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

时间:2024-06-07 16:36:36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艺术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艺术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艺术论文

艺术论文1

  【摘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只有接受了批评,自觉地反省,努力去改正,才会更好地成长起来。所以批评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当,才会为学生指出错误、查找根源、寻求解决和改正的出路;运用不当,则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甚至对立情绪,批评的目的和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关键词】班主任批评艺术批评方法

  当了这么多年的班主任,越来越觉得批评学生需要艺术,对于有错误的学生,正确有效的批评,可以使其扬长避短、奋发进取;不当的批评,则可以使他萎靡丧气、一蹶不振、丧失信心、兴趣全无。所以批评的艺术往往直接决定着批评的成败及成效的大小。那怎样才能使批评恰如其分呢?本人的看法如下:

  一、批评学生的错,不能打击学生

  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要根据客观事实说明什么是导致你批评他的原因,做到批评其行为,而不伤害其本身。指出学生的行为本身有何错误,对社会、学校、班集体的危害是什么,而不应该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等。杜绝“你真懒”、“你真蠢”、“你怎么这么没教养”之类的言词。只有当学生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不良行为的反应时,他改正错误的态度和决心才能坚决。

  二、先肯定后但是

  学生多喜欢听表扬话,不爱听批评话。初中学生正处于逆反期,一味的批评容易加剧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在批评其不足之前,应真诚地赞扬他的进步,或者巧妙地用赞扬其进步代替批评其不足,多用“但是”这一转折词。例如教育一位只顾学习、自私自利的学生,我会对他说:“你的`学习成绩很不错,但是如果你能多帮助同学,多关心班集体,相信你在班级里人气会更高。”这样的间接提醒,比直接批评的效果要更好,学生也乐于接受。

  三、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要抓住恰当的时机,用好“热处理”和“冷处理”。时机不同,效果则不同,只有把握住批评的时机,及时疏通思想,才能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也要讲究批评场合,变当众批评为个别批评。批评学生,最好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要有所回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学生,可能使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如今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正处于自尊心强感情脆弱的年龄,有时公开批评会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批评要注意时机和场合,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四、批评时要多想想学生的心理

  也就是“心理互换,知己知彼”,“心理互换”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换心理位置,将心比心的意思。对犯错误的同学实施批评时,班主任要先站到学生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这样批评的内容和方法就会有针对性,符合少年的心理特点。如果只有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不能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很容易拉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对立情绪,导致批评失效。“知己知彼”是指教师若能站在后进生的位置上和他们一起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就接近了,不但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而且在感情上与学生也更亲近了,同时更容易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切入口,既治标又治本。

  五、变直接为模糊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点名批评必须慎重。点名批评之前应考虑:点名之后,被批评者可能有几种反应,应如何对待。其他同学可能会有什么反应,应如何对待。若估计点名时,被批评者可能大吵大闹,那应该暂时不批评,认真核查事实,再进行批评。慎重归慎重,态度还是要坚决,应该点名的,决不可姑息。但有时还是模糊点好。例如,我为整顿班风,有时在班会课上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班纪律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个别同学表现很差,有同学迟到,也有些自习课聊天......”这里,用了不少模糊语言:“最近一段时间”、“总体”、“个别”、“有些”等等。这样,既有意照顾了某些同学的面子,又指出了问题,它没有指名实际上又在指名。有时这种方式比直接点名批评效果更好。

  六、批评要幽默风趣

  在班主任工作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幽默风趣的批评方式,能在班级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学生早读迟到,可以这样问:“今天早上你们那里的太阳比我们这儿的升得晚吗?”学生字迹潦草,则说:“××同学的作业简直是‘宛若龙蛇地上舞,天下先生谁认得。’”因此,在不挫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幽默风趣的批评比粗暴的训斥更胜一筹。

  七、要选择批评的方法

  要注意选择批评的方法:

  (1)对于有惰性、依赖心的学生,宜用触动式批评法。即批评时措词较尖锐,语调较激烈;但绝不能讽刺挖苦、肆意辱骂。

  (2)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宜用渐进式批评法。即批评时对错误不和盘托出,而是逐步传达出批评信息,使对方逐步适应,逐步接受,这种方式不至于一下子谈崩。

  (3)对于盲目性大、自我觉悟性差,但易于感化的学生,宜用参照式批评法。即借助他人的经验教训,运用对比的方式烘托出批评的内容,使被批评者感受到客观上的某种压力,促其自我反省。

  (4)对于脾气暴躁、性格倔犟、容易激动的学生,宜用商讨式批评法。即以商讨的方式,平心静气地使其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自然接受批评意见。

  (5)对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各方面比较成熟的学生宜用发问式批评法。即将批评的信息,以提问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学生自然就会意识到,并加以注意。

  总之,批评是一门艺术。它有法,但无定法。它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体,学生服你,反之,学生就恨你。但只要我们多注意观察、研究学生,积累好的经验和方法,一定能让学生对我们的批评心服口服。所以我认为班主任老师的批评应该给人鼓气而不是泄气,俗话说:“箭伤肉体,话伤灵魂”,批评应讲究语言艺术,只有通情,方能达理。

艺术论文2

  摘要: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人民音乐才智的结晶,是凝聚着民族精神的宝贵文化财富,是创造、发展我国未来音乐的参照系,亦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教材。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教育

  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造成了民族音乐教育的缺失,这成为当今音乐教育界的一个关注问题。我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此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

  所谓传承,就是要尊重和传播历史文化传统。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风格与情感的载体与镜像。他凝结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性格。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不了解这些民族音乐,就很难真正了解祖国丰富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近些年来,甚至高校音乐专业的一部分学生也对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知识表现出一种陌生的态度,他们听惯了迪斯科节奏,电声磁带和通俗音乐,而对优美动听的民歌,旋律委婉悠长的戏曲唱腔,产生了抵触的情绪,还有每年的招生考试中,演唱民歌、演奏民乐的考生却寥寥无几。在迪斯科、爵士、摇滚等外来音乐的旋律中如痴如醉。这种现象若任其发展,不仅可能造成中国民族音乐的后继乏人,而且很有可能造成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断裂。高校音乐专业作为音乐教育与研究的主要阵地,传承与弘扬祖国音乐文化是其应有之义。

  2.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21世纪中国音乐发展创新的需要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学生民族音乐的积累和储备,增厚学生民族文化历史与情感的`底蕴,使学生在与世界其他异质音乐文化的比较鉴赏中,了解各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跨文化的开放多维的音乐视阈。广泛吸纳各民族音乐的优长,以母语音乐为基础,融汇中西、贯通古今,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因此,在音乐专业的教学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并进而推动当代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3.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培养和提高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修养。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点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高校音乐专业不仅仅是技艺型人才,更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因为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技艺教育,更是一种审美教育、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民族音乐浓缩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风格、情感,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我国抗战时期产生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抵御外侮、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通过对《长征组歌》、《梁祝》等作品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民族音乐发展奉献自己的热情,它对于完善学生的自我人格,培养其审美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

  1.应在理念上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在大纲、教材和教学方面应形成系统化和科学化。从一个学校的整体看,教材和大纲可以反映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极为丰富的音乐,应该将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的精华和风格编入教材,传授给学生。并将民族音乐作品的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安排足够的课时。只有突出了民族特色的教材,才能使我们高校的教学更具有民族化,有价值,立得住,更容易被承认。当然,这里并不排斥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同时还应该在吸取外国的民族音乐精华中来进一步充实自己。

  2.在具体的教学中,民族音乐的教学应表现在各个学科上,如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演唱一些民歌,浏览大量的我国优秀的民族歌剧;在舞蹈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学习一些民族民间舞蹈,或尝试民族歌舞的编导;在和声课上,尽可能多解析一些民族调式;视唱练耳教学中,让学生多演唱民歌或具有民族调式的乐曲;在民族民间音乐课上,让学生广泛浏览、演唱民歌和戏曲音乐;在器乐选修课上要让学生多选学民族器乐,并建立民乐队,开设民乐合奏课。从情感上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和兴趣。

  3.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通过演唱,演奏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从技术上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特异性,而且还应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内在情感、音乐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民族音乐,体会其中所蕴藏的精神文化内涵。由表及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尊重和传承音乐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感。

  三、结束语

  作为音乐教育者,应志在通过音乐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维护本国家、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从而更好地担当起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重任。我们要不断加强探索和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让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我国悠久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特里斯[M].沃尔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

  [2]陶敏霞.中国钢琴作品教学与欣赏.陕西人民出版社.

  [3]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4]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多元化音乐中的作用与地位.中国音乐.20xx,(4).

艺术论文3

  歌词的内容美声乐艺术作为一种以唱为表现形式的语言音乐形态去创作的,这就界定了声乐艺术必须有别于文学作品中的诗词。因而,歌词中的诗化的特质必须以“唱”来体现。它的作用在于以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文秘站:<并且适于歌唱的语言把歌曲中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他的形象、意境和思想具体地揭示出来,它是歌曲综合美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因此,一首声乐作品中的歌词首先要与一般的书面语言有着明显区别,更应该注意歌词语言的有声性,使歌词与音乐进行完美的结合。其次,还要尽量避免使用日常生活中难懂的生涩字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让歌词富有艺术性的同时更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声乐音响的音调和节奏美声乐旋律的形成往往是以声乐作品中的歌词为主要依据的,而旋律的构成又有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音调,二是节奏,有了这两个基本的要素并运用和声、复调等写作手法,以人声的声限为目标来创作,再配以符合歌词的情绪,一首音乐作品的旋律美就完整地体现出来了。因此,说:“音乐的内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旋律或旋律的对比来表达的。”发展旋律首先要遵守的原则是以人声为基准,而旋律美首先它含着音调美。音调(即音乐的肢体旋律),是根据歌词所提供的情感来确定基础曲调的趋势,这就要在深入了解歌词的同时,再抓住歌词的情感。因为情感基调往往是音乐作品去掉表现的主要形式。要想歌词通过音调得以很好的表现还必须注重音调的横向发展,注重音调的线条起伏的变化和音调的流畅性。音调美的变化发展离不开反复、模进、扩展等艺术手法。只有综合运用了这些旋律发展的手法,才能使音调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声乐音响的和声美旋律的美还体现在和声美上。和声它表现音乐纵向的垂直性张力和横向的运动性变化的展开过程。它是音乐动力的骨架。声乐的和声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受人声演唱音域的制约,要求和声织体的运用,要符合作品歌词的情感和人声表现的音域范围,要求和声内部结构简洁、清晰、明了、注重人生和旋律的统一。二是,和声编配必须符合人声的独特审美,无论是情感的表达还是音响的构造上,都必须在人声特质的表现之上来进行。和声手段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主旋律,是为了使作品的音调更加丰富,最终扩大声乐美的形象表现力。

  声乐艺术在完成了初始的创作过程后,接下来就要在一个艺术实践中去主导它的美,这个艺术实践过程即声乐的表演过程。声乐艺术实践正是建立在技巧美的基础上再从这个二度创作中体现的。

