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长恨歌”到“长恨歌”之我见
摘要:电影自诞生以来,便与文学保持着较亲密的关系,可以这麽说在任何一年里,最受关注的电影都是以文学著作题材改编的电影。香港导演关景鹏执导的《长恨歌》就是这样一部取材于长篇小说题材改编的电影。但电影长恨歌的上映,并没有像想象那样反映热烈,甚至还受到了一些观众和评论者的批评责难,责难者大多将电影和原著进行比较,认为影片没有传达出原著的丰厚内涵,女主角的演员选择不够理想等等。电影与文学是互相需要并且互不相同的两门艺术,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与文学原著理论上是两个不同的作品,电影没有必须忠实于文学原著的义务,不能把是否忠实于文学原著作为评价电影作品的标准。
关键词:文学原著;电影;忠实;评价尺度价值;改编
一、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1、电影为什么对文学情有独钟
首先必须看到,电影必须有剧本,即电影是一种综合多种艺术因素(包括文学在内)的综合艺术,电影必然有也必须有文学因素。换言之,电影一般不能仅凭电影导演脑中的蓝图”上去就拍,而必须首先有一个完整的文学剧本,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整个电影作品的艺术创造。那么,这个剧本从何而来呢?自电影产生以来,专门并直接为电影而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就一直不占电影文学剧本的主流。电影最初是用戏剧的眼光拍摄的,为什么戏剧剧本没有成为电影主要的剧本源地呢?很可能是因为,对电影来说,戏剧剧本过于舞台化,假定性程度太高,不太生活化,而电影恰恰是非常生活化的一门艺术;同时戏剧剧本的剧情太受时空因素的限制,对电影来说拘谨,不够自由――电影要求时空转换要十分自由和灵活。而文学(实际上主要是小说)的生活化、写实化和时空自由性正切合了电影的性格和需要。因此电影所以对文学情有独钟,实际上是由电影和文学各自的特性所决定的。这种情况发展到后来,就不仅是电影需要文学,同时文学也需要电影。文学在借助电影巨大的市场效应所产生的连带作用提高了其在读者中的号召力,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读者。
2、电影作品并不是原著的电影版:
电影除了文学因素,还包含其他许多艺术因素,是多种艺术因素的有机综合体,它是另一种艺术,它具有与文学大不相同的艺术表达手段,文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不能认为由文学作品改编拍摄而成的电影作品与文学原著是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应将它们视为两个作品,二者至多在比较宏观的要素和层面上可能较为一致,其实际的艺术和欣赏效果是不可能等值的,二者不可能是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其间的差异或大或小,但总是存在的。由此,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作品只是意味着电影作品从某一文学作品取材,电影并不因此丧失掉自由创造的权力,电影没有义务必须忠实电影文。改编电影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需要和作为一部独立的艺术作品的需要去进行一切必要的设计和安排。因此,不能笼统地以电影作品是否忠实于文学原著作为评价其优劣的尺度,最多可以拿电影制作者意欲达到的与文学原作或离或合的目的和效果来评价它。然而,并非一切电影作品都可以准确地、清晰地从电影作品之外找到电影制作者的意图。这就仍然要回到电影作品本身。这也不意味着不能在电影作品与文学原著之间进行某种比较,如在对某些问题的处理上谁做得更好人们所以常常要求电影忠实于文学原著,可能出于以下原因:某一电影来自某一文学作品并常常沿用原来的文学作品的名字,这似乎就意味着这是在用电影的手段来呈现那同一部文学作品,因此也就意味着电影对那篇文学作品天然地负有“忠实”的义务。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学本位的眼光,电影只不过以另一种方式在传播着文学作品。在这种眼光之下,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某一电影作品作为一部独立的艺术作品的地位就很成问题了。这应该说是电影独立地位的迷失。
