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铁夫水彩艺术研究论文

时间:2020-10-06 16:13:53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谈李铁夫水彩艺术研究论文

  身兼革命带头人与艺术家双重身份的李铁夫先生的人生经历是传奇而辉煌的,他在留学欧美期间所取得的成绩是极具历史性意义的。1915 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联名介绍李铁夫:“名画家李铁夫君,游学欧美十有八年,历为美术大学院名誉生,擅长写真山水人物铜像等,久为中西鉴赏家所赞许。一八八七年五月二日奥令顿画院全堂大考李君得一等第一名兼学生首领副教授。一九一二年五月四日全堂大考复得一等第一名。一九一三年五月十日得冠军及奖美金四百元。一九一四年五月八日得铜像冠军。其后各地美术赛会,均名列前茅,洵足与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诚我国美术界之巨子也。”李铁夫先生与一众革命人士以及社会名人都有所接触,但其一生处人待事都较为孤僻,只醉心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而忽略了对自身艺术事业的经营。在其居于香港期间基本上甚少应酬,其绘画创作只表达自身所追求的艺术而不带有政治色彩,时局抑或社会的需求对他而言都是无关紧要的,这种性格让他在归国之后也没有依仗自己辉煌的革命背景抑或是在国外所取得的傲人成绩去经营自己的艺术事业。对艺术的纯粹追求使其绘画作品不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与限制,在他的绘画作品中,静物、风景、人物都是常见的绘画素材,但涉及政治题材的绘画却是少之又少,与当时许多画家迎合政治需要而进行绘画创作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谈李铁夫水彩艺术研究论文

  在水彩画的起源地接受了专业绘画训练的李铁夫先生拥有正统西洋绘画的扎实功底,他对造型、色彩的捕捉都是极为敏锐而准确的,其水彩作品中风景的构图、色彩的搭配、气氛的渲染都能展现出李铁夫先生极高的艺术素养。他留存下来的水彩作品大致可以归类为两个时期,一是1930 年之前李铁夫先生在国外留学时期的水彩作品,二是1930 年李铁夫先生归国之后所创作的水彩作品。本文从这两个时期的划分对李铁夫先生的水彩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从中探寻其水彩艺术风格的演变及其缘由。

  一、1920 年至1930 年间李铁夫水彩作品分析

  在李铁夫先生现存的水彩作品中,年代标示清楚的最早作品是1920 年的《纽约公园》,这一时期其水彩作品与油画作品有较大的相似之处,画面构图方面的处理及作品中笔触使用的痕迹都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画家进行油画学习所受的影响。这幅作品中画家通过描绘昏暗的天色下水塘周围的绿色植物,去表现当时景色带给他的直观感受,通过各种绿色调的运用描绘出昏暗光线下水塘边植物颜色的微妙变化,略带暖色的水塘与冷色调的植物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对比关系,这是画家对当时绘画场景的最直观表达。画面左侧画家用干笔画出的植物枝干,给画面带来了一种硬朗的力量感,与水塘周围做虚化处理的模糊枝干形成了一种空间上的远近对比,画家对画面空间的熟练把握与处理在这幅作品中得到极好的呈现。

  李铁夫先生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水彩作品还有《园中》《纽约郊外》。其中《纽约郊外》是1924 年完成的水彩作品,这幅作品更多的体现的是画家对大自然中色彩关系的捕捉与表达。作品中对随着秋天到来而充斥着黄色调子的场景进行描绘,远处黄色的草地与近处紫红色的干草,零星散布的墨绿色灌木与发黄的天际,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而又协调的画面,其中对比色的处理、同色调颜色渐变关系的'协调,都是画家对大自然中色彩微妙变化的敏锐捕捉和有力表达。

  这一时期在国外留学的李铁夫先生多数还是以油画作为绘画媒介进行绘画创作,而归国之后也因辗转各地,部分油画作品及水彩作品或破损或遗失而无法得到妥善保存,目前留存下来完成于这一时期的水彩作品只有零星几幅。从该时期水彩作品的画面处理中,可见李铁夫先生接受西方传统油画训练对其水彩艺术风格所造成的影响,这一时期画家的水彩作品中干笔的运用较多且保留明显的笔触痕迹,与其归国后的作品相比显然呈现出更为“西化”的艺术面貌,与其后期水彩作品中水汽淋漓的画面质感有明显的差异性。

  二、1930 年李铁夫归国之后的水彩作品分析

  李铁夫先生现存下来的水彩作品多数都是风景一类的写生作品且大多是完成于其归国之后,在定居香港期间所画的一系列水彩风景画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如《海滨小舟》《避风塘》《秋雨》等。该时期的水彩作品用笔轻松洒脱,笔触灵动多变,如作品《红尾船》中,画家用大面积的暖色调完成了对画面大环境的氛围渲染,远处淡蓝色的天空,落日余晖中染红了的云朵和映衬着天空的江面,都在他随意挥洒的笔触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江中小船上那一抹红色的船尾点亮了画面的色彩基调,与右面远处的黄绿色远林又有了色彩关系上的对比与呼应,红色与绿色、黄色与蓝色的分布都是画家经过思考之后使其出现在适当的位置之上,柔和的色彩对比度的把握又让画面统一在一个温暖的色彩基调之中,作品体现了画家对色彩关系极强的掌控能力。李铁夫先生用湿润的笔触渲染夕阳下的天空,用近乎写意的线条表现小船的水中倒影,这些绘画手法都与其回国之前的绘画技法有较大的区别。显然归国之后,李铁夫先生接触了更多的中国传统绘画元素,李铁夫先生在这一阶段亦坚持进行毛笔字练习,这些中国传统美学的优秀元素被画家直接运用于水彩绘画创作之中,使这一时期的水彩作品显得更加流畅和收放自如。

