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万箭穿心》的影视改编及欣赏
摘要:影片《万箭穿心》改编自方方的同名小说,这部电影的票房虽然淹没在一年一度的贺岁档大战之中,但影片的质量却得到了圈内人的一致好评。结合原小说细细品味这部电影,观众能强烈地感受到朴素平实的镜头语言下波涛汹涌的生活景象,一个繁忙拥挤的码头城市,一个支离破碎的悲惨家庭,一个强势泼辣的勤劳女人,即便被丈夫背叛,与儿子反目,遭旁人冷眼,主人公宝莉依然坚韧地生活着。影片《万箭穿心》在塑造人物复杂性格、调整故事情节、交错叙事时空等方面都在小说基础上做了巧妙的处理和提升,该影片是王竞导演一次成功的改编尝试。
关键词:《万箭穿心》 影视改编 叙事时空 两性关系
《万箭穿心》这个片名来自小说原著,表面上指主人公宝莉新房的风水不好,条条马路从楼下穿过,实际上暗指宝莉艰难的生活和悲剧的命运。影片的主要内容基本忠实于原著,讲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在武汉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卖袜子的泼辣女人李宝莉,欢天喜地地和丈夫搬进了新房,却遭遇了种种不幸:因为忍受不了她的粗暴性格,丈夫选择出轨;她的报警捉奸让丈夫丢了工作并最终导致丈夫自杀;她毅然当起了汉正街上的“女扁担”,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却没能得到儿子的心疼和理解,最终还被儿子赶出家门……虽被万箭穿了心,她还是忍住疼痛把伤口缝合起来,若无其事地继续生活。方方的文字功底扎实,小说的语言形象生动,再加上故事情节冲突不断,人物内心活动丰富,非常适合改编成视听语言。电影和小说的主要内容虽然是相一致的,但导演在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时融入了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并且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细节和时空方面也做了巧妙的处理和提升。
一、城市造型:汗淋淋的码头城市
导演王竞说,武汉是一个码头城市,就像一个江湖,武汉人有着好斗的个性。整个城市虽然杂乱,但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①这一点我们在影片中有很强烈的感受,尤其是在宝莉当了“女扁担”之后。影片将故事主要发生地设在了拥挤嘈杂的汉正街以及“扁担”们挑货常去的码头一带,省略了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小景家”,一方面真实地展现了武汉的城市风貌和生活气息,另一方面也使整个故事更加集中和紧凑。从影片开始小景开车去找宝莉,导演就设计了汉正街上混乱不堪的一幕:拥挤的人群中混进了不少忙生计的“扁担”,为了多拉活,他们挑着货匆匆忙忙地走,时不时撞上小景的车。小景感觉(当然也是观众的感受)这个地方寸步难行,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然而这就是宝莉过的生活,后来的宝莉也是这“扁担”大军中的一员。
影片后半部分用林立的高楼表现十年后的武汉,开着面包车做物流的建建对宝莉说,“扁担”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为了更好地表现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有一场戏是拆汉正街的牌楼。因为当时剧组搭不起景,虽然只是摆了几个脚手架,几个工人假装在拆,但这个镜头的使用在这里表现出了时间的流逝,宝莉当“扁担”一干就是十年。这十年城市发生了变化,宝莉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也在悄悄酝酿着一场天翻地覆的变化。
