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丽心灵》中三个交互式场景

时间:2024-08-22 17:02:10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美丽心灵》中三个交互式场景

  摘要:《美丽心灵》是一部以数学家纳什为原型的传记影片,影片记录了纳什由天才到疯狂,又最终从疯狂走向成功的艰辛历程。影片在开始和结束分别围绕上课、钢笔、下棋出现了三组交互式场景,这三组场景相互对照,构成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纳什心灵的成长,纳什在艰难的人生之旅中学会了爱、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接纳、学会了平衡,最终在众人的关爱和自我强大的意志力中克服了疯狂,走向了诺贝尔的领奖台。

  关键词:《美丽心灵》;纳什;场景;交互

  天才与疯狂仅一步之遥,从疯狂做回常人却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和努力。《美丽心灵》这部以数学家纳什为原型的传记片记录了纳什从天才走向疯狂,又从疯狂回归平静的艰难历程。在这部影片中出现了三个交互式细节,这三个交互式场景相互生成,相互影响,透过三个交互式细节我们可以看到纳什心灵的变化。

  一、上课

  影片的开始是1947年9月的普林斯顿大学,坐在课堂中的纳什眼神中充满了自负、焦灼,又带有一丝疯狂的沉默。这时的他一心希望自己能够想出一种原创理论,一鸣惊人。课堂上见不到他的身影,他认为上课会使脑筋变得迟钝,会破坏创造的潜能。这时的他傲视世界,他对苏的领带品头论足,对汉森的成果妄加评论。但同时他又处于极度焦灼之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已经有自己的成果,而纳什此时却毫无所获。他一面自负于自己的天才,但另一面自己的天才短时间内又无法得到确证,此时的纳什焦灼、压抑得几近疯狂。纳什说自己有两个脑袋半颗心,他不善与人交往,没有倾诉对象,因此幻想中的好友查尔斯就此产生了。这是纳什平复内心的唯一方式,他需要别人欣赏他,肯定他。在一种幻象的平衡中加之机缘巧合他终于做出了自己的原创理论,他也凭借博弈论留在了惠勒研究室。但纳什有一颗永不满足的心,他希望自己不断有惊人的成绩来确证自己的才能,满足自己的自负。因此当他的照片登上杂志时,他不屑于与“文人”为伍,他认为《时代周刊》上应该只是他自己。所以此时第二个幻象帕彻出现了,他需要自己再去干一番惊人的伟业来满足自我的荣耀感。在幻象中不断得到满足的纳什,对现实则进一步表现出厌弃和不屑。当他被要求去给学生上课时,他表现出极度的不耐烦。当他走进课堂,他并不试图与学生交流,在天气非常炎热的情况下,为了隔断窗外的噪声,他关上了所有的窗户,他称学生们为“未来饥渴稚嫩的脑袋”,语气中含有轻蔑和不屑。他直接将书扔进垃圾桶表示了对书本的傲视,他认为上课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这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对现实充满了鄙夷和厌弃的纳什。

  影片在缓缓地叙述,纳什最终在自我的强大压力下走向了疯狂,经过了电疗、药物治疗,他却依旧无法摆脱幻象。在艾丽西娅的鼓励下,他终于又回到了普林斯顿校园。物是人非,这时的纳什眼神中已经没有了骄傲,反而多了一些自卑和躲闪。庆幸的是曾经纳什引以为对手的汉森在其最困难的时候选择了接纳他。在普林斯顿大学中纳什重新找回了平静。他第一次走进课堂,去旁听数学课,他又一次提到“饥渴稚嫩的脑袋”,只是此时同样的话语中却不再有轻蔑和鄙夷,而是对青春和理想的尊重。他每天带着自己的三明治,坐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图书馆中,无欲无求,只是专心解决着一个个数学问题。没有了过去的焦灼、压力和强烈的功名心,一个个数学难题在纳什手中迎刃而解,他吸引了很多数学爱好者集聚在图书馆听他讲课。纳什没有了过去上课时的厌烦和不可一世。他会幽默地举例,引得学生们阵阵发笑。他会关心学生是否吃过午饭。这时的纳什是平和的,他所想的是真正的数学而非荣誉和功利。他找到汉森希望自己能重回课堂,希望自己能有贡献的机会。而汉森也以极大的勇气和信任接纳了纳什。纳什终于在数学研究、数学教学中获得了身心的平衡。纳什并未比原来变得聪明,甚至服药抑制了纳什的天才头脑,但是纳什的心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说两个脑袋半颗心让纳什走向了疯狂,那么一个脑袋一颗心可能对于纳什是更适合的,他在艾丽西娅的爱中,在汉森等朋友的关心中,在普林斯顿容纳异类和天才的环境中,更是在自我的强大意志力中,最终战胜了疯狂回归了正常,其中的艰难和辛酸实在非常人所能想象。

