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教学与审美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应该是审美型的人,素质教育应把培养审美型的人作为教育目标。音乐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以它独具的审美功能对培养审美型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教学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关键词:音乐教学 审美型人才 培养
当代社会对人的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应试教育”则愈来愈不适应这种要求。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成为必然趋势。实施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全面的、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没有音乐教育,青少年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在素质教育的条件下,以往不被重视的音乐教学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审美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音乐教学
合格的现代人应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的素质。高学历的人不一定是高素质的人,特别是“应试教育”前提下的“高学历”。一个合格的现代人应该是“审美型”的人。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社会越向前发展,人就越强调对自身美的塑造。通过社会实践,人从“自然人”上升为“社会人”,再上升为“审美型的人”,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同时它也应成为人们努力的方向。审美型的人应具备以下主要特征:品德高尚,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很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素质教育应把培养审美型的人作为教育目标。
纵观人类历史,凡是为人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者,都可以说是审美型的人;而这些人大多又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不仅非常重视“乐”的教化作用,认为“乐”具有感化人心、陶冶性情,在潜移默化中使人接受仁义之道从而发展为“全人”的功能,而且他对音乐还有很高的鉴赏力。据《论语》记载,孔子听了《韶》之后“三月不知肉味”,可见他对音乐的理解已达到极高的境界。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听到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时,竟被那如泣如诉的旋律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说他已从中“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更是对音乐情有独钟,每每在工作之余拉小提琴自娱。很难说他的相对论不是来源于音乐赋予的灵感。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不仅文学方面功力深厚,而且在音乐、美术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如果没有他的音乐修养,也许我们至今也读不到完美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文译本。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可见音乐在人的素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而音乐教学,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以它独具的审美功能,对培养审美型的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音乐教学,但音乐教学的审美功能并不是随便就可得到发挥,它需要教师去开发、去利用。通过音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乐理、会识谱、会唱歌、会弹琴,而且要让学生会欣赏一切美的事物,学会在生活中和学习中表现美、创造美。
第一,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是美育的首要任务。一个不能欣赏高雅艺术的人不是一个审美型的人,也不是合格的现代人,如果一个大学生只能接受流行音乐、地摊文学,那他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通过音乐教学,要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让学生分清美与丑,辨明雅与俗。高师音乐教材中的作品,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诸方面的要求编选的,在重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体现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兼顾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大都是一些久经考验的优秀声乐、器乐作品,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利用,可以起到美育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但这必须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要上好自己的第一堂课,开好第一次歌曲演唱会、办好第一次音乐欣赏活动。通过这些工作,让学生初步懂得一点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对人类生活和开发智力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应注意把什么是真正的艺术美、艺术享受,什么是低级趣味向学生讲清楚,并始终贯穿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