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监测血流变、血脂的临床意义

时间:2020-10-07 09:36:01 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血压患者监测血流变、血脂的临床意义

高血压患者监测血流变、血脂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与血流变、血脂的关系及有效治疗手段。方法 检测200例高血压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血液流变学、血脂各项指标,对2组参数及高血压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参数及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的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系数明显高于健康组,红细胞变形系数明显低于健康组,血脂明显异常于健康组(P<0.05)。高血压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5)。结论 高粘血症、高脂血症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联,是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积极改善血液高粘状态、红细胞变形能力、控制血脂对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建议对高血压患者在控制好血压水平的同时至少每年检测一次血脂、血流变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 高血压病; 血流变; 血脂; 临床意义; 治疗

高血压近年来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随着对高血压的国民教育,高血压的知晓率、控制率大大提高。但高血压的`危害不仅取决于血压的高低,还与是否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血流变异常、糖尿病等密切相关[1]。基于上述观点本文通过对200例高血压患者的血液监测及治疗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我院2000~2005年门诊及住院高血压病患者,诊断标准根据2000年我国高血压联盟制定的高血压防治指南[2]。高血压组200例,其中男152例,女48例,年龄32~78岁,平均(56.3±7.22)岁;健康对照组50例为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同年龄段的人群,均未发现高血压及其他急慢性病,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35~81岁,平均(55.2±7.01)岁,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检测200例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及50例健康对照组血流变、血脂指标,清晨空腹抽血5ml,使用北京280型半自动。并观察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分别有如下症状:头晕、头沉、记忆力差、四肢憋胀、胸闷等(其中132例有上述症状),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高血压病组在采用常规降压治疗措施的同时随机分为:A组(n=52)给予复方丹参滴丸10粒,3次/日口服;B组(n=48)给予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3次/日;C组(n=50)给予灯盏花素针5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日;D组(n=50)给予川芎嗪液100ml,2次/日静脉滴注。A组、B组6周为1个疗程,C组、D组14天为1个疗程,(其中合并高胆固醇者加服来适可片20mg,1次/日,口服,合并高甘油三酯者加服苯扎贝特片0.2g,3次/日,6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复查血流变、血脂,并询问症状改善情况。

2 结果

高血压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系数明显升高,红细胞变形系数明显降低,血脂明显升高,见表1,2。高血压组经使用改善血液粘度状态、血脂药物治疗后,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系数明显下降,红细胞变形系数明显升高,血脂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表3;不同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见表3。高血压组在血压控制良好状态下部分伴有如下症状:头晕、头沉、记忆力差、四肢憋胀、胸闷等,经上述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表1 两组血脂比较注:两组对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表3 各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注:各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四组疗效比较P>0.05

高血压患者监测血流变、血脂的临床意义

下一页

【高血压患者监测血流变、血脂的临床意义】相关文章:

1.一针见血的搞笑经典句子

2.出院患者感谢信

3.环境监测电子简历模板

4.环境监测简历封面模板

5.水保监测学习总结范文

6.医院患者写给医生的感谢信

7.城乡低保交叉监测工作报告

8.环境治理与监测专业简历范文

9.患者对医院的感谢信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