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传播媒介研究

时间:2024-10-12 19:38:15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城市雕塑传播媒介研究

  摘要:目前针对城市雕塑的研究多借符号学、文化学、社会学、图像学这几种方法论,通过对城市雕塑的内容、题材、媒介、功能、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分类方式,探讨城市雕塑与形式语言、城市形象、公共空间、公共情感等方面的联系。本课题将目光转向一种新的视角,即传播学理论,以湖南长沙黄兴街《老长沙》雕塑群为例,从媒介研究主要视角――文本、机构和受众三方面来探讨城市雕塑对于雕塑自身发展、社会文化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意义,意在凸显城市雕塑艺术在城市文化历史进程中,对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所起到的其他艺术门类所无法替代的功用。

城市雕塑传播媒介研究

  关键词:城市雕塑;文本;机构;受众;媒介

  一、城市雕塑的定义、历史及传播

  关于城市雕塑的定义,诸家各不相同。邵大箴先生在“交流、融合、超越: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学术会”上讲道:“我们为什么叫城市雕塑?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我们的城市改造和美化的需要,我们的雕塑出现在各个城市,所以把它称之为城市雕塑。”孙振华先生也谈到:“‘城市雕塑’”概念本身是不确切的,从空间功能上把握,称‘环境雕塑’比较好。”更有甚者,居然提出要用公共艺术代替城市雕塑的概念。纵观种种说法,笔者还是更倾向于邵大箴先生的观点,认为城市雕塑作为大众世界的艺术品不可推卸地承担着鼓舞大众、美化心灵的职责。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门类,是城市公共空间1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进程中负载着传播城市的文化传统、精神内涵的重要使命。其不仅是艺术家或者艺术家群体的杰作,也是权利阶层和公众社会意识共同介入艺术创作的体现。

  二、《老长沙》城市雕塑传播媒介研究

  1、关于媒介

  什么是媒介?在著名媒介文化研究学者麦克卢汉看来,媒介就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传达工具。例如“口语”、“报纸”、“互联网”,它们虽然分属于三种不同的传播方式,但它们都是媒介。他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不断在变。麦克卢汉曾经有过一句名言,“文化中的一切变化都是媒介的结果”。这无非是说万变的文化之中,不变的是媒介的作用。其实绘画、雕塑本身就是一种传统的媒介。

  2、文本研究:雕塑内容和组织形式

  文本分析,或者说是对媒介的意义进行研究,是媒介研究的出发点。

  《老长沙》系列铜雕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长沙黄兴南路步行街素有“三湘第一街”的美誉,是代表长沙市商业水平的城市名片,地处长沙“核心商圈”――五一商圈,是长沙最繁华的街道。这组铜雕共有九组雕塑作品,十六个人物,包括“吃臭豆腐”、“卖臭豆腐”、“修鞋”、“补锅”、“童趣”、“纳凉”、“剃头挖耳”、“看西洋景”、抢刀磨剪、打酱油等。传播者以老长沙人的生活情景为题材,采用了与真人真物的大小等同的尺度,运用了写实的表现手法,采用铸铜工艺来塑造形象。《老长沙》系列环境雕塑丢掉传统雕塑的底座和周围的隔热带,将观者直接引入到作品前,不是如常规一样高高在上,人们需仰视才见,而置身于熙攘的人流中,通过其外在形式、风格为受众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视觉信息,惟妙惟肖地再现了旧时长沙的补锅、磨刀、理发、打酱油、歇凉、儿童游戏等生活场景。

