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互联网时代的审美与艺术论文
【提要】互联网在给审美与艺术带来空前便利和自由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不利于审美与艺术发展的问题:艺术探索的停顿、审美趣味的降低、审美活动消失、平庸作品的泛滥等等。在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审美与艺术创造的新的传播和交流手段的同时,避免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是美学家、艺术家和一切关心审美与艺术的人们的共同愿望。
【关键词】互联网/审美/艺术/影响
有关专*预测,互联网将是二十一世纪最具革命性的技术之一。的确,互联网的普及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正产生着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虽然互联网“远远不是信息高速公路,但这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对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最佳模拟,并且它会发展成为信息高速公路”(比尔·盖茨语)。互联网时代的审美和艺术会发生什么变化,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信息高速公路对未来的审美与艺术的影响,因此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交流手段,互联网扩大并增强了艺术家、艺术机构和欣赏者之间的交流和联系。通过互联网,欣赏者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到世界各地的各类艺术作品(只要这些艺术作品在网上),而不必为欣赏这些艺术作品花费高昂的旅行费去周游世界。假如没有互联网,很多欣赏者恐怕终生无缘得见这些艺术作品。通过互联网,艺术家可以将自己及其作品迅速介绍给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而不必再为寻找发行渠道或展示、表演场所而为难。通过互联网,艺术机构可以更广泛、更迅速地选择和联系艺术家,艺术家也同样可以更广泛、更迅速地选择和联系艺术机构。通过互联网,艺术机构还可以更直接、更全面地收集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反应,随时掌握欣赏者的趣味变化,保持与欣赏者的紧密联系和及时沟通,以便为确定艺术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或作出选择。总之,互联网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欣赏者、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效率,为审美活动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迅速、更便利的信息交流渠道。
互联网的多媒体特性,使远程传输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成为现实。互联网不但可以高质量地传送某种单一形式的艺术作品,如绘画、摄影、音乐、文学作品,而且可以同时传送图象、声音和文本等几种文件,如同个人开办了电视广播。这种多媒体性质将对艺术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它将把以往的艺术形式作一次新的综合,如同电影、电视对其以往的艺术形式所作的一样,一种新的、包容更广的综合艺术形式将在互联网上出现。现存的艺术形式将作为其中的一个要素或组成部分而存在于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之中。互联网更为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的互动性质。以往的信息传播方式大多是单向的。如广播、电视等。即使有一些互动成分,使用却十分不便。作为一种交互式网络,互联网使网上用户得以直接交流信息。在单向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位置和关系是明确而固定的,在互联网上没有固定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网上用户既可以是接受者,也可以是传播者。与广播电视等单向传播媒体相比,互联网更强调交流,而不只是传播或接受。互联网的互动性质为接受美学提供了实践的技术条件。原来只是在欣赏者意识内部、在想象中完成的接受美学理论如今可以在虚拟现实中付诸“实践”了。欣赏者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对艺术作品进行修改,创造出符合自己审美趣味和理想的、新的艺术版本。这种新的艺术版本不再只是存在于欣赏者意识中的审美经验,而是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外化为现实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原创者和欣赏者之间的界限将不复存在。
多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与互动方式的结合最终将导致虚拟现实的出现。目前的互联网已是一个简陋的虚拟现实,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现实世界漫画式的模拟。互联网要真正成为虚拟现实还有很多技术困难需要克服。现存的一些游戏软件在虚拟现实方面要比互联网走得远些,因为它们涉及的领域比互联网狭窄得多。在计算机软件游戏中,游戏者处于和计算机互动的关系之中:计算机向游戏者显现逼真的场景和音响效果,并能使游戏者在游戏设计者的幻想世界中漫游,在编程的虚拟现实中根据自己的意愿行动。
计算机软件游戏可能发展成为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的电脑程序设计艺术,并将作为一种新的大众艺术形式得到普及。如同以往的书画艺术等拥有广大爱好者一样。在音乐方面,借助作曲软件的帮助,音乐爱好者可以自己创作乐曲或为自己喜欢的诗词谱曲,从而产生“作曲卡拉OK”这种新的音乐艺术娱乐形式。随着电脑设备的进一步发展和软件功能的增强,“电影卡拉OK”也将应运而生。现已出现的电脑三维动画电影说明了“电影卡拉OK”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充斥于软件市场的各种游戏软件则可看作是“电影卡拉OK”的简陋前身。这些新的艺术形式将给人们提供更广阔的艺术空间;尤其为原来没有机会或能力从事艺术活动的人们体验艺术创造的乐趣提供了条件。这些新艺术形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存在于电脑空间之中,它们靠比特运行,而不是象以往的艺术形式那样靠原子运行。这个特点给艺术创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便利。随着计算机硬、软件功能的不断改进,人类从前受制于物质条件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鉴赏力,将得到尽情发挥并凸显其重要性。CAD、 CAM、AI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把越来越多的、 原来必须由人类学习和掌握的操作技术,变为由机器运行的自动程序,使人类有更多的闲暇和精力致力于想象力、创造力和鉴赏力的发展。
