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要素分析论文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关键。课程建设与实施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四要素。其中,课程目标是第一要素,统领其他各要素。同时,课程目标又与其他各要素保持高度协调的关系,共同构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
一、课程目标科学化
要确立合理科学的艺术教育课程目标,必须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和中小学艺术教育严格区分。艺术教育有专业与普通之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属普通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与普通艺术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专业艺术教育重在培养创造精神产品的专业艺术工作者,普通艺术教育则重在培养热爱艺术的普通爱好者和欣赏者,它不强调艺术技能的掌握,而是注重以艺术影响同学们的生存方式,引导他们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虽同属普通艺术教育,但程度上大有区别。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对的是文化基础较高、思想较成熟、情感发展较稳定、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他们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更注重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将艺术与专业、与人生、与社会联系起来进行理性的思考。同时,他们还关注艺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对其进行评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征就在于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并富于理论性。
总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既不能是单纯的艺术知识积累和艺术技能训练,也不能是培养一般艺术感受力的浅层次学习,而应以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智慧、人格和人文精神全面提升为主要目标,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创造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内容规范化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阶段的艺术教育目标大都没有实现。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承担着“补课”的任务。现阶段的实际状况要求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结构应从基础搭建,同时还要求分类设置、综合实施和分层规划课程内容,以实现课程内容的规范化,确保实现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
1.分类设置课程内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充分体现综合性与专门性、知识性与体验性、传统与现代、审美情感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侧重点,大致可分为基础理论课、作品欣赏课、技能实践课和文化史论课四大类。
基础理论课侧重于培养大学生在艺术审美时所必需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感受能力,起到指引大学生通往艺术殿堂的桥梁作用。作品赏析课侧重于通过引导大学生鉴赏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外优秀艺术作品,培养自己“音乐的耳朵”和“形式美的眼睛”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品位。技能实践课侧重于通过让学生参与一定的艺术技能训练,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同形式的艺术美。只有通过亲身的艺术实践才能引发同学们对艺术更为浓厚的兴趣,加深同学们对艺术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升感受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文化史论课侧重于传授艺术史、艺术概论、艺术美学等理论性知识,培养大学生对各种艺术及其表现形式进行批判性评价的能力。在这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把艺术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领悟。
2.综合实施课程内容。综合实施课程内容,即实施综合性课程,已成为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合性课程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艺术门类中的不同类型课程的综合,比如综合性的音乐作品赏析课就应融合基础乐理、主题视唱、音乐作品分析、音乐简史等相关课程内容,从音乐审美切入,将基础理论、技能实践、作品赏析和文化史论的学习融为一个整体,帮助学生获得完整的音乐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二是指多种不同艺术门类课程的综合,比如综合性的文化史论课就应融合文学、音乐、美术、影视、建筑、摄影等不同艺术门类的作品赏析,以及哲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理论,使学生在广泛联系和多角度思考中学习提高。这样,同学们不仅能够对艺术理解得更深刻,而且也能够对人生、对社会理解得更透彻,从而大大提高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3.分层规划课程内容。各高校应根据《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师资配备情况,大致将公共艺术课程划分为限定性选修课、任意性选修课和艺术类系列专题讲座三个层次,使课程内容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有助于形成规范化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而且还有助于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与个性发展。
首先,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足开齐《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的8门限定性选修课,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和《戏曲鉴赏》。课程定位在以鉴赏为中心,以审美为主线,融合艺术基础理论和作品鉴赏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和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为他们下一步学习艺术任意性选修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为热爱艺术、具有一定艺术素养或在艺术方面有所追求的高年级学生开设艺术任意性选修课。课程定位于让学生通过学习写、画、唱、跳、演等艺术技能,参与艺术实践,亲身体验和感受艺术美,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通过学习高层次的文化史论知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审美判断能力和艺术批评能力,以升华人生的境界。
再次,举办艺术类系列专题讲座,充实和完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邀请著名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大师为大学生介绍艺术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大学生交流丰富的演艺经验和艺术心得,使大学生深刻体会艺术所藴含的人文精神,提升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感悟能力。
三、教学方式现代化
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不应再以教师为中心来灌输书本知识、传授艺术技能,而应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去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体系、学习艺术技能,使教师处于引导和辅助的地位。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和改进教学方式是全面实施艺术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为了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大力提高艺术教育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促进信息技术和艺术课程相结合,积极拓展学生获取艺术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实的'学习内容和丰富的学习体验,以便增强艺术教育的实际效果。
学校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提高艺术教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力争能够充分利用网上及远程艺术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并研发艺术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一步促进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规模与水平。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
由于现阶段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在认识上还没有达到高度一致,仍然存在着只看重艺术竞赛成绩,并以竞赛获奖情况作为教学评价唯一标准的做法。教学评价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障碍。
从艺术教育促进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出发,对艺术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应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倡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4。对于学生,不仅应对其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还应注重对其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领域发展水平进行整体评价,要把静态的教学结果评价与动态的课程实施评价相结合。对于教师,应以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开拓,教学方式是否创新等作为评价的基本依据。另外,还应将学生与教师的发展融为一体进行综合评价。只有切实推进艺术教育改革,才能逐步建立起能够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合理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与实施应做到课程目标科学化、课程内容规范化、教学方式现代化和教学评价多元化。只有从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完善教学评价这三个环节入手,落实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才能真正实现艺术教育促进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要素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6.简历写作的七要素
7.外贸谈判的必要素
8.简历写作要素
9.谈判口语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