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角度下的中国文艺美学

时间:2024-07-24 22:56:40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思想史角度下的中国文艺美学

中国文艺美学的出现有着深刻复杂的思想史背景,从历史上说,中国文艺美学都更多地体现为一个思想命题,而非仅止于学科命题。在遭遇现代性西方之后,中国文艺美学就已置身于反传统、反帝国主义、反现代的多重语境之中。在20世纪,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呈现出科学方法论与人文本体论两条线索。中国文艺美学在80年代随着美学热的兴起而获得了重大的历史进展,也由于美学热的退潮而逐渐进入学科化与合法化讨论之中。然而,作为一种植根现实的思想文化态度,中国文艺美学尤须意识到学科话语的限度和现实关注的重要性。在时代风云变幻之际,中国文艺美学应以整体性的世界视野和立足中国现实的立场,进行当代思想分泌和现实文化批判,这一点才是它永葆思想意义的关键所在。
  多年以来,文艺美学的学科讨论持续不断,名称、概念、知识、方法、体系等成为讨论的焦点。然而从历史上说,中国文艺美学都更多地体现为一个思想命题,而非仅止于学科命题。作为一个思想命题,文艺美学是嵌入历史并超越历史的。本文即是将文艺美学放置在历史文化背景之中,通过进入历史语境借以描述其发生、发展的轨迹,并透视其背后隐含的文化思想意义。
  