3、电影长恨歌与原著的异同,及原著与电影作品关系分析
(1)相同之处:阅读过长恨歌原著并且观看过电影的朋友不难发现,电影版在故事框架设置、女主角命运安排方面基本接近于原著,
(2)不同之处:电影长恨歌除开上面所陈述的相同性外,在其他人物形象塑造上与享有盛誉的小说版出入较大。a.影片删减或增添了次要人物,如删掉了邬桥的阿二、上海平安里的牌友萨沙,增添了舅妈以及与琦瑶青梅竹马的表弟、还添加了程太太。
b.影片在次主要人物关系的处理上有明显的变动,如将小说中始终爱恋琦瑶的程先生升格为男主角,并将其作为叙述者,见证了琦瑶的每一段情感起落,以及她的最终归宿――被最后一位情人杀死,而这位情人是程先生返城后引见给琦瑶的――他下放云南支援边疆时认识后成为忘年交的老克腊。人物塑造中对于王琦瑶闺中好友蒋丽莉的生平安排变动最大,其实是将小说中吴佩珍、蒋丽莉两个形象糅合到一人身上。
(3)电影长恨歌的改编有着导演很深的个人烙印,导演在影片中注入了由原著给他带来的创作灵感,融入了自身对于某些情理的感悟。对于这部影片优劣的评价应该更多的从影片本身出发。因为电影通过影像呈现人生,而小说使用文字概括、提炼、再现生活。正如张艺谋的系列影片,故事框架来源于小说,而情节安排和形象塑造则是“随心所欲”,观众、影评人似乎也并没有用是否忠实于原著来苛求其改编自小说的电影。
4、避开原著从影片本身出发分析长恨歌的成败
剧情发展的交代和人物关系的过渡都太过粗糙,如影片开始后没多久,蒋丽丽与琪瑶突然的争吵,琪瑶上海三小姐称为的突然出现,以及琪瑶与人物口音与上海这个明确地域背景的不一,梁家辉和郑秀文的港腔普通话始终让人觉得怪怪的,这不象是久居上海的人的语言,倒象是刚从香港到上海投资的港商的话语:)相反,蒋丽莉在香港多年后回到上海,倒操着一口比那两位更纯正的国语。虽然,这是演员出处本身使然,没有使用配音演员给最重要的两个角色配音,是电影的一个明显失误。长恨歌虽然不尽如人意,还是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的。它充分揭示了悲剧意蕴.
二、“长恨”的悲剧意蕴
(一)女性情感困境――一步走错步步错
无论什么时代,对于绝大部分女性而言,不论杰出还是平凡,婚恋都是其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乐章,值得她们精心经营终身维护。现实生活中没有女性愿意拿感情当儿戏,也几乎没有女性愿意此生经历两次以上的婚恋。但实际情况是,茫茫人海中,总有一些人的首次情感选择是错误的,如果是男性特别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男性,也许不会留下什么阴影;但对于东方女性特别是传统观念熏陶影响下的中国旧女性而言,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哪怕是处于相对开放的都市,哪怕她们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中,她们如同已经贬值的嵋商品,失去了话语权,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再次自由选择感情的权利。<长恨歌>中的女主角王琦瑶就是因为第一次的感情选择错位而造成终身不幸的形象,她的命运遭际让我们领略了“一步走错步步皆错”的女性情感困惑。影片开始打出的字幕“在自己的城市看不见城市,然而在错误的年代,却总碰到自以为对的人”虽有故弄玄虚、令人费解之嫌,却也隐约提示了女主人公在自己的城市――上海。一直做着错误的选择,让观众对她的人生苦难有一思想准备0我们看到作为上海“三小姐”的王琦瑶心甘情愿投身于军政要人李主任的怀抱,不免感到惋惜。由于电影中女主角的生命轨迹和小说中的较为接近,所以只要读过小说的人,便自然想起琦瑶外婆的感慨和怜惜:这孩子头没开好。在影片中,王琦瑶的寡母面对琦瑶舅妈及表弟的求婚,表现得既无奈又心痛,她做不了已是“上海小姐”的女儿的主,但对如花似玉的女儿成为别人的外室,还是有所不甘的,这从日后琦瑶回家母亲提到邻居的询问可以感受到她的内心缺憾。