  演唱者的技巧美良好的技巧首先建立在良好的呼吸状态上,良好的站姿是我们养成正确的呼吸的基础。我们首先要将手自然摆放,双臂要放松,肩膀要向下向后放,腿自然站好,力量在两个脚底,还有保证脸开﹑喉咙开﹑胸开﹑肋骨开,其次要注意气息的切换点,安排好换气的速度及时值。再次,要均匀的控制气息,不要漏气,往里吸气的状态要保持。要唱出完美的声音就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发声的状态,更多的应该是去找共鸣的回应,这种回应是一种呼吸的对抗所产生的嗓子和共鸣的回应,我们必须把共鸣腔体协调好,才能使歌唱的声音得到更好的美化。歌唱又是人们对语言的一种延伸,歌唱发声中吐字要清晰,声调要明亮,做到“字正腔圆”,完美的歌唱中的语言还要跟情感相结合,要根据情感来确定语言中的节奏﹑快慢﹑轻重﹑强弱﹑韵味以及语调和语气﹑语势的表现,丰富作品的感情色彩,从而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声乐表演实践过程中的美技巧是声乐艺术表现的基础条件,但技巧并不是表演成功的唯一条件,在声乐艺术中,要表达作品深刻的.内涵仅仅做到表达正确和真实的感觉还远远不够,演唱者的“声情”必须要通过演唱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的情感来体现。表情是二度创作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表情要灵活且富于创造性,这种灵活性事建立在歌词语义情感的基础之上的,在尊重这个客观的基础上运用加花,填充,装饰等表现手法来丰富表现对象的情感内容。另外还要富于想象力,深入体验声乐作品的内涵,要启发音乐的想象力,把自己所唱的内容描述成一幅画面,好的歌唱家其实也是一个好的画家,自己看到了,观众便也看到了。歌唱情感的表达是富有真实性的,表达作品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轻重与强弱的标准程度都是与作品本身的内涵相对应的。一切声乐艺术作品都或多或少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刻画和塑造的艺术形象要来自生活,因此声乐作品的情感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为基础的。发声技术的技巧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二度创作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艺术表现目的,只有将技巧性和二度创作的艺术性湘统一,才能使声乐艺术的实践达到美的全面展示。

  声乐艺术欣赏中的美声乐欣赏也是声乐艺术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声乐艺术作为音乐不同的表现形态之一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其欣赏活动的本质属性--即是听觉审美感知方式。“惟有人类能够在自身的进化过程中,创造出超越于生物本能和自然存在之上的文化,而听觉的审美对象--音乐,便是这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声乐作品的内容,形式,美的构成以及声乐表演中情感的表达等等都是通过“听”这一审美感知过程而实现的,声乐艺术中美的种种价值,功能和意义体现也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听才能把握并显示其所存在的特殊性和价值意义。因此声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审美消化,才能完成它的实践的全部过程中的美。声乐艺术是歌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产物,欣赏活动正是感受歌词和音乐相结合并和演唱者的表演相融合的产物。人类在实用性劳动的基础上创造了声乐艺术这种特殊的音乐形式,使人类的生活原则变成了自觉的美学原则,而人类对声乐艺术的欣赏活动也随着人类的长期的审美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实用性的声乐艺术--娱乐性的声音艺术--审美性的声乐艺术,人类审美的听觉活动将子啊更高的艺术层面上,保持着他与现实生活逻辑的必然联系。因而声乐欣赏活动不止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性体验活动,更是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审美实践艺术活动。

  声乐艺术具有无穷的艺术美的魅力,它的各个美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声乐艺术的创作到实践再到审美成为具备一个完整地艺术美的创造系统,使声乐艺术以它独特的艺术美跳跃着日常生活的脉搏,又凝聚了时代的精髓。

艺术论文4

  摘要:作为日新月异的陶瓷艺术创作和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地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粉彩艺术;使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不断地提升,进而增强其收藏价值。

  关键词:粉彩;艺术创新;理论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xx)15-0064-01

  一、创新的内容

  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我们要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时刻保持创新思维,把创新思维自动化,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使创新理念成为自动化的技能;让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能够不断地汲取社会生活、生产的营养,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我国粉彩艺术的创作,积极推进我国粉彩艺术文化的进程,不断提高我粉彩艺术的社会地位。使我国粉彩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我们日常生活为原料基础,进而不断升华、发展。

  在日常的生产创作中,我们广大的艺术创作者要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以促进粉彩艺术发展为目标,不断完善和促进我国粉彩艺术的发展进程。在日常的艺术创作生活中,我们不仅仅要靠自我实践的力量来发展,也要不断汲取、吸收传统文化的力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代表的粉彩艺术,是在经过近千年的文化积淀发展而来的,传统的陶瓷艺术创作史就是一部陶瓷科技进步的发展史,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粉彩艺术创作的繁荣与发展。虽然经过我国社会的曲折发展,及艰苦岁月的考验,但它们依然展示了我国民族艺术特征和陶艺特有的美学内涵。

  二、创新的原则

  (一)遵守科学原理原则

  创新必须遵循科学技术原理,不得有违科学发展规律。粉彩艺术创作离不开科学的知道,我们只有在充分认识和掌握科学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为粉彩艺术飞发展提供保障,因为任何违背科学技术原理的创新都是不能获得成功的。我们都知道,粉彩瓷由于原料及颜料的问题,其炉温应控制在700——800摄氏度,我们可以根据自我创作背景以及想法来控制炉温,以形成有暗、亮等自我特点的粉彩艺术瓷。为了使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创新活动取得成功,在进行创新构思时,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对设想进行科学原理相容性检查

  创新的设想在转化为成果之前,应该先进行科学原理相容性检查。如果关于某一创新问题的初步设想,与人们已经发现并获实践检查证明的科学原理不相容,则不会获得最后的创新成果。

  2、对创新设想进行功能方案合理性检查

  粉彩陶瓷艺术的创新设想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创新,陶瓷艺术创作的创新是对于我国传统艺术的升华,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而这种理念创新将直接体现在我们所产生的粉彩艺术瓷上,是一种直观的表现;而这种表现需要我们广大的粉彩陶瓷艺术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考验,以达到对其功能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这是一个必由的过程。

  (二)市场评价原则

  陶瓷粉彩作为一种艺术收藏品,其面对的最终是社会,作为一种商品,其中最主要的考验就是市场收藏者的认可。

  我们在对粉彩艺术瓷的进行创新时,为获得我们所期待的最后的成果,我们必须经受走向市场的严峻考验。粉彩艺术瓷要经受市场考验,实现商品化和市场化要按市场评价的原则来分析。其评价通常是要从市场定位观,市场特色观,市场容量观,市场价格观和市场风险观六个方面入手,考察其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前景,而最基本的要点则是考察该创新的使用价值是否大于它的销售价格,也就是要看它的性能、价格是否优良。但在现实中,要评估艺术品的生产成本并不难,而要估计它的使用价值和潜在意义则很难。这就需要我们对市场要有充分的了解。

  三、总结

  我们都知道一种事物的发展需要经历不断地探索、实验、反复才能够逐步完善,粉彩陶瓷作为一种艺术品,需要经过社会市场的'考验,以及收藏家们的“火眼金睛”和评估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陶瓷粉彩作为崛起几百年的“新事物”,其缺陷需要我们广大的劳动创造者不断地去发现,修改、完善;而日常的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带让我们发现在平常创作过程中所欠缺的,不会让我们犯理想中的错误,能够不断地提升我们的技能,不断完善和发展粉彩艺术。作为粉彩艺术创新我们需要按当今审美倾向,对传统陶艺的艺术元素进行改造的应用,使之成为简约的现代艺术元素和文化符号,在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力求现代简约的风格,以满足现代审美的需要。我们的作品中强调表现大自然崇高雄伟的神韵,并把山水人格化,倾注了笔者的主观情感,通过美的享受、美的启迪,唤醒人们对美丽的自然景观、美好的现实人生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获得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感活动和精神美的享受。

艺术论文5

  一、苏天赐油画艺术民族化创作的形成

  (一)探索阶段(20世纪4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

  出生于中国南方的苏天赐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对其绘画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则是1943年考入重庆国立艺专这件事。在艺专,苏天赐开始了对油画艺术民族化的探索之路,尤其是结识并师从林风眠之后,其民族化创作之路愈加坚定。在林风眠“中西调和”思想的影响下,苏天赐开始钻研东西方文华的精髓,以自己的方式寻求着中西文化融合之道。这一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有《蒂娜》《黑衣女像》等,这些作品很明显具有林风眠画作的意象之韵;以简练的形象、单纯的色彩和写意的笔法描绘出少女宁静娴雅的深情,而不再局限于细节严谨细微的刻画。后来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思想的影响下,苏天赐创作了一批反映革命历史的油画,如《渡江》《海岛民兵》《朱老总在南泥湾》《弯弓射日到江南》等,但同时他又创作了诸多颇具写意色彩的风景油画,如《太湖》《无锡近郊的残雪》《江南秋熟》等,这为其风景油画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形成阶段(20世纪70年代晚期至80年代晚期)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油画创作的环境也是日渐开放包容,苏天赐的油画创作重心从人物逐渐转向风景,从而迎来了风景油画创作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他的风景油画不再局限于“注重构图饱满与光色变化丰富”的西方绘画语言方式,而是从中国画的构图、笔法和意境等角度切入意象江南的风景探索,并用线条的宽窄、深浅、轻重、疾驰等效果的顿挫、转折等手段使物象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造型表达的特殊意境,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征,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西湖雨》《银杏参天》《榕树》《富春江的早晨》《太湖春》等。从这些作品的创作可以看出,自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来,苏天赐油画的创作语言已经实现了重大突破,具有明晰的中国写意风范。他在风景油画创作中以化繁为简的形式使笔墨更加凝练,从而重新构建万物的存在秩序,同时以起伏的笔势和清澄婉约的色彩展现出树木的生命力以及大自然空灵隽秀的意境之美,这正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

  (三)辉煌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

  经历了前期的磨砺之后,即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苏天赐的风景油画创作风格更加纯熟,尤其是在展现东方民族神韵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也是其油画艺术创作的辉煌阶段。与前期相比,此时苏天赐油画的风格更为简约,笔法更为凝练,即具体的细节场景在作品中日趋淡化,而创作者的主观意象更加凸显,作品的内在生命力更加旺盛,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更为空灵大气的意境。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数量达到空前,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复苏的湖山》《春》《水边幽草》《早春汤泉湖》《万古相依》《冬日的湖》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是东方文化精髓与西方油画技术的完美融合,也是创作者个人思想境界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有机统一,跃然纸上的'是思想与艺术的结晶,已经完全看不到作者之前思想上的牵绊与束缚,这也正是苏天赐油画民族化创作走向辉煌的根本动力。