  作为最早一批留学国外的艺术家,李铁夫先生对西方传统美学有系统的学习与研究,能够透彻地理解西方艺术并掌握其精髓。当时中国学习西方传统绘画、进行西洋绘画创作的人不在少数,但能接受正统绘画训练的人却很少,李铁夫先生在西方专业美术院校接受完整的西方传统绘画训练,拥有扎实的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功底,对造型、色彩、光影等元素有着敏锐的观察与绘画表现的熟练技术。在归国之后,李铁夫先生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在水彩画作品中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在其作品中笔触的运用、水分的控制、画面构图的处理等方面都能寻觅到这种变化的痕迹。李铁夫先生将熟练的绘画技巧与其本质的中国民族化元素相结合,令作品呈现出具有独特东方审美情趣的新艺术面貌。这一时期李铁夫先生所画的多幅水彩作品都有着浓厚的东方意味,例如1932 年的作品《古松》,画家对画面构图的处理有着明显的东方水墨画的意味,大面积的留白处理营造出空灵的气氛,迷离的远山与前景的山石、松树有了前后空间距离的虚实对比,画家通过颜色的浓重与浅淡拉开画面空间的层次感。该幅作品有着水彩画酣畅淋漓的水性特质,而画面构图的处理又带着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审美趣味,李铁夫先生这一时期的作品拥有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

  李铁夫先生水彩作品中与中国传统绘画元素的结合还体现在他的宣纸水彩作品中,这是一种绘画材料的相互结合与碰撞,这种宣纸水彩作品保留下来的有《石板潭》、《浅溪》、《温泉乡》,这些都是画家对两种媒介——宣纸及水彩颜料所做的新的尝试。《石板潭》是1943 年的作品,该幅作品李铁夫先生用宣纸作为媒介进行水彩画创作,这是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西方绘画元素相互融合而在绘画媒介上所做的新尝试。作品中画家对山林的描绘亦是吸取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用笔,用排列的笔触去描绘山林郁郁葱葱的景象,此处的皴点笔法效果是很明显的。画家对奔流直下的水潭做了留白的处理,在画面的构成上形成了笔触疏密的变化,水帘右面的两棵松树临水而生更有中国水墨画的趣味,对树的描绘更多的是采用了类似于中国书法的书写手法,让画面中出现了苍劲有力的松树形象。

  在李铁夫先生艺术生涯后期的水彩作品中,画于1947 年的《四川峨眉》显然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品。这一年已经78 岁的李铁夫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这幅大气磅礴的水彩作品,这幅作品更偏向于一种记忆中场景的描绘,背景处概括的大山轮廓与画面前景中的茂密松林相互呼应,松林间一座庙宇沿着小路向前景蔓延,这似乎就是画家记忆中某个场景的再现。1943年李铁夫应当时的军事参议院院长李济深邀请一起同游四川,当时就曾到峨眉山登山游历,对当时场景的一种回忆和想念在数年之后被画家描绘下来,这就是拥有浓重笔墨趣味的《四川峨眉》。画面中左侧的松树,画家用的是一种近乎中国书法的书写笔法去完成他对松树的理解和表达,干脆利落的笔触所到之处带来的是苍劲有力的松树枝干的延伸,水与色的完美结合带来了画面的温润感和饱和感。这幅水彩作品拥有浓烈的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是画家将西方绘画艺术的色彩、光影关系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布景处理及书法用笔相结合而延伸创作出的极具东方审美情趣的水彩佳作。

  李铁夫先生归国之后的水彩作品与归国之前的水彩作品相比较是有明显区别的,在归国之前偏向于“西化”的水彩,而归国之后受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的影响,画家对中国传统绘画元素进行新的整合与尝试使水彩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民族意味与东方情趣。李铁夫先生的艺术成就是历史性的,他是中国油画、水彩的第一人,经过西方传统美学的熏陶,拥有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高超绘画技巧,而其自身的民族特性及归国后所接触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思想又对其影响至深,中西方优秀文化内涵的碰撞与融合让他的作品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面貌。李铁夫先生的水彩作品有其独特的观察及处理手法,对油画材料的熟悉及他对书法、国画等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的理解与运用,令其水彩作品有着区别于他人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李铁夫先生的水彩艺术值得后来者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谈李铁夫水彩艺术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水彩艺术的色彩与表现技法探析论文

2.水彩画艺术风格的品鉴论文

3.谈艺术源于生活论文

4.谈媒介材料对水彩画的影响论文

5.西方现代艺术研究论文

6.谈吉他艺术的历史与发展艺术论文

7.艺术设计中艺术符号研究论文

8.研究民族声乐艺术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