除了宝莉每天穿梭的汉正街和万箭穿心的家,电影中还增加了“江边”这一氛围相对轻松的城市空间。宝莉与儿子摊牌之后去江边呆了一夜,这个晚上宝莉似乎想明白了自己整个前半生。宝莉想到在天台上儿子连珠炮似的指责,丈夫自杀的真相也被揭露,小说中说“李宝莉跳下去的心都有了”;而影片中宝莉则是仓皇而逃,从数不清的楼梯台阶往下奔,令人窒息的氛围和宝莉复杂的心理活动更加凸显。宝莉独自坐在海边,吹着江风反省着自己的人生。极为重要的是在这中间,宝莉遇上一群来江边玩的年轻人,让她帮忙照相。她看着这些孩子一张张笑脸映着天空中的烟花,显得特别灿烂。她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好像从来没有这样的笑容,她在儿子的教育方面多少是失职的。她在家中因为强势不得人心,她的凶悍都被儿子看在眼里,后来又因为要挣钱养家缺乏跟儿子之间基本的沟通。这样一来,宝莉之前对儿子的怨恨都没有了,反而觉得自己亏欠儿子。于是第二天宝莉便拿出了房产证,放弃了与儿子争房子。影片中这段内容的增加使得宝莉放弃房子的决定看起来更加顺理成章,也使整个情节更加连贯。“江边”这一场景象征着繁忙的码头城市感性的另一面,也象征着宝莉失败人生的又一次重要转折。
二、人物调整:现实生活里的江湖气
对照小说来看,在影片中几个主要人物均未缺席:女主人公李宝莉、丈夫马学武、儿子小宝、好友小景以及后来的情人建建;对配角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省略了小说中宝莉的父母这两个角色,并且把宝莉的公婆合并成婆婆一个角色;基本保留了小说中“前半部分矛盾冲突是与丈夫马学武,后半部分是与儿子小宝”这样一个主线。
影片中建建这个角色的改动非常值得一提。小说中建建与宝莉早些年就认识,而且建建很喜欢宝莉,对她一直未改初心。后来他因为替人坐牢出狱后大发横财,发现宝莉过得不好,又在小景的牵头介绍下重新追求宝莉;而影片中的建建是汉正街上收取保护费的小混混,因为打架伤人坐牢,出狱后很多人都躲着他,宝莉却和他性格相投,最后慢慢地走到了一起。从影片中建建这个人物背景的调整以及演员的自身气质和整个表演来看,都比小说中多了那么些痞气,但却更加有地道武汉人的味道。
女主人公宝莉的扮演者颜丙燕用极其生活化的自然表演也演绎出了泼辣的武汉性格。小说中虽然没有一处对宝莉的容貌和形体进行细致的描绘,但是从她和小景的交谈中我们得知宝莉年轻时因为长相漂亮,追的人也不少,可见她的容貌应该是不错的。小说中也交代了宝莉的家庭背景,她是卖菜人家的女儿,母亲原来是革委会的。虽然影片中省略了宝莉父母这两个角色,但是对宝莉复杂性格的塑造却非常成功。宝莉没什么文化,下岗后一直在小商品市场卖袜子,跟汉正街那些讨生活的底层人打成一片。事实上她与丈夫马学武在很多方面是格格不入的,尤其是马学武当上厂办主任之后,他开始觉得自己对宝莉的脾气性格无法忍受。宝莉在家中非常强势,对婆婆、对丈夫、对儿子都是如此。影片开头就是宝莉忙着搬新家,和搬运工激烈争吵,马学武要给搬运工发烟买饮料却遭到了宝莉不留情面的一顿数落。小说中也提到,“马学武在车间当技术员时,脸上常常挂着彩去上班”。对儿子的教育,宝莉也基本出不上力,除了大声呵斥“作业做完没”,跟儿子也几乎没有其他话。而且宝莉身上小市民的思想非常严重,但这反而使宝莉这个角色更加真实,形象更为丰满。小说中提到宝莉看到为户主开电梯的女人感到自身的优越感,“原来皮鞋跟的声音可以这么拽呀”。宝莉的性格如此,本性却是善良的。她虽然嘴上不愿意让婆婆住进来,但实在没办法也把老人家的床和被子都准备好了。尤其是丈夫死后做苦力养家,她甘于为家庭无偿地付出和牺牲,这一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宝莉的性格里也有着江湖义气,她在自己勉强维持生计的时候还省出钱来借给何嫂给孩子看病。另外,宝莉是非常坚韧的,在遭遇了一系列的打击之后仍然能够站起来重新开始,这一点是马学武所不能的。
三、两性情感的微妙表达