  二、苏天赐油画艺术民族化的具体表现

  油画艺术民族化是指在创作过程中从油画的表现内容、形式、精神面貌以及民族品格方面体现的较为稳定的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特性。苏天赐在研究中西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地融合了二者的精华,构建了一个中西兼具的油画创作方式,从而实现了油画艺术的民族化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平面化的空间。西方绘画注重空间的立体性,而中国绘画则注重空间的平面性,但这只是两种不同的空间表现方式而已。相对来说,苏天赐更倾向于平面化的表达,比如《蓝衣女像》就是一幅此类风格的写生油画,尽管画面是由相对平面化的形体构成的,但是作者采用了凸显结构的单线平涂手法,使传统人物画的技法与油画创作融合起来,因此整幅画作不仅依然显得饱满生动,而且技法显得新颖独到。在采用平面化的空间表达方式时,苏天赐通常运用“平远”透视法,从多个视点入手逐步推进,以“虚实相生”“干湿相生”“浓淡相生”的形式达到画面的和谐统一,体现东方的情感意蕴。第二,注重趣味化的线条。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既是表达外形、暗示体积、把握气韵的有效载体,也是抒发画家内心情感的依托。当然,不同的画家对线条表达有着不同的理解,苏天赐就是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把线条运用到油画艺术创作中。比如在《太湖鱼塘》这幅作品中,他就用粗细不一、充满韧性弹力的清秀线条重组了画面的几何构成,把四周的矮树抽象为墨点,实现了点、线、面的有机统一,构筑了一幅奇异的江南水景。第三,注重意象化的造型。意象属于中国传统的哲学范畴,意象造型源于东方绘画的造型意识,非常重视人物的精神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重神轻形”,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求“神似”。在苏天赐的油画创作中,意象化的造型是一个主要特征,他经常以简练的写意方式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意蕴,不仅风景油画如此,就是人物肖像画也达到了这种深邃境界,比如在《黑衣女像》中,他就通过意象化的造型把人物微妙的内心精神世界刻画出来,人物不再是一个平面图像,而好像一个似曾相识的人在倾诉一样。第四,注重装饰化的色彩。色彩是油画的灵魂,特别是在西方的油画艺术中,对色彩的重视达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西方绘画中,对色彩的重视基于真实性和光影的实在感,而在中国绘画中对色彩的重视基于创作者的主观性,即注重色彩的装饰性。苏天赐在油画创作中吸收了中国传统的色彩运用方法,特别是借鉴了对色彩雅致、调和的讲究,比如在《槐花》这幅作品中,他在用深红色作为画面背景的前提下,轻盈地涂上淡淡的白色和绿色块儿,而原本“浮躁”的黑色花瓶和枝丫顿时安静下来。总的来说,只是通过几种简单的色彩对比,画面变得热烈而不浓艳,醒目而不刺眼,很有中国“折中主义”的文化味道。第五,注重写意化的用笔。苏天赐深受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禅宗思想的影响,因而在油画创作中会不自觉地体现出这种思想意识,即通过绘画作品的精神性和文化性来体现,而体现这种意识的最佳途径则是写意化的用笔。用笔的写意性主要指用笔迅捷简练,主张在自由不羁中直抒胸臆,往往在凝练的笔法中体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意蕴。比如在《太湖》这幅作品中,用笔的写意性就表现得淋漓尽致:简洁大方的构图、酣畅淋漓的线条、错落有致的造型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卷,同时把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第六,注重抒情化的意境。意境营造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而苏天赐把其运用到自己的油画创作中,从根本上提炼了油画的民族化创作思想。在其创作中,苏天赐竭力通过中外贯通、古今结合的途径,借助情景交融的形式,构建一种诗意化的表达。他的风景油画作品虽然不是立足于祖国的大江大河,只是普通的江南水乡风光,但是却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畅快之感,比如《不冻的溪流》这幅画只是通过一条蓝色河流和几个灰色块儿房屋的对比,却表达出冬季的清冷肃杀和河流的清澈明亮,就如一个生命的音符在跳动一样,给人一种奋进向上的感觉。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苏天赐作为我国当代一位杰出的油画家,他在民族化创作之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空间、线条、造型、色彩、用笔、意境等多个方面把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入到了油画艺术创作中,从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油画中国画派,对我国当下的油画创作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苏天赐在油画艺术民族化创作方面的成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丰富的生活阅历基础上并经历长期磨炼才形成的,因此这种锲而不舍的艺术创作精神才是当下画坛更应学习借鉴的。

艺术论文6

  一、商务英语言语沟通的理解

  在企业商务环境下,商务英语的言语沟通有其相关的独特性,也就是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艺术性。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它能够表达人们所想要表达的一切想法。跨国公司中的市场部经理对市场开发过程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时,就可以通过交谈的方式先与助手进行商务英语言语沟通,先听听助手对此有何感想。除此之外,还可通过讨论会的方式与大家展开多层次、多方位的讨论活动。也可以通过组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发放问卷,进行公司上下、公司内外的意见和建议搜集。

  很多情况下,由于技术要求太高,操作思路难以实施具体。为此,从实际出发,应该尽可能地使用相对较为容易理解的商务英语,便于对方能够听懂沟通的内容。也就是说实现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双方必须明确沟通的'内容是什么,否则,只是对商务英语交流时的只言片语有所了解,说话方真正要表达的意图很难吃透,那么商务沟通的艺术性也就无从谈起,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商务沟通言语讲究技巧,所以说话方应该尽可能地变通思想去让同事们听懂信息并发自内心的去接收指令。无论沟通的内容难度有多大,面临的形势有多难,如果真正想找途径去攻克这个所谓的难题,总会找到与其匹配的方法和路子,通过商务英语言语沟通基本上都能达到所要表现的目的和效果。这时,企业中对具备这种背景下的商务英语言语沟通所具有的魅力才会充满向往之情。也就是这样,企业中的领导和员工才能真正感到行之有效的言语沟通的重要性。

  二、商务英语言语沟通的途径

  商务英语言语沟通一般是通过口头和书面来进行沟通的。如果在沟通之前并没有完全思考清楚,也就是没有一个更加成熟的方案去表达和沟通,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先把想法一一罗列出来,可以借助纸和笔这种传统的工具来罗列,也可以借助现在人类所擅长使用的电脑来展开分析。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可以在这些基本要素存在的前提下进行进一步的推理、修改和完善,把之前不成熟的方案和想法通过适当的推理变得更加合理。只有这样,人们在借助商务英语进行言语沟通时才能更加自信、更加完备的展现自我所单独具有的沟通技巧和艺术。

  根据工作的需要,如果想沟通的对象并不是按照预定的地点出现时,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对不同场景下的商务英语言语沟通提前想好对策。比如说,假如这个沟通对象不在办公室,我们可以借助手机或者电话进行最直接、最方便的联系和沟通;假如这个沟通对象很喜欢上网或者是有上网的条件,那么通过网上聊天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一来,能够避免面对面的拘束,达到效果发挥的最大化;如果有文件或者任务传送的工作,那么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添加邮件附件的方式来实现,如果是书本上的东西,也可以借助相机或者扫描仪来实现转换,然后直接添加邮件附件来发送文件。以上都是非常便捷的沟通方式,其中电子邮件沟通方式是商务英语言语沟通活动中最有效、最便捷和最廉价的途径之一。所以,很多商务人士经常携带上网本、平板电脑等能够上网的工具出门,这种途径能够为他们实现利益最大化奠定一定的基础。

艺术论文7

  一、绘画艺术中的情感

  人们关注绘画艺术就是关注人们的内心情感世界,一个时代的艺术杰作之所以能成为那个时代的艺术杰作,就是因为作品能让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灵受到感动、甚至震撼,就是因为作品能让那个时代的人的最本质、最深刻的情感得到完美地表达。当然,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艺术家对那个时代的深刻认知和情感体验。艺术家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艺术家的情感内涵和表现方式就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不同。马蒂斯的作品《舞蹈》,描绘的是一群舞者,手拉手围成圆圈,疯狂舞动,背景颜色为蓝色和绿色,人体是朱砂色极具概念化。画家马蒂斯准确把握舞者的表现特征,对舞者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无限的感性情感和创作激情,升华作品思想内涵,对绘画表现形式进行大胆舍弃,大胆概括线条,大胆运用单纯色彩及色块描绘对象,使绘画艺术中感性情感与理性情感得到完美表现。

  二、绘画艺术中的感性情感与理性情感分析

  1.绘画艺术是感性情感与理性情感的有机融合

  任何一件成功的绘画作品,都必须是神形兼备,作品只有表形,没有神韵,形体再美,作品都没有价值和意义。因为神韵就是作者对绘画内容赋予了情感,并且通过作品把这种情感传输给观者,让观众思想产生碰撞、心灵产生火花,收到感染观众、震撼观众的艺术效果。作品既要形似更要神似,作品才能气韵生动、神采飞扬,形神兼备,两者缺一不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秦始皇陵兵马俑,石窟造像,规模宏伟,气势雄壮,醒目彪悍,有形、有势、有神韵。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人物绘画的传世经典之作,细细品读欣赏,作者意图表现得鲜活灵动、淋漓尽致。若单独观看部分形体,情感表达就不完整,甚至是丑陋无比。若去掉部分,仅留下情感特别丰富的部分,这些也会让人感到空洞乏味、单调呆板。只有全部呈现整幅作品,使感性与理性合理搭配、充分结合,才具有形式美、形体美和神韵美。

  2.感性情感是理性情感的基础

  创作者在创作时,先是对创作对象进行深入了解、全面感知,产生感性认识,调动各方情绪,直至情绪兴奋、激动、冲动,创作者脑海中迅速闪现出最基本的色彩、构成、线条等基本绘画知识,这些理性知识帮助创作者梳理激动情绪,形成理性情感,并快速记录、清晰完整表达出来,这就完成了作品创作。创作者在创作《人体》绘画作品时,动笔之前先在模特周围转几圈,细细观察模特,观察模特每个角度的.色彩构成,对模特进行全面感知,等找到感觉之后,创作者的专业绘画理论知识迅速在大脑中显现,理性地指挥创作思维、并在大脑中开始构思画面,理性地快速绘画。创作者追求画面的色彩效果,黄色的人体躺在红色床单上,画面背景是淡淡的湖蓝色,色彩单纯、浓烈,模特更加耀眼突出,显得格外地安详温暖。创作者理性情感来源于平时的感性积累,创作者就注重对色彩、构成、结构、色调、光线等知识的认识感知,没有这些感性情感积累,观察模特再认真、再仔细,也产生不出作画的理性情感,更创作不出感人的成功之作,所以说感性情感是理性情感的基础。

  3.理性情感是感性情感的升华

  绘画创作,找感觉很重要,找到了感觉就是创作者的感性情感得到了升华,找到了感觉就是创作者找到了绘画的灵魂,画作就有了理性情感,画作就有了神韵意味。创作者到一个新地方去写生绘画,首先要四处转转,了解人文环境等,大脑中有个初步印象后,再寻找作画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再构思画面,确定画什么,在哪里画。寻找感觉的过程就是感性情感在升华的过程,升华到一定程度,感觉找到了,感性情感就升华成了理性情感,理性融合感性的思维指挥着创作者在画布上塑造空间、组织形象、运用色彩,一幅画就完成了。画家波洛克在创作一幅作品,他准备一个大画框,绷好画布,一连很多天只对着画框看,不动笔。很多天过后,他终于动笔,在画布上挥毫泼墨,行云流水,不到半天就完成了一幅作品。作品一气呵成,整个画面清新流畅,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作品《关山行旅图》描绘的是关陕一带山水,写景绘形比较概括提炼,整个画面气势雄壮、意味深长,充满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画中景物很少,蓝天白云、山间小村、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环境优雅,空气清新,令人心驰神往。如今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创作者对过去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留恋不已,就以这幅作品来表达对优美环境的向往,唤醒人们治理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三、结语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要有鲜明的主体意识,真诚地关注生活,心怀雅致,感悟生命,创造性地表现生活感受,用感人的作品展现时代精神和现代智慧。

