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者李磊}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李磊
【摘要】 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EH),是病因尚未明确而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1)。1991年我国高血压抽样调查,其患病率为11。88%,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压病防治在今后仍将作为重点(2)。前瞻性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高血压能明显增加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的损害和功能衰竭的发生率(3)。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作一初步总结。
【关键词】 高血压病 病因病机 辨证 治疗 研究进展
近20年来,随着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规模抗高血压临床试验的开展,使高血压的认识得到了更新。高血压不仅是血流动力学异常疾病,而且是代谢病,与脂肪、糖等代谢紊乱同存称为紊乱综合征(CHAOS)(4),常伴有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故治疗上不仅要控制血压水平,改善上述诸代谢紊乱,而且要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不良重塑,这是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及其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5)。
1 病因病机研究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类证治裁·眩晕》曰:“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震眩不定”,说明肝在高血压病的病理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素问·五脏生成》有论:“头痛巅疾,……甚则入肾”,认为肾阴亏虚可导致头痛、眩晕。肾为先天之脏,现代医学研究:遗传与中医之肾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血压病易患性体质的形成是肾精和肾气共同作用的结果(6)。另外,心主血脉、藏神。心血不足,心阳不振可致心血运行迟缓,脉道不利,久之成瘀,继而形成高血压。肺为水之上源,肺失宣肃则水液代谢功能失常,水聚成痰成饮,甚至产生水肿而发为高血压。脾为后天之本,王氏(8)认为脾胃内伤,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上犯可发为高血压病,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宁氏(8)认为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虚衰,阴阳不调,阴血不足,阴不制阳,虚阳上浮可致高血压病,运用归脾汤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l02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多数文献认为(9),高血压病的病变主要为肝肾两脏,病位在肝,根源在肾。
1。1 病因
①情志不遂:刘望乐(10)认为,情志失调是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运用调肝宁心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②饮食不节:元·朱丹溪指出“头风之病,多见于嗜酒之人。”体内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可导致阴阳失调,发为高血压病。③劳逸失度:过度疲劳暗耗阴血,阴血虚则阳气浮,形成本虚标实之候。《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素问,宣明五气论》指出:“久卧伤气。”气伤则血行缓慢而成瘀。过逸还可使热量蓄积,化痰生湿使气血运行不畅而瘀滞。④魏贻强(11)认为老年人高血压病的重要发病基础为气血虚衰,肾气亏虚等最终导致血瘀。陈曦(12)等则认为,风、火、痰、湿、虚、瘀为高血压病病因。
1。2 病机
一般认为高血压病的早期多为肝阳偏亢,中期多属肝肾阴虚,晚期多属阴阳两虚(13)。鞠氏等(14)从络病学说角度,提出高血压病的病理演变是由于病久不愈,正气亏虚,或外邪由气及血,终致津停血瘀,蕴而化浊生毒,痰瘀、浊毒闭阻络脉而发为络病。“痰瘀阻络,毒损心络”是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理。李氏(15)则根据营卫气血运行原理认为高血压病主要是由于人体脏腑组织因各种因素引起供血不良所致。饶氏(16)认为疏肝不应则必有营气痹塞,脉络瘀阻而致高血压病。魏氏(11)从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微循环障碍角度,提出血瘀证是老年人高血压病的病理基础。杨氏(17)则认为,长期服用含有利尿剂的复方降压药物,可致肝血虚少,肝阴不足,则脑失濡养,肝风内动,导致血虚肝旺之眩晕。总之,高血压病位在肝肾心脾,其中又以肝肾为主,大多伴有肝肾阴虚。其基本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则主要责之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或者心脾两虚,气血不充;肾精不足,髓海失养。实则有肝阳上亢,阳化风动,气血上冲;痰浊中阻,阻塞脉道,上蒙清窍;瘀血内生,涩滞血脉,遏伤脏腑,而瘀血贯穿病变始终。
2 高血压的辨证分型
2。1 八纲辨证分型
有人认为高血压病的中医分型应以阴阳为纲,将本病分为阴虚阳亢(分阴虚偏重、阳亢偏重)和阴阳两虚(分阴虚偏重、阳虚偏重)2类4型(18)。雷氏(19)认为EH辨证的关键在于辨虚实,仅将本病分为虚实两型。
2。2脏腑辨证分型
多数研究者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生与肝脏功能失调有关,分型辨证当以肝为主。如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肝风痰浊型。黄氏(20)则简单的将本病归纳为肝肾阴虚和肝阳上亢两大类。