宝莉和丈夫马学武、后来的情人建建之间都涉及两性关系,小说中表现得比较含蓄,而电影从一开始的片头就呈现出这个问题,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两人之间的感情状态。片头宝莉几番试图挑逗马学武,却被马学武以“明天要搬家”为由拒绝了。而后来马学武出轨,宝莉跟踪到宾馆,从房间里传出的声音可以得知马学武在这段婚外情中是非常享受的。再后来马学武接母亲搬来新家住的前一晚,他试图用性来讨好宝莉却没能成功,事后宝莉更是借机奚落马学武的性无能。这几个片段已经很好地反映出俩人之间的关系。相比之下,在与建建的“车震”戏中,我们看到了更加和谐与平衡的两性关系。导演用宝莉的手的特写含蓄地表现了女性在男女双方性关系中从被动变为主动的过程:宝莉的手开始紧扒着车窗,后来放弃挣扎转而拥抱。发生了关系之后,建建嘲弄李宝莉:“我在里头十年,外头变化大,这样开放,完了跟没个事儿一样?”李宝莉头也不回:“滚,搞的老子心里烦。”这里透露了女主人公有身体需要但不愿承认的烦躁。②和之前与马学武的不和谐相比,宝莉和建建性格相投,建立起一段平等的两性关系;和之前与马学武的争吵相比,宝莉和建建的拌嘴更像是一种打情骂俏。导演通过视听效果生动地向观众呈现了影片中人物微妙的两性关系。
另外,影片中还有几处很好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强化了小说内容中的情感表达。比如宝莉跟踪丈夫那一段,小说由于方方的文字生动,充满画面感,从宝莉跟踪丈夫下班到看到丈夫在胡同里和另一个女人挑水果,亲昵地走在一起,情感铺垫已经非常充分。影片中一直都是从宝莉的视角去捕捉这些镜头,从而也将观众带入宝莉的主观情绪中。接着用柔和的光线来表现夕阳的柔美,衬托出两人背影的般配和谐。车辆从旁驶过,马学武赶紧用手护着旁边的女人,俨然像一对恩爱夫妻,这样的画面无疑更加刺激了宝莉。直到看见俩人进了一家宾馆,基本事实已经可以认定,宝莉的力气已经耗尽,瘫坐在地上。到这里电影中第一次使用音乐,用节奏感很强的类似一声声撞击的声音来表现宝莉内心的紧张,和她不敢相信却又渴望知道真相的矛盾心理。而这一步步慢慢逼近的事实对她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四、细节的强化和隐含的意义
电影《万箭穿心》在小说文本的基础上通过细节的强化传递出耐人寻味的生活意义,比如马学武的母亲搬来他们的新房这场戏。宝莉的盛气凌人和紧张的婆媳关系仅仅通过短暂的电梯相遇和高跟鞋的特写就很好地表现出来:马学武带着母亲进了新房子的电梯,买菜回来的宝莉紧随其后,虽然看见了他们,但却没有打招呼。电梯门即将关上的刹那,宝莉猝不及防地伸出一只脚来拦住了电梯门,镜头直接给了宝莉的白色高跟皮鞋一个特写:和主人一样的咄咄逼人。进了电梯后,宝莉也背对着丈夫和婆婆,面无表情。宝莉性格的强势和一直以来在家庭中所处的主导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也为后面丈夫的自杀和儿子的背弃埋下了伏笔。
宝莉当上“扁担”之后,虽然拿钱养活着家里的老小,但是并没人领情,就像小说中小景骂宝莉的话一样:“你想当这个屋里的救世主,别人只把你当个长工!”小说中宝莉的公婆非但不能体会她的辛苦,反而挖苦她“没文化,就知道憨吃酣睡”。这一点在影片中是通过深夜桌上婆婆留下的饭菜和宝莉新放在桌上的一叠钞票的特写以及画面外宝莉的鼾声来表现的。宝莉虽然是这个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但事实是,她在情感上已经与这个家没有多少交流,她和这个家的关系已经简单到用饭菜和钞票的交换就能呈现了。
