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医诊疗耳目眩运
中医诊疗 耳目眩运凡痰湿内盛,清阳不升;情志失调,气滞血瘀;劳倦内伤,正气不足,阴阳失调,脑失所养,功能损伤,不能制约全不能制约全身协调平衡。症见间歇性头昏眩晕,耳鸣目糊,呕逆烦躁,如坐舟车,景物旋转,站立不稳,称为耳目眩运。
耳目眩运,又名眩晕、眩仆、眩运、眩冒、头目眩运等名。多发于中年人,单耳受累,发病之后精力疲乏。尤其是应用镇静剂(合成药)之后。更疲软无力,精神不振。较适宜疗法。
病因病理
1.外感湿邪,痰火上冲
湿邪外感,不得清解,郁而生痰,痰郁化火,或火邪为患,上冲头目,“脑转则目系引急,日久,内伤脏腑,阴阳失调,平衡协调逆乱,发而为耳目眩运病。故明•方贤曰:“眩运分之为二,皆由痰火为病,以此分为二也。眩晕虽属痰火,未尝不由肾虚兼风邪所得。盖痰者本流动之物,又因火动而助其愈盛。火性炎上,得风则愈炽,风火两动,痰之易作”(《奇效良方》头眩)。
2.情志所伤,气滞血瘀
七情内伤,怒气伤肝,忧愁伤肺,虑思伤脾,喜极伤心,惊恐伤肾。五脏俱损,精华不能上荣于耳目,引起耳目眩运病。明•张景岳曰:“有眗目惊心而运者,有焦思不释而运者,有被殴被辱气夺而运者,有悲哀痛楚大叫大呼而运者,此皆伤其阳中之阳也”(《景岳全书》),正指此而言。
3.劳倦内伤,正气不足
素禀不足,形盛神虚;或劳倦内伤,正气不足;或性欲不节,精气内耗。精气神伤,上不能濡润耳目,清窍失灵,脑转而目系急,清•汪蕴谷曰:“纵欲无节而伤阴”,“劳倦费神而伤阳”(《杂证会心录》•眩晕),阴虚风动,阳虚气损,脑与耳目俱伤,也是耳目眩运形成之因。
症候特征
耳目眩运,初期常无明显症状,或见精神不振,气短懒言,头昏体重,食欲呆滞,再加之失眠,或食伤,或劳累,引动痰火,或虚风内动,致耳中蝉鸣,头痛灼热,随即头昏眩晕,“视物皆转”(《徐大椿医书全集》),如坐舟车,恶心呕吐,眼球震颤,面色苍白,额汗淋漓。或见“头眩扑倒屋转,呕吐痰涎,恶闻人声”。或见“头运倒眼眩,脑项急痛”,“风眩目疼耳聋”(《圣济总录》)。轻则半时,甚则数天不能停止。
发作期间,除耳鸣目颤头晕之外,还有面目虚浮,精神短少,脘痞腹胀,二便不调,或烘热烦躁,心悸不安,失眠多梦,口苦咽干,或眉棱骨痛,眼不可开,手足无力,肤冷自汗,肥胖或消瘦等征象。
脉沉伏,或沉弦,或细弦,舌质淡,或绛,或黄腻,或黄厚等。
治则
耳目眩运,痰湿郁火为患者,除湿化痰,清脑泻火,平熄内风;气郁血瘀引起者,理气解郁,活血化瘀;正气不足所致者,补气养血,滋阴壮阳。明•王肯堂曰:“夫火因动而起,但各从其所动之因而治之;因实热而动者,治其热;因邪搏击而动者,治其邪;因厥逆逼上者,下治所厥之邪;因阴虚而起者,补其阴,抑其阳,按而收之;因阳虚而气浮上者,则补其阳,敛其浮游之气;因五志而动者,各安其脏气以平之;因郁而发者,治其所郁之邪,开之发之;因精血不足者,补之不已,则求其属以衰之;因胜克而动者,从胜衰之气而补泻之;中气虚衰而动者,补其土以安之;上焦清明之气虚,不能主持而动者,亦当补中焦之谷气,推而扬之;因五脏六腑上注之精气不足而动者,察其何者之虚而补之。如是虽不专治其火而火自熄矣”(《证治准绳•眩运》)。全面论述耳目眩运病的各种原则,经验丰富,足资借鉴。
中药治疗,平和,见效缓慢;针灸辨证施治,可有即刻效应;气功预防复发,实际实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综合药物针灸气功之长,能得长治久安。
辨证论治
1.实火
主症:突发眩晕,如坐舟车,天旋地转,耳鸣眼颤,口干口苦,面赤升火,烦热汗出,头额胀痛,恶心呕吐,尿赤便秘,烦躁易怒。脉弦滑,或沉紧,舌红,苔黄。
证析:此为实火上攻高巅所引起。火邪急暴,上攻头目,骤然而作眩晕,并见房屋天地旋转等;实火上冲,头目耳俱伤,故症见一派头、耳目俱损之象。口干口苦面赤,尿赤便秘等,也是实火灼津伤络的缘故。 脉舌征也是实火为患之征。
治则:清热泻火。
处方:中药: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大黄、枳壳。凉膈散(《和剂局方》)。
针灸:侠溪、内庭、内关、中脘、足三里、太冲、太溪、合谷、曲池、中渚;或百会、风池、大椎、悬钟、申脉、金门、束骨或至阴。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极度昏晕,不能自制者,侍者可促其平卧,泻法进针,得气后重行针,待患者自觉平和后,导引入静(意守侠溪,或至阴),留针半时或更长,出针。急症,可先取第一组穴(泻法),症不减,或仍眩晕不能自立,出针后再取坐位,或平俯卧,取百会、风池、至阴,静坐或卧半时,再出针。如患者配合,一般均能减缓症状,或可缓慢行走回家。
