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魔术艺术的视觉冲击与情感震撼
魔术艺术更强调构建一种悬念心理框架及对应的逻辑心理、节奏心理、想象心理和情绪心理模式,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魔术艺术视觉冲击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概述
余秋雨在《观众心理美学》中指出,审美心理是一个感知领先,产生映像,长久注意,激发情感,触动想象,获取理解的过程。雷礼锡在《艺术美学原理》中指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涉及三个方面: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象及三重意境结构:物象、情象和意象。
其实,无论是从美学还是审美心理学角度审视艺术,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在拓展:人。
按照心理学“接受图示”的概念,作为接受主体的人会不自觉地去同化接受对象,从而在接受过程中产生一种与接受对象异质同构的情感变化。视觉心理学告诉我们:视听觉内容作用于接受主体心理,形成心理重心和心理定势,促使接受主体调动自己的想象力、领悟力和创造力,积极主动地浸入到对艺术作品的感知中。
一般意义上,艺术的表现手法有回忆、幻觉、自由联想及变形、叠化、悬念等。对于魔术艺术而言,也是如此,只不过魔术表演更注重现场感,营造的是既存在于现实生活框架中,又超越现实生活常理的奇妙幻象。从魔术观众的接受心理角度来看,魔术艺术更强调构建一种悬念心理框架及对应的逻辑心理、节奏心理、想象心理和情绪心理模式。
视觉冲击
视觉心理学将注意分为两类: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所以,在艺术表演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接受主体从无意注意引入有意注意。接受主体的持续注意力吸引则是来自悬念框架的设置,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需要持续地进行注意力的加固,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小悬念的连缀和节奏的调节。我们常说的某魔术大师舞台掌控力(魔力)多么多么好,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他对观众心理的把握和应对拿捏。
视觉心理学对想象力的作用也有描述:想象是在接受主体的脑海里形成整片的印象,整片印象一旦形成,反过来会使感官产生错觉(幻觉)。心理学家把这种想象称为再现性想象。对于魔术艺术来讲,它非常强调对接受主体想象力的激发。使接受主体在魔术表演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错觉”的影响,享受一种由表演技巧引起想象的乐趣,百倍地扩大表演功能。往往是“错觉”越深,掌声越响。
王令中在《艺术效应与视觉心理》一书中谈到:艺术效应是在主体反应和客体性质的联动过程中形成的,其中被称为有艺术的秩序感、形式感、均衡感及结构关系、比例关系、色彩关系等。对应魔术艺术效应而言,它可具象为动态感、节奏感与虚实关系,表里关系等。
一般来说,艺术内容要解决表现什么的问题,而形式则要解决怎样表现的问题。形式效应:诸如对比、冲突、均衡和谐调等,都是在多方的相互关系中碰撞产生的。从逻辑学的角度讲:形式即感性的逻辑。换句话讲,艺术形式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因果、跃迁关系的。魔术艺术的内在逻辑形式是铺垫、交代、变化和收尾。
在视觉心理学中,有视觉表现的形式规则和修辞方法之说。应用到魔术艺术的形式表现,也可对应地归纳为:
1、激活感受的非叙事结构。通过视觉表现的形式诱导--关键瞬间、局部特征、表现细节、特殊视角,将接受主体的视线引向视觉中心。例如:魔术交代、铺垫、变化的环节点,语言动作的节奏点等。
2、形象或形式的借代或隐喻。借代是指用局部借代整体,用个别来借代一般,借代是利用形象上的关联;隐喻就是利用意义上的联系,由此传达有意义的直观感受。
例如:魔术表演的道具--花、伞、扇、球、丝巾、报纸、绳棒等,以及遮掩、对比、类比、移植、嫁接、置换等表现。
3、象形性与象征性表现。这就是所谓艺术的社会化、民俗性的体现。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是视觉心理传达的基础。例如:魔术表演所借用的民族化的服装、音乐、舞蹈、图案、典故等。
对于接受主体来说,艺术形式的差异表现或冲突感(特异的形式)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
