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大学公共艺术专业课开展形式探析论文
【摘 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应针对不同学生、不同课程,制定分层次教学策略,使策略设计注重阶梯式、系统化、层次性,注重循序渐进,最大限度提高艺术课堂教学效益,实现学生艺术素养的逐步提升。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策略。
美国学者埃金认为,教学策略就是“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教学策略不是固定不变的,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同的课程,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为了让学生科学系统地接受艺术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设置,注重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课程结构——“金字塔式”课程结构(如图 1 所示),即把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分为四类:基础理论课程、艺术拓展课程、地方特色课程、艺术实践课程。处在塔基的是基础理论课程,是针对全校大一学生开设的,主要普及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其余三类课程依次向塔尖递进,如大二、大三学生在具备一定艺术知识后,可开设艺术拓展课程和地方特色课程,有利于学生熟练运用艺术技能来表达艺术想象,以实现理论与体验的结合;大四学生则更加注重实践,可开设艺术实践课程,以便于将艺术能力转化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走向职场的一种有效方式。
课程需要分层次设置,注重普及与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要求教师的教学策略也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学生、不同课程,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阶梯式、系统化、层次性的设计,注重循序渐进,实现学生艺术素养的逐步提升。
一、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策略。
基础理论课程是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强调艺术理论知识的普及,培养学生的艺术辨析能力,逐步构建艺术知识体系,因为学生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侧重于人文性、文化性、艺术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教学特色和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应从学生兴趣出发,注重艺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形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采取大班授课方法进行教学,班级数控制在 4-6 个左右,总人数不超过 200 人。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投影、网络等媒介,以直观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避免过于传统、抽象的理论讲授;也可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授课,或者创设有趣的艺术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拓宽审美途径。
笔者以《艺术导论》为例,阐述基础理论类课程的教学策略。
《艺术导论》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艺术基础理论课,也是踏入艺术殿堂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使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其次,借助情感媒介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与智能转化。情感是师生互动的催化剂,情感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达到思维活动的飞跃,进而领悟艺术的真谛。最后,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艺术的生命就是创造,人类一旦缺乏创造与创新意识,一切审美都将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分清思维定势与创新思维的利弊,进而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当然,艺术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艺术课程深度融合,通过网络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艺术,从而更好地完成艺术教育的教学工作。普通高校可充分利用优质 MOOC 课程资源,将其纳入学校公共选修课范畴,不但增加了艺术公选课的数量,丰富了课程种类,也实现了课程设置的多元化,满足学生自由选课的愿望,同时也解决师资少、选课学生多的窘境,可谓一举多得。
二、艺术拓展课程的教学策略。
艺术素质拓展课程是为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再提高教育,学校根据艺术门类如绘画、音乐、书法、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等划分多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经过一定的基础素质测试,考核合格后方可选修。为了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采取分层级开课,如初级班、高级班。教学内容以各自的专业方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学生的学习与探索,提高其艺术技能与技巧,并在思维与实践两方面都发挥出创造性,最终能够完成简单的艺术表现活动,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审美体验。艺术拓展课程的教学形式也有别于基础理论课程,不能仅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还需要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因此,教学形式以“小班”授课为主,学生人数控制在 30-50 人左右,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笔者以《国画》为例,阐述艺术拓展类课程的教学策略。
《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样式,中国画注重以笔墨线条来实现画中意境的营造,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国画》选修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国画的形式语言来提升学生艺术感知力,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中西绘画对比,形成中西交融画法。西方绘画的造型基础是素描,国画也可以融入西方写实主义风格,形成在素描基础上带有写实风格的国画教学模式。
其次,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兴趣。中国画讲究意境的营造,在实际教学中可将绘画、音乐、诗词有机融合,营造教学情境,更好抓住国画的精神内涵。最后,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思维。传统国画教学方式是师徒制,从临摹作品到写生,再到创新,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而在选修课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在作品中表达生活感受,提倡学生自主创作,不应把全部时间放在作品临摹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这种教学策略也适用于其他艺术拓展类课程。
三、地方特色课程的教学策略。
地方特色课程是在基础理论课程与艺术拓展课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大学所在地域特色艺术,从深度和广度上探索艺术教育的新内容与新形式,从而拓展艺术教育的新领域。针对大学高年级学生开设的特色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本民族、民间手工艺、本土艺术、本土文化,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设符合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课程。教学形式以“小班”授课为主,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工作室(绘画教室、琴房、练功房等)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教师既可以是本校教师,也可以聘请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探讨高校艺术教育与地方特色艺术的有机契合。
笔者以黑龙江省的特色艺术为例,探讨地方特色课程的教学策略。
黑龙江省由于其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使它不同于中原文化,它的黑土地域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多元一体的边缘文化,但它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黑龙江省的地方特色艺术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被列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是花棍秧歌舞。龙江花棍秧歌舞源于满族、汉族的一种民间祭祀性舞蹈,最初带有驱邪、祈求安康的迷信色彩,舞蹈吸收了萨满腰铃舞、汉族秧歌等动作,民间艺术家和教师在风格韵律、动作体态和击打方法上反复推敲,加工整理出一套适合在高校开设的地方特色课程。黑龙江省很多高校把花棍秧歌舞打造成公共课程,并受到学生的喜爱与追捧,既提高了龙江花棍秧歌舞的认知度,又传承了地方民间舞蹈,促进地方文化艺术的繁荣。
四、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策略。
艺术实践课程与前三类课程不同,艺术实践是提升艺术素养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艺术实践课程的授课内容重在增强课程的实践性与参与性,而实践参与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特征,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感悟艺术魅力,了解艺术内涵,陶冶审美情操。
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策略也与前三类课程不同,笔者以音乐实践课程为例,阐述其教学策略。
音乐教学的重要特征就是学习的实践性,同时音乐也是一门“需要”舞台的艺术,在音乐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前三类课程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但缺少实践(舞台)经验,这需要学生平时反复练习技能技巧(包括声乐与器乐),这是将外在艺术知识内化成艺术素养的过程,最终在舞台上“外显”
自己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实现艺术实践课程与实践活动教学内容一体化,将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整合,使课堂与活动建立直接联系,二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使实践活动更好服务于实践课程,强化课堂所学知识,实现课内外教学实践内容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审美教育。其次,音乐实践教学的模式多样化,可以采取情境 - 陶冶模式、示范 - 模仿模式等,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艺术感悟能力。此外,还需要借助网络资源、数字技术等媒介,让学生通过观看学习,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以上四类课程的教学策略均是根据每一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每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均有其独特性,又有共同性,在制定教学策略时需依据课程的需要、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等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实效性的、层次性的策略调整,最大限度提高艺术课堂教学成果,保障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保罗·D·埃金等 . 课堂教学策略 [M]. 王维城等译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 于丽燕,李可 .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构之探研 [J]. 鸡西大学学报,
【3】曾繁仁等 . 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 徐振祥 . 地方理工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优化的思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大学公共艺术专业课开展形式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门楼的建筑形式探析论文11-29
新闻摄影内容与形式美的表现探析艺术论文11-14
公共艺术的论文12-01
探析公共艺术品的表现媒介03-19
水彩艺术的色彩与表现技法探析论文12-03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探析论文11-13
折纸艺术形式在箱包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11-29
广告艺术形式美与表征探究论文12-03
公共艺术教育异化现象及回归论文11-14
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论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