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之美论文

时间:2020-10-02 10:39:41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之美论文

  一、《清明上河图》之艺术美的本质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之美论文

  劳动创造了美,而“美”究竟是什么?在艺术美学中认为:“美”是能引起非功利性的主体自我确证的对象,美学则是一门既属于人文学科,又从属于哲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审美现象、审美活动及审美价值等与美有关的概念。艺术美学是一门典型的综合性学科,单从字面上看就决定了两个与它密不可分的概念:艺术与美。简单地理解,这种美是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美学是站在美学的视角上研究艺术,在艺术的框架中审视美。在艺术美学中美有四层本质:第一层是基础本质,是指“人为性的感性对象”;第二层为中介本质,特指“想象中的形象系统”;第三层为核心本质,揭示“自我确证性的虚拟世界”;第四层为超越本质,暗示“终极性存在和价值的意义世界”。而在艺术美学的范畴里,《清明上河图》又是如何作为物质载体导致欣赏者们自我确证的呢?

  《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了农村以及市集两大部分,共同展现了北宋京城清明时节的热闹景象以及当时各阶层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画面中约有814人,他们穿着各式的服饰,表情生动、惟妙惟肖;其中还有牲畜家禽、往来船只、房屋楼阁、车子、轿子、树木等物质,众多的人为物质载体构成了艺术,产生了美。虽然画面热闹非凡,但都以有规律的形式组合,井然有序,容易让人产生秩序感,因而让人们产生美感。画中的人们沉浸在各自的生活中,栩栩如生且富于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其形式符号让欣赏者赏心悦目,就其艺术美的基础层次而言,这些便是美学中所指的人为性的感性对象了,并自然而然将我们带入艺术美的第二个中介本质:想象中的形象系统。

  在观赏《清明上河图》时,看着画面中高大的城楼、屋宇、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样样俱全。这些都很容易引起我们的联想,看着当时人们生活的场景,很自然会想象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出现过,是不是也想回到那个时候,住在那样的街巷建筑中;又或许想象自己是画面中的某一个人,自己或自己所知晓的某个亲人也有过同样的经历,让我们忆起往事;或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想象着他们之间究竟发生着怎样的故事,有着什么样的趣闻……由此,一个具有自我确证价值的虚拟形象世界就逐渐形成了,它拉近了我们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并将我们带入艺术美的核心本质层次。

  艺术家用一件作品感动了自己的同时,也将欣赏者感动,这便达到了艺术的目的。引起欣赏者自我确证的对应点是由欣赏者自我创造、自我发现的,从相同的对应点上产生了共鸣,欣赏者便能从中获得审美享受。《清明上河图》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荣和舒适的城市生活景象纳入富于变化的长卷画面中,展现在欣赏者眼前,想必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不忍拒绝的。每一个观赏者从这幅画面中所激发的自我确证的点或许不会完全一致:有的欣赏者从《清明上河图》欣欣向荣的场景中获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自我确证;有的从作者营造的自然风光联想到,它有可能就是我们生活中见过的一处景,生活中走过的类似的一座桥,让欣赏者感觉到亲切;有的会感慨于作者对于情节的布局,疏密有致的构图,或者其笔墨章法;还有的则是感动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清明上河图》之艺术美的特征

  《清明上河图》没有按照传统的界画画法,而是采用了兼工带写的笔法,在设色方面也十分淡雅,所以众人评价其“别成家数”。得益于鸟瞰式的全景式构图方法,画面长而不冗,如一气呵成,将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到辽阔寂静的田野,河流中悠然的流水,高耸屹立的城郭;小到小船小车里的人物,小摊商店里的陈设货物,门市店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800 余人物的画面中,组织有条不紊,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同时又具有情趣,完全符合艺术美的几个特征。