2。3综合分型
《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本病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4型(21)。蔡氏(22)1038例EH患者常见症候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研发现: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以及肝风上扰是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候。古氏(23)通过对5027例高血压病临床证型的文献回顾分析得出:阴虚阳亢证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证型,其次为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程氏(24)对高血压病602例进行流行病学调研发现城市痰湿中阻型多于农村,而肝肾阴虚及阴虚阳亢型则少于农村,两者阴阳两虚型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张氏(25)通过研究辨证分型与高血压病分期的关系表明肝火亢盛以Ⅰ期、Ⅱ期多见,阴虚阳亢和痰湿壅盛型以Ⅱ期居多。而气虚血瘀与阴阳两虚型则以Ⅱ、Ⅲ期多见。
3 高血压病中医治疗法则
随着临床有关高血压病中西医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不少与常规不同的治疗法则,对于研究和防治高血压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孔氏(26)将近期20多位学者提出的治疗学说,总结为利水法、祛风法、补中益气法和理血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治疗高血压病的现状,比如:孔氏(27)以中医气血理论为依据,把西医血压与中医气血联系起来,提出了降压必须重视治气血;郭氏(28)通过对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血小板等实验观察发现高血压病血粘度明显增高,凝血指标明显增强,纤溶指标显著减弱,脂质过氧化物明显增多等与中医“血瘀”证有本质联系,提出“治瘀”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法则。因此,不断出现新的治疗法则是临床发展的趋势。
4 中医临床治疗
根据中医临证思维方法,为从根本上去除高血压病的致病因素,杨氏(29)将127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肝阳上亢,肝气郁结,痰浊中阻,阴虚阳亢,气阴两虚五型,分别用天麻钩藤饮、逍遥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大定风珠、人参养荣汤加减治疗,显效78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李氏(15)分为肝胆湿热,痰湿中阻,肝阳上亢,肝肾阴虚,心脾两虚5型,分别用龙胆泻肝汤,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归脾汤加减治疗156例,显效32例,有效117例,无效7例;刘氏分为阳亢肝火,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中阻四型,分别用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地黄饮子、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痊愈212例,有效100例,无效25例(30)。
诸多医家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探索出降压疗效肯定的处方应用于临床。姚氏(31)用小续命汤治疗30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黄氏(32)用建瓴汤治疗90例,降压显效26例,好转54例,无效10例,同时,对并发左心肥大者改善率为53。8%。徐氏(33)用降压口服液治疗102例,显效48例,有效31例,无效23例。陈氏(34)用益肾降压汤治疗66例老年患者,显效22例,有效38例,无效7例。段氏(35)用益气化淤汤治疗老年患者30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且对体外血栓、血小板吸附率影响差异有显著性。彭氏(36)用活血通络汤治疗27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5例。吕氏(37)用降压延寿汤治疗87例,显效53例,有效25例,无效9例。
5 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展望
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当前,多数学者认为,理想的降压药物应具有如下特点:①能有效地降低血压而不产生耐药性;②不良反应极少;③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④不增加心血管的危险因素;⑤能逆转靶器官的损害;⑥服用方便,可长期服用;⑦价格适宜(38)。中药降压药物的潜在优势正在于能较多地体现以上特点,尤其是中药组方严谨,用药不仅在于降压,而在于根据病人的整体情况针对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标本兼顾,综合治疗,一般情况下疗效稳定而极少有毒副作用。但由于中药组成复杂,既使是单味药的有效成份也不是单一的,所以既增加了科学研究的难度,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的引入,必将使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研究达到更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余振球,马长生,赵连友,等。实用高血压病学。〔J〕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
(2)刘国仗,刘力生。加强对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5;23(5):323
(3)刘力生,龚兰生。临床高血压病学。〔J〕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11
(4)Reaven GM。 Role of insuline resistance in human disease。 〔J〕D iabetes,1988;37:1595
