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加强对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能力教育的思考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艺术设计专业 综合素质
论文摘要:要提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应从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三部分着手,明确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提高艺术实践的力度。
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校来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是亟待解决和重新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独特的审美视野、综合的创新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素质,应该是高校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高质量的设计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与统一,要求学生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能适应社会生活、独立思考,并具有创新意识的科学精神。
一、合理设置课程
目前,大多数学校采取的学科课程:一是设计基础课,二是专业设计课程。
我们知道,设计基础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起到奠基作用,它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与专业潜能的训练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在教学中的先行性与普遍性及对以后的专业课程,如广告、室内设计、书籍装帧等专业的影响力,说明了它的重要地位。
(一)对基础课程的设置
让基础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去。例如,素描课程,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内容设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把重点放在空间结构上,动漫专业的学生放在物体造型上。不同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不相同的,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一专多能的目的。
(二)对专业课的设置
强化专业特点,化整为零,让学生可以在相对完整的时间段里去体验实务,深入研究,体会和消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将知识连贯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重视实习教学,贴近学科前沿,加强实习基地的广泛性、多样性
根据艺术设计市场需求大、更新快、时间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多去了解现代科技设计手段,熟悉传统手法与新型的材料工艺,观察设计家的表述手段,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亲力亲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实战经验。
二、提高教学的开放性
开放教学,倡导个性表现,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好地促使他们产生创造力,从而达到在教育活动中培育、完善健全人格的目标。
在教学辅导中,只有重视个性化的教育,强调主观感受,才可能给学生一个开放的,顺其个性任其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始终在一种轻松的氛围内表现自己,感到艺术设计教学活动是一件很自然、很自由、很快乐的事。开放式教学辅导注重的是活动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艺术冲动,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感受,都能自由地表达他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开放学生的观念,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努力让学生们树立这样的意识:只要我大胆地想、设计,用我的作品表达了我的感受,那就是成功的尝试。
为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适合不同个体的开放学习形式,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聘请一些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组织学生经常参加一些国际国内的设计比赛,加强和兄弟院校及相关其他专业领域的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具有浓厚设计氛围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大限制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学中,采用自由组合的小组合作教学形式,为他们创设敢于表现、乐于表现的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组里的每位成员负责一个空间的设计,从最初的方案草图阶段到最后的定稿阶段,全部由小组成员相互商讨完成。无论是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还是表达能力、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都能让学生有所提高。
三、正确对待电脑与手绘的关系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电脑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设计专业的学生运用电脑进行设计并反映最终设计成果等,电脑技术无疑给传统的设计及其设计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电脑技术是把“双刃剑”
电脑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广泛运用,带来了设计方法和观念的变革,成为设计和创作的新趋势和新动向。首先,电脑虚拟技术的发展和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使设计作品能综合艺术、结构、工艺、技术、材料、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以谋求最佳、最完善的视觉效果。如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所设计的迪斯尼音乐厅,在最初传统模型构思的基础上运用电脑虚拟技术来检讨、完善和深化,最终完成传统二维图纸所无法表现的具有戏剧般的形状、动人心弦的建筑设计作品。其次,电脑技术亦使传统的设计观念受到冲击。电脑还是一种能够激发设计创作灵感的发生器,是获取全新的、非传统设计程序和观点基础上的造型形态的有效手段。
然而,如同一切高新技术一样,电脑技术在艺术设计学科中的运用亦存在着众多的负面效应。如电脑技术带来了设计的“异化”,反映在具体的设计中即为重“表现”轻“设计”,设计方案变成了电脑效果图;学生设计时在电脑效果表现上所花的时间大大超过设计方案构思的时间,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形十分严重。又如,电脑技术其本身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设计思考过程“幻想”的翅膀,国内有位设计师曾说过设计是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我对这个观点十分赞同,但电脑技术及其软件其本身的局限和操作者的水平影响了设计构思,扼杀了方案构思过程中的转眼即逝的设计灵感,让使用者不得不放弃方案初始阶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而向电脑“投降”,使设计艺术创作变成简单的工业化“生产”。再如,在设计教学中,学生过分依赖电脑和沉湎于电脑,忽视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对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和运用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追求,最终导致设计分析、思考、创作能力的丧失,也使学生设计素养降低。
(二)手绘效果图能提高创造性
设计徒手草图实际上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在一个设计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最初的设计意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设计的过程亦是对设计条件的不断“协调”,图示思维的方式即把设计过程中的有机的、偶发的灵感及对设计条件的“协调”过程,通过可视的图形将设计思考和思维意象记录下来。而作为电脑,其保持精确数据概念的特点——点、线、面、形体在屏幕上的明确和肯定的显示,扼杀了方案构思设计阶段设计思维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亦不符合设计初始阶段的设计思维方式及其设计的表达。显而易见,电脑无法替代创造性思维活动。