  1.形象性

  艺术形象是艺术美最基础的存在形态,艺术美以感知形象为基础,以想象形象为中介,以自我的形象化为核心。《清明上河图》中将各种创作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将行动性与精神性相结合,通幅刻画了人们熟知的场景,面对如此丰富的画面,基于人们不同的生活体验,融入这样一个繁荣的虚拟艺术世界里,欣赏者又将以自我的形象化为核心,得到各自不同的`审美感受,任其自由地确证自己的存在,从这个角度出发很容易能体会到艺术之美。而如此宏伟的画作本身的独特性也足以使观赏者过目难忘,加之其中鲜明的创作个性、人物形象、自然物象情景交融,共同促成形象性的稳固。

  2.情感性

  艺术美的情感性体现在艺术美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它是一种完全自由的情感。生活情感来源于生活经验,而艺术本身亦来源于生活,《清明上河图》中对于生活如此细致生动的刻画就已经透露出作者对生活和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场景,体现了作者对广大劳动者的崇敬之情。设想,只有景没有人,或者只有人物没有景色,这幅画作绝对不会达到今天的成就。因为有了人物,才使画面更加生动;因为有了景,更凸显了生活的美好。正是因为多方面因素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我们熟悉的生活状态,让我们产生亲切感,拉近了欣赏者和作品之间的距离,让欣赏者进入画作中,和作者一同悲喜,审美活动在其中自由地展开。

  三、《清明上河图》之艺术美的规律

  1.和谐

  我们总能在每种和谐的状态中找到事物间存在的某些规律,这样的和谐同样存在于艺术品内部、艺术品与创作者之间、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以及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清明上河图》中所表现的每个人物、每处景象,甚至每一点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得当,繁简相宜,动静互补,聚散有序,都让人感觉恰到好处,繁而不乱。这幅作品充分体现出画家对生活的洞察力和画面组织能力,是形式美与内容美充分结合的典型,不仅达到艺术作品的内容和谐,形式和谐,在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也达到了和谐。我想这便是所谓的文情相谐、声情并茂和形神兼备。欣赏者们也很容易从中找到自我确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和谐,并通过艺术作品这样一个中介达到艺术家与欣赏者间的和谐。

  2.生命

  人永远是艺术创作中的主角,生命同样也是构成艺术美的重要条件。艺术中的生命形象决定了欣赏者是否能从中感受到艺术美。有些美学家甚至认为,在艺术创作中,抓住了生命就抓住了美学的根本问题,他们也因此成立了有着重要影响的美学派别—生命美学。而自然生命、人的生命、生命的形式化无一不在《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伟大的劳动人民是生命力的象征,欣欣向荣的场景与自然风光是生命力的表现,而栩栩如生的情景更是生命形式的最好诠释。每一个点几乎都能让某一个群体产生共鸣,虽然是一幅静止的画面,但它却如同幻灯片一样在人们的脑海里翻滚,它的节奏、张力,在脑海中久久不会散去。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所在。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重要的历史资料,更是一幅名贯中西的经典画作,通过对这幅作品艺术美的本质、艺术美的特征、艺术美的规律几个方面的解析以及欣赏使我们更加清楚《清明上河图》是如何达到“艺术美”的高度的,同时揭示了一幅画作成为经典所具备的各方面因素。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才不是盲目的实践。如果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能依据艺术美中所涉及的各项原则加以运用,就能使我们的作品更容易接近“艺术美”,有了清晰的逻辑思维机构关系,同时结合我们对于艺术美的欣赏经验和规律探寻,使我们的作品更易接近优秀,更好地服务于人,用艺术来美化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用艺术来净化心灵。但凡传世的艺术经典必然经过呕心沥血而成,只要坚持付出,我们也终究会成功。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之美论文】相关文章:

1.艺术歌曲《山鬼》的风韵之美论文

2.教育之美论文

3.生态美现代艺术论文

4.浅谈艺术设计中的艺术美论文

5.紫砂壶的美与艺术的论文

6.关于建筑空间的艺术美探索论文

7.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论文

8.浅析孔子美学思想中仁之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