艺术论文8

  作曲家歌剧角色的创作风格探索威尔第歌剧男中音角色的创作风格

  人物形象鲜明、心理刻画细腻等是威尔第男中音角色创作的主要特点。在威尔第较多著名的歌剧作品中,无论是音乐发展还是剧情演绎,往往都以强有力的男中音为中心来展开。如《弄臣》围绕宫廷弄臣利哥莱托原设置音乐,《茶花女》围绕卫道士乔治?阿芒展开剧情,《西蒙?波格涅拉》围绕执行官西蒙?波格涅拉谋篇布局,《奥赛罗》围绕亚戈层层深化主题等。这一系列的男中音角色构成了世界歌剧史上“威尔第男中音”这一特殊的群体。在这些歌剧作品中,威尔第打破了传统歌剧对声音的限制,注重强化声音的戏剧性和表现力,注重对比强调声区和音色的戏剧性,注重扩展男中音的音域和色彩,注重刻画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使男中音角色更为突出和鲜明。如果说威尔第在早期创作中更多的是以咏叹调刻画人物的心理,那么在中后期则更多的是灵活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在《奥赛罗》这部歌剧中,威尔第创造性地把推进动作、塑造人物融为一体,既注重在描绘人物心理和性格过程中展开剧情,又注重在铺陈剧情的同时刻画人物性格。如为揭示亚戈的罪恶心理动机,威尔第采用了咏叹调信经等意大利歌剧传统的戏剧场景;为表现亚戈口是心非的两面性,在运用旋律、节奏、力度等传统修辞手法的同时,采用了人声与乐队互为补充、交相呼应的复合样式等,亚戈这一男中音角色被塑造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注重音乐表现。威尔第所有的歌剧作品的音乐几乎都带有鲜明的抒情性和歌唱性,虽然晚年所创作的《奥德罗》《法尔斯塔夫》等作品在音乐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音乐与歌剧剧情紧紧融为一体,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丰富,但优美的旋律始终贯穿其中,并以跌宕起伏、变化多端的优美旋律推动剧情向前发展。不仅如此,威尔第还以音乐来表现作品的戏剧冲突,如在《弄臣》《奥德罗》《法尔斯塔夫》等经典歌剧作品中,威尔第采用了许多力度、速度变化标记和感情术语,把旋律的快慢、强弱与喜愁、哀乐的情绪变化紧密联系起来。无论是咏叹调、宣叙调还是重唱、合唱都充满了优美的旋律,并以此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现戏剧冲突,营造戏剧高潮,揭示歌剧主题等,使音乐与戏剧达到了完美一致。四幕歌剧《游吟诗人》更是采用了玛祖卡舞曲和圆舞曲的节奏,展开了极富情感和戏剧动力的旋律,将意大利歌剧再次推向了世界前沿,剧中的“铁砧合唱”和阿苏切娜的咏叹调“火焰在跳跃”被列为19世纪浪漫主义歌剧的经典唱段。注重戏剧冲突。注重戏剧动作的发展曲折跌宕、人物角色的矛盾激烈冲突、表演手段具有强烈的冲击性和感染力是威尔第歌剧男中音角色创作的特有风格。如《西蒙?博卡涅格拉》,威尔第打破了传统的“编号体”结构和分曲概念,摒弃了传统的咏叹调,而是将咏叹调和宣叙调以及独唱、重唱相互穿插,使音乐根据戏剧情节、人物关系、舞台动作的变化连续贯通地发展,从而推动剧情深入发展。最具戏剧性的男中音角色当属《奥德罗》中的亚戈这一男中音角色。还体现在乐队语汇的运用上,威尔第把人声与小号、长号的唱和等传统的乐队手法与饮酒歌中的下行动机、与奥泰罗二重唱中的蛇形动机等主导动机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强化了男中音亚戈角色的戏剧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威尔第歌剧男中音角色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弥漫着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整个欧洲,音乐创作主题更加融入社会变化,创作内容更加贴近政治变革。在此背景下,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大都表现为执着、狂暴与自信的性格,而男中音角色能够真切恰当地表现这一人物性格的艺术形式。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人们对歌剧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追捧具有装饰性的柔美旋律,转而追捧具有浪漫色彩的旋律和强烈的情感冲动,促使威尔第在歌剧创作中把女高音声部承载的激情转移到了男中音声部上,并成功把男中音声部推到了歌剧舞台的中心位置。从创作理念看,创作理念是威尔第歌剧男中音角色创作风格形成的直接因素。威尔第的创作理念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新领域的创造与发展。在传统的继承方面,威尔第始终坚持歌剧是人性的戏剧思想理念,坚持以直接的独唱旋律来表现“人性的戏剧”,着力挖掘和展现表达对象本身的“言内之意”,着力传达和宣扬爱恨、嫉妒与恐惧等人类永恒的基本情感和哀伤、讥讽、幻想等深为大众熟悉的情感。在创造与发展方面,威尔第出身于一个家境清贫的农民家庭,加之当时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正是风起云涌之时,怀有深厚民族情感的威尔第的创作思想紧贴现实,创作主题和内容表现出对现实的关切和思考,创作风格极为朴实。从创作题材看,创作题材是威尔第歌剧男中音角色创作风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威尔第歌剧创作大多取材于政治,而地位显赫、富有权威的剧中人物大多是男性,是集权谋、智慧、威严、力量于一身的政治人物。就表现这种政治人物的音乐形式而言,男高音较为激昂,适于表现初出茅庐的锐气有余而沉稳不足的年轻男性,而男低音较为低沉苍老,给人感觉暮气沉沉而无朝气和力量,二者对于表现集权谋、智慧、威严、力量于一身的政治人物显然都不合适。相比之下,男中音不仅能够充分表现这种政治人物的权谋与智慧,而且更能够真实地传达这种政治人物的力量和气魄。

艺术论文9

  所谓的城市景观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审美理想和生活方式的传达,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从城市景观的人文元素来看,可以是建筑、广场、街道、公园、广告招贴、陈列设计、家具、灯具及雕塑等;从文化与审美来看,这些元素与城市中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无论是购物中心、展览馆、酒吧,还是广场、公园等,其设计的契合度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当然,这中间要解决人与景观之间诸多的具体技术问题,如生态性、安全性、舒适性、艺术性与民族性等。因此,城市景观艺术可谓科学与艺术的综合体,仅从城市景观形态设计方面而言就涉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和美术学5个一级学科,是一个泛设计与艺术的概念。在这里,艺术的概念是融入设计对象的每个环节与细部的,是多学科设计师分工合作、相互协调,业主与民众参与的结果。现针对城市景观特色的形成与设计过程中的3个基本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自由与制约

  玛丽莲梦露大厦Fig.1AbsoluteTower艺术家需要自由地创作,自由地想象,没有艺术的自由就不可能有创造性艺术的诞生。而城市景观、设计艺术不可能像画家那样完全感性地、随心所欲地直抒胸臆,设计的对象首先是物,它是有使用价值的;其次,设计的艺术无论是建筑景观还是室内设计等,都要受到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经济、地形、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结构技术与材料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可以将设计活动理解为有条件的实用艺术创作。一方面,设计艺术的主观意图即设计思想与理念是自由的;另一方面,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设计本身也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律需要遵循。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使得设计的技术手段不断进步,由平面的计算机绘图到三维数字化平台的开发,为设计师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即使复杂的自由曲面形态,也可以将其内在的结构形态同时在计算机三维模型中得到直观的反映[2]。例如,由中国青年建筑师马岩松领衔的建筑事务所MAD设计的加拿大米西索加市(Mississauga)170m高的“AbsoluteTower”公寓,俗称“玛丽莲梦露大厦”(图1),大厦椭圆形标准层平面随着楼层升高,逐层旋转着不同的角度,最终形成了三维扭曲的曲面。如果没有现代材料、结构与施工科学技术的支撑及计算机设计手段的进步,要将其艺术创意变为现实建筑作品,在30年以前将会面临结构技术与材料上的重重困难[3]。从审美体验的角度而言,当代高科技手段可以实现人机交流,满足了人们平等对话、彼此互动的心理诉求。以建筑为例,传统的建筑是以“凝固”的方式被动地等待着人们去欣赏,体验方式只限于视觉元素,而当代的高科技手段实现了建筑与人的互动对话,体验方式向视觉、听觉、触觉多元融合的方向发展[4]。在此,设计艺术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造型理念,而进入多维的综合艺术互动与体验的时代。

  个性与包融

  前面谈到在理论上任何一座城市都应是不同的,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融合是一种必然。巴塞罗那、巴黎、罗马等城市之所以能够成为全世界城市景观中的灿烂明星,与其城市建筑景观、人文艺术等方面的艺术特性密不可分。巴黎可以有卢浮宫,也可以有艾菲尔铁塔、拉德方斯和蓬皮杜艺术中心,这些当时标新立异代表设计艺术最前沿理念的作品,看似与巴黎古典的艺术风格迥然不同,但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正好体现了法兰西民族追求艺术自由、善于接受新事物的浪漫情怀和民族性格。北京的鸟巢奥体中心、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等诸多当代标志性建筑的国际方案竞赛,也显示了中国当代在设计艺术方面已经进入了开放的时代。国内外优秀的设计师可以同台竞争,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随之空前活跃。设计思想的开放与包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千百年来56个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其基本特性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兼收并蓄”的开放、融合是其文化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源泉之一[5]。另一方面,追求艺术个性与创新是设计艺术的最高境界。对于设计艺术而言,创新贵在坚持人与自然的对话,贵在地域文化精神的传承,贵在全球化视野与对人及其生活方式的尊重;艺术个性是特色,而不同文化的包融则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设计文化领域,近代中国落后了,但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与世界交流的日益广泛,以及设计艺术作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重视,设计艺术作为产业必将蓬勃发展,在21世纪涌现出世界级设计大师是完全有可能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理论也必然会尽快形成。

  城市管理与设计艺术

  一座城市要在个性和艺术性方面形成特色,需要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这不单单是设计师的责任,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及管理者的'智慧也至关重要。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发起人是1893年时任市长的里卡多塞瓦提,一百多年来,艺术双年展、国际建筑双年展等与艺术相关的系列展览和艺术节,已经成为威尼斯的支柱产业,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城市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城市文化的构建、艺术特色的凝练与提高是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核心吸引力所在。为此,可以成立诸如“城市景观艺术指导委员会”的顾问机构作为专家层面对重大的规划、标志性建筑、城市色彩等进行专业的咨询。另外,重大项目增加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也是体现民主管理、大众审美取向的有效途径。2011年7月17日杭州《都市快报》根据最美妈妈吴菊萍勇敢接住坠楼女孩的故事,发起请市民一起来参与“天使之手”雕塑的设计,艺术大师韩美林也参与了雕塑的创作,最后经过广大市民的踊跃投票确定了雕塑的造型[6]。这件事反映出杭州市政府关注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态度和公众参与城市艺术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城市文化的积淀还需要城市管理者对于城市传统文化有清醒的认识,既需要创意设计新构筑物,也需要保护既往优秀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存。在几年以前,北京曾经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世界最具有活力的12个城市之一,理由是北京有798艺术区。798艺术区原为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老厂区,为具有包豪斯风格的现代建筑,这些既是中国现代化见证的历史遗物,也是新时代社会转型的象征,是城市后工业时代改造成功的例子之一[7]。在国内,类似的还有上海新天地、杭州新天地等。

  结语

  现代城市景观的内涵已经拓展到文化的层面,设计艺术作为城市景观与景观文化主要构成部分,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设计产业即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已经是城市的朝阳产业,具有绿色、低碳、高附加值和高整合性的特征,是城市文化艺术构建的重心。创意设计是企业软实力的代表和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剂。设计艺术的价值体现于设计的产品上,是形式与功能、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产品造型、色彩、肌理、人机交互等方面的外观设计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而功能则作为设计对象的内在结构,使用的便捷性、安全性则是其必须具备的特质。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创作水平在城市景观艺术特色形成过程中,以及在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可以在汽车、房地产、服装及电子产品等领域得到验证,一个好的创意设计救活一个企业已经不是神话。同时,设计结合自然,绿色设计则是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设计过程的每个步骤都应该充分考虑到环境与资源消耗的效益,使其设计的作品既能实现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又能实现保护自然价值,进而促进现代城市景观文化特色鲜明、诗意宜居、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艺术论文10

  班主任育人的重要渠道之一是谈话,会谈话的班主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之亦然。当学生犯错误时,有些老师喜欢用粗暴的方式如漫骂、体罚等去批评学生。殊不知,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它不但达不到让学生悔过的目的,还可能因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让他们与老师产生对抗心理。其实,就像环境经过绿化和保护会变好那样,学生的心灵也只有在绿化和保护中才会健康发展。当学生犯错误,老师可采取“绿化式批评”,即在批评学生时要照顾到他们的尊严和人格,以文明而智慧的方式绿化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自觉地走向正道。当学生平静无事时,有的老师便认为可以高枕无忧,其实,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育人方式,它不能让学生更上一层楼,防微杜渐。其实,就像一切事物需要美化和点缀一样,学生也需要关爱和鼓励,给他们锦上添花,使他们好上更优。

  那么学生犯错误时应注意哪些谈话艺术呢?

