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美学视角下的悲剧观念再阐释
摘 要:悲剧与社会和人性息息相关。文章归纳前人著述悲剧的两个特点,对悲剧的概念再阐释;又从悲剧产生的本质探究悲剧文学的价值,得出“认识―反思―行动”一脉相承的价值论;最后针对当今悲剧泛化、悲剧艺术缺失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悲剧;价值;再阐释;定义
关于悲剧的论述,古今中外都有不同和不断更新的理解或阐释。且随着悲剧的发展,它的表现形式和价值也不断升华。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有这样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叔本华断言:“大不幸之展示乃是悲剧唯一不可或缺的。”F.L卢卡斯(Lucas)提到,“悲剧,对古人来说意味着严肃的戏剧,对中世纪人来说,是有着不幸结局的故事,对现代人来说,则是有着不幸结局的戏剧。”没有对于悲剧的完美定义,但不论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还是简洁而谨慎的判断,抑或是分类的具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有两个关键词是比较为大家所认同的,对于悲剧而言是必要的:一为“严肃”,二为“大不幸”。
所谓“严肃”,指具有价值,更高来说是具有艺术审美和哲学意义。用鲁迅先生的话即可理解为“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就是“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最终“毁灭”的悲剧。祥林嫂身处社会底层,是中国旧农村妇女的典型,在艰难处境中依然保持难能可贵的善良勤劳、坚强质朴的品质,但是残忍的封建社会给她的依然是无穷无尽的压迫,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她几经反抗无法逃脱桎梏,最终被封建社会吞噬。又如《浮士德》主人公浮士德一生不断追求:追求知识,追求爱情,追求政治,追求艺术和美,追求理想,却一一被扼杀,以幻灭告终,只能在呐喊中倒地而死。这些毁灭作为悲剧的内容展现了混乱、痛苦与残杀的悲态,但特别的是并没有让人悲观、意志消沉,而是隐含控诉,给人以悲愤、意志重建的斗志。这正是悲剧所具有的艺术审美和哲学意义。
所谓“大不幸”,根本是“不幸”,重点在“大”,体现在具有社会意义,能折射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性。“大”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悲哀,使人产生怜悯和同情,更需产生震撼,有一种直面的冲突使其直视当时的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正如《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毁灭”,悲剧中的“大不幸”是一个尖锐冲突的对立。这也正是悲剧与悲伤的区别。“将你的眼球挖出来”,是使我们感到悲伤的事情,但不是具有悲剧性的事情。因为,首先悲剧的产生不能是一个孤立的特殊的个人,而是处在大环境下的一个缩影;其次悲剧在悲伤过后一定有所反思,要启迪人们有所行动。黑格尔认为,研究悲剧关注的重要因素不是苦难本身,而是引起苦难的原因。鲁迅先生以犀利的文字刺痛国人麻木内心,是为救国;莎士比亚创作,源于社会矛盾激化、丑恶暴露和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他们在社会上引起巨大效应的作品的背后都是源于社会悲剧,直戳国民心底。
悲剧产生的本质,“按照席勒的方式,悲剧允许我们追求‘内在于我们本质的那种对无穷的渴望’,‘当人不加保留地运用其自由时’悲剧就会发生”,即在于社会与人类行为、人类自由的矛盾。悲剧与社会、人性息息相关,它的内涵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价值却一脉相承,分为“认识―反思―行动”三个层面。
一是“认识”,即揭露与批判。这是悲剧最直接的价值体现。它往往揭露的是命运的不可抗性或社会的阴暗。表现命运不可抗性的悲剧大多为古希腊时期的创作,一种叙述堕落如撒旦犯下罪孽,安条克骄傲而凶残;一种展示命运莫测,不幸同样会降临强者或好人身上,比如命运将尼禄、荷罗孚尼击倒的方式与亚历山大、凯撒没有真正的区别。揭露社会或人性黑暗是大部分悲剧所具有的共性,多反映在社会矛盾激化的封建社会时期。丑恶、压迫与人性丧失,在这类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直面社会现状,产生强大心理冲击及震撼,从而引起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是“反思”,反思人性,警醒世人。悲剧不同于喜剧,喜剧可能带来的更多是宣泄和娱乐,而悲剧艺术的价值在于其“拒绝让任何安慰、信任、欢乐阻塞我们的耳朵,使我们听不见同胞们受折磨的叫喊声”。又以《祝福》为例,祥林嫂最终得了个饱受歧视,在封建礼教残害下致死的结局,这不是一个偶然,而是当时社会现状下的必然――一个女人成为寡妇后的一般生存现状,其他旁观者的的一般反应。因此,她的悲剧不只让我们顿生怜悯之心,更促使我们在看清现实之后,认识到许寿裳所讲的“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的本质,进而进行自我反省:绝不能做封建礼教迫害下的牺牲者。
三是“行动”,即摆正人类价值观,获得“解放、恢复、振奋”。在认识到苦难不幸所在后,悲剧的力量还在于使人振奋,启迪人们做解决的行动。安托南・阿尔托认为悲剧“驱使他们在面对命运采取比在不面对命运时也许表现出的更加高贵、更加英勇的姿态”。这也是上文所提到的悲剧最不同与悲伤的地方。悲剧帮助社会发展摆正方向,而且最终一定是催人奋进的,不应该是让人感到绝望、沮丧、不幸、抑郁而无法自拔的效果。这也是悲剧最重要的价值与生命力。
总而言之,悲剧在每个时期都会最忠实地影射社会现状,或直接揭露,或反讽自嘲,这些极端的痛苦的目的都是为了表现内在的反抗与生命力,鼓舞人们做反抗与斗争,去获取光明和自由。
如今,悲剧文学依然对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悲剧泛化、悲剧艺术缺失等问题值得我们重视讨论。我们缺少悲剧艺术,因为有太多而不是太少的悲剧观流行。经济发展,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但是生存压力增大。人们更倾向于轻松娱乐的文学阅读来缓解已经紧绷的神经弦,而回避那些过于沉重且从表面上看来已经不太需要的的社会悲剧反思。让悲剧性充斥日常生活,已经变得不那么行得通,悲剧也逐渐“不具有修复悲剧的能力”。针对悲剧在当代的这种现象,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悲剧的弱化一定程度上是时代变化的产物,这体现了现在的社会矛盾并非很尖锐或者正在处于缓和的状态,人们的生存权与自由权得到了一定保障;但是享乐文化也不可肆意流行,这势必造成当代人耳边的安慰,容易让人忽略世界上还有同胞在遭受苦难,麻痹人心。悲剧文学的发展与艺术性的重建仍要继续研究,我们不必持消极态度,相信在缺乏和毁灭中的事物才弥足珍贵,在社会潜在的正义与邪恶力量作斗争的时候,悲剧观念会慢慢重建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伊格尔顿.甜蜜的暴力[M].方杰,方宸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美学视角下的悲剧观念再阐释】相关文章:
美学观念的生成及启示03-06
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广告翻译01-02
浅析中医药教育的美学观念03-01
从关联视角阐释文学文本的解读过程03-27
产权视角下的物权法研究03-26
信任视角下的关系营销策略12-06
演进视角下的企业并购探讨03-21
过程视角下的教育与课程理论思潮03-11
油画市场视角下的油画创作探析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