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论文
医学研究生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的重要部分,为国家培养全面应用型人才,所以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有关医学研究生论文,请阅读下面内容。
医学研究生论文一: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贯穿研究生教育的自始至终,需要学校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方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通过改革教育环境和观念、强化科研实践、重视论文质量三个主要培养途径,从而达到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性医学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医学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教育部周济部长曾指出:“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代表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也往往成为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标志。”医学研究生教育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创新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通过质疑、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激发研究生不断向人类已经获得的成果或结论提出新的挑战,并展现新的世界。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使研究生具有利用已有的知识、理论和成果,经过科学的思维和创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综合能力。通过我们对全国十余所大学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复杂过程。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要有科学的培养制度,又要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要注意教育环境和导师队伍的建设。要引导学生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留下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新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及特点,不断向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培养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多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新的医学教育模式
多年来,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流并且延续到了研究生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模仿,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们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缺乏独立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由于课程设置形式上与大学本科教学的模式接近,仍没有摆脱填鸭式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讨论,无法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早已认识到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到目前仍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多数学者认为,医学研究生教育急需转变观念,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重点。在制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时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采取提问式、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授课等,引入PBL和基于网络的学习教育模式;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和内容,建立创新课程体系,强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的建设,建立起以核心课程为主,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加强课程配套教材建设,跟踪学科前沿,及时调整选修课,注重知识的更新,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选择课程,增强其综合和探索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改变研究生的考核评价模式,建立创新能力培养、评价和考核体系,制定和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核,采用考试、综述、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把创新能力的考核措施和方法纳入到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中。
二、改善教育环境,增强交流与合作
构建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尤其是软件和硬件建设,是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研究生在较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活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应为研究生创造能够进行创新研究的良好的科研体制和环境,其中,信息查阅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有效训练与堵养的重要平台。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科研文献数据库,是研究生从过去的知识获取型向现代的能力发展型过渡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条件及仪器设备支持,可保障研究生所做的创新性科研的数据更加精确、可靠,理论分析更加缜密、科学。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可忽视的途径,对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思路,了解最新学术动态和成果,追踪学科前沿,掌握本领域的研究方向,有效地激发灵感和求知、创新欲望,为创新型研究工作奠定思想基础。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学术合作与合作,可以迅速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通过自由、宽松、高水平的学术氛围的培育,有效地克服机械的、按部就班的科研模式和思维习惯,在创新性科研活动中不断孕育创新性思维,从而逐渐提高创新能力。
三、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调查发现,导师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会明显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导师的质量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治学风格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成才起着关键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导师自己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有助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下开发出创新潜能。由于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应该担负起创新培养的责任,包括学位课程的`选择、学习和辅导;研究课题的选定和开题报告书写;学位研究课题的实施和指导;论文的书写和答辩等。上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产生明显影响,所以,必须要求导师具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导师应时刻掌握本学科和专业的最新动态,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预见学科的发展方向。在实践活动中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经验,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向学生言传身教。导师对研究生不仅严格要求,还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善于挑战和攻克学术和科研难题。教师还要转变角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术和经验,更重要的是组织、协调和督促研究生的创新活动,使研究生对新理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冲动,从而练就出较强的创新思维模式。导师的集体指导作用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样重要。