  从对课堂的蔑视到主动走进课堂,从不愿为学生上课到希望能有为普林斯顿做贡献的机会,两个交互式的场景向我们展示的是纳什心灵的成长,纳什在人生的艰难旅程中学会了爱、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接纳、学会了平衡,心的平衡要比两个脑袋的天才更重要。

  二、钢笔

  在影片中两次出现了在茶餐厅敬献钢笔的细节。第一次是纳什临近毕业时,但他依旧没有做出任何成果。纳什几乎要被疯狂和焦灼压垮。这时的纳什根本无法听进海林吉的劝告。纳什对原创理论有一种天然的迷恋,娜萨在《美丽心灵:纳什传》指出:“没有人比纳什更对原创力着迷、更蔑视权威,也没有人认真妒忌他的罕见的独立性。”[1]8-9因此他只是反复告诉海林吉自己一定可以做出原创理论,并希望海林吉帮他约见爱因斯坦。这时茶餐厅中很多人将自己的钢笔献给一位老教授,海林吉问纳什:“那支钢笔代表着什么?”纳什说他看到的是表扬。海林吉再次问他:“有没有看到贯彻?”而纳什认为两者并无分别。此时的纳什之所以要做出原创理论,更多的不是为了数学本身,而是自我的证实,自我的荣耀。在海林吉讲到数学的重要性时,纳什始终低着头,当海林吉问到谁会成为第二个爱因斯坦时,纳什却抬起头来,眼中满含着渴望。成功是纳什最大的目标,同时也成为他最大的障碍,对成功强烈的渴望使他过于浮躁而焦灼,甚至是心理失衡,使其更加求之而不得。此种心态的纳什在钢笔中只能看到表扬,看到羡慕和夸赞。而看不到背后对老教授终身成绩的肯定,对老教授一以贯之的精神的肯定。成功的欲念阻碍了一切深沉的思考,此时的纳什只是沉醉在自我狭小的精神世界中,来不及也不想去思索钢笔背后的意义。

  第二个交互式的场景出现在影片结尾,这时的纳什已经对成功、名利不再有那么多的期待,他只想在普林斯顿安静地生活。但人生有时颇为戏剧化。当你强烈渴望成功时,成功反而愈加远离你。当你不再如此功利时,成功则会与你不期而遇。成功正是如此落在已近暮年的纳什身上。纳什此时仍会看到幻象中的人物,查尔斯仍会鼓励纳什的野心,帕彻仍会刺激纳什的荣耀心,而小女孩玛西仍会触动纳什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但他已经可以用强大的意志力去忽略他们,已经可以坦然接受自己曾经疯狂的事实。当托马斯·金告知他有意要授予他诺贝尔奖时,纳什非常坦然地告诉托马斯·金自己是个疯子,现在仍有幻象,但是他也谈到自己在不断尝试新药,努力克服,对其精神疾患毫无讳言。他的坦然证实了其头脑和心灵已达到一种完全的平衡。因此面对诺贝尔奖如此巨大的荣誉,纳什也是非常平静地接受这项荣誉,没有过去的欣喜若狂,也没有过去的不可一世,有的只是坦然和平静。当朋友们将自己的钢笔敬献给纳什时,我们可以感到纳什微微的颤抖和感动。此时纳什在钢笔中看到的不再是浅薄的表扬,同时还有肯定和贯彻。从他22岁凭借自己27页的博士论文扬名于世到66岁几经风霜最终获得诺贝尔奖,其间的辛酸可能只有纳什自己能够体会。当发现自己所引以为荣的一切都是虚假时,当因药物而对数学问题无可奈何时,当无法控制疯狂差点伤害到艾丽西娅和孩子时,当被迫压制自己的面子求助于汉森时,当在普林斯顿被人模仿和嘲笑时,纳什体会到了贯彻的重要性。人生一世,更多的不是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而是在繁琐平淡的现实中一点点地努力,直到人生的终点。

  时隔40年的两个相似的交互式场景,再次向我们传达出了纳什心灵的成长。从几近疯狂、不顾一切地渴望成功,到对成功名利的淡然如水,其间纳什所获得的又岂是一个诺贝尔奖所能涵盖的?