  诚心劝导,真情暖人。学生出了错儿,如果有必要实施批评教育,就必须让学生知道你的良苦用心:是让他改正错误,好好学习功课,好好学习做人。语言要充满真诚和真情,能体现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以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话“温度”适宜,能暖人心,愿意接受教育。刘易习惯不好,爱说粗口,性格倔强,不服从管理。生活老师总向我说在生活区如何表现不好。如果我简单的批评指责,必使他反抗,然后谈话无法进行,收不到教育的效果。记得一次生活老师移交汇报完他的表现后,我找他到我的办公室,他一副昂然倔强的样子,似乎在说,看你老师怎么说我。我把他拉到身边说:“刘易,又与刘仪有矛盾了,你看这事也怪我,我早知道你和他性格不和,可我却没把你们俩分开,由生活老师把你们几个习惯不够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还指望你们能学好,真的,这不是你的错,是我管理的错误。”听我说完,刘易脸色马上变地温和说:“老师,这事我也有错,不能全怪他。”我说:“刘易,你真懂事,你看,本周只剩下三天,我下周要进行宿舍调整,从习惯上进行好中差搭配,你能好好反省自己的不对,与同学和睦相处吗?”“能,老师,你放心吧,遇到矛盾时,我会忍一忍。”刘易说。“这就对了,与人相处不可能没有矛盾,有矛盾时,多想想自己的错,确实没错时,还可以忍一忍吗。这是做人的一大要诀啊,你能明白,是我今天与你谈话的最大安慰。”由于老师的话充满了温情,如春风春雨润物无声,刘易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便决定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不再让老师操心。

  对照规章,以理服人。教育学生,不是让他们听老师的话,而是要他们听规章制度的话。学生违规反纪,需要教育,做老师的没必要以老师高人一筹的语气去镇压学生,更不可“莫须有”、“想当然”。要针对班级情况,与班委共同制订有利于班级的班规,然后晓知全体同学,要求同学们共同维护和遵守。有学生没遵守是正常的,也是有必要的。记得有一次我出去开会,回来后发现音乐课有三个学生没去上而是擅作主张去打篮球。我把他们三人叫到办公室说:“知道你们今天违反了什么班规吗?”“知道,是逃课。”“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制订这个班规吗?”“知道,如果都逃课,课就上不成了。”“那现在怎么办?”“我们以后不逃课了。”“可是现在你们逃了,如果没有一点惩罚,如何能警戒自己和别人呢?”“那我们做值日。”“不行,我怕你们做不好。那就会使我们班环境不好,更有反面影响。”“那我们抄作文。”“那没什么意思,教育不了你也教育不了别人。看来,你们想不出好办法,你看我的方法行不行,下节课不是体育课吗?你们就别上了,你们已提前上了,你们站在这里思过,然后你们分别在日班主任登记本写出对这件事的看法。我觉的这样就可以教育你们也可以警戒别人,你们说是吧。”他们都觉得老师的方法很好,很自觉自愿的站了半个小时,然后用十五分钟写出了对这事的看法并且挺深刻,起到了既教育自己也教育了别人的作用。

  刚柔相济,以韧缚人。与学生谈话最忌讳走两个极端:一是不痛不痒,二是火急火爆,因为这样容易使学生思想疲软。明智之举是把两者适当综合以下,尽量做到柔和中含有威严,威严时能让学生感到关心,即让自己的谈话带有一定的.韧性,让反错误的学生受到谴责,又能避免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我班有一个学生除了我的课他能认真听讲外,其它的课他不仅不能认真听讲,而且总是废话连篇,严重扰乱了课堂秩序,同学和老师对他意见很大。我跟他讲过很多道理,但收效甚微。记得有一次上英语课,老师中途走出来,跟我说他管不了他,叫他出来他又不出来。我想这次该让他尝尝我的威严,于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晾他十分钟,什么话也没说。我回到教室,与其他同学说:“干扰别人,是最不礼貌最不文明最不道德的行为,我要严惩这种行为,希望同学们听从课任老师的教导。遵守课堂纪律。”然后我回到办公室把他拉到电话机旁,跟他也是跟他的家长说了我对他的教育全过程,让他在边上听了惭愧。然后我说我如此耐心教育孩子而孩子改过之心却无,我要采取严厉教育,家长能否配合。家长当即表示配合,我把电话给学生。家长在电话里批评了自己的孩子更主要的是要孩子听从老师的教育。这样,在孩子没有后背可求救时(这样的孩子往往家庭教育比较差,容易两面派。)我停了他一天课,白天坐在我身边,晚上回我家睡。我没说什么,只让他感受我的工作和生活。此时无声胜有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用沉默表示我的威严,用我兢兢业业的工作表示出我对学生的责任感。然后我说作为学生你能尽到你的责任吗?那就是上课专心听讲。他无限愧疚地说老师我能做到。

  克制激情,宽容惭人。无论学生怎样违反校规班纪,也不管出发点有多好,作为老师都要调控好情感的“闸门”。把握好言语的分寸,做到言行文明,而不要对学生进行打骂和“语罚”。因为老师,就要展示老师的形象和风度,粗俗、野蛮只能体现老师的无能和无知,且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记得一次上语文课,当我讲得神采飞扬时却瞥见一个学生在安静的折纸,我真想过去大叫一声,然后把他赶出去,我没这样做,而是在我不讲时走到他身边,说:“你刚才在折纸,老师看到了,是不是我讲的你听懂了。如果没有,我现在有时间帮你再讲一次。否则耽误了学习就不好了。”学生非常惭愧说老师不用了,我叫同桌教我,我以后不会再折纸了。下课后,我把他叫进了办公室,我说为什么没严厉对待你,是因为你一向遵守纪律,怕当众伤你的自尊,再说也怕耽误其他同学的学习。但是你知道老师上课的纪律,虽然你没影响别人,但却会影响你自己。所以我希望你能以此为戒,学会自觉听讲。这个学生从此以后听讲很认真,再也不随意开小差了。

  随机应变,灵巧惑人。我被学生尊称为“魔咒”班主任,因为学生猜不准我会怎样和他们谈话,有时我会和风细雨,有时我会严厉惩罚,有时我会沉默是金,有时我会轻描淡写……。就像魔鬼拥有魔咒一样,学生不得不听。实际这魔咒就是以上这些谈话艺术。

  当学生无事时,我也会定期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感受,然后与他们像朋友般畅谈,提升他们对人对事的看法。帮他们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给他们鼓励和加油,使他们好上更优。

艺术论文11

  摘要:戏曲艺术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同仁志士的关注,并围绕我国当代戏曲艺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创新的迫切要求。当前众多艺术院团在走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进程中,难以承受残酷的市场角逐和竞争。由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事业性”和“经营性”的双重属性被淡化,甚至将其经营活动视与企业雷同。不可回避的客观因素严重地阻碍着传统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比如:不能摆脱经费困难的负面影响,人员新老更迭无门的体制障碍等。只有激活艺术院团的艺术生产力,增强专业艺术院团创新能力,才能促进院团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院团;创新能力;院团发展

  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和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多样化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艺术视野,文化消费也日趋多元,其艺术审判价值标准更是在极大幅度地提高,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同仁志士无不对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投入极大的关注,并围绕我国当代戏曲艺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创新的迫切要求。

  诚然,提出创新的迫切要求并非无源之水,多年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普遍呈现经营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主客体因素引人深省。自表演艺术被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并投放市场竞争的改革探索过程中,其自身的价值取向缘何与外在的审美价值不相符,诸多艺术院团的经营活动乃至事业发展又缘何举步唯艰,应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问题了。从客体上看来,现代社会已进入创新时代,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实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在民众中产生越来越广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时尚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新的生活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传统文化生活与审美价值理念,艺术表演团体原有单一舞台形式的市场地位已不复存在,这就无不对承传传统艺术的艺术院团其经营活动带来了较大冲击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再从主体上来说,艺术创新本是民族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文艺的本质属性。正如文艺的创作是一个永远发现的过程一样,永远在追求新质和新的兴奋,但必须取决于时代精神的介入。由于艺术是人类独有的,它以特有的审美方式把握世界,坚守家园。任何国家都有一批文艺团体在代表这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承担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正由于它的存在是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发展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础,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发展就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相一致,与自身艺术发展规律相符合。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专业艺术团体,具有“事业性”与“经营性”的双重属性。“事业性”确定了它的`性质、地位、存在价值和社会功能,“经营性”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获取生存和发展活力,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当前众多艺术院团在走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进程中,难以承受残酷的市场角逐和竞争。由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事业性”和“经营性”的双重属性被淡化,甚至将其经营活动视与企业雷同。于是长期以来,一连串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客观因素正无时不在严重地阻碍着传统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一、不能摆脱经费困难的负面影响

  由于地方财政对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费的拨补不足,加上专业艺术活动产业市场化转较快,所需经费确实让众多专业艺术院团难承负荷。长期以来专业艺术院团“公益性”艺术活动的频繁,首先在于承接大量的政治演出任务;其次是肩负着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三是须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履行“代表先进文化”责任;其四是务必大力培养艺术新人,以确保艺术人才后断有人等。而在如上这些“公益性”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的前提下,一味向市场要钱,这就难免因经营成本扩大而导致经济收支不平衡,并由此产生院团资金周转困难而影响艺术生产的正常开展。又由于盈利难度大,收入分配低微,与某些一歌走红的歌星和一剧走红的影星从艺价值和生活待遇比较,承担传承民族艺术人才艰辛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价值体现,在当今高消费的社会环境中,演职员一样会追求应有的价值,艰辛的从艺生活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艺术价值得不到公正的体现,这就大大降低了演职员的创新热情。

  二、人员新老更迭无门的体制障碍

  艺术人员从业早,成才早,舞台青春期短等特点是艺术人才成长的自然规律,然而做为特殊的专业艺术团体演职员的进出渠道长期以来,则一直受传统人事政策的限制,造成了“老人出不去(没能妥善安置),新人进不来”的尴尬局面。在院团的从艺工作原本工资就低,再加上医保、社保,特殊补贴、职称评聘等社会保障机制在诸多院团还无法一一落实,且不说难以吸引所需人才的加盟组合和招收所需人才进行培养,就连有心从事艺术的人员也会因经济生活问题难以安心工作。于是又因老一辈艺术家陆续退出舞台,而优秀人才不能及时引进,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现象,这也就严重地阻碍了艺术生产力的发展。

  如上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专业艺术院团事业发展的任重道远。还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虽有某些商业性质,但当商品生产已进入“大众消费”时代时,文艺也只有进入“大众消费”才有商业前景,而急于把具有“公益”属性的艺术团体在自身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推向市场,使专业艺术院团无论从经营管理上,还是艺术生产上都将造成很大的困难。

