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178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诊治体会
[论文关键词] 母乳性黄疸; 新生儿; 诊断; 治疗
[论文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母乳性黄疸诊治体会。方法 对2005年6月~2008年4月本院收治的178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进行分析。结果 178例患儿均治愈出院,光疗时间24~60h,住院时间4~10d。结论 母乳性黄疸预后较好,但BIL浓度>342μmol/L时,会有引起轻度神经系统损伤的可能,对母乳性黄疸应积极及治疗,以避免引起神经系统损害。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BMJ)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其发病率已达20%~30%,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BMJ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据报道:重度母乳性黄疸(血总胆红素256~427μmol/L)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33%异常改变,胆红素降至正常后,改变消失,提示BMJ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所以积极治疗重度BMJ是必须的,预防和减少BMJ的发生更为重要。
1 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05年6月~2008年4月收治新生儿母乳性黄疸(BMJ)患儿178例,其中170例为我院产科出生,年龄3~30d,均为足月儿,早发性BMJ 132例,迟发性BMJ 46例,均母乳喂养,开奶时间:12h内68例,12~24h 78例,24h后32例,血总胆红素(TBIL) 256.5~500.2μmol/L,直接胆红素(UBIL)均<34μmol/L,肝功能均正常,HBsAg(-),无胆红素脑病表现。
1.2 诊断标准[1]
①完全母乳喂养,生后2~8d出现黄疸,持续2周以上;②未结合胆红素升高;③除外病理性黄疸;④停喂母乳2~4d黄疸迅速减轻,再哺乳后加重。
1.3 实验室检查
全部患儿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肝功能、肝胆B超均正常,孕母查甲、乙、丙肝抗体及血清TORCH均阴性,并查母婴血型,治疗期间使用微量血胆红素测量仪每天动态观察BIL水平。
1.4 治疗方法
1.4.1 TBIL 256.5~340.2μmol/L 108例,(1)增加哺乳次数,(2)间断光疗24~32h,(3)口服肠道益生菌,(4)补充5%葡萄糖20~30mL/kg及水合维生素1mL/kg。
1.4.2 TBIL ≥340.2μmol/L 62例,(1)停母乳72h,期间予配方奶粉喂养,(2)间断光疗28~42h,(3)口服肠道益生菌,(4)补充5%葡萄糖及水合维生素,(5)碱化血液2~3d,5%碳酸氢钠2mL/kg。
1.4.3 TBIL ≥427.5μmol/L 8例,除1.4.2治疗外,加用白蛋白1g/kg连续2d,光疗时间38~60h。
2 结果
其中168例黄疸3~5d均消退,2例效果不明显者,加用白蛋白1g/kg连续2d后黄疸也明显减轻。另外2例总BIL在256.5μmol/L以下者门诊给予停母乳2~5d,并辅以思密达后,黄疸l周内均消退。本组病例黄疸消退时间为3~7d,黄疸消退指标为BIL<17.11μmol/L,全部治愈。无一例胆红素脑病发生。178例患儿均治愈出院,光疗时间24~60h,住院时间4~10d(光疗箱为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新生儿蓝光治疗箱,型号:XHZ,双面灯管)。
3 讨论
BMJ是新生儿常见的黄疸之一,由美国人Arias首先报道[2],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BMJ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愈来愈引起医师关注。BMJ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近年研究得出比较公认的理论认为,BMJ的发病机制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所致。其中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含量增加及(或)活性增强,是增加胆红素肠-肝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键,产生未结合胆红素。后者从小肠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引起BMJ。有报道说测定BMJ患儿母乳及粪便β-GD活性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且与胆红素浓度呈正相关,说明新生儿的β-GD主要来自母乳,并与BMJ存在相关性[3,4]。
BMJ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生后2~3d发生为早发性,2周左右发生为晚发性,早发性多见,母乳性黄疸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为0.5%~2.6%,日本为10%~15%[5],本文74.2%。BMJ特点:1)足月儿母乳喂养,黄疸在生理性黄疸期内(2d~2周)发生,但不随生理性黄疸消失而消退,2)黄疸程度以轻中度为主,重度较少见,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3)患儿一般状况好,肝脏不大,肝功正常,4)预后良好,很少引起胆红素脑病。BMJ病因:主要因新生儿小肠回吸收胆红素增加所致,β-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β-GD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链,产生未结合胆红素,使其从小肠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引起黄疸。β-GD主要来源于母乳,新生儿肠道亦产生,但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产生少,新生儿肠粘膜中的β-GD活性高为成人的10倍,小肠近端PH偏碱,有利于未结合胆红素生成;母乳中含有特殊的脂肪酸和胆固醇,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开奶延迟,奶量不足或喂养次数少,使肠蠕动减慢,胎粪内未结合胆红素排出减少,回吸收增加;肠道微生态,新生儿肠道细菌的重要作用是转化胆红素成尿胆原,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回吸收。母乳喂养儿恰恰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新生儿早期母乳量不足,热量供给不足,使体重下降,蛋白质脂肪消耗,加重肝脏负担,同时液量不足导致血液浓缩,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水平增加。均为BMJ的主要原因。治疗及:虽然BMJ的预后很好,但给家庭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和负担,因此,我们更提倡预防。预防方法如下:1)生后早开奶,4h之内哺乳;2)生后第1天增加喂奶次数≥9次,促进胎便排出;3)补充肠道益生菌。上述方法可显著降低BMJ的发生率。如发生BMJ,轻中度可门诊治疗:1)增加哺乳次数;2)停母乳72h,以配方奶喂养;3)蒙脱石散1.5g和10%葡萄糖15mL调匀喂服,8h一次,一周可治愈。重度患儿须住院治疗,原则:促进体内胆红素排出,减少体内胆红素产
生。方法:间断光疗,口服肠道益生菌,补充葡萄糖及水合维生素,根据病情停母乳,碱化血液,补充白蛋白。
[参考文献]
[1] 何晓瑜,李洪波.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80例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实用杂志,2007,6(7):32.
[2] 赵静. 302例母乳性黄疸患儿疗效观察及分析[J]. 中国妇幼,2003, 18(4):2.
[3] 岳玉国. 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与干预措施[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l999, 14(2):l15.
[4] 许植之.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2(45):68-70.
[5] 齐晓林.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综合征89例临床分析[J]. 山东,2008, 48(10):123.
【178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诊治体会】相关文章:
腹部闭合性损伤临床诊治体会03-18
闭合性输尿管破裂6例的诊治体会03-19
老年性肺结核的诊治分析03-16
浅析外伤性胰腺损伤的诊治进展03-08
研究外伤性胰腺损伤的诊治进展03-18
68例异位妊娠的诊治体会03-02
有关小儿慢性咳嗽的中医诊治体会03-18
谈小儿常见急腹症的特点与诊治体会03-07
谈腹部创伤110例诊治体会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