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马尔罗式艺术理论思想探析论文
法国文化哲学家安德烈?马尔罗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多彩的生活阅历与深邃的人生哲理之融合成为其作品的共性。二战后担任法国文化部长的马尔罗主要从美学角度阐释其艺术思想,代表作有《沉默的声音》、《无墙的博物馆》和《诸神的变异》,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马尔罗推行了一系列以“普及文化和鼓励创作”为中心的文化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文化中心以期实现文化的普及化。在美学论着中,马尔罗始终强调艺术形式于人类超越其荒诞命运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艺术世界表达的是个人对人类命运的超越,艺术应该面对恶魔般的虚无世界来创建一个价值世界,用以证明人更伟大,从这个意义上看,人能够战胜命运%马尔罗对艺术形式的考究来自其对世界艺术的思考,也由此不断挑战人类欣赏艺术的固有思维模式。本文将以《无墙的博物馆》为切人点从美学角度剖析马尔罗的艺术理念,并试图揭示这一理念于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美学视角下的艺术形式思
《无墙的博物馆》又名《想象的博物馆》,堪称艺术史杰作,介绍并评论了东西方各种风格的绘画雕塑作品。马尔罗凭借此书充分发挥想象透视艺术的不拘一格,揭示了艺术发展长河中绘画雕塑的创作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如何更新人类的艺术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革命将成为人自身革命的媒介与战场。131马尔罗将艺术形式的发展划分为三大时期:超自然、非真实和非时间性。H三个时期的艺术本质皆源于想象又归于想象:超自然的艺术沦为世人想象中统治者与上帝沟通的工具,成为上帝的想象;非真实的艺术由赞美上帝过渡到宣扬人之美,追求人性美的想象;超时间的古今艺术揭示想象的真请——超越时空实现永恒。
超自然时期的艺术生活于圣人统治的时代,必然与宗教密不可分,艺术用于传播宗教教义和巩固宗教统治地位。同一时期的中国和埃及也是如此,中国盛行的佛教教义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反映在各类石窟绘画或雕塑中,而埃及法老的巨型雕塑正是其在古埃及人心目中神化形象的艺术再现。《无墙的博物馆》中的图片让我们感知那个时代的宗教式创作成为艺术家开展艺术实践的唯一舞台,这个舞台无疑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阻碍其发展,艺术由此沦为替宗教服务的“神学婢女而艺术家则面临着一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神圣境地,创作灵感禁锢为与超自然交流的工具。从非真实时期开始,宗教信仰不再是艺术创作的发源地,艺术家可以将艺术灵感寄托于广袤的世俗领域,他们试图通过变换艺术形式来展现艺术的非真实之美,其中的代表作当属米开朗琪罗的《垂死的奴隶》和德?拉克鲁瓦的《自由指引人民》。真正的艺术家不再将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视为创作目的,在他们眼中,艺术成为美学的代名词,没有最美,只有更美。这里的“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汇集而成,如果形式能够准确传达艺术家意欲表达的意义,这个艺术作品就是美的,值得人们去无限想象,想象的空间越大,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美的魅力就越强烈。艺术是美,美也是艺术,艺术就是美与美之原型的统一,艺术美学的目的即发现美并创造美,使美的原型比美更胜一筹。从非真实跨越到非时间性,艺术及其形式成为超越时空直至永恒的代名词。当我们在这个时代再次注视《蒙娜丽莎的微笑》时,我们觉得她的微笑还在,我们对此似曾相识,又充满遐想。她属于那个时代’也属于这个时代。她从一幅绘画作品演变成一种声音,一种从未消逝且一直持续的声音,她的超越时代性正是其生命力的最好表征。我们在想象的博物馆中继续观赏着艺术变形之路上的各种风景、各种创意,总能发出“这里风景独好”的感慨。艺术家借助自己的想象让他意图利用的各种形式产生了不论是外在还是内涵上都能够达成和谐,也由此让这些形式服从于自己的想象,哪怕是天马行空般的想象。艺术家在形式创作的层出不穷中也创作了自己的风挤,这种风格构成了这位艺术家的形象种代表着特殊文明的形象。在想象的博物馆里,我们赞叹形式与风格绝不会因时间的逝去而消逝,我们感受到艺术超越上帝的想象和美的想象而实现永恒的力量。