  为了提高专业艺术团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生存、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承受力,就务必增强专业艺术院团的创新能力,因为世界上任何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文明,都是在继承自身传统的基础上,既借鉴、又不断创新发展,这是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创新是文化的本质,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着眼于当今世界各国的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的文化变革的迫切要求,文化与核心价值、文化与发展、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综合国力,中西文化的碰撞、沟通与交流,其文化影响力与文化生产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要推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转换,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建设与发展,就务必树立创新意识,不创新则停顿,不创新则衰退。我国诸多艺术院团在多样文化产品交流中出现巨大的“逆差”,扭转这种局面的重要途径就是务必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勇于吸收和借鉴一切国家和民族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我国民族艺术的竞争能力。提高艺术院团民族文化的创新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实践的经验为思想文化发展和变革提供感性基础,实践激发文化创造力。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体制机制和文艺创新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立基传统,文艺就有了根脉;立足创新,文艺就有了生气。提高文化经济的核心就是不断推进文化资源的积累和再生,形成文化产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引进和遵循“文化生态文明”的新观念和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增强专业艺术院团的创新能力,深化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引进现代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决不能把具有“事业性”与“经营性”的文艺团体和企业混同,更不能简单地采取所谓“卸包袱”的办法。只有激活艺术院团的艺术生产力,文化产业才会有希望。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配套基础设施、文艺创作、人才引进机制、社会保障以及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与扶持,并在发展事业活动经费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艺术人才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作品版权的管理,以期共同促进增强专业艺术院团创新能力。

艺术论文12

  一、新时期手工刺绣艺术的包装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和审美趣味也不断的发生转变。因此,传统旧刺绣的包装形式已无法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更深层次的说明只有对这些方面都有深入研究,才能更好的掌握现代手工刺绣包装的创新设计发展方向。目前出现在市场上的刺绣包装,多为传统的包装形式,最基本的作用是用来保护商品。传统刺绣多以丝绸质感为主,柔软且容易造成刮损,在放置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刺绣被破坏等问题。传统的包装大多采用纸箱、麻线、牛皮纸袋等廉价、朴素的材料,而如今具有时代的特点的新型材料的产生和运用,可以更好地起到保护商品的作用,而且使用过程简捷,方便携带。而传统的刺绣工艺品,虽多是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包装风格,但如此偏偏一律的包装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的审美疲劳,已无从体现各自特色,何谈吸引消费者眼球呢?特别是那些对传统艺术有收藏爱好的人,传统的包装形象早已不能满足这些人的需要。现代手工刺绣与传统手工刺绣最大的差异在于材料的运用以及图案的分布。传统手工刺绣多采用昂贵的材质,其宫廷刺绣堪称精美华贵;而现代手工刺绣不仅如此,它还和现代装饰艺术相结合,使其既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又从其他方面大胆创新和完善了手工刺绣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图案方面,虽然不同于传统刺绣图案的精美华贵,但简约、时尚的表现形式也是别具匠心,更能反映出当今社会的生活现状与审美需求。由此可见,要符合新时代人们的审美,就必须运用新的现代设计理念对其进行创造,将包装设计创新化、简约化、个性化。

  二、手工刺绣包装的创意分析

  精致的手工刺绣离不开精美的包装,而让人爱不释手的包装应以个性化的图案、色彩和文字等要素来增加它的美感、文化底蕴及收藏价值,要将这些都融入整体的主题中,我们必须了解分析色彩、图案、文字对消费者的影响,以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让传统刺绣崭露头角。

  (一)手工刺绣包装设计的色彩之美

  色彩是刺绣以及其他设计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享受,更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如果没有色彩,刺绣也就黯然失色。一个产品的包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视觉印象,一样的款式,不一样的色彩搭配,形成的最终效果也就不同。恰如其分的色彩可以掩盖外观上的不足,而搭配不当则会断送优异的作品。在设计元素中,色彩的视觉冲击力是最强、最直接的。包装的'色彩往往能左右人们消费的感受和认识,所以说,色彩对消费者造成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后续的一切环节,因而说运用色彩设计准确传达商品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它对商品的识别和寓意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而在手工刺绣中,因风格迥异的色彩搭配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所以设计者在包装设计时对色彩的运用就要细细揣摩,格外谨慎。不能像设计其他包装作品一样,根据其产品的本身颜色去配相似色,这样的搭配只会使刺绣的产品包装看上去平淡无奇,引不起人们任何兴趣。真正的刺绣包装则应根据色彩强弱的不同,有强烈的互补色搭配、鲜艳的对比色搭配、柔和的类似色搭配及低调的同色搭配。要根据其风格适当的搭配,在采用手工刺绣颜色对比的方式时,要对颜色的种类和色块的面积进行控制,搭配单色的背景,让画面颜色更加统一,也同传统刺绣本身形成颜色上的反差,把握好尺度进行有效的创新。

  (二)手工刺绣包装设计的图案之美

  刺绣图案历史悠久,风格迥异,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传统刺绣当中,图案相对比较单调,大多以具体的人物、花卉以及几何图案为主,再加上精细的做工,最后呈现的绣品给人以奢侈、沉重之感,而随着刺绣运动的进一步深入,刺绣作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各种可能的图案当中,使刺绣图案的风格不局限于传统的主题演绎,甚至照片、绘画及其他的艺术种类都可以用刺绣图案来表现。手工刺绣图案生动自然、无拘谨之感,无论是作为主体图案还是边饰或角饰,都能带来一股古朴、清新的气息,并具有强烈的装饰感。随着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手工刺绣也带给包装设计无限的灵感,刺绣主题也被尽可能的扩大。通过象征、寓意、夸张、联想等手法使手工刺绣焕发生机与活力,也为刺绣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方向。比如在一些手提袋、记事本的包装以及各种抽象图案中,都可以通过刺绣的手法来表现。手工刺绣的图案样式为了反映时代的特点,紧跟时代的设计思维,不断地更新换貌,并随着技艺的精进和种类的增加,使“手工”这种既怀旧又超前的装饰方式,给包装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三)手工刺绣包装设计的文字之美

  文字在现今的包装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是曾经作为文字定义出现,而是将文字视为一种“形象”,是包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他形式无法代替它的地位。在设计包装上的字体时,必须要与手工刺绣的表现形式相符,这样包装的整体风格才能统一起来。同样,要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包装上文字的独特性和创意性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汉字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记事,传递信息,作为交流感情的媒介。现在的汉字,经过几千年不断的演变,不但传承着过去功能,还化身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并独具设计美感,虽不同字体各不相同,却在彼此间有着各不相同的感情色彩。手工刺绣包装里的字体是不能随便使用的,只有经过多次的选择,反复的修改,以及设计再加工,才能设计出适合包装及商品本身特点的创意字体。一些印刷字体,如隶书、标宋、楷书等,较易大众识别,大多数用于商品细节的阐述。古汉字一类的象形字体,如篆书,有些与图案相似却不易识别,很多设计师把它作为字形图案,将字体中的部分元素重组,进行再设计来使用,近年来这一类变形的字体在设计中应用广泛。但不论文字形态如何变化,文字设计的前提是为了展示商品,在体现商品的个性和属性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识别及易读性。

  (四)手工刺绣包装的大众心理影响

  包装设计最初考虑的目的是为了刺激消费者消费,如何增强包装效果是吸引大众注意和考虑的第一因素。能否引起大众的关注,与包装设计中的色彩、图案、文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缺一不可。传统刺绣的精美与繁杂并不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社会发展,包装应向时尚、简洁的方向发展,才能吸引人们重新注意到手工刺绣,喜欢手工刺绣包装的群体极具独特审美并热爱传统工艺,既怀旧又超前,这些都需要通过对包装元素的充分运用,引发消费者的无限遐想,心生情感,这些都是受视觉元素刺激所产生的效果体现。成功的商品包装更应该让消费者过目不忘。因此,在手工刺绣包装的诸多要素中,不仅要突出简洁鲜明的色彩、图案和文字,还应符合现代大众消费者的时尚审美,才能让消费者乐此不疲。

  三、结语

  手工刺绣是一种技艺,需要设计师们通过各种手段表现出优秀的手工刺绣包装作品。商品是体现设计感的表现手段,而包装设计为手工刺绣锦上添花,赋予了手工刺绣新的感情色彩,即使运用到相同的手工技艺,也能表现出不同的作品风格,并在包装设计中将不同的风格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诚然,不论选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包装设计既应符合主体商品及其内在之需,更应符合现代设计的要求。新时代的包装设计,能让人们重新定义手工刺绣,它也是千变万化的,潮流的。愿更多的人去关注手工刺绣,了解手工刺绣,使手工刺绣艺术在包装设计中占一席之地,且一直传承和发展下去。

艺术论文13

  “汉画”指什么?

  汉画是中国两汉时期的艺术,其所含盖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绘画(壁画、帛画、漆画、色油画、各种器绘等);画像石、画像砖、画像镜、瓦当等浮雕及其拓片。两汉四百多年,留下了数量极丰的文物。今天存世的(不包括待发现、待发掘的)汉画数量有几百万件,其中画像石有上万块,画像砖有几百万块,壁画墓有几十座,画像镜、瓦当数以万计……。丰富的遗存给今天留下了数量巨大的图像材料,这一宝库是一切研究的坚实基础。

  “汉画”在文化上有何意义?

  两汉文化有两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一是中国本土文化的复苏。这种复苏是经历了秦始皇焚书毁掉了民间的先秦文化,又经历了项羽火烧秦咸阳宫毁掉了皇家收藏的先秦文化后,汉代人集残拾遗,重建了一个先秦文化体系;二是纯洁性。两汉文化是佛教刚传入但还未全面影响中国前的文化,可视为中华固有文化。因此,两汉文化是比较纯净的中国本土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的集之大成者。即是说,两汉文化中所记载的,不仅是汉代的,还有大量的先秦和中华远古的文化。汉画反映的正是中国前期的这段历史;它们的时间跨度从史前至两汉;地域复盖从华夏故土放射到周边四夷、域外各国。

  汉画内容庞杂,记录丰富,其中那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产活动、仕宦家居、社风民俗等,形象繁多而生动,被今天许多学者视为一部形象的先秦文化和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作为对中华固有文化的寻根,汉画研究是一种直捷的方式和可靠的形式。正因为如此,汉画不仅吸引了文物考古界、艺术界,也吸引了包括历史、哲学、宗教、民俗、民族、天文、冶金、建筑、酿造、纺织等学科和专业的注意。

  “汉画”在艺术创作上有何意义?

  汉画的艺术表现,是汉代社会那种开拓性、进取心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是强盛的`汉帝国的丰富文化财产的一部分。汉画艺术不是纤弱的艺术,而是一种深沉雄强,粗犷豪放,充满了力量感和运动感的艺术,其特有的古拙而质朴的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中从未有过的。汉画的神韵和文化内涵,来源于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观念、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追求,而最终以充满力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各地汉画中普遍出现的,无论车马出行、动物灵异,或是历史人物、仙人神祗等,体态和运动中形成的动势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当时人们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至今看来仍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生活气息。

  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淘洗之后,汉画的艺术形式仍然呈现出一种强悍的生命活力,感动着我们现代人。汉画中大胆的夸张变形、线面快节奏的转换所形成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又充满了现代感。二千年前的汉画与现当代艺术心有灵犀一点通。

  什么叫汉画拓片?

