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民间艺术论文
一、民族形象与民族文化
民族形象是由本国具有本土特点的形象以及由社会公众的认知而产生的一种评价,这是一个民族综合实力的具体表现。民族形象就表现形式而言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物质实体承载的文化形式。精神文化就是指以艺术、文学、书法、哲学等形式出现的文化。民族文化属于精神文化表现形式。就中国而言,民族形象最能感染国民并且得到世界认可的是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其实就是在塑造民族形象。发源于陕北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是陕北人民直接参与的一种艺术形式,自然而又生动地塑造了民族形象,体现了民族精神。安塞腰鼓由来已久。古代军旅打仗时敲打腰鼓以增加军中士气。腰鼓这一打击乐器,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作用也在发展变化。从春秋战国时用来传递信息的器物到秦代时的助战器乐,后发展为欢庆胜利的器乐,直到现在,安塞腰鼓是百姓钟爱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安塞腰鼓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功能,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艺术表演形式,使其更具有观赏价值。陕北一带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安塞腰鼓是了解华夏民族文化的窗口。
二、民族文化是民族形象塑造的途径
安塞腰鼓表演时整体气势以及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即艺术的原真性、狂欢化的民间文化以及审美生态向性。安塞腰鼓作为“中国第一鼓”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塑造了热情淳朴的民族形象,展现了和谐自然的民族精神风貌。
1.艺术的原真性
塑造热情纯朴的民族形象安塞腰鼓是广场舞的原生态表演形式,它营造了逼真的原生态的审美情境。安塞腰鼓的舞台可以设在广场上或者道路上甚至是在黄土高原上。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是将表演的舞台设在自然山水之间,让艺术置于原生态的空间内,让艺术表演和场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遍及安塞县各村镇的安塞腰鼓从打击方法上可分为文鼓和武鼓两种;从表演形式上一般分为路鼓和场地鼓。文鼓是以“扭”为主,动作细腻不失有力,柔软不失活泼,表演达到高潮时还需倒提鼓箭。当人们听着欢快的唢呐声,内心喜悦之情自然流露出来,顿时感到心旷神怡。武鼓是与文鼓相对而言,强调“打”,舞姿难度系数较大,动作整体效果剧烈,特别讲究动作节奏感和整体性。武鼓是评判腰鼓舞姿是否优等的主要标准,是整体安塞腰鼓表演塑造艺术美感的关键动作。武鼓中“转身必迅猛”、“蹲踢必转身”动作带有武功成分,高难度的动作充分展示出北方汉子热情而淳朴的性格特点。原生态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作品,往往以生动鲜活的表现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是对新的艺术形态的伟大创新。对于欣赏者而言,能够亲历艺术作品中,全身心忘我地融入表演中,与艺术作品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是最有意义的。伽达默尔说过:“公众娱乐是真正的参与,它不是主动去行动,而是某种被动的东西(激情),也就是一瞬间入迷地被卷入。”这种完全未被加工的艺术直接展现出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场景。原生态艺术最能感染观众的部分在于艺术的原真性,它能使观众产生共鸣,引发深入的思考。这也正是安塞腰鼓独特性所在:用真实的情境塑造热情淳朴的民族形象。
2.狂欢化民间文化
塑造团结互助的民族文化心理安塞腰鼓有完整的一套表演程式。开场时,按照传统方式,首先即兴演唱以吉利话为内容的“秧歌”,向在场观众问候并给予节日的祝福。活动开始前,有时还要带着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保佑国泰民安。安塞腰鼓是全民可参与的民间艺术。巴赫金特别指出:“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就在其中生活,而且是大家一起生活,因为从观念上说,它是全民的。狂欢节具有宇宙性质,这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这是人人参与的世界再生和更新。”在安塞腰鼓的表演当中,等级的消失,使人的距离感不复存在,人们回到了本真的生命状态。狂欢化式的安塞腰鼓民间艺术是全民自由生命状态的一种展现,是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安塞腰鼓队伍中的表演者时而蹲下、时而转身、时而踢腿,在不断变换的动作中灵活地打击着腰间的鼓,整个表演队伍动作整齐划一,捶,捶,捶,一阵阵整齐的“隆隆”声响彻云霄,充分体现了气势磅礴的民族志气、团结协作和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陕北人民是勤劳朴实国民形象的优良代表。长期积淀的民族文化心理逐渐加深了对这一民族形象认同感和自信心。
3.审美生态向性
塑造和谐自然的民族精神风貌安塞腰鼓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激昂有力、舞姿飘逸的特点。从表演的整体效果来看,每位鼓手的舞蹈变换动作基本一致,打鼓的节奏也整齐划一,加上是以室外作为场境,天人合一的狂欢化的自由状态使得整个艺术作品具有审美的生态向性。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将人与自然巧妙地融合起来,形成了生态的一体化,具有审美的生态向性。生态的理想是天和。天和的境界同时是审美的境界,它实现了生态活动与审美活动的复合。民间艺术正好是生态活动与审美活动复合的桥梁,展现了百姓走进自然、热爱生活的真实状态。安塞腰鼓产生于陕北,陕北地处黄河中游,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主导思想是“天人合一”。在原始文化心理中,人们对大自然存在着依赖,希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费尔巴哈说:“只有依赖感才是表明和解释宗教的心理根源和主观根源的唯一正确而普遍的名称和概念。”依赖感的实质简单表述为存在者的一定特殊的感情。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角度认为依赖感首要表现的是一种自己存在就必须依赖他物存在的感觉或意识,即对某对象的需要。他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依赖自然,尤其是早期人类的生存所需,差不多完全仰仗自然的恩赐。陕北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期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在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中,“咚咚”的打鼓声也就是风调雨顺的祈求声。安塞腰鼓艺术所表现出的天人合一的原始文化心理体现在拥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年代,人们依赖周围环境,希望得到上天的恩赐,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祈求能够风调雨顺,原始的文化心理促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安塞腰鼓的审美意蕴反映出中华民族千年沉淀的文化心理,集中表现了陕北人民作为黄土高原人纯真憨厚、热情开朗的性格。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塑造出民族形象的精神特质:热情纯朴、团结友爱、和谐自然。
三、民族形象在塑造民族文化中的意义
“民族形象的塑造有两个层次的意义:对内能够凝聚人心,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外能使世界了解一个客观的中国、真实的中国,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民族形象,从本质上说,就是作品的艺术形象所体现的民族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的深度。”安塞腰鼓作为民间艺术主要体现了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的整体风貌。安塞腰鼓塑造的民族形象对内的作用是:给国人呈现了一个积极向上、热情磅礴的民族形象,丰富了民族的文化价值内涵,对于进一步塑造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从而加深国民对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认同,进一步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安塞腰鼓没有固定的参演人数,只要超过两人就可以表演,其独具魅力的表现力、磅礴激情的气势令人陶醉,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鼓”。安塞腰鼓以其独特而精湛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作为国家形象的符号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1952年,安塞腰鼓一举夺得布达佩斯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艺术节金质奖章,轰动世界。1984年,随着电影《黄土地》闻名于国内外,安塞腰鼓也已经成为了一张名片,成为激情、活力的国家形象的符号。这些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广泛,安塞腰鼓已经成为国外观众熟识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安塞腰鼓塑造的国家形象对外作用也逐渐显现:世界在认识中国的民族文化同时,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国民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内涵。
四、结语
作为“中国第一鼓”,安塞腰鼓已经名扬海外,它以鲜活的表演形式、全民参与的独特性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通过生动并且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民间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是打造中国软实力的一种有效方式。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保护好民间艺术文化,才能使得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
【安塞腰鼓民间艺术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