互联网在给艺术带来新的发展的同时,也可能给审美和艺术造成一些人们不愿看到的变化。
一种可能的变化是,信息交流速度的加快,会使更多的艺术家急于求成,而忽略艺术水平和艺术品质量的提高:一旦某种艺术风格被广泛接受,艺术家就可能会认为它已经成熟,因此拒绝作进一步的探索,或由于非艺术因素迫使艺术家停止探索,以致艺术探索半途而废,平庸之作将在艺术界泛滥。
另一种可能的变化是,多媒体虚拟现实的出现,一方面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也给审美活动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人们的审美趣味肤浅、低下,甚至造成审美活动的消失。虚拟现实可能使审美成为默认的或自动的过程,因为虚拟现实是完全的人工环境和想象物,是完全按人的愿望建立起来的,是审美理想的对象化和实现。人们置身于虚拟现实之中,一切都是完美的,审美成为不知不觉的、自动的活动。这种自动的审美活动,蕴涵着审美活动两个截然相反的发展方向。一个方向是审美的“自动化”使原来在原子现实条件下分裂的理性与感性、艺术与技术、实用与审美统一起来;另一个方向是由于审美的“自动化”,导致人们对审美活动的忽略:虚拟现实将是实用活动在虚拟空间中的泛滥,而不是审美活动的普及。审美是对直接感受的回味,而虚拟现实中的人是在模拟从事直接的实用活动,而不是对这些活动的回味。现存的游戏软件可以看作是这种活动的缩影。人们在游戏中大多要想方设法实现游戏规则设定的取胜目标,游戏者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取胜。因此,游戏是一种虚拟的实用活动,而不是审美活动。虽然游戏中同样存在无利害关系,但在游戏过程中,游戏者关注的是游戏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游戏过程的观照。因此,在游戏中无利害关系虽然存在,审美却不一定存在。虚拟现实可能创造出非审美的艺术,现存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将面临严峻挑战。
还有一种可能的变化是,互联网的虚拟现实性质导致人与现实世界的隔离,剥夺了人们进行审美亲身体验的机会。电脑及艺术制作软件虽然能使艺术创作变得相对容易,但是制作电脑艺术的轻松愉快是建立在抛弃原有的艺术制作材料的基础之上的。对原有艺术材料的抛弃一方面降低了艺术品原有的魅力,另一方面使艺术创作成为由比特构成的、由电子传输和显现的虚幻的影音效果。艺术家避免了现实材料的困扰,同时也失去了在现实材料中发现创造机会的可能性。比特代替原子传输信息,使信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具体表现为人们常说的多媒体。信息与其载体相对独立,不必固定于某种载体,它既可以文字形式,也可以声音或图象的形式来表达。传统的艺术形式则不能与其制作材料相分离。某种媒介产生的艺术效果不能或很难由其他媒介生成。油画只能用油画材料制作,而不能用水彩等其他材料。电子琴也不能完全模拟出钢琴的音色。传统艺术(除概念艺术外)虽然也要传达信息,然而其传达的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自艺术材料本身。也就是说艺术所要传达的信息是不能随意改变载体的,其载体本身就是艺术所要传达信息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和必要的部分。因此用比特传送和表现传统艺术将会降低艺术魅力。甚至使原有艺术作品面目全非。更令人担忧的是,通过电脑显示器表达的信息易于被淡化和歪曲。现实中危险、残酷或激动人心的事物和事件,变成了电脑屏幕上的电子游戏和微不足道的电子颗粒。长期面对电脑屏幕,可能会使人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因为电脑屏幕上的电子束给人以非现实之感。色情、暴力影片之所以会对很多人产生不良影响,以致令他们去模仿影片中的情节,原因之一,可能就是这些人把影片中的情节当作非现实的游戏在现实生活中重演。审美是对亲身体验的回味。电脑将人和他的体验对象隔离开来,取消了亲身体验这一审美对象,因而从根本上动摇了审美活动的基础。艺术是审美经验的结晶,审美皮之不存,艺术毛将焉附?
除了上述三种可能的变化之外,艺术制作手段的简单化、自动化还将导致艺术作品的粗制滥造和庸俗作品的泛滥,如同卡拉OK的普及带来噪音污染一样。表面上,人人都成了艺术家,实际上,艺术生命力的核心——审美趣味及其表现技巧却消亡了。
互联网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前奏,使我们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在享受互联网为审美和艺术带来的种种便利和乐趣的同时,如何防止和避免它的负面影响,使它更好地为审美和艺术服务是值得艺术家、美学家和所有关心人类审美与艺术前途的人们深思的。有一点可以让从事现有艺术的艺术家们放心,互联网上的新艺术形式要代替原有的艺术形式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从互联网去推测信息高速公路对审美与艺术的影响,也可能会造成这种偏差:即我们现在预测的前景没有出现,而那些我们始料不及的情况却不期而至。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密地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审美和艺术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审美与艺术论文】相关文章:
试论诗化批评及其审美品格艺术论文02-25
泛审美时代与美学使命03-19
分析审美活动的时代转型03-18
泛审美时代的快感体验-从经典艺术到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转向11-20
“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思维03-10
探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教与学方式03-18
浅探互联网时代英语泛读教学03-19
论互联网时代全新互动的教与学方式初探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