  一
  
  文艺美学是现代文化现象,它同现代艺术观念、美学学科的关系殊为密切。中文的文艺主要指的不是文学与艺术的并列,而是指作为艺术的文学。作为艺术的文学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自律性,但艺术自律并非古已有之。在西方,从模仿论到表现论,艺术的本源都是外在的,而只有到了近代美学的创立(1750年鲍姆嘉通《美学》的出版),艺术才真正找到自己的感性审美本体。没有美学的建立,现代艺术观念不可能影响如此之大。当然,这也是理性主义哲学进一步圈地的结果,它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无情摧毁了西方人苦苦建立起来的理性大厦,哲学往日辉煌不再,它很难再提供一整套的新的思维框架和思想视野,而以感性、自由、艺术为内容的美学(诗学)则一跃成为引领时代的思想前沿阵地,成为哲性诗学。①
  100年多前,中国引入自律性的艺术观念其直接动机就是反传统(反封建)。反传统有两大利刃,在文化上是科学,在社会上是民主。在引入西方分科(学科)体系后,四部经部遂成为七科之文科,而集部也相对得到提升,与经部平起平坐,同时文学又焕发出重大的社会作用,在梁启超、鲁迅、李大钊那里,现代新文学一直在反抗传统中的旧模式、旧风格、旧趣味、旧观念,成为整个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从文艺上说,现代中西方都认为现实不合理,但内容不一样,中国是反传统,具体内容是反封建主义,而西方是反现实(现代),具体内容是反资本主义。中国认为现实深深受制于传统中的消极力量,因此欲改变现实则必须借西方以反传统,必须反对将艺术视为附庸、视为小道的看法。而现代西方则是另一景象,艺术自律化的发展使其过于独立,艺术不再承担其他外在的教化、政治、宗教等内容,包括各类的批判性内容,以至于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批判都可能无法触及整个社会的根基,就连如今声势浩大的后现代、后殖民、文化研究思潮,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本身也没有产生更多的实质性改变。在西方,制度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已经成为两套相对独立的体系,不过却共属于资本主义社会。
  古代中国文学原重政教,非常强调社会性,但现代中国首先要破除的是古代大一统专制皇权,反奴役求自立,倡导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反中世纪、反封建主义)以来所强调的自由、民主、平等。其二,现代中国还要反帝国主义(外来力量的压迫、歧视、渗透、侵略等)。西方资产阶级在反传统之时争的是个人,但过度个人化之后,社会零散化、分裂化了。现代中国反传统之时却遭遇反外来压迫的现实,国家一直不独立,因此争的是国家,但过度的国家化之后,国内的一切事物都围绕国家转、围绕政治转。一体化也一度成为中国20世纪中后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其优点是发挥了文艺社会价值,而弊端在于遮蔽了文艺美学倡导自律、反抗依附、拒绝迷信的反传统反现代的思想内涵。
  寻求艺术自律性无非是通过艺术而反抗一种陈旧落后的政治话语霸权的干涉,并寻找符合艺术艺术发展的政治话语。但是中国政治话语本身却极其复杂,既有传统消极因素的遗留,也有对西方实用主义的挪用,还有西方千丝万缕的影响,以及话语权的单一化等,其结果自然是艺术自律迟迟难以建立。当然,即便如西方那种完善的现代性体系,同样存在着更加隐秘、多变的、间接的话语权力控制,如工人阶级的消失和中产阶级的壮大随之导致革命形势的深刻变化。因此,西方后现代哲学的最终使命就是发现西方政治话语的隐形权力结构及其根源(如理性中心主义)。这种外在力量的强制性规约对中西文化艺术都是明显存在的。
  在西方,审美态度、艺术自律是社会制度现代性(资本主义与反封建主义)发展的同盟者,但也是其反思者。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行为合理化的制度现代性导致西方社会的理性化、计算化、规范化、客观化,也导致了人的异化、非人化,审美现代性原以其自律性、叛逆性反封建主义,为西方制度现代性的建立摇旗呐喊,随后又反击高度发展的制度现代性对它的规范和压制,如商品化、市场化、资本化等。这不仅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命题,也是现代社会的文化命题。
  在中国,从历史时段、经验积累等方面,社会制度现代性(现代政治、经济、法律机制等)没有充分发展起来,所以在追问艺术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时候,最终选择的都是不抛弃艺术的社会性。中国文艺被纳入了近代民族叙事(革命、建设)框架之中,它很难获得纯而又纯的唯美的、自律的生存空间。而这一生存空间的获得则在于制度现代性的高度发展以至于允许各类插科打诨、惊世骇俗的东西产生,但是问题也将随之出现,即非政治化的结果恰恰是远离了政治化,抽空了文艺的政治价值担当,其实,被政治裹挟和被政治不屑一顾(包括对政治不屑一顾)都是可怕的。
  就中国而言,危险因素不仅是传统蒙昧主义、专制主义、权力主义等,现代性中的消极因素的危害也同样不可忽视,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亦不可掉以轻心。客观而言,传统自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但传统如果没有经过现代性的洗礼,没有个性、自由、理性、平等等的意识,传统恐怕更多地将是一种惰性,或者仅仅是民族主义的一厢情愿。其二,如果对现代性本身充满无反思的幻想的话,也同样会出现问题。传统中消极力量的危害自不待言,而现代性极端或片面发展导致的理性帝国、经济神话(GDP崇拜)、科学神话、知识神话,不也正在戕害着人类的心灵吗?其三,中国国家已经获得了民族、国家独立,但帝国主义(意识形态霸权)的阴影依然徘徊不去,不仅有西方的旧帝国主义,还有西方的新帝国主义,如后殖民文化帝国主义在今天依然有着无可忽视的巨大影响力和渗透力。
  中国文艺所遭遇的问题是忽视反传统、反帝国主义、反现代的多重语境,或者无法灵活化地定位,总是倾向于从某一角度定位,而没有通盘考虑。反观文艺美学,它就置身于反传统、反新旧帝国主义、反现代的多重语境之中。反传统所追求的个人、自由、自律,反帝国主义所追求的自尊、自强、独立,反现代所追求的自我反思、社会批判,在今天并没有消失。说文艺美学已经死了,并无助于思想的推进。
  
  二
  
  在现代美学文化语境中,文艺美学早已出现,只是没有用这样的称呼而已。哲学上虽有理性、感性之分,但根本上一切心智活动都围绕真、善、美三大核心。真即科学(认识论),善即道德(伦理学),美即艺术。围绕美本身的文艺即是文艺美学(或艺术哲学)的关注内容。
 从语用上说,首次明确而有意识地使用文艺美学这一概念大概可推现代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先生,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初。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艺术

【思想史角度下的中国文艺美学】相关文章:

中国思想史:境况、描述与解释03-04

简评葛兆光先生《中国思想史》11-15

魏晋六朝文艺美学探讨03-27

寻求“精英思想”与“民众观念”的统一-对中国思想史的一些思03-19

从方法论角度简析中国美学的研究现状02-27

试析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谈中国文化的特征02-28

试论中国伦理思想下的武德03-20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下)03-20

浅析老庄与阿道诺文艺美学观之比较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