以情感体验为主线的较高艺术境界。所以,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实质是生活的综合能力,钢琴的表现能力和个人的全面素质的整合概念,它是钢琴艺术全面发展的一种标尺。钢琴艺术从生活中汲取情感体验能力的养成并非易事,并非一时,需要在长期的艺术学习、艺术实践和生活体验中汲取多方营养、多方知识,经不断地锻炼才能形成。
感物动情
钢琴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情感体验应该从感于外物而来。这里所指的物,是指钢琴艺术表现的对象,即人物、事物或景物。是由外物引发的情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情感体验样式,常言道触景生情、“感于物而动”②便是此理。即钢琴艺术表现的情感体验是由外物引起,是由人物、事物或景物的形式和内容所提供的。钢琴演奏者的情感体验多依附于外物的刺激,在用琴声表现钢琴作品时,多用托景而抒情。钢琴艺术的心理任务就是要架起情与景的桥梁,寻觅和解决情与景的结合部,以达到情景交融。景是客观的人或物,是“实”,情是钢琴演奏者从钢琴作品内容和生活体验上产生的情思,是“虚”,钢琴艺术的心理控制就是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用以实代虚的手法,以景为基础的化景为情,以景代情,景中有情。另一方面是用求虚离实的表现手法,以情为主,不拘泥人物的原形实况,捕捉人物生动的特色,创造出神似的情感特征。中外不同的钢琴作品都爱表现牧羊女的形象。有的钢琴演奏者着重表现她的职业特色,形象逼真,手持羊鞭动人景象。听起来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牧羊女;有的钢琴演奏者在演奏中着意追求牧羊女的生活情趣,使听众感受她不仅是一个牧羊女,也是一个热爱生活、情感丰富、美丽多姿的妙龄女郎。前者着重强调了外在真实形象带来的情感体验,后者着重强调了内在虚拟形象带来的情感体验。
自作移情
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情感体验应该从“自作”而来。钢琴艺术中的“自作”就是演奏者的想象、联想和创造。它是“物为我化”、自我提升的过程。常言道,自作就会带来多情。当用钢琴音响表现黄河时,演奏者便用丰富的想象力将黄河的伟大人格化、情绪化、情感化;当用琴声表现美丽的鲜花时,往往把鲜花女性化。钢琴演奏者将自我的想象、联想和创造转移成情感的表现形式,这就是钢琴艺术的深层情感体验,是达到情景相生、情物交融,激发自我情感意蕴的高水平演奏效果的必由之路。自我意蕴就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化、个性化。任何钢琴演奏者都有自己的个性。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生活积累都是相异的,加之艺术经验、品格、流派等等不同,所以每个人对演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不可能相同的。正因为有这些相异之处,才会出现不同风格、不同特色、不同创造性的钢琴表演,钢琴艺术才会有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新局面。钢琴演奏者掌控了“自作”的心理要素,就可以将其深化为曲中之人,进入“物我为一”的钢琴演奏境界,使主观的情感体验与客观景物的感性形象融为一体,升华为动人而美妙的钢琴音乐。古人云:“吾写
【浅论钢琴艺术的情感体验】相关文章:
浅论现代城市环境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04-14
浅论欧05-28
当代钢琴艺术发展的几个特点探究06-14
浅论艺术作为模仿和表现的两种形式论文04-30
钢琴伴奏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分析论文04-14
浅论广告创意05-28
浅论形式美05-10
浅论境界、意境与意象04-28
浅论先秦“中和”美学思想05-03
浅论企业贸易秘密的保护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