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解构主义在公共艺术教学的应用论文
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思潮和精神。解构主义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与结构主义相比,它既有延续性又有颠覆性,其主旨是对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进行反观,打破原有的秩序后建立新秩序。简单地说,解构主义就是把原有文化或传统打散后以自己的理解为依据进行重新组合,是一种新的创意方式,对于文化的延续和继承有着重要的作用。通常人们认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是对立的关系,但在解构主义中,绝对的二元对立是不存在的,对立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是可以相互流动、沟通的。文化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不同种族、信仰、时期的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是它们具有共通之处。面对文化的多元性,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融合;面对文化的特殊性,我们应该加以提炼和解读,以批判的精神进行转化、继承。有学者曾用解构的方式研究广告与消费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并对原创性提出挑战。其实,原创性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解构主义扮演的角色就是沟通传统和现代,以现代的逻辑、思维方式重新解读传统,把传统元素用现代的方式重新构造,以达到用现代方式表达传统的目的。
马克思韦伯说:“对文本中的二元对立(比如说,男性与女性、同性恋与异性恋)进行分析是解构分析的一个主要方法,通过分析呈现出这两个对立面事实上是不可能完全分离的,是流动的,而不是两个严格分开的类型,得出通常的结论是:事物的这些分类实际上不以任何固定或绝对的形式存在着。”解构主义正是以这样的形式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解构主义的浪潮下,公共艺术也呈现出解构主义的特征,实践着这一思维方式。公共艺术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较强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在公共艺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其时代性、文化传承作用以及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隐喻功能,使民众产生心灵交流,凝聚他们的集体记忆,起到沟通历史、现在和未来以及承载文化记忆、分享社会经验的作用。
文化传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用解构主义的思想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不是让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而是让文化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流动。学生面对传统文化,应该具备一种开放、融合的精神,用宽容的态度发扬本民族的文化,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新的审美体验,促进文化传播。在公共艺术教学中,教师要秉承解构主义这一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力量,以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获得审美体验。如,在公共艺术教学中,教师可渗透解构主义精神,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传统装饰纹样,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以传播民族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纹样的“意”,强调创造是建立在“意”的基础上的,而“意”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积淀。不论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还是对外来文化的扬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精神的深刻理解是获得民族性创意的基础。正如为了画光而画影,解构重构的对象需要以民族精神为依托,这样才能表现出公共艺术的民族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拆解传统纹样入手,再重新构成具有现代理念的公共艺术作品;应引导学生以反观的精神解构与重构中国传统纹样元素,从而使各种传统艺术呈现出破土而出的生命气息,使传统纹样具有现代感和民族性。此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解读、提炼、重构传统色彩,让现代公共艺术作品通过传统色彩传递传统韵味,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
教师在公共艺术专业的日常教学中也应渗透解构主义思想,让学生深刻理解解构主义在公共艺术中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创造作用,从其他国家优秀的公共艺术入手,借鉴其解构、重构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研究公共艺术中解构主义的哲学思想,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中的解构与重构,并进行艺术实践,以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在公共艺术创作实践中运用解构主义思想是公共艺术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教师应顺应艺术思潮的发展,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中引导学生寻找沟通的可能性,在传统中创新,在多元中取舍,充分运用传统艺术的养分,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的公共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法)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王中.公共艺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解构主义在公共艺术教学的应用论文】相关文章:
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交互研究论文05-23
翻转课堂在公共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论文04-19
公共艺术中传统民族元素的运用论文05-23
汉字结构应用下包装艺术论文04-23
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论文11-02
语言艺术在英语文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09-23
多媒体技术在钢琴教学中应用论文04-28
思维导图在美术教学中应用论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