  拓片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工艺“传拓”的作品。“汉画”拓片,是指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拓片。这些拓片不是原石刻、原砖塑的机械、刻板的复制品,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好的拓片不仅能将雕镌塑作的三维作品忠实地转换成二维图形,而且还能通过传拓中特殊的方法在纸面上形成的某些特殊的肌理或凹凸,使这种二维图形有浓浓的金石韵味。拓片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正如所有的艺术品种中有高低优劣之分,拓片也有工拙精粗之分。好的拓片历来被学者和艺术家所看重,并往往成为他们做出一些重要判断的依据或提高艺术表现的借鉴。如鲁迅自1935年开始大量收集南阳汉画像石刻拓片。其中善本甚多。鲁迅通过研究、鉴赏这批拓片得出结论: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国内国外许多著名的学者和艺术家通过研究、鉴赏汉画的拓片善本,也得出与鲁迅同样的结论。 什么叫做汉画像石

  当今美术创作中一大流弊,就是空泛化。形式化、程式化、追求小情趣乃至脂粉气。中国当前这些虚张声势和柔弱的创作风气,面对气势逼人、有强烈冲击力的外来艺术形式,很快败下阵来是势所必然。中国的美术事业要发展,要体现中国这个文明大国的风范,必须克除这些流弊,必须找到一种强有力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使许多人想到了汉画。看汉画,能使人有一种精神的振奋作用和一种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若论什么是具有中国泱泱大国气派的美术作品,汉画可以给出确切的答复。汉画精神对今天画坛上因袭之风有冲击作用;汉画技法对今天画技中的纤弱气有振奋作用。汉画,既古老又现代,即含蓄又张扬。正因为如此,在今天的美术创作或美术设计中,汉画像石的形象,汉画的手法随处可见。

  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根据现有的资料,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东汉时期,画像像石分布地区扩大。形成四个中心区;1山东、苏北、皖北区。2豫南、鄂北区;3陕北、晋西北区;4四川地区。此外,北京、河北、浙江海宁等地亦有零星发现。

  南阳地区有东汉早期画像石,以南阳扬官寺和唐河针织厂发现的两座画像石墓为代表。唐河针织厂汉画像石墓,平面呈“回”字形,画像内容颇为丰富,有范睢受袍,晏子见齐景公、二桃杀三士等历史故事,还有伏羲女娲,虎吃女、四神、天象、击剑等画面。雕刻技法主要采用物象外留有粗犷凿纹的浅浮雕,布局简洁疏朗,物象鲜明醒目,具有古朴豪放,深沉雄大的风格特点。

  汉画学是敦煌学以外的又一门大学问。汉画有广袤的内涵,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艺术类别,更是一门学科。我们由美术样式而结识它,进一步则是了解它的丰富内容,最后才从中认识到中国的本土文化或固有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是今天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画则以它恢宏的气度、豪放的风格、健康的形式、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必将成为中国新文化的精彩组成部分。

艺术论文14

  (一)

  读过贡布里希《名利场逻辑》一文的人都知道,并不是任何事情都能构成“两极分化”之争的起因。蔡志松的雕塑作品“故国”系列能在公众中掀起这么大的波澜,引起两极之间激烈的纷争,恐怕是很难被提前预料的。平心而论,蔡志松的这组作品,非但不算什么惊世骇俗之作,简直可以说是非常学院化、非常正统的,它所获得的法国巴黎秋季沙龙泰勒奖,也是一个相当学院化的奖项。

  法国印象派开展时,我也曾去凑过热闹,摆放在美术馆草地上的那组雕塑,给我的印象是有几分独特之处,但也不算太新奇。在我看来,它大致属于那类能让一般观众看懂的作品,清晰明确的人物形象,浅显易懂的标题,对举世闻名的秦汉陶俑形象的借用,虽然没有直白到一览无遗,但对于任何稍有耐心的观众来说,都不致于完全看不出所以然来。仅仅根据两座雕像“一个佝胸塌背,一个低首下跪满脸恍惚,虽然两人都是男性,但毫无阳刚之气”,就断言作者借此丑化中国人,仅仅因为它们获得过国际奖项,就断言这是在跪着讨好洋人,这种读法的确也够怪的。

  在这一明显的误读中,取得胜利的自然不是断章取义的观众,而是背上莫须有罪名的艺术家。据说,蔡志松听说此事后爽朗地大笑说,“其实,每个走过它面前的人都感受到了‘他们’的特别,‘他们’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作品已经取得了成功,但只不过被少数热情的观众误读了”。误读的观众毕竟没有完全“误读”,将春秋战国、秦皇汉武时的英姿飒爽与现代人的困顿尴尬做对比,不正好是作者放置在作品中的“构思”吗?蔡志松不无幽默地指出,即便是那些对它抱有最大敌意的观众也以某种方式感受到了作者试图加以表达的东西,哪怕是――将它拼入了一幅错误的图画。其实,跪着的“古人”那像翅膀一样渴望飞翔的手臂,标题中“故国”二字的沉重,不是早就道出了它的批评者们所期待的那种爱国主义结论吗?难道作者的立意,不正好隐隐指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吗?

  我想,如果观众对作品本身再耐心点,对作者本人的构思再尊重点,他们还会得出那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结论来吗?我更愿意相信,观众并不是没有理解作品的智力,只是不太愿意去运用这种智力罢了。其实,在“下跪的中国丑男人”这一误读事件中,最能引起我兴趣的,倒不是观众对作品的这一种或哪一种误读,而是他们“解读”作品的那种方式。也许,“解读”这个词用在这里都是不恰当的,因为我怀疑他们根本就没有准备去读。

  在网上读到许多朋友对这一事件的评论,我感到他们对该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敌意,既不是对某一新风格的拒绝,也不是对某一新艺术形式的拒绝,而干脆是对艺术这一形式的陌生和排斥。“野兽派”刚出现时,曾让巴黎的公众感到震惊,感到陌生,但这仍然是一种有准备的陌生――说到底,马蒂斯的绘画是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这样一路发展过来的。然而,在眼下这一事件中,由一堆莫名其妙的解读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疏离感,却是一种对艺术全无准备的陌生。事情的真相或许是,观众们距离作品太远,并没有真的去读作品,所以很自然,他们留给作品的那一堆貌似尖锐的批评也就成了无的之矢。

  (二)

  一位朋友在网络上就蔡志松事件进一步评论说,“艺术首先来源于生活,应该被广大人民认同,不是极少数或不怀好意的‘高水准’专家说好说全是好的,那还需要什么展览,就让几个专家看看算了”。我完全赞同他的意见。观众的确有权按照他的观点和立场去看待作品,哪怕他的解读在“内行们”看来是一种误会。但是,我想先请那位朋友同我们一道坦诚地、认真地思考一下,在我们生存的世界中,究竟有没有“雕塑”的位置?或进而言之,不管是蔡志松代表的那种学院艺术、纯艺术,还是行为艺术家代表的那种前卫艺术、边缘艺术,总而言之,在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艺术”这东西到底占不占比重,占多大比重?

  今年11月份,赵汀阳在“哲学节在中国”的开幕式上发言时指出,在当代,人民的精神生活全部被娱乐占据,另一方面,哲学固守在学院中,成为与生活无关的知识生产,因此,哲学有必要回到古希腊和先秦的伟大传统,回归苏格拉底和孔子式的开放性的对话,从而重新占据精神生活的重要位置。我想,“艺术”在今天正面临着与哲学类似的尴尬处境。

  敏锐的读者可能会想到,蔡志松所选择的艺术形式(“西式雕塑”),原本是与中国人无关的舶来品,因此观众弄不懂也不算什么罪过,至于说到全中国泛滥成灾的城雕和罗马柱,那也是食洋不化的结果,原本与我们的品位无关。那好,我就举一个中国雕塑的例子。众所周知,在西式雕塑传入中国之前很久,中国的石雕已经取得了像汉代石雕那样辉煌的成绩。嘉祥是汉画像石的集中产地,今年夏天我和学生们去那里考察时,除了去博物馆看当地的画像石,还特地到一个远近闻名的石雕场参观,站在尘土飞扬的石雕场,依稀还能听见汉代工匠叮咚的'斧凿声,可那里出产并行销各地的龙柱、石狮子和传统浮雕画,其品质和当地大量出土的汉代石雕基本上不存在可比性。我们又往山东各地的农村走,哪里都像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既无传统,也无地方特色,既找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找不到一所像样的老宅子,从吃饭穿衣到过年过节,一切都是那么的粗率,那么的不讲究。不难想象,当代表“现代生活”的各种廉价产品决堤而入时,类似鲁锦、蓝印花布、面花、泥玩具这些民间工艺,是怎样毫无遗憾地被当地人舍弃的。

  也许,只有在这样一个艺术于其中几乎不占位置的日常生活图景中,我们才能最终理解,为什么像“故国”这样的作品会落得一个读不懂的骂名,为什么既不极端也不前卫的它竟能成为一个引发极端言论的话题。

  网友A:不要跟精神病们过意不去——“艺术家”们最喜欢标新立异,大众越是看不懂的东西,他们越是感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以丑为美,正像他们留的鸟巢般的长发,除了自我欣赏,还有百姓喜欢吗?

  网友B:厚颜无耻!啥子叫文化?难道不为人理解就叫文化?外国人“赞赏”那是因为外国人认为中国人自己在丑化自己!恬不知耻到如此地步!

  网友C:几件国人下跪的艺术作品就被国人叫骂。现实生活中,国人给上级,给外国人,给有钱有势之人献媚下跪却有谁站出来叫骂了?

  网友D:难道艺术就是让人看不懂?那么多向上、美好的题材不选,为什么偏偏选择这样的题材?

  网友E:中国美术的悲哀!!!

  网友F:兵马俑个个威武雄壮,拿这些个破砖烂瓦和国宝比,唾弃!!!!

  ……

  (三)

  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从星星画会,到85美术运动,热情的观众几乎伴随着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全过程。那是一个渗透着历史自觉和历史反省的时代。观众所困惑的,恰好也是画家所困惑的,画家所渴望突破的,也恰好是观众想要打破的。所以,当专家们抱怨看不懂画布上的实验时,观众却懂了,他们用自己的脚投了票。

  一战时期的达达主义者无所不用其极地反对艺术,知青一代人倾其所有追求艺术,这两者并没有什么矛盾,都是对于自己时代问题的解决。杜尚惊世骇俗的现成品,堂而皇之成了美术馆里的正经藏品,同样是在美术馆,蔡志松的一组普普通通的雕塑,却引起了类似当年朦胧诗那样的争鸣,我想,这两者之间同样也没有矛盾。艺术的体制化,艺术家与观众的制度性隔离,这在中国和在欧美,都隶属于同一种命运。在这里,即使我们不去追问究竟是哪些社会因素使得中国的艺术家和观众在短短的十年间变成了形同陌路的关系,也能通过我们对现实的观察体会到这一命数。

  没有努力追求艺术的观众,也就没有艺术家有意义的艺术追求。在这一点上,中国和西方面临的困难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西方的艺术是在“历史终结”、“艺术终结”这一痛苦的哲学沉思中死去的,而中国的艺术,却在一派莺歌燕舞中自然消亡。

  我不知道,在今天怀念那些艺术曾经在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时代是否合乎时宜,但是唐诗宋词,敦煌壁画,水墨山水,白话文运动,知青文学,陕北民歌,毕竟存在过,而且标志了一个高度。

  (四)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件作品什么时候才算做完?这不算一个哲学家的蠢问题,这是因为,如果世上只有艺术家,那么他将永远面临着做出新筹划的可能,永远会有在作品上添加一笔或减少一笔的可能。

  一件作品什么时候算完?一个答案是,做到作者满意时为止。这是假设作者成为自己的读者,享受自己劳动的“果实”。另一个答案是,当作品提交给公众时。作者永远有权修改自己未发表的习作,但是对于那些已发表的作品,作者和读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都有权对作品提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

