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无功利:文学的“去政治化”理想

时间:2024-05-22 13:49:30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审美无功利:文学的“去政治化”理想

毕业论文

类似的问题总是多少和“纯文学”观念的出现相关。“纯文学”通常可以作两方
面的理解:1是指相对于通俗文学而言的高雅文学;2是指区别于哲学、历史学和社
会学等学科的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此处指的是后者。之所以强调“文学”概念的
现代意义,是因为“文学”从来就不是1个确定的概念。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西方
文化语境中的“文学”(Literature)本是书本知识和文献资料的统称,直到19世纪初
期,法国作家斯塔尔夫人所说的文学依然“包括诗歌、雄辩术、历史和哲学”

,而
康德的“审美无功利性”和席勒的“艺术为自己立法”的提出才使得文学作为纯粹的
审美想象的概念得以确立。在中国,文学的泛化现象同样严重。“文学”1词最早出
现于《论语·先进》,按杨伯骏等治经者的权威解释,它指的是以儒家学术文化典籍
为代表的1切文化文献。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著名的“文笔之辨”,可以视为现代
文学观念的萌芽,但遗憾的是,“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并没有触及文学的本质,

[美]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149、150页。

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刘勰:《文心雕龙·总术》,见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03页。25
从而也无法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文学观。真正赋予文学以现代意义的是王国维。王国
维接受了康德的审美自足观念,强调文学无功利的审美特征,指出文学“有纯粹美术
上之目的”

,而无政治、道德教化之功用。在此基础上他第1次使用了“纯文学”
这1概念,并1直影响至今。
关于文学与政治之间的争吵正是在对文学的本质的探讨过程中展开的。实际上,
那些坚决在文学与政治之间划清界线的人并不认为在“纯文学”之外还存在所谓的“杂
文学”,文学与纯文学的概念在他们那里是重合的;而那些典型的文学政治化论者似
乎也不愿意认为有些作品是可以脱离意识形态而独立存在的,不过他们却并不拒绝承
认文学的审美特性,阿尔都塞就认为艺术作品“既是审美的又是意识形态的”,

詹姆
逊对文本的政治无意识分析同样是以对文本的语言、结构和形式的审美观照为基础
的。看起来文学的审美特性已经被广泛接受,政治化的文学批评已有向审美无功利妥
协之势,而政治似乎也成了贴在“纯粹”的文学上面的商标,可以随时揭去而对文学
无任何影响。1时间,文学的“唯美论”与“唯情论”成为主潮,人们开始专注于文
本的语言与形式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对文本之外的1切则置之不顾,1个自足的、
独立的审美世界由此形成。然而,果真存在1个超然于世外的“纯文学”的自由王国
吗?
阿尔都塞的回答是富有启示的:“(文学作品)不考虑到它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特殊
关系,即它的直接的和不可避免的意识形态效果,就不可能按它的特殊审美存在来思
考艺术作品。”

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可避免使得文学的“去政治化”只能是1种心造幻
影,“纯文学”的自由王国也只能是1个无法抵达的乌托邦。“文学”自出现伊始就显
示出强大的包容性,只是到了最近1两百年,随着学科的细化,文学才逐渐赢得独立
身份,但我们至今都无法确定这1概念的边界。这1事实雄辩地证明,“文学”是不
变的,变化的只是我们的文学观念。而这恰恰回到了伊格尔顿的观点:1件作品是不
是“文学”是由1定的价值评定体系决定的,而这些价值评定本身与社会意识形态密
切相关。我们当然不应该忽视文学的审美特性,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这种“美感经
验”是被我们“审”出来的,这1过程已经被我们在隐蔽的社会权力结构和关系
网络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见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7页。

[法]阿尔都塞:《抽象画家克勒莫尼尼》,见《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第
537页。

同上,第537页。控制下形成的感觉、认知、评价和理解的模式所操纵,而“审美”的功利性也正潜藏
于其中。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创作就是1场社会化生产,强行斩断文学与社会政治的
关系,其本身往往就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正如许怀中在批评司马长风的“文学非政
治化”主张时所说:“这种‘远离政治’的观点,看来似乎是要脱离任何政治,但其
实也是1种政治。”

2.2.4本章小结
由语言无意识过渡到政治无意识再到文学的政治性,这中间经历了几次略显粗糙
的跨越,这种跨越所留下的痕迹多少会使本文将语言、文学和政治结为1体的论述略
显牵强,但无论如何,将3者视为1个统1的整体总是可行的。既然文学是语言艺术,
而语言和文学又与社会意识形态密不可分,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在3者之间存在1
个契合点。政治无意识理论正是解决这1问题的有力武器。詹姆逊的文本阅读和阐释
方法为我们开辟了1条进入文学和语言的新道路。他试图证明,政治并不是通常所认
为的那样是在文学文本的语言结构之外并对它施加影响的,而是已经渗透到语言结构
之中。换言之,每1个文学文本都是1个自足的语言结构,而每1个语言结构都是意
识形态性的,文学的政治意识形态性就体现在语言的政治寓言化形式中。这种政治效
果显然需要1种寓言化的阅读才能获得。很明显,詹姆逊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就是在语
言和政治两个维度上同时进行的,但由于文学语言天然的意识形态性使得这两个维度
实际上是重合的,语言、文学和政治在此融为1体。循着这条思路,我们就可以理解,
文学或者语言的问题,其实也是1个政治问题。而如此费劲地强调这1点,显然只是
为了使下文将要展开的近代文学语言变革的探讨有1个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审美无功利:文学的“去政治化”理想

【审美无功利:文学的“去政治化”理想】相关文章:

文学翻译的审美途径05-23

“五四”文学审美形式论07-28

文学作品的功利性研究论文09-14

文学教学中的文本审美探讨10-15

网络文学审美研究论文09-17

短信文学的审美特征05-23

丝织锦绣与文学审美关系初探10-12

试析知识化和功利化正使大学文学教育远离文学10-21

试论舞蹈创作的文学性和审美09-03

儿童文学下的小学语文审美教育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