  三、下棋

  与汉森下棋的场景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也分别出现过一次。在普林斯顿大学纳什和汉森是竞争对手。两个人都想进惠勒研究室。在影片开始海林吉讲到谁会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时,汉森悄悄看了纳什一眼,这一眼中既有对纳什才气的畏惧,同时也暗含了一种不服气。两人第一次对话,汉森故意将纳什当成服务生来羞辱他,而纳什也以汉森的研究成果毫无创新而回击他。两人此时都是青春年少,傲气十足,两个才气横溢的人在一起,两者难免互有敌意。但两人又有很大的不同。数学家哈莫斯说:“天才有两种类型,一种就像我们大家一样,只不过更加卓越,而另一种就明显具有非同寻常的智慧的灵光。”[1]8如果说汉森属于前者,那么纳什则属于后者,他卓然不群,一心要做出自己的原创理论,他不与俗世相容,一心想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当别人在以下围棋娱乐时,纳什却在观察一群鸽子,并试图找出它们的规律,遭到了众人的嘲笑。这时汉森问:“怕了吗?”纳什回答道:“我被你吓呆了。惊呆了,窘呆了,而且是目瞪口呆。咱们就一战定英雄。”两人表面看来是在下棋,事实上是两人才华和能力的对决。下棋过程中,汉森不断以他人的成就刺激此时一无所获的纳什。纳什可以评价别人的成就没有创新,可是此时他所面临的是毫无成就的困境。因此当他输了棋以后,他几近崩溃,他说:“你不应该赢。是我先走的,每一步都很完美。”他掀翻了棋盘,一面认为围棋这种游戏有缺陷,一面仓皇而逃。此时的纳什特别在意自己的失败,表面看来纳什的爆发是因为输棋,其深层原因则是自己的原创理论受阻。纳什这时已陷入一个怪圈,要想成功就一定要找出原创理论,而自己目前又根本想不出原创理论。纳什便在这种自设的压力和焦虑中产生了幻象,查尔斯的放纵不羁与纳什对自我的严苛要求正好截然相反,这达成了对纳什即将崩溃的心灵的疗救。“脱离社会群体的人就如同离群的孤雁一样,情感上势必有难以弥补的空缺。”[2]而查尔斯的出现也缘于纳什在现实中朋友的匮乏。纳什与其心中幻象交流毫无障碍,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交流障碍,因为现实中的人在纳什看来要么与自己毫无关联,要么是其假想的敌人。

  同样的场景发生在影片的结尾。虽然纳什和汉森算不上好朋友,但他们之间的轻微敌意也只是源于年少的傲气。毕业酒会上的干杯,两人之间已达成了互相的谅解。而在纳什决定再次回到普林斯顿时,汉森冒了极大的危险接纳了他。要知道,在常人眼里,纳什毕竟是个疯子,也许只有普林斯顿的环境、汉森的胸怀,才使得纳什得到了真正的归宿。在普林斯顿纳什可以自由出入图书馆,到教室听课,最终又是在汉森的帮助下再次走上讲台,虽然纳什仍有幻象,但是他已经与常人无异。汉森的帮助可谓是功不可没,虽然影片中纳什没有用语言表达对汉森的谢意,但是从他挥伞的动作中,从他的眼神中都能读到感激和谢意。汉森问:“怕了吗?”纳什回答道:“我被你吓呆了。惊呆了,窘呆了,而且是目瞪口呆。”与40年前同样的场景,但其中的意味却大不相同。40年前彼此充满了敌意,汉森想通过下棋来激怒纳什,其中既有对纳什轻微的嫉妒又有些许鄙夷,纳什则强烈渴望通过赢棋来证明自我的价值。而40年后,汉森是对老朋友战胜疾病的欣慰,而纳什在这盘棋中可能还蕴有对汉森的感激。40年前,两人剑拔弩张,一决胜负。40年后两人则是在轻松玩笑中完成了对弈,胜败都会淡然处之。

  相同的场景,相同的语言,但一个是敌意,一个是默契。而在这其中也正是纳什心灵的回归,纳什之所以可以逐渐放弃心中的幻象,正是因为在现实中他有了爱他的妻子,理解他的朋友,尊敬他的学生,现实中的爱逐渐取代了幻象中的爱。他已经不再需要查尔斯对他的肯定,他不断做出的成就,他的学生,他的家人,他的朋友都给了他最好的肯定。他也不再需要帕彻赐予他的荣誉,对于历经了疯癫和死亡的人来说,荣誉或许真的显得微不足道。他也不再需要玛西这样一个惹人怜爱的小女孩,因为艾丽西娅用她的爱打开了纳什内心封闭最深的地方。影片结束时站在诺贝尔奖领奖台上的纳什是如此平静和从容,我们从他身上读到的是爱和感激。

  参考文献:

  [1] [美]娜萨.序言·美丽心灵:纳什传[M].王尔山,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4.

  [2] 杨阳.解读电影《美丽心灵》中的人性之美[J].电影文学,2013(16).

【论《美丽心灵》中三个交互式场景】相关文章:

论动画场景设计中的色彩应用12-03

基于VRML的交互式农田三维虚拟场景的设计与实现03-17

论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03-09

宽容-美丽的心灵之花03-18

论古筝演奏的三个要素03-18

论实施审计项目的四个阶段03-20

论二胡演奏的“两个世界”03-29

虚拟建筑空间交互式研究论文11-30

asp技术在交互式网页设计中的运用03-27

论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