  艺术作品归根结底是提交给公众的。我们可以设想作者和读者永远是同一个人的情况,但我们不能设想,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艺术起源之处,艺术还会不会发生。宽泛地说,艺术家就是用特定的技艺在特定的媒介上制造特定的艺术效果的人。如果这一效果只对他一个人有效,这还不能构成一件完成了的艺术作品。事实上,创作一幅红外线绘画和谱写一首超声波歌曲是同样没有意义的。梵高把天空画得卷曲,并不是因为他的眼睛生得和我们有两样,而是因为这就是他想要表达的效果。

  艺术家经常抱怨观众误解了他们,殊不知作品只有在观众的眼睛中成象,才有可能被完成。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主义大师把画布当作通往世界的一扇窗户。在普通人的眼中,窗外的风景是在玻璃背后的,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不“真实”的视觉习惯。画家克服了这种视觉习惯,他们注意到普通人看到的风景实际上是落在玻璃上的光斑,因此研究出一套办法专门画出这种“光斑”,于是便在不透明的画布上制造了透明的效果。画家的眼睛固然比普通人敏锐,但如果没有普通人“模糊”、甚至是不“真实”的视觉习惯,画家即使在画布上画出了光斑,也没有办法形成有深度的错觉。这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了,在绘画的产生过程中,观众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画家可以分析、解构观众之眼,但是他最终只有在完整、混沌的观众之眼上成象,才可能完成一幅幅逼真生动的画作。

  在认识到“观众之眼”是创作过程中一个最基本层面的同时,我们也得意识到,这是一个事后抽象出来的层面。事实上,“观众之眼”不得不存在于每一个具体的、行动着的人身上。因此,观众之眼不是一面光滑的镜子,而是夹杂着理解、畏惧和希望的整体。这一事实导致的一个必然结论是:不同的人对同样的视觉效果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解释。

  事实上,要求所有的观众对同一部作品做出同样的反应是荒谬的,而幻想所有的观众每次都能对作品做出正确的反应,也同样是一幅不合情理的画面。观众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才没有时间去琢磨什么艺术技巧和艺术史,只有批评家才会努力站在艺术家的角度想艺术家之所想,也正因为如此,批评家还只是个半吊子观众。

  在我的美学词典中,有可能对作品做出不恰当反应的观众被描述为“天真的观众”。天真的观众是在世界中摸爬滚打的人,他们总是站在各自的生活立场上去“片面”地感知艺术作品。第一个观众热情似火,第二个观众恶心恼怒,第三个观众视若无睹。一个完整的艺术生态圈少不了天真的观众,也最需要天真的观众。如果容我选择的话,我宁可选择他们,而不要批评家、策展人和学院教授。

  观众天真一点,幼稚一点,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众和艺术家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隔着太阳系相望。

  我为天真的观众而歌,吊诡的是,这样的观众在蔡志松事件中竟然是缺席的。

艺术论文1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塑造城市形象是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自我要求。公共艺术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发挥着至关重大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公共艺术设计和城市形象的关系,通过对公共艺术设计对城市形象塑造的研究以及城市形象对公共艺术影响的探讨,让人们对公共艺术设计和城市形象有进一步地认识。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形象;塑造

  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形象的塑造,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园艺、雕塑、公园、广场、喷泉等的建造,这些建造的元素各不相同多种多样,公共艺术设计的体现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得以完成。城市形象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沉淀演变,不但包含城市文化还包含了民间的艺术文化。公共艺术设计往往受到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城市形象的塑造则是源源不断地对公共艺术设计加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一、城市公共艺术、城市形象的概念以及特征分析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特征分析受地域差异的影响,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城市的文化特点由城市的历史文化素质和内在文明素质得以体现。让城市本身成为印象城市,其建设发展离不开公共艺术的影响,公共艺术的进步不断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在历史沉淀中丰富公共艺术。所谓公共艺术,就是指公共空间所沉淀出来的艺术文化、艺术特征被人民所享用。公共艺术更偏向于外在夸张的表现,同时其具有表现上的广泛性。城市每一部分的公共建设都离不开公共艺术的填充、丰富,无论是当地生活的居民,还是外地游玩的游客在城市中都无时无刻不关注到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完美组合会使城市文化素养得到很大提高,不但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还能带来精神上的文化进步。公共艺术用夸张的艺术轮廓、艳丽的色彩等表现出来,逐渐地成为一座城市文化的体现。

  (二)城市形象的概念和特征分析所谓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在历史文化的沉淀演变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素养。城市形象是将远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夸张的公共艺术组合到一起,形成城市公共空间建造视觉上的冲击。相比于公共艺术,城市形象比较内敛和深沉。城市形象往往是城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变,传统的文化底蕴更加浓厚,无疑它是一座城市的标记,是传统文化经典艺术、财富的体现。城市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素质,会加强城市居民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公共艺术设计和城市形象的关系

  (一)城市公共设计来源于城市城市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主要载体,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中寻求平台得以更好地展现。往往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都会受到所在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骨髓,公共艺术设计是将历史文艺的浓厚底蕴在夸张的色彩中得以展现。城市的公共空间被公共艺术所丰富,也就是说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城市这个载体,公共艺术设计来源于城市。

  (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作用于城市城市在发展建设中不断地被艺术设计所丰富加深。公共艺术运用自身的色彩特点作用于城市的建设,城市的公共空间在时间的推进中不断被补充新的元素、新的色彩,这是一个既丰富又消除的过程。在接受新的公共艺术的同时消除陈旧的艺术,公共艺术的深入使城市的色彩更加鲜明,更富有生命力。在这种不断更替和丰富的过程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记忆,变成一段时期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符号。

  三、基于城市发展下的公共艺术对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城市空间的结构是城市公共艺术通过自身特点文化来构成的。城市的建造包括公园、广场、雕塑、公园、广场中的装饰,比如孩子玩的秋千、美观建设的长凳等都可以供人们在游玩之余就座休息,形成一个交流的公共空间。城市对于公园的建造,在游乐设施旁边放置长凳,在自然环境的美化绿景中显得安静温馨,人民进行休息交谈,划分了游乐与休息的不同空间。

  (二)突出区域性质,城市功能形象的塑造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整个城市景观的空间,城市对于景观、休息区、雕塑、喷泉等的建造,使人们在生活娱乐中对于公共设施在公共空间中所起到的功能作用更加明了。同样的城市地标当中,经典的`建筑会成为人民记住这座城市的记忆符号,起到突出区域性的性质。比如街道商场的入口指示牌的安装,同样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体现。作为城市当中指示性的标牌突出了区域的划分,方便人民日常的生活。塑造城市形象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们能更好地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以适应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需求。对于城市形象塑造的要求随着人们的追求不断提高,城市功能区域形象是有公共艺术的布局和结构性安排构成的。城市功能区域包括城市居住空间、商业空间、休憩空间等,休憩空间是指公园广场以及其他可供休憩的室外空间。城市居住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在提高人们城市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又满足了城市发展中人们品质提升的要求。商业空间是人们销售和购买的活动场所,公共艺术设计主要是为了舒缓商业氛围,让人们在愉快的环境中消费和销售。

  (三)感官体验,城市美的塑造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人民是城市的主体,生活在城市中,享受着公共艺术带来的生活气息。城市公共艺术夸张艳丽的表现特点让人们在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中感受生活的完美。人们在享受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形成互相的交流,使得人与人、人与城市的积极互动中产生情感的流动。人民对城市的感受和交流是一个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体现。“城市美”是每个城市都追求的,从城市自身来说,提升感官形象、塑造城市内涵是现代化城市多元发展的新要求。把公共艺术中的公共艺术设计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城市美”的塑造就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成功之处。与此同时,其文化价值理念为实现城市的内在美又起了推动作用。比如上海外滩晚上绚丽的灯光,古色古韵的建筑再加上上海的百年历史,让人们感到直觉美的同时又增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美。

  (四)城市经济形象的塑造城市发展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公共艺术对城市经济形象的塑造尤为关键。公共艺术元素设计的质量和整体性是公共艺术对于城市形象的主要表现,建筑物的修建高度以及难度、城市道路的宽度、休憩空间的结构布局等都是城市经济形象的参考。一系列公共艺术设计的整体性代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经济形象的有效塑造要使设计达到一定的高度且布局合理,能表现出城市的整体效果。比如广东深圳,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再加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使其在城市建设和公共艺术设计上结合功能区域特点,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金融城市。

  (五)城市文明的塑造感官传达信息是城市形象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而人们的感官体验记忆如何能被长时间地保留而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淡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长时间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不难看出,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是加深感官信息以及保存信息的有效方法。

  1.城市历史文明的塑造历史文明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具有历史文明的公共艺术能够表现出一个城市的基本内涵。城市中的一些建筑、雕塑、历史博物馆存在的公共艺术元素的设计,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明形象。城市建筑本身体现历史文明形象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而历史博物馆、雕塑则能直接向人们传达历史文明的信息。雕塑不但在传达着历史文明信息,而且也肩负着见证历史文明的责任,城市中的每一个雕塑在岁月的洗礼下,都会变成城市历史文明的成果。历史博物馆在城市中起着继承和传递历史文明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在历史博物馆内观看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物品,更好地了解城市历史文明和城市的发展历程。

  2.城市现代文明的塑造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因素。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城市中新出现的文化和精神以及各种法规制度称之为现代文明,公共艺术是对于城市现代文明的塑造,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社会更好、更快地和谐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塑造城市现代文明的新形象。从小的事物来说比如城市中垃圾桶的艺术设计,大的事物比如说现代交通和公共标语艺术设计等都是城市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公共艺术就是作为一种中介媒质连接着城市和城市的现代文明。另外,因为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地域差异性,公共艺术基于不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设计,也会塑造出不同城市之间的地域风貌。

  四、城市形象对公共艺术的影响

  (一)影响城市公共艺术整体性城市形象由城市空间、城市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组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贴近于城市空间时,要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性有一个充分地了解。在城市的建造中,随着城市整体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艺术形态的变化。城市空间的建造中视觉冲击力比较大,这就要求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要能够醒目、过于突出,才会凸显出公共艺术的艺术文化。但是,这种突出、醒目的设计不能突兀地出现,要和城市的整体结构、文化素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设计。公共艺术的设计要适应周围自然环境、居民生活环境、绿化公共设施环境,等等,结合在一起共同建造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活空间。

  (二)影响艺术风格整体性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必然受到城市艺术风格整体的影响。一座城市的整体风格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公共艺术的设计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城市整体的艺术风格。这样,公共艺术设计的总体才能更加贴切于城市艺术文化素养的整体性。

  五、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不仅仅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造,更多的是运用艺术特点、夸张的艺术轮廓以及鲜明的艺术色彩不断的贴合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素养、城市建设理念,等等。与此同时,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也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需要考虑到的重点。公共艺术的完美设计是为了让城市大众记住城市艺术,融入城市文化的典型记忆符号。

  参考文献:

  [1]杨文,龚力.论公共艺术设计与益阳市城市形象塑造[J].美术教育研究,20xx,(06):43-44.

  [2]毛溪.公共艺术和城市文化[J].艺术界,20xx,(05).

  [3]邓瑛,杨芳.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与城市形象的塑造[J].美与时代:城市版,20xx,(2):69-71.

  [4]孙一丹.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相关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xx

【艺术论文】相关文章:

批评的艺术论文02-23

教育即艺术论文11-19

色调与和谐艺术论文11-23

推销策略与艺术论文11-29

钢琴艺术论文11-29

教学中的欠情艺术论文11-19

生态美现代艺术论文11-29

艺术论文-艺术商品论03-06

关于行为艺术论文11-24

关于文哲艺术论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