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论文 篇1
前言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价值的体现,是艺术家长期以来对生活感悟、体会的情感迸发,既包含了客观世界的“形”,又融入了主观思想的“意”。人们在鉴赏艺术作品时,首先会被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所吸引。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认知的升华,美的艺术作品必然是较高认识和较高升华的集中体现。笔者认为,这种集中体现表现出的审美价值,除了能使欣赏者感受到形式美之外,还应具有以下几个审美评价标准。
一、让欣赏者感受到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艺术的进程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是人类文化的先兆,艺术史是人类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知名艺术史学家潘洛夫斯基就曾主张对艺术作品的认识要结合相关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研究。艺术与文化相互联系,一件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使人们在历经感官愉悦后,还能体会到艺术作品的深层含义,使欣赏者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的审美感受。这种文化寓意可分为三个层次:
1.自然。艺术作品的“形”大多来源于自然。这些形体可由人们通过视觉直接辨认出来。例如中国艺术作品中的山水花鸟以及西方艺术作品中的古代神话人物。
2.风俗习惯。这里的风俗习惯是指“形”所具备的象征意义。大自然赋予世界万物各种各样的形态,不同的形态给人以不同的象征感受。例如作品中的竹子,无论是在绘画还是在诗歌中,竹子总能给人一种坚韧不拔的感觉。当人们读到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仿佛已置身于山峰。无论风从何方扑面而来,竹子依旧坚挺不拔,毫不动摇。而这里竹子坚挺的属性,正是它在艺术中被赋予的象征意义。
3.内在意义。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囊括了艺术作品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等一系列因素。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精神产物,艺术家受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创作出的作品往往会具有时代气息。如英国知名诗人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曾写过一篇描写西方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诗歌《荒野》。诗歌刻画了一幅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的情景。画面中主要描写了荒原、水火等意象,表现出当时西方社会慌乱的情境。但是,整篇诗文不仅没有刻画任何一个客观景象,甚至连抒发诗人主观情感的词句也不曾出现。全篇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把诗人的情绪和感想进行意象化处理。全诗采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象征,以此来传达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否定之情。欣赏者只有细心斟酌,才能理解诗歌的真正含义。
二、让欣赏者感受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能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使是短短几个字,也能触及欣赏者的心灵深处,这是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应当具有的品质。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是描绘了山涧水畔的景色,却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更深层次的蕴意。诗人在葱绿的山峦间行走,经过条条小径穿过条条溪流,仿佛前方再无人家。正在失望之时,忽然看见花明柳暗处几间茅舍现了出来,这两句虽无半点描写心情的语句,却能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喜悦和兴奋之情。诗人当时处境艰难,心中愤懑难平,但他并未丧失信心,坚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观者读至此处,通常都会触及心灵,引发丰富的联想,从而引起共鸣,获得心灵的震撼。这种描述方法,使人们在有限的作品内容中获得无限的`感慨,极富艺术感染力。
三、让欣赏者感受到作品的神韵
所谓艺术,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艺术作品的神韵常常能够引发人们的深思,使人感受到艺术更深层次的内涵。例如我国知名书法家王羲之所作的《兰亭序》,是他与友人在兰亭饮酒于乐乘兴所作之品,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诗人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王羲之送友人回家之后,又重写了很多遍,均不如原稿,因此原稿被交于后代世世相传,也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虽为乘兴而作,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精髓的自然流露和集中体现。其书共28行,324个字,全篇字大小参差,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如扶老携幼,顾盼生情。王羲之对重复之字进行了不同的处理,竟无一雷同(以20多个“之”字的不同写法为代表)。其笔法老练圆熟,精工细巧,气脉相通。《兰亭序》中字的结构、体势富于变化,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法度俨然;整篇章法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整体气势冲和安详,从容不迫,充分体现出“晋韵”的特色。《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结语
综上所述,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除了具有悦目之感外,还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能让欣赏者感受到艺术作品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在有限的画面中体会到人生哲理并且感受到作品的神韵。这三点都是相对于艺术作品外在形式美而言的内在品质。欣赏者可通过对作品的鉴赏与艺术家进行心灵交融,感受“只可接近,不能穷尽”的艺术意蕴,从而获得深刻的审美体会。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黔.艺术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张黔.艺术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朱立源.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论文 篇2
【摘要】
艺术是现实生活中的审美艺术,是生活的美化、生活的充实、生活的发展、生活的创造等。生活之美是艺术审美的本质,是艺术审美的主色调,是艺术审美的基本要求。艺术审美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得艺术审美一定散发出光彩的光芒。
【关键词】
艺术;审美;现实生活;艺术形象;艺术特征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美学理论,与艺术的审美观点不谋而合。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人感觉有趣的事情中是有一般性的,人们感觉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是生活。第一是人们意愿、人们喜欢的这种生活:第二是任何一种生活都是活着比死去要好。活着的在本质上都是恐惧死亡的;恐惧如果不存在了,而活着就是死亡。只有这样,才能定义:美才是生活。
一、什么是艺术与审美