《无墙的博物馆》借由艺术的进化展示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三个时期的艺术演变透视的艺术形式表征与内涵的演变正是对艺术变形(m6tamar-phose)的诠释。艺术的不朽性源于艺术作品之变形的特性。在这一点上,默叙兹一拉沃对马尔罗的文化哲学思想做过十分精辟的论述:“艺术作品最终要变成一种有生命的形式,变形使艺术作品的自身存在变得真实而具体,并且整座想象的博物馆也会令人难以置信地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变形支配着艺术作品演变进程的伟大规律,艺术作品此时此刻在我们耳畔回荡的是另外一种声音,与不属于我们文明的那些人站在自己文明的腹地凝视着它的时候所听到的声音不同。它离开自己文明的发源地来到想象的博物馆中安家落户。现代技术的进步允许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艺术世界的基本变形及由此衍生的各种变形,更允许我们想象未来可能发生的更多的变形,中国的艺术如此,欧洲的艺术如此,世界上的种种艺术更是如此。一种艺术的延续发展总是依靠它已经塑造的形式来创造未知待定的形式。因此,变形不是假设,而是确定,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变形是艺术规律的一般性体现。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的是,想象的博物馆正是将超越时代、超越时空的艺术变形储存于想象的.空间中,使其拥有永恒生命力。
二、启示
如今,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人类的文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马尔罗对艺术价值的崇尚让我们重温艺术文化之功。正如他所说“科学并不具有协调的功能。基督教培育了基督徒;然而,不再培育基督徒的科学却并没有造就出无神论者。科学能独自制造核力量,能发现麻醉剂,它却不能单独培养和教育青少年。”P1科学或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全部,各种文化艺术知识可以化作战胜荒诞命运的希望和冲破技术束缚的武器。法国大学校的翘楚——巴黎理工大学UcoZepolytechnique)将通识文化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于日常教学中,实现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效融合。与各个理科系并行发展的人文社科系负责全校学生的人文社科教育,提供121门课程,涵盖社会文化领域的各个学科。[4,学校希望学生通过选学这些课程培养守传统而又勤创新的人文精神、开放而延展的科学文化视野和复杂而有序的知识架构,弓丨导学生发展处事立身的品质,提高学生对比专业内技术和专业外领域的能力,以便日后能够依据市场的变化顺利地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与人文社科系并驾齐驱的语言文化系组织安排9门外语及相关文化课程的学习,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同时掌握至少两门外语——英语和另一门外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俄语、汉语、意大利语和阿拉伯语)。w学生通过语言的多样性感知社会与文化的多元化,锻炼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驾驭激烈的国际竞争。该校长盛不衰的教学品质与效果正是通识文化与专业知识结合教育的典范。
三、结语
《无墙的博物馆》折射出艺术形式之光芒,形式给予艺术生命,不曾褪去的生命色彩,马尔罗式的艺术形式具有绝对的意义和价值。虽然马尔罗提倡的艺术形式理论略显偏颇,但毫无疑问,美学创作必须依赖于形式来传达内在思想,人们总是在欣赏了博物馆艺术作品的感官表象后才有兴趣探寻其背后隐含的寓意’也总是在被某个艺术作品的色彩、图景或人物形象吸引后才试图揭开其意欲表达的深意。因此,形式与思想是表与里而非有与无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时而同且合,时而不同而合。崇尚艺术可以丰富人类的思想,启迪人类的心灵,让人类看到未来发展的希望,人类的灵魂也因艺术之光而永存。通过《无墙的博物馆》,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艺术的无边界以及艺术的范式与特式,从而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体会到艺术带给人类的无限价值。如果人之为人就必须以其主观能动性赋予生命以意义,那么人类便可以通过创造艺术作品而延续艺术的声音、人类的声音,艺术使其自身和人类不朽。艺术即反命运,否定虚无和拒绝死亡的艺术必然弓I导人类超越自我,超越时限,走向永恒。[2]因此,面对科学与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千变万化,人类的心灵变幻莫测,而文化艺术知识犹如一盏黑夜里点亮的明灯照亮着人类前进的方向,启迪着人类迷茫的思想,滋养着人类饥渴的灵魂。现代社会必须尊重且重视艺术与文化于大学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力,将通识教育的效用落在每堂课、每个专业、每位老师、每位学生的教育实处,促使学生在艺术文化知识的滋养下不断地净化与升华自身思想,形成适宜的职业发展思维,最终发展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的栋梁之材。
作者简介:邓芸,湖北荆州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法语专业讲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读博士,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
【安德烈马尔罗式艺术理论思想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4.关于艺术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