导师指导小组制通过不同治学风格、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的导师的集体培养,可以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全面提高,避免单一导师某些方面的缺陷对研究生产生的不良影响,有助于研究生具备完整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导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促进导师履行其责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自我管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实践中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各种外部条件和环境外,研究生本人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研究生的学习动机不纯,创新意识和意志薄弱,那么,即使外部条件再好,也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才。因此,研究生需要加强自身修养,以便于全身心地投入到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去,从而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研究生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学习和科研实践的点滴做起。首先,研究生要端正学习动机。一个仅仅为了能顺利毕业和找到好工作而学习的人,就会局限于考试及格、论文发表、答辩过关,无心于钻研和探索,学习和科研效果可想而知,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了,因此,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责任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其次,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产生创造新生事物或观念的动机以及对创新的态度,并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是成长为创新性人才的起点和基础。研究生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树立科学的怀疑和批评精神,养成对新问题、新事物、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质疑态度,才能转化为提出新观点和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动力,进而升华为创新性思维。创新理想的实现,除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外,还要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指为了达到创新性目的而克服重重困难的心理过程与行动,是一种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自制性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和险阻,只有通过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百折不回、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的磨练,具有无畏挫折的韧性、持之以恒的耐性和必胜的信念,才能促进自身积极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勇敢、正确的面对创新过程中的困难和失败,从而确保创新理想的实现。研究生创新团队的构建既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机会,营造创新学术氛围,又可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团队中,研究生能相互承担责任并自觉进行创新性活动,能彼此交流科研经验、创新意识,团队创新成果远大于个体成果。
五、重视科研工作,提高论文质量
科研工作涉及科研条件、科研课题、科研实践和论文环节等多个方面。改善科研条件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选定高质量的课题是保证科研效果和对创新能力的检验,严谨的科研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论文质量和水平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首先,先进的仪器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齐全的图书资料、通畅的信息渠道是保障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否则就难以得到前沿的科研课题和基本的科研训练,科研创新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其次,选题是高水平论文的基础,选题阶段也是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一个有效检验。选题和开题工作决定了研究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也是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保障,对研究生培养效果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研究生应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全面深入的了解所研究课题领域,找出问题关键,选好突破口,在导师指导下写好开题报告。导师指导组及平时专家应把好选题和开题关,严格审查和评估开题报告的创新水平和创新意识,并指出其问题和不足,评审合格后才可进行开题工作,以确保科研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第三,科研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掌握正确科学实验方法的关键环节。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科学研究的创新训练,才能强化创新思维和形成创新意识。同时,通过科研实践可以不断的发现新问题并探索和设计新的实验方法,甚至形成新的见解和理论,在课题研究中掌握学习、研究和创新技巧。导师以及科研团队在科学研究中应发挥指导、督促和协调作用,以使研究生切实提高科研水平,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最后,论文水平能够客观反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位论文涉及从选题、文献查阅、设计方案、开题报告、研究实施、数据获取及处理到论文撰写和答辩一系列环节,是一套系统工程,其创新水平受创新培养过程中每个方面的影响,包括教育体制和环境、科研环境、导师因素、研究生自身因素等。在创新性研究取得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撰写并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论文的严格审核与论文答辩是促使研究生提交高质量论文的重要工作。另外,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也可以起到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激励作用。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生积累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基础,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工具;参加学术交流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力;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献身科学精神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应树立融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为一体,融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育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不断培养出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秦琴.创新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119-121.
[2]佘菲菲,陈燕凌.素质教育与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62-64.
[3]岑洪.关于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9):304-305.
[4]高立.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282-284.
医学研究生论文二:情商培养医学研究生浅析
当代医学研究生处于一个知识和经济快速膨胀的信息化时代,作为未来医学事业的主力军,社会对其的要求将更加严格,不仅需要过硬的个人和专业素质,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情商,所以情商培养在医学研究生成才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情商的涵义
情商又称情感智商[1],是相对于智商提出来的与一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全新概念。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把握和控制自己情绪、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承受外界压力及挫折与不断激励自己和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的范畴。
2情商培养的必要性
2.1情商与医疗的关系
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研究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情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1.1情商是医患沟通的润滑剂情商是医患沟通的必要条件。高情商的人会给病人带来积极的感染力,而这种亲和力会传达一种积极的信号,可以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增加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最终使医患关系得到优化和提升。情商可以化解医患纠纷,甚至能够避免医患冲突,是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2]。医生的表达能力强一些,给病人解释病情时多一点耐心、多一些策略和技巧、多一点潜移默化的修饰性语言,就会得到病人的尊重和信任,而这些往往是医患沟通的基石,可以有效避免医患冲突。