影片结尾的处理也非常耐人寻味。宝莉决定“用她讨生活十几年的扁担为自己挑了一次货”。小说中交代说宝莉搬进了一块五的旅馆,跟何嫂她们一起住,而影片中宝莉走到楼下就发现建建的车已经停在了门口。建建几番推让才把宝莉和行李弄进车里,车子缓缓启动。紧跟着一个俯拍的镜头(车显得非常渺小,颇有些命运天定的感觉):车子开出没多远就熄了火,宝莉下来踹了一脚车身,骂了一句脏话,站到车后使劲推,终于车子重新启动。这个结尾设置得很有意思:让我们看到宝莉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又没有给观众留下一个彻底光明的结局。也许这就是宝莉一直以来的生活状态,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对于经历过种种苦难的宝莉来说,挫折算不了什么,不过是车子熄火,重新启动。宝莉的未来幸福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个结尾却让观众感受到:生活还在继续,一切都在前行,我们没有理由放弃。
五、叙事时空的交错和重叠
不管是小说也好,电影也好,宝莉打电话报警举报丈夫卖淫去嫖这一段都是《万箭穿心》中最主要的一个高潮,也是整个故事最大的“埋伏”。后面马学武的下岗、自杀,宝莉跟小宝之间矛盾的激化,都像是一场又一场余震,直至宝莉“万箭穿心”。宝莉当“扁担”的生活虽然苦,但她一直很有动力。一方面,她对马学武心中有愧,而马学武在遗书上没给她留下一个字也让她愤恨,她要证明给马学武看她是如何替他撑起这个家的;另一方面,她爱儿子,她从自己对儿子无偿的牺牲和奉献中得到满足。宝莉一直以来都天真地以为谁也不知道当初是她报的警。对马学武而言,她应该是宽宏大量的妻子;对小宝而言,她应该是一个无私奉献的母亲。殊不知,她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中。
影片后半部分母子在楼顶天台摊牌的戏非常激动人心,宝莉的拼命奔波换来了儿子的背弃,因为之前积压的情绪,观众也急着想看看这个大逆不道的儿子会做出怎样的解释。然而当儿子说出真相时,宝莉酝酿了一肚子要发泄的火,一下子全被熄灭了。儿子的整个讲述过程是穿插回忆的方式,但特别的是影片将马学武当年自杀前追寻真相的过程也穿插进来,用一组平行画面来展现父子找厂办的打字员(马学武的情人)交谈、向宾馆的老板娘求证、最后走上二桥……营造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影片将两个不同的时空放在一起展现,一方面是为了更加清楚地叙事,另一方面将父子求证真相的过程穿插在一起,有意表现儿子重走父亲自杀前走过的路,体会到父亲绝望的心情,甚至在桥上小宝感觉自己看见了当年被逼上绝路的父亲。而与此同时,现实中的宝莉也带着杂乱的心情走上了二桥,脑海里回旋着儿子的讲述。加上现实,三个时空在桥上几乎要重叠,这个马学武当年自杀的地方,凝聚了这一家三口的痛。在这里,影片在时空上的处理传递出了文字所无法表达的意味。
电影《万箭穿心》通过合理的改编、细节的强化和时空的处理,将小说的精髓深刻地表现出来,甚至让观众感受到了小说之外的哲理和意蕴,更加引人深思。票房不能说明一切,从影片内容和影片质量上来看,《万箭穿心》的影视改编应该算是非常成功的。
参考文献:
① 王竞,李瑾,孟中.对话王竞:关注社会现实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2).
② 张瑶.社会的文化转型与人物的“万箭穿心”――电影《万箭穿心》的文化考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1).
【《万箭穿心》的影视改编及欣赏】相关文章:
运用影视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论文11-13
影视动画的“影视性”表演与“动画性”表演03-29
影视画外音影视艺术生产的新策略03-29
浅析影视广告与常规影视作品创作差异01-09
王志信改编曲《孟姜女》的艺术特色02-24
有关韩国影视的文化视点03-07
论影视摄影的空间营造03-19
戏剧影视论文参考文献01-12
影视艺术批评简析论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