李主任因为官场上的是非惹下麻烦,危急时刻被神通广大的穆小姐“救驾”亦因此被欣赏他的穆小姐软禁。就此从人间消失。李与琦瑶同居虽只有几个月的光阴,但这段短暂而极度繁华的经历给她带来了终身洗却不去的影响:旧社会高官情妇的身份令一般家族、家庭无法接受她。而抹不去的天然气质和经历豪华后的风韵又吸引着具有审美鉴赏力的男人,这就注定了她丑后的感情劫难。年纪尚轻时遇到的富家子弟康明逊就是这样的代表,琦瑶和他相互吸引依恋,但却没有未来感,不仅谈不上婚姻,连长久的相伴也是梦想,而琦瑶因为自己的历史经历,在得知自己怀孕后,也表现得相当的冷静理智和自尊,没有吵闹、没有要挟,打胎不成后。一人吞咽苦果,承担起所有耻辱和责任。如果说王琦瑶的前两次感情遭遇多少有些身不由己的话,第三次陷入和一个与女儿同龄的老克腊的恋爱真是匪夷所思,我们会认为她多少有些荒唐糊涂、感情泛滥,自活了几十年。但若仔细思量推敲。却是经历前两次短暂欢爱后情感生活留气象万千。
(二)男性爱情态度――有所保留和逃逸
比较起以前同类女性题材的影片,导演关锦鹏在影片中对女性的无限同情,对男性的失望与批判的叙事立场同样鲜明。影片《长恨歌>整体基调哀怨感伤,延续了关导一贯的对女性的悲悯情怀。不可否认,王琦瑶的悲剧性命运与先后和她共涉爱河的三个男人息息相关,他们都因为爱琦瑶而与她结合,但都很快离开了她,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爱情不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当和其他利益或人生目标相冲突时,爱情就得让路退后。霸气十足的李主任不费吹灰之力,以地位和物质作为强大的后盾,俘虏了虽精明有心计但毕竟涉世不深的来自平民阶层的王琦瑶,他对于琦瑶来说,是生活的全部;而琦瑶对于他而言,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或一段插曲,正如后来投靠“四爷”到并与“四爷”一起来公寓追寻李主任下落的副官所言,姓李的“和这个女人相处算是长的了”,可见李主任对待女人的一贯态度。虽然他也珍惜怜爱年少清纯与他同经风雨的琦瑶,和她如夫妻般相处,替她买了公寓,留给她较为丰厚的积蓄;知道琦瑶会在公寓等他,在无路可走时特地拜托程先生给琦瑶带信,但对于他,他们毕竟不是感情弥笃的患难伴侣。所以应验了蒋丽莉劝王琦瑶离开上海的那段话:“夫妻不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何况他们不是夫妻。
影片从侧面简单补叙了李后来辗转荷兰定居于巴西的人生归宿,再也没有与琦瑶联络过,难道几十年下来,他一直没有人身自由吗?要是有情有义的结发夫妻,哪怕时光流逝,对方人老珠黄,也应是另一种情景,但琦瑶只是他曾经的情妇之一,他没有义务对她的一生负责,在长痛不如短痛之后,他与琦瑶就此割断了所有联系。王琦瑶第二次情感选择对象康明逊迫于维护传统观念下的家庭声誉,无法给相爱的女人一个名分,后又为了振兴家族,在父亲的安排下。丢下爱恋的女人和自己的亲生骨肉,只身去了香港做生意,再也没有回头。虽然他也向往有妻子儿女的温馨家庭生活,但琦瑶的历史身份令这个儒弱的男人没有勇气为爱情而放弃其他的人生要义,临阵逃脱的他让琦瑶承受了极度的难堪和耻辱:在舅妈的帮助下拿出积蓄和患了绝症的男人结为夫妻,为将出世的孩子买一个名义上的父亲。
至于第三位老克腊对王琦瑶的爱慕则是叶公好龙式的怀旧审美心理,从王琦瑶身上窥探旧上海繁华梦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对物质享受的欲望驱使他决定离开上海。当琦瑶恳求他推迟几年再走时,他的回答是“这有什么分别吗?”虽然他对老程表白他会回来,因为他喜欢琦瑶,但这种表白是苍白的,他没有用心体会也根本体会不了琦瑶的感受――相爱的人一个一个都离开了她,离开她离不开的城市,她的爱情挽留不住任何人。内敛坚韧然无限寂寞的王琦瑶再次被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王琦瑶的悲剧是自己的选择错位造成,同样与男人的自私、懦弱、无能等品格、性格相关联。对于王琦瑶而言,程先生是男性中的例外,然而换个角度看,影片中善解人意然无限委屈失落的程太太何尝不是丈夫“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感的牺牲品,蒋丽莉还算幸运,没有如小说中一样,一辈子放不下程先生。