2.1.2情商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催化剂医疗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医学科学水平和医务人员情商水平两者的共同提升,较高的情商是医疗服务品质提升的催化剂。其一,在主观方面,情商高的人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具备良好的心智、稳定的情绪、充沛的精力、坚强的意志力以及高度的责任感,所以能够更加注重提高医疗质量;其二,在客观方面,情商高的人能够驾驭和掌控自己的情绪,洞察他人情绪,可以妥善处理各种突发或始料未及的各种意外情况等等。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外部环境、张弛有度的竞争与合作氛围,这些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的活化剂。
2.2情商与团队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人。无论是医疗服务或科研攻坚,要想取得辉煌成就,单单依靠个人力量是渺小的,必须融入到团队中去,发挥团队精神。若要保持团队和谐和提高其凝聚力,需要提高每个成员的情商。
2.2.1情商是医疗团队联系的纽带 临床医生只是医疗服务团队中的一分子,处理好与相关科室、辅助科室及职能部门的关系,取得其配合和支持,这需要临床医生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协作沟通能力。另外,在本科室工作组内部及工作组之间,积极激发团队协作能力,营造良好的竞争协作氛围及融洽的科室环境,等等,这些往往需要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较高情商作铺垫。
2.2.2情商是科研团队的基石 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的完成,往往需要多人甚至多个科研小组的共同努力,个人的成功是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的。对于医学研究生来说,选择合适的课题,然后进行实验统筹规划设计并且在实验室里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这是一个相当艰辛的过程。缺少群体活动、人际交往面较窄、生活单调乏味等,这些往往使研究生们陷入闭门造车的境地。如果医学研究生们注重情商培养,注意人文素质修养,摒弃浮躁之气,深入到实验中去,这将是实验成功、取得科研成果的关键。此外,最大程度地整合人脉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科研条件,与当今最先进最前沿的理念接轨,这也是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总之,情商是取得科研成功的重要基础。
3情商培养的途径
3.1加强医学研究生的自我修养
医学研究生要正确自我定位,客观全面认识和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在日常生活中医学研究生应妥善管控自己的情绪,有的放矢地抑制不良情绪,学会自我减压,增强自信心与心理承受能力;充分客观地洞察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善于接纳自我,扬长避短,实现自我价值;应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工作学习中加强自我人文素质修养及文化艺术修养[3],要注重心理疏导,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培养自我激励能力;端正工作态度,培养敬业精神,实现全面发展。
3.2增强医学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医学研究生要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首先要有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保持热情的态度,知晓人际交往的核心是合作和沟通,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遵循真诚互助的原则,学会理解与宽容,能够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理解他人,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其次,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明确四个原则,即平等、相容、互利、信用,要善于结交、善于倾听、善于表达、善于解决各种问题、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审时度势,把握好度;最后,要学会耐心经营人际关系,善于经营这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艺术,表现在善于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注意人际融合能力的锻炼,一句真诚的关心话语,一个会意的笑容和眼神,都会换来宽松和谐的医患人际空间。
3.3强化科室及导师的责任意识
科室应重视医学研究生的身心健康,要创新文化载体,科室文化建设中融入情商元素。譬如,开展以情商为主题的文娱活动,组织情商知识竞赛,营造开放性、创新性的团队氛围,提升研究生的团队情商;此外,科室可以邀请一些高情商的成功人士做专题演讲,还应将情商考核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
导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导师要发挥指导作用,注意加强学生德育及情商教育的培养。同时应多与其他导师沟通交流,提高自己情商的同时,提高对研究生的情商培养。
总之,当代医学研究生的情商培养,不仅是自我能力提升的需要,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更是医患和谐的需要。医学研究生在汲取医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情商培养,努力做到全面发展,成为医学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平,王红,周磊.情商教育与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4):139-141.
[2]周焕发,邱俊杰,龚立军.增强门诊医患沟通理解构建和谐医J. 20066978.
[3]纪玉秀,吕江玲,宁伟.论情商和智商在精神用[J].齐鲁医学杂志,2008,23(4):365.
医学研究生论文三:当代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随着医学教育工作的发展,医学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日益提高。新时期条件下,尤其要关注医学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其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干预,确保医学研究生心理和学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医疗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2009年我国在普通校本/专科学生约2021万人,研究生约128万人。同期在校医学专业本/专科学生约151万人,而医学研究生人数已达14万。医学类研究生与本/专科医学生的比例接近了1∶10,大大超出了平均水平。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做好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医学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医学研究生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医学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生源多样化,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原先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及读研目的也不尽相同;学生培养形式也是多样化,可能是公费培养、委托培养或自费等不同形式;同届学生年龄差距大,生活阅历差别大;流动性强;学习和科研任务重,需要补充的知识多,经常会面对束手无策的境况。这些因素决定了医学研究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使他们很难在群体内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当代医学研究生在文化层次、能力、理想信念等方面自我评价普遍较高,而自身具有的奉献精神、心理素质和集体主义意识较薄弱。
当前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心理状况亟待重点关注。当今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社会对医学、对“人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研究生是我国医学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曾笼罩着“骄子”、“天使”的光环,但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医疗环境的变化,当代医学研究生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婚恋、家庭、诸多方面的压力;社会舆论对医生职业形象及医疗环境的负面评价加剧了对其自身前途的担忧。应届考取研究生学位的同学还要面对经济问题,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及研究生们自己对自立性的要求也逐年增强,但是由于连年就读,无就业经历,未曾获得过经济回报,在经济上仍依赖家庭资助。虽达而立之年却需要家庭给予更多的经济帮助,这也会引起自我认知上的冲突。这些压力、担忧、内心冲突会使医学研究生们思想、心理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不少研究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部分同学还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患。如果没有解决好医学研究生们的这些思想、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影响我国高级医学人才的培养,更可能为社会的医疗安全埋下隐患,这不能不引起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
