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养生须先养德
摘要:养生是现今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文章以古论今,阐述了养生与养德的关系。养生重在养德,养德可以养生,要做到养生与养德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生命才有意义。关键词:养生;养德;修养;关系
养生,是时下人们谈论较多的热门话题,是当今国人普遍的追求。养德,即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也是社会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养生要先养德,做到两者的和谐统一,方是上策和首选。
一、养生与养德古已有之
重温古贤在养生与养德方面的教诲与实践,在今天不无意义。
关于德与寿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意思是说,有些人他们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名却可以传之久远,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
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在物质享受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已,损公肥私,自已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
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成为仁人志士的养德名言。他还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社会风尚。他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与练气功一样,有益于人体健康,每一个人都应“善养浩然之气”。
汉代董仲舒指出“养心靠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悦,心理健康常存。“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养其身”。
活了101岁的唐代药圣孙思邈也说:“德行不高,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在《千金要方》中也写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在经也”。
明代的《寿世保元》称:“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张景岳在《先后天论》中写道:“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简明地道出了为善、快乐与养生之间的联系.
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提出了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等,作为养德要诀。
对此,我国大文豪鲁迅的观点更加明确:“无论古今,谁都知道,一个人如果一味地放纵自己,十恶不赦,就是天天喝三鞭酒也无效,简直非‘寿终正寝’不可”。
这些先哲的论断不无道理,经受了千百年实践检验,堪称经典。由此可见,养生与养德的关系极为紧密,养生必先养德,养德可以养生。
二、养生的根本在于养德
养生固然重要,而养德尤胜于养生。三国时期思想家嵇康在《养生论》中剖析:“服药求汗,或有弗胜;愧情一集,涣然流漓。终朝未餐,嚣然思食;曾子衔哀,七日不饥”,说明中枢神经的作用远远大于医药。这与科学研究也是完全吻合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与人为善的心态能使体内分泌出有益的激素和乙酸胆碱,这些物质能将血液流量及神经细胞调至最佳状态;同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天然镇静剂,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缓解精神烦忧。所以世界卫生组织亦将道德纳入健康的范畴。因为健康既涉及体能方面,又涉及人的精神方面,将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涵,强调了健康的人,或者希望自己健康的人,要注意自身道德的修养。 可见,养生必欲养德,养德方能养生,此乃做人的信条;对为官者而言,“常修为政之德”更是莫大的事了!
孔子说过,“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句话,的确很有哲理。一个人的健康与长寿,看似养生的结果,其实与精神层面的修养即养德不无干系。一个患得患失忧心忡忡的人,哪怕天天养尊处优保健有道,也难以长寿的;而一位能经常自省、检点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己、乐善好施、心境平和、淡薄名利的人,一个能以顺其的态度来对待功名利禄的人,就一定会宁静致远、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即使遇到坎坷甚至逆境,也不会怨天尤人心烦意冗直至招来身体不测。可以说,能否“内省不疚”,正是一个人品德高尚与否的试金石,能够“内省不疚”者,才是深谙养生与养德之道的高人,才有望做到德高寿亦高的境地。
所以,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养生首要的一环。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不贪花酒不贪财,一世无灾去害”,堪称修身养生的千古箴言。那些缺乏道德修养的人,那些为名利所累的人,不能活得轻松自如,未老先衰、疾病缠身是必然的事。因而古人云“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重养德”。
到今天,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经得到实践证明。巴西医学家马丁斯10年来对长寿老人进行研究发现,大凡长寿者,90%左右的老人都是德高望重者。众所周知,大凡家一生追求科学理想,忘我学习工作,为科学献身,为人类文明做贡献,其品德高尚,深受人们尊敬,大都高寿,且死后流芳千古。比如世界级大科学家、“航天之父”钱学森生命之树达98高寿;还有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钱三强两先生,是我国科学界的泰斗,也是高寿者,“三钱”被人们传为佳话。他们品德高尚,精神永存,是人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可有的人,刻意养生,以永葆“青春”。他们讲究美食,无所不吃,猎奇新吃法,却缺乏道德文化修养,被人们所遣责。更有些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满口脏话,不讲公德,不分场合,不分地域,不分身份,穿金戴银,招摇过市,可谓潇酒走一回。表面上看,她们在打扮生活,其实是在消极生活,是奢侈、空虚、消极的表现。这种只讲养生,不讲道德,消极生活,浪费资源,不做贡献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可见德之重要,当要每个人审慎对待之,实践之,方为健全的人生。
三、养德贵在持之以恒
道德的修养也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个人都受其家庭出生、文化的影响,及所从事的职业不同,有不一样的认识、观点、看法与做法,但都是可以互相包容的。概括来说,道德修养可从四个方面做起。
“学”以养德。“养德”的方法有很多种,读书是最有效的。高尔基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与道德高尚的人交谈。读书学习不仅可以开启人的心智,掌握干事创业的本领,而且可以培养境界情趣,改变气质,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深厚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和自我约束能力,就会自觉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在生活中,只有不断读书不断感悟,才能不断养德。
“静”以养德。英国作家劳伦斯说:“有一种东西我会矢志不渝,拼死力争,这就是内心那点安宁。”惟有保持宁静的心态,才能使学习成为自觉,在各种纷扰面前,心无旁骛;才能使思考成为常态,每临大事有静气,处理问题从容不迫,举重若轻;才能使自律成为习惯,在各种诱惑面前,心有定力,不为所惑。
“齐”以养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养德的好办法。古代的圣哲先贤、当今的英模典型,都是道德修养的人格化身,他们崇高的道德品行,犹如一座挺拔的山峰,我们须时时仰视他们,学习他们,追随他们,使自己与崇高为伍,与文明同行,向着有理想、有道德、有益于人民的方向迈进。
“俭”以养德。司马光曰:“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贪欲乃是万恶之源,贪图奢侈享乐,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占有欲不断上升,就自然要迷上“枉道”,误入歧途。实践证明,只有崇尚节俭,在生活上知足常乐,才能战胜贪欲的诱惑,高扬理想的风帆,永葆清贫、洁白的本色。
养生须先养德,注重道德的修养,是每个人必须恪守的。有道德的人大多有高寿,这符合人类,也符合医学理论。有了良好的品德,做人才有理想,生活才有质量。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是无法把握的,而生命的宽度自己可以把握。追求生命的宽度,真正做到养生与养德有机统一,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浅谈养生须先养德】相关文章:
浅谈音乐与养生益寿03-18
浅谈养生以调理经络为本03-19
浅谈莫泊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03-13
浅谈农村家庭养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03-17
试论《恒先》的“自生”03-20
毕业论文摘要须规范11-17
《恒先》易解(上)03-06
诱惑侦查的使用须设置证据门槛12-09
浅谈亚当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