视觉心理学表明:人的视觉会把注意的焦点投向视域中的某一点,通常有一个视觉中心。其中,“物理焦点”的概念容易理解,但更为深层的是“心理焦点”,即通过趋向性的形式诱导(视觉、心理诱导),把接受主体的视线引向视觉中心。优秀的魔术作品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这种趋向性的形式诱导之力。
视觉刺激与视觉心理相互映衬所产生的频率共振即为共鸣。就魔术艺术而言,如果魔术师能够有意识地将“舞台空间”扩展到“幻觉空间”(演员和观众的互动空间,亦即共享空间),以此作为魔术表演活动的场地,那么,其魔术艺术形式的视觉冲击力将会震撼心灵。大卫·科波菲尔就是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所以才成就了他当今的巅峰之位。
情感震撼
魔术就自身的艺术效果而言,一直以来强调的是神奇、震撼甚或恐惧,很少谈及情感的激荡,如感动、共鸣或是悲喜。“重形轻神”是魔术的艺术特征,这似乎是与泛艺术的审美观有较大的分歧。但当我们仔细地剖析其艺术细胞时,却又发现了很多的共通之处。
朱志荣在《中国审美理论》中提出审美活动的三个心理状态:虚静、体悟和升华。虚静:体现了外在感觉与心灵的贯通;体悟:主体感于外物而领悟到内心;升华:心物交融、反复体验,让对象与心灵情趣融为一体,凝结为审美意象。
从一般角度看魔术,大致可分为穿越、复原、悬浮、移位、改变、赋予生命、意念力等多种类别,似乎与情感体验无关。但当我们揭开魔术的盖头,豁然发现其本质还是回归到以人为中心的生命体悟!这不仅是泛艺术的审美特征,也同样是魔术艺术的审美特征。
“凡美都是抒情的表现,都起于形象的直觉。”这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讲的一句话。接受主体情感的卷入,一般先由真实的感知引起,然后由注意和意志不断开道并强化,最后达到理解与共鸣。这其中的理解分为背景、表层和内层理解。魔术艺术中的经典作品几乎都能解释这种层层递进的心理感受。
以流传千年的“中国环”幻术为例,看似是几个金属圆环的出出进进,分分合合。但在中国美学的范畴内,圆是运转无穷、生生不息的表现。它体现了绵延不已、循环往复的宇宙精神和生命特征;在物象中,圆则表现为生命力的柔和畅达,以心物相圆为至境(圆镜)。
所以,在魔术师演绎这个古老的中国幻术时,除了机关技巧的运用自如外,思维上若能够将圆作为造化精神的表现,在动作过程中体现圆浑,与造化为一,动静相成、虚实相生与刚柔并济,则这个幻术的艺术表现就能做到气韵生动,而臻于化境。“万物做到极精妙者,无有不圆。”
另外两个中国传统幻术:祈雨和分沙。如果仅仅是将它当成一个带有障眼法的魔术来表演,则不会有太多的艺术美感可言,至多让人感到一些惊奇和疑惑。如果我们换以一种生命的姿式来审视,它将把我们带进一个完全不同的“神与物游”的物象世界。
祈雨和分沙是源于古代祭祀及民间巫术的幻术表演。因而,它的内涵是人与自然的交感互动。当魔术师能够把心灵作为关照对象,以有限表现无限的方式,在心物共感共鸣中去体现宇宙的生命精神,达到心物情景交融,以形写神,体现主体的神采、气势和风度,才有可能完成虚实相生的魔幻意象的构建,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
“漂浮球”是一个既传统又经典的悬浮类魔术。出色的魔术表演者可以通过形体动作,将艺术表现为一个生命的系统,不仅唤醒了自身强烈的生命意识,也让冰冷的金属银球产生了灵动,似乎是被赋予了生命一般。生命的律动在于节奏,表演者的表演体现了和谐的生命节奏与韵律,节奏符阴阳之性,韵律合五行之道,展现出心物的生机和活力。通过体悟生命精神,让所有的现场欣赏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中国艺术所追求的“一片化机之妙”的境界,一种体现生命意识的体悟境界,在这个魔术当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审美心理学表明:抽象的艺术形式,可引发接受主体的复杂心理状态。它一部分来自具象的诱导因素;一部分来自生命的律动。这种内外的联系,使抽象形式表现情感成为可能。通过形式诱导及心理整合作用,可以产生能为直觉所把握的形式效应。抽象形式是寄情的载体或转换的中介,归根结底,艺术形式的表现主题还是“人”!
小结
中国的审美心理学讲究“天人合一”和“神与物游”,它表达的是一种生命的共感,体现了穷神知化的发展观,追求的是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融合。魔术艺术的基因天生就是承载个人体悟的神韵圆华,所以说,将视觉冲击与情感震撼作为魔术艺术主体的表现动力,必将创造出奇幻之作。
【魔术艺术的视觉冲击与情感震撼】相关文章:
论古典诗的艺术视觉效果11-21
音乐艺术之听觉与视觉元素论文11-18
行为艺术与视觉传媒的伴生关系03-14
现代平面艺术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论文11-28
简谈视觉艺术和数字媒体的关系03-13
视觉传达设计应从传统装饰艺术中挖掘什么11-22
探析东西方视觉艺术表现形态03-18
谈东西方视觉艺术表现形态03-18
谈视觉经验与视觉传达设计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