对于大学生不断显现出的诸多心理问题,引起了国家、教育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早在200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就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中没有像对大学生那样提出心理健康的指标,缺少制度性的指导和约束,因此许多学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缺乏重视和理解。高等医学院校大都开设有心理学相关专业,但缺乏针对医学研究生本身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条件下心理健康在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不断探索规律,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途径。目前,部分高校已开始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纳入教研体系,部分高校已开始筹办研究生心理健康自助团体。
二、新时期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
医学研究生是我国最高层的医学学历教育阶段。医学高校的任务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并且结合自身特点培养出创新型医学高端人才,使之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能有效开展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的社会建设者和享有个人幸福的个人。新时期的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专业导师是解决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把钥匙。专业导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情况下,医学研究生要跟随其专业导师共同学习工作3年。专业导师不仅是研究生学业的引领人,也是他们心理状况最强大的影响者。医学研究生经3年的学习后都需要完成毕业课题及毕业答辩。医学专业的本身特点决定了研究生就读期间必须补充非常多的新知识,会面对许多专业难题。医学研究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能否按期完成毕业课题、通过毕业答辩常常导致医学研究生们焦虑不安。因此,专业导师一定要兼顾培养学生的开创精神与他们的心理状态,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尤其在研究的开始阶段,这时医学研究生们对所要从事的研究领域还处于懵懂状态,加之医学研究必然涉及伦理学和法律规范问题,专业导师一定要发挥拨云见日的作用,减少研究生蹑手蹑脚不敢开展工作所带来的焦虑和走弯路所带来的挫折感。此外,专业导师展现的宽容、稳重、耐心、平和、快乐、活泼等优良性格和情绪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反之,如果导师具有专制、急躁、狭隘、呆板、刻薄等不良性格和情绪能恶化学生的心理状态。
实际工作中,医学专业导师自身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培养的问题,有必要为医学研究生设定专门的德育导师。德育导师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工作,是最贴近研究生心理教育的把关人。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大而化之,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收效甚微。本着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责任感,德育导师要能够深入到研究生的`工作和生活之中,面对面地了解情况,促膝谈心,增进感情,增强他的认同感,贴近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找准结合点,进而施加影响和干预,才能达到较好的工作效果。当代研究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实施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具有较高知识水准,易于接受新的事物;主体意识较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价值取向较高,有较高层次的追求。这表现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是,处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我们不能忽视他们另一方面的一些特点:首先,当代医学研究生年龄跨度大,背景情况不一,学习目的各异,培养方式也多种多样导致其心理状况差异较大。其次,医学研究生学习内容差别大,往往各自忙自己的事,缺乏集体感,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对于这些变化,应有思想上的准备和工作上的对策,要坚持分析不同年龄层次研究生的心理特点,也要研究不同专业领域研究生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不管形势怎样变化,环境条件如何复杂,只要能够及早预测,加强防范并持之以恒地开展心理干预工作,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鉴别力和免疫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能取得主动。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医学人才,而医学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限长,除专业素质外,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心理健康、创造能力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足,这就需要学校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着眼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促进他们全面成才。近年来,我院组织开展郊游、歌唱比赛、送医下乡、学术研讨会等,在各个舞台充分展示了医学研究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开放、多彩、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能促进形成凝聚力,增加学生的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能减轻心理压力,舒缓焦躁情绪;开放的文化氛围也能促进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困境。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能达到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也能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医学院校应建立针对研究生的心理预警机制和心理援助机制,对严重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解决。医学研究生掌握有相关医学专业知识,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也比较容易接触的具有毒性的物质,他们发生某些严重心理问题时,如抑郁、自杀倾向、人格分裂等,可能会危及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高等医学院校在招生研究生时就应该进行人格分析和心理评估。目前政策下尚不能将人格及心理状态纳入招生条件,但心理评估能为高校提供监控和追踪的线索。建立起主要由研究生班主任、专业导师、德育导师组成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如座谈、讲座、个体化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异常情况。针对不同年龄、婚恋状况、经济条件、家庭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对容易发生严重心理问题的重点群体定期进行心理评估,争取对研究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介入。建立规范化的心理咨询中心,针对医学研究生群体面临的心理困惑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与心理治疗,解决心理方面的疾患。
心理教育对促进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学生管理部门及老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少完善的制度,没有正确的方法,使得医学研究生心理教育严重滞后。医学高等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开设心理学专业的优势,针对专业导师、德育导师、学生管理者进行心理教育培训,使其具备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确保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本、专科分学科学生数[EB/OL].(2009/12/23)[2010/03/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分学科研究生数(总计)[EB/OL].(2009/12/23)[2010/03/15].
[3]陈江波,简福平.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1):123-124.
【医学研究生论文】相关文章:
医学影像研究生论文10-15
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目的10-04
研究生如何发表SCI医学论文08-28
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答辩目的与策略09-21
医学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08-01
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10-17
研究生医学论文致谢(通用5篇)08-25
医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目的与策略06-21
医学研究生就业就业心理和行为应对论文08-18
研究生论文医学专业答辩引出的几点思考06-07