  “臭豆腐”在长沙又称“臭干子”,它是湖南饮食文化的代名词。雕塑“吃臭干子”桌子上放着的《长沙市民日报》原是1937年出版的,这是工作人员专门到省图书馆查找并复印下来,并做成雕塑。报纸和臭干子只是一个很小的语言符号,在雕塑作品中它们的实用性已不再,但当它参与到画面构成中后产生了单个元素不具备的历史价值,艺术性进而得到提升。如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所提及的“物在器具的器具性即使用性的显现中消逝着。相反,物在艺术品的艺术性即真理性的发生中还原着。”这组铜雕中的场景、道具的组合与聚合,蕴含着艺术家对长沙人历史的生活的解构与重构。同样,在雕塑作品中,各个元素符号的集合,产生了单一元素所无法达到的新的意义。它的再现和组合不仅是艺术家智慧和汗水的凝结,同样也唤起了观众对生活对艺术的共鸣。凡・祖能描述了内容分析的目的,是“把媒介内容的特征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特征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看,它关注的是利用量化的问题方法研究媒介再现在多大程度上反应社会现实。

  3、机构研究:《老长沙》雕塑创作团队

  作为传播主体的机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机构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商品的工业或者公司;广义的机构是指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大型组织实体和机构。媒体可以看作是一个更广义的社会机构。而作为生产和规划媒体产品的地方,媒体机构是媒体研究的主要资源。

  长沙市黄兴南路步行街的《老长沙》系列雕塑,是由长沙市华美雕塑有限公司担纲制作。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艺术品中不仅凝练着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域的文化,还彰显着本土居民的生活方式、本地的风土人情、重大历史性事件等等。因此,艺术家在选择艺术作品的构成符号时,都尽可能地选择最能表现雕塑作品最有孕育性的静止状态、有具象征性的传播符号,让人对整个运动的前后的过程一目了然,在脑海中自动生成完整的运动画面。不仅如此,雕塑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在服饰、动势、量感、节律、质材、与环境的制约与重建等等选择以及对时事动向的表现方面都需要是一个极好的把关人。机构作为艺术传播渠道中最重要的一环(即传播者),对于传播媒介形式和材料的选择都直接影响着受众的直观感受,因此在生产和传播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它或多或少收受众需求、社会文化、权利精英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在许多艺术形式中,尤其是像雕塑这种造型艺术中,艺术创造明显是一种和物质媒介材料进行“对话”的过程。媒体机构创造的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期待可以最终实现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美育的目的。

  4、受众研究

  受众作为传播的接受者,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又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个人,指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在传播中,机构与受众构成了传播的两级,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着矛盾。对受众的研究,除了对受众心理和行为进行考察外,“使用与满足”研究相当值得一提。因为城市雕塑不仅是艺术家个人的情感表达,同时也隐含着与受众的交互影响。《老长沙》群雕个案所反映出的正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的生活,打酱油、打陀螺、补锅、吃臭豆腐、看西洋镜等等,我们的父辈们都是这些事物的见证者、参与者,而我们通过观摩、了解这组雕塑,更能理解父辈们经历的生活与他们的思想,以达到日常更有效的沟通。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受众占据了主动者的位置,他们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成为了信息的寻求者。似乎已经远去的老长沙人的生活情景,又巧妙地艺术地呈现在现代人的眼前,仿佛是人群中的一份子,使受众心理产生实感效应。

  三、结语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性代表,在后工业社会的今天,不可推卸地承担着激励、鼓舞大众,美化心灵的职责。它以简单的抽象的外在形式、具有深刻寓意的作品内容激起广泛受众的共鸣。

  当下是中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艺术家或者是受众都希望谋求更有品质的都市生活,如何更好地搭建起这座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媒介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笔者希望借由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引进,丰富对当代雕塑的研究。

【城市雕塑传播媒介研究】相关文章:

从城市雕塑的角度谈人与环境03-07

电视与导游:简论作为旅游文化传播媒介的比较03-19

审计专业判定研究:有关研究的回顾及在中国研究的机遇所在03-24

审计专业判断研究:有关研究的回顾及在中国研究的机遇所在03-18

浅谈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研究12-10

护理研究论文03-18

茶道的个人研究03-18

视觉文化研究12-04

负商誉研究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