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和协调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内容十分重要。一是发现问题、解析问题;二是对所解决的问题答案进行评价。前一个内容是后一个内容的基础和做好一个设计的前提,亦是目前设计教学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于学生缺乏想象构思和创造的能力,利用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将有效地提高和开拓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国内外的许多优秀设计师和设计大师均精于此道,出色的图示思维亦是他们的成功之道。
高技术的确给设计及设计教学带来了许多帮助,电脑技术带给设计的变革也毋庸置疑。但电脑不是“一切”,它无法替代我们的大脑,无法替代设计的创造性思维,电脑只能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好帮手。在设计教学中,加强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通过脑—眼—手—图形的有机的、不断的形象化思考和再观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的设计修养,能使设计者产生更多的新构思和新创意。
四、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中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仍然是十分薄弱的环节,大多停留在手绘表现和计算机表现,而与设计实践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工作室教学)十分薄弱,投入明显不足。针对设计艺术教育的本质特点,设计艺术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的成果也说明了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之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方法——在实践中教学,在教学中实践。结合实习基地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了解今后实际工作岗位中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把课堂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环节引入教学计划中,增加了现场教学实习环节,加大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借鉴学科课程设置特点,加大实践课时与教学力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
(2)加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装饰材料与结构工艺、模型制作、家具设计、丝网印刷、建筑与家具测绘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设定学生自学内容,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完成相应设计作业,促进学生自我完善,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施;综合创作训练和毕业设计以工程“实题”真题真做,强化学生实际设计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增加了才干。
(4)建立校内外设计、实验实习基地,在“实战与演练”中完善创新能力。
(5)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创新能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手绘大赛、摄影比赛、广告设计大赛、网页制作等专业竞赛,学校也对教师和学生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政策。
五、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包括思想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和劳动素质教育等五个子系统。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这是因为:第一,文化素质对思想道德的形成和确立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第二,文化素质对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重视身心健康,易于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科学的思维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素质对于专业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学生学好专业奠定文化基础,有助于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艺术技能。
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主要是指: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以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精神。
(二)专业学习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契合点
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有意识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把与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
1.对性格的塑造
艺术设计的大学生大多20岁左右,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期,专业课对其性格的塑造有一定的帮助。法国美术家罗丹说:“美,就是性格!”艺术设计的多门专业课无不浸润着对完美性格的塑造。
2.对气质的培养
在艺术设计教学当中,我们常常讲到形式美。所谓形式美,就是体现造型规律的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它能被审美主体所直接感知,并诱发相应的生理、心理反应。它通过主体审美感受力的中介作用,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与具有“动力特征”的气质产生“同构”对应,从而使特定气质得到相应的强化。
3.对人文知识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很少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他们往往对文学、历史、哲学、地理、数学等缺乏兴趣,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在这方面引导他们。在专业课上,老师可以有意提出一些传统的、文化味极浓的选题,让学生在查找与这些选题相关的资料时,吸收这方面的知识。如书籍装帧课可以布置类似于给四大名著作封面设计的作业。同学们在准备当中至少要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大概写的什么内容,有的同学还会找这四大名著评价的文章来读,吃透名著的背景、成就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无形中学生的文学修养也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加强对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能力教育的思考的论文】相关文章: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11-10
关于加强对我县妇女工作的思考05-12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15篇11-10
艺术设计论文07-30
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思考论文05-06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11-02
幼儿教育中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论文04-22
定量研究及哲学思考论文04-11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11-14
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认识论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