艺术是一种社会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对象的精神意识。它是一种生产性、客观的、有目的性的社会实践;它是一种精神意识,是再现与表现的和谐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并且具有能动反作用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意识。它是创造审美对象和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的特有目的性。它是一种通过艺术创作实践,来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加工和提取集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审美特性。艺术的审美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审美实践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经典总结,等等。所以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突出、更准确。艺术的审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不仅要反映社会和自然中的美,还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内心的火花。艺术的审美源于生活之中,但是它又不等同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内心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感性思维。
二、艺术的基本特征
主体性、形象性和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决定了在艺术生产中必然具有主体性特征。艺术运用生动的形象反映客观社会生活,但是这种具体反映绝不是单纯照搬照抄,它是融入了创作者主观欣赏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特征,并体现出十分详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中的全过程,即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和艺术的欣赏。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哲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文学和艺术都是以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种艺术类别,都是因为它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比如绘画、雕塑等艺术形象,大众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艺术形象,大众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感受到。不管怎样,艺术不能没有形象,艺术的形象必须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艺术生产中,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是人类活动生产的作品,即功能性;第二,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这两点,才能使艺术作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作品分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三、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一)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根据对现实生活反映方式的不同,艺术作品可以分为两类:再现性艺术作品,如写实的绘画、雕塑等,直接呈现了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再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情感,又把情感还原为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表现性艺术作品,如音乐等。表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感情,不是直接还原为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表现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感情。
以上两类艺术作品的前提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思想感情。没有现实生活就没有思想感情,也就没有再现性和表现性艺术作品。所以一切艺术作品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二)艺术反作用于现实生活
1.优秀的艺术作品能促进现实生活的发展2粗劣的艺术作品则阻碍现实生活的发展
四、艺术形象的特征
艺术形象是能够正确地反应客观社会生活的载体,是通过主观审美与客观审美的相互融合,并主动创造的艺术效果。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基本特性。艺术形象应该是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历史的等,它应具备独特的个性,又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还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能体现出一定范围的共性。用艺术形象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就应体现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特殊性中展现一般性,以个别表现特殊,只有这样,成功的艺术形象才能集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形象以具体的形态反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是感性到理性和理性到感性的统一,也正是理性认识才能变现艺术的意义和具备深刻认知性。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形象客观地反映社会的生活、自然的心灵、情感的融合。艺术形象的情感一方面来源于作品描绘的形象,另一方面源于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投入。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往往把客观的背景事物作为作者的感情载体来表现。艺术形象是客观事物的重现,又是艺术家的感情寄托,所以它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五、审美的本质
审美是感受或领悟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所呈现的美。它是人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与客观事物的现象发生建构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现实生活的美是艺术家审美认识的根源。事物只有以其形象真实的方面表现出其本质的内涵,只有以其形象的个性显示出其种类的普通。这种现象、这种具体、这种形象必须是非常突出、明确、震撼,它才是美的并具有审美本质的。
审美本质的理解在于对客观事物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创造。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关系的道德比较。艺术的审美对象包括宇宙、人生、自然科学等。它在艺术创作中经常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来表现,审美的本质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是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价值需求,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价值理解,或以审美的方式来表现。
结语
艺术的审美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是美与善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和”的审美标准。艺术包含的感情是一种节制、有限度的情感,符合“礼之用,和为贵”的审美情感,“中和之美”是美的最高境界。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泽,含蓄而光彩,这种光彩是极其绚烂而又极其平静的。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英]爱德华·露西·史密斯.艺术词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张玉花,王树良,艺术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5]凌继尧.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论文】相关文章:
5.美术教学审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