对于蒋丽莉和程太太来说,程先生的感情同样是有所保留甚至是自私逃逸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三)虽有缘却无份一“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中女主角王琦瑶的人生境遇固然令人“长恨”长叹,然而影片的男主角兼叙述者程先生今生今世何尝不“长恨”,他有缘与琦瑶相识,并对她一见钟情,他欣赏琦瑶的美,并挖掘了这种美――建议、帮助琦瑶参加“上海小姐”的选美,当然也渴望这种美与自己长相随。但由于性格原因,更由于王琦瑶的爱情价值观以及命运的安排,最有资格爱琦瑶、并可以给她虽平凡但幸福人生的程先生,却一再失去与她牵手的机会,什么叫阴差阳错、什么叫咫尺天涯,除了观众的唏嘘抱憾外,我想程先生感受是最深的了。跟睁睁看着王琦瑶经历着爱她又都离开她的男人,却只能和她保持着精神上的联系,提供物质上的帮助,精心保存着她当年的照片。当他走进李主任为琦瑶买的公寓时、当他和蒋丽莉重聚起舞时、当他看着王琦瑶为了肚中的孩子和傀儡丈夫拍结婚照时。返城后看着心爱的女人和年轻的老克腊堕入情网,内心一定五味杂陈。他为琦瑶先放弃了蒋丽莉的爱情以及去香港的机会,后失去了还算和谐的家庭。程先生的心里是很苦的,可以用“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这一句曾经流行的歌词概括他对王琦瑶的一片痴心和真情,程先生的一颗心始终系在琦瑶身上,琦瑶开心幸福程先生就放心,琦瑶不幸伤心程先生就揪心,但任他如何牵挂不舍,却无法替代琦瑶选择感情和人生,他始终尊重琦瑶的选择,压抑着自己的失落(赞美公寓的漂亮)、心痛(看着琦瑶为李主任撞墙捶地、和患绝症的男人拍结婚照)和嫉妒(看着琦瑶和老克腊成双出门去华侨商店),无怨无悔地关爱她。程先生唯一一次生气对琦瑶说的话是:“你糟蹋自已我管不了,石丁别糟蹋我的照片。”(琦瑶当年的照片)“人家有的是时间,你还有时间去忘记他吗?”虽是埋怨,却是源于心疼。到了王琦瑶香消玉陨,看着琦瑶熟悉的容颜,程先生难以抑制心中悲痛,老泪纵横长流不止,令人动容。和自居易《长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柑和流”的意境何其相似。从相识开始就产生的情愫将伴随着程先生走到生命的终点,用“此恨绵绵无绝期”来描述他今生今世的爱恋、守望、遗恨是一点不为过的。
古今中外,爱情是文学作品恒久的主题之一,由于悲剧性爱情契合人们的审悲心理(调动人们的审美快感),从某种意义上更能打动人心,彼此相爱的人不能结合或被生生拆散,前者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贾宝玉,后者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因为美好的感情美好的生命被毁灭而令人心痛惆帐不已,同时亦具有无限美感,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形象。但我们同时发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主人公及《长恨歌》中的程先生,不记回报且终身不渝地爱恋着一个人,他们的人生遭际虽然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力量,但令人生出别样的感动与幽恨,这感动与幽恨如绵绵细雨,浸湿了我们善感心田,滋育了挥之不去的凄美。
结论
以文学著作改编的电影,它不一定要完全忠于原著,因此对该类改编电影作品的评价不能够仅从电影的是否忠于原著出发或者是下定论,有时候甚至可以暂且抛开原著,侧重于导演创作的影片本身.在此前提下对影片作出评论。即使一部失败的改编作品也具有它值得我们学习和肯定的地方。不能片面的论断。
【浅谈“长恨歌”到“长恨歌”之我见】相关文章:
品读《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06-03
股票增发之我见06-03
浅析朱自清文字之我见05-30
关于祖传物品立法之我见06-10
驰名商标司法认定之我见06-07
取保候审措施实践思考之我见05-02
浅谈生命的可贵06-08
浅谈供热节能06-02
对民事审判监督程序改革之我见05-23
浅谈行政公益诉讼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