2.痰湿
主症:头眩头晕,耳鸣目糊,身体重滞,面色浮白,口涩口腻,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食欲不振,口吐痰涎。脉弦滑,或滑数,舌淡,苔厚或白腻。
证析:此为湿盛痰壅所引起。湿盛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阻滞络道,故头晕头眩,身体重滞;痰壅则清窍闭阻,故耳鸣目糊,面色浮白。湿痰郁阻中焦脾胃,则脘腹胀满。恶心呕逆。食欲不振,口涩口腻等也是湿盛痰阻的缘故。
脉舌征亦为湿盛痰壅之征。
治则:除湿化痰,清利头目。
处方:中药: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荷叶、苍术、栀子、菊花、浮海石、胆南星。柴胡加龙牡汤(即小柴胡汤加龙骨、牡蛎)(《伤寒论》)加苍术、佛手、厚朴、陈皮。
针灸:合谷、内关、中脘、足三里、丰隆、内庭、阳陵泉、悬钟、太溪;或百会、风池、脾俞、胃俞、至阳、阳辅、丘墟、束骨。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溪,或束骨),留针半时后,气平和时出针。
3.阴虚
主症: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烘热不安,口干口渴,不喜饮,或饮亦不多。手足心热,乏力气短,失眠多梦,心悸不安,精神不振。脉细数,舌红绛,苔白,或少苔而干。
证析:此为阴虚,虚火上升所引起。阴虚于内,清窍失养,则头目眩晕,耳鸣耳聋。阴虚则生内热,内热上冲,故症见手足热,烦热不安,口干口渴。阴精不足,内脏阴阳平衡失调,则症见精神不振,乏力等。
脉舌征也是阴虚不足之象。
治则:养阴清热,除烦利窍。
处方:中药:八仙长寿丸(《医级》)、朱砂安神丸(《医学发明》)加麦冬、女贞子、栀子、百合、白芍、炙首乌。
针灸:太溪、照海、三阴交、关元、合谷、神门、列缺;或百劳、心俞、肝俞、太溪、金门、申脉。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平补平泻法进针,得气后引导入静(意守合谷,或申脉),留针半时,待口中和时出针。
4.阳虚
主症:头目昏眩,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畏寒肢冷,精神不振,自汗息短,心悸胸闷,食少便溏。脉沉细,或沉弱,舌淡青,苔白。
证析:此为阳虚不能温运头目所引起。阳虚于内,脏腑功能失调.精华不能上荣于面目、头、耳,则症见头目昏晕,耳鸣耳聋。阳虚则外寒,故症见畏寒肢冷等。阳虚脾肾阳气不足,不能运化水湿,湿郁于内,阻逆中焦,故症见恶心呕吐,食少便溏等症。
脉舌征也是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缘故。
治则:温肾壮阳,健脾扶正。
处方:中药:四逆汤(《伤寒论》加二陈汤(《和剂局方》)。
针灸:关元、足三里、悬钟、然谷、列缺、三间;或百会、风池、厥阴俞、命门、肾俞、委中、阳辅、昆仑、金门、申脉。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关元,或命门),留针半时,出 针。
参 考 文 献
[1]李建生,余学庆,胡金亮,程龙;中医证候标准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胡金亮,李建生,余学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背景与现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医诊疗耳目眩运】相关文章:
异烟肼中毒的中医内科诊疗03-16
浅谈颈椎病的诊疗心得11-22
提高肝脏疾病免疫学诊疗的质量03-08
浅谈中医英译03-18
中医教育论文11-30
低龄儿童口腔诊疗中行为管理研究论文12-02
来比林对抗庆大霉素耳毒性的实验03-02
对幼儿进行视唱练耳训练的实践与思考03-18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