(5)刘国仗。高血压治疗中的一些问题。〔J〕中华内科杂志,1997;36(9):579
(6)贾跃胜,袁氏宏,王米渠,等。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遗传学基础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3):166—168
(7)王少英。补中益气汤治疗收缩期高血压病〔J〕。北京中医,2003,22(5):40—41
(8)宁廷伟。归睥汤治疗更年期高血压102例〔J〕。河南中医,2003,23(10):70—71
(9)齐放。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进展〔J〕。北京中医杂志,2003,22(1):43—46
(10)刘望乐。运用调肝宁心法治疗高血压病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8):68
(11)魏贻强。老年人高血压病人瘀论治浅议〔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16(6):6—7
(12)陈曦,程广书,王玉民。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流行病学分析〔J〕。医药论坛志,2003,24(15):58
(1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30—144
(14)鞠大宏,韩学杰,谢雁鸣,等。高血压病从络论治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9):43
(15)李青鸟。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因之我见〔J〕。光明中医,2000,15(1):8—1l
(16)饶胜利。高血压病辨治血法〔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9):28—29
(17)杨晓军。血虚肝旺型高血压诊治体会〔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5):38
(18)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高血压病〔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38—140
(19)雷燕,胡锡衰。高血压病虚实辨证与性激素及p2—微球蛋白关系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1):675—676
(20)黄晔。论高血压病不离于肝,不止于肝〔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5):273
(2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第l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2)蔡光先,朱克俭,韩育明,等。高血压病常见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观察〔J〕。中医杂志,1999,40(8):492—493
(23)古炽明,丁有钦。高血压病证候文献分析述评〔J〕。中医药学刊,2003,2l(7):1156—1157
(24)程文江,覃志成等。原发性高血压病602例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4):26l—262
(25)张发荣。高血压病气虚血瘀型特征探析〔J〕。江苏中医,1997,18(9):38—39
(26)孔炳耀,吕雄,蒋庚太。金蒲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1993,(12):19
(27)孔炳耀。中医法则在高血压病临床的应用概况。〔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8):13
(28)郭惠君。高血压病与血淤证。〔J〕北京中医,1995;(2):60
(29)杨峰。 辨证治疗老年高血压病127例临床观察。浙〔J〕江中医杂志,1994;(10):44
(30)刘华,周君安。仙柏补阳还五汤治疗肾气虚血淤型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2):715
(31)姚国楞。小续命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病。〔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5):7
(32)黄崇元。建瓴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病90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4;(7):312
(33)徐文雄。降压口服液治疗高血压病102例疗效观察。〔J〕中成药,1994;(1):26
(34)陈茂仁。益肾降压汤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J〕天津中医,1993;(3):27
(35)段学忠。益气化淤汤治疗老年高血压病30例。〔J〕新中医,1991;(1):27
(36)彭念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病27例。〔J〕陕西中医,1994;(3):26
(37)吕志杰。降压延寿汤治疗高血压病87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1990;(11):22
(38)冯国湘。针刺开四关治疗高血压病47例。〔J〕云南中医杂志,1991;(3):38
【{作者李磊}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相关文章:
浅论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10-11
有关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06-02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及与瘦素的相关性研究08-04
高血压病人的护理09-14
有关脑血管病中医时间医学研究进展07-21
高血压病的护理对策10-16
高血压病人的护理要点09-27
高血压病人的